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2740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试题.docx

《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试题.docx

语文试题

中江县2012年初中毕业生“二诊”考试

语文试题(A卷)

说明:

1.全卷总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第Ⅰ卷答案填入机读卡,第Ⅱ卷答案直接书写在题目相应位置。

3.试卷全收,只装订第Ⅱ卷。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

(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恪(kè)守愧怍(zuò)轴(zhóu)心鳞次栉(jié)比

B.地壳(qiào)怄(òu)气倔强(jiàng)断壁残垣(yuán)

C.对峙(shì)蹒跚(shān)哂(shěn)笑浑身解(xiè)数

D.执拗(niù)孕(yùn)育贪婪(lán)深恶(è)痛绝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相形见绌沧海桑田正经危坐藏污纳垢

B.明察秋毫援疑质理世外桃圆川流不息

C.海市蜃楼不求甚解望闻问切核磁共振

D.重蹈复辙根深蒂固销声匿迹功亏一篑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德阳大发展,我们怎么办?

”中江县委、县府已把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府工作会议精神当做实现“一心两极”战略的不二法门。

B.拓展的岳阳楼景区增加了景点,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脉络。

每处景点,都使参观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相敬如宾。

C.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

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真是巧夺天工。

D.面对我县城乡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县政府下大力气整治,终于妙手回春,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关注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

B.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而且明天还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的一座玫瑰园。

C.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林书豪对自己能否进入美国明星篮球队充满了信心。

D.夏天的黄鹿水库碧波荡漾,绿树葱茏,风景如画,是一个旅游的好季节。

5.下列说法得体的一项是

A.老师批评我们,她的嘴脸虽然严肃,但是她的用心还是好的。

B.志愿军战士弹药即将耗尽,但敌人还在像猛虎一样冲上来。

C.“老同学,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事,今晚总要备杯薄酒招待我吧。

”杨军说。

D.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同学要及时醒悟,努力改邪归正。

二、读下文,完成6—10题。

(10分)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①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

碳足迹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②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

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套因它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第二碳足迹。

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为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碳足迹,因而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③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

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斤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

④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

⑤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

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

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⑥A水稻生产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出大量氧化亚氮,而每千克氧化亚氮相当于296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

B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它的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

C全球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的排放占全球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84%。

D中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而水稻生产排出的温室气体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知。

⑦尽管农作物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危度环境,但我们却不可能因噎废食,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加以改善.例如,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不但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费源和资金。

同理,研发和使用生物燃料也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冯云有删改)

6.下列说法与“低碳生活”无关的一项是

A.低碳生活指的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

B.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

C.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

D.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

B.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C.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

D.女性消费化妆品的碳足迹仅属于第一碳足迹。

8.对文章第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B.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

C.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D.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后,语意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A.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

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B.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

C.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D.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

10.第(6)段四句话的顺序已乱,重新排列后的正确顺序是哪项?

A.A-C-B-DB.B—A—C—DC.B—D—A—CD.B—C—D—A

三、读下段古文,完成11-15题。

(每小题2分,共10分)

杨素之下荆门也,遣别将庞晖将兵略地,南至湘州,城中将士,莫有固志。

刺史岳阳王叔慎,年十八,置酒会文武僚吏。

酒酣,叔慎叹曰:

“君臣之义,尽于此乎!

”长史谢基伏而流涕。

湘州助防遂兴侯正理在坐,乃起曰:

“主辱臣死。

诸君独非陈国之臣乎!

今天下有难,实致命之秋也;纵其无成,犹见臣节,青门之外,有死不能!

今日之机,不可犹豫,后应者斩!

”众咸许诺。

乃刑牲结盟,仍遣人诈奉降书于庞晖。

晖信之,克期入城,叔慎伏甲待之,晖至,执之以徇,并其众皆斩之。

叔慎坐于射堂,招合士众,数日之中,得五千人。

衡阳太守樊通、武州刺史邬居业皆请举兵助之。

隋所除湘州刺史薛胄将兵适至,与行军总管刘仁恩共击之;叔慎遗其将陈正理与樊通拒战,兵败。

胄乘崐胜入城,禽叔慎,仁恩破邬居业于横桥,亦擒之,俱送秦王俊,斩于汉口。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遣别将庞晖将兵略地将:

率领

B.实致命之秋也秋:

时刻

C.乃刑牲结盟牲:

叛徒

D.禽叔慎禽:

俘获

12.选出加点词以及用法相同的一组

A.杨素之下荆门也,遣别将庞晖将兵略地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B.“君臣之义,尽于此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晖至,执之以徇不以物喜,不以物悲

D.长史谢基伏而流涕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以下13、14题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

13.刺史岳阳王叔慎,年十八,置酒会文武僚吏

A.岳阳王杨叔慎(带领湘州刺史)于十八年某月某日举办酒宴会请文官武将。

B.湘州刺史岳阳人王叔(字慎年)十八日设宴招待文官武将。

C.湘州刺史十八岁的岳阳王叔慎设宴招待文官武将。

D.刺史岳阳王叔慎在十八年办酒会与文武官员议事。

14.隋所除湘州刺史薛胄将兵适至

A.隋所任命的湘州刺史薛胄恰好领兵赶到。

B.隋所消灭的湘州刺史薛胄的残余兵将也来了。

C.隋所废除的湘州刺史由薛胄带兵接替。

D.隋军中除了原湘州刺史薛胄之外都来助战。

15.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庞晖兵临城下时,城中将士都没有坚强的意志。

B.隋兵大军压境时,湘州刺史招兵5000人;樊通、邬居业等也带兵前来助战。

C.在横桥战役中刘仁恩战败并被邬居业擒获。

D.长史谢基伏听了刺史岳阳王叔慎的一番话后,悲痛欲绝,号召大家在国难当头要以死报国。

 

中江县2012年初中毕业生“二诊”考试

语文试题(A卷)

第Ⅱ卷总分表

题号

总分

总分人

复查人

得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90分)

得分

评卷人

四、鉴赏与表达。

(10分)

16.读下边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6分)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用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香。

注:

王冕,元代人,年幼家贫,牧牛自学。

后屡试进士,没有考中,即烧掉所写文章。

晚年归隐九里山。

(1)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突出了它的哪些特点?

(3分)

(2)作者主要使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分)

17.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15个字以内)。

(4分)

2007年5月25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05年一项针对38万多名学生的监测显示,7至18岁的城乡男生平均身高比2000年检测结果分别高出了7厘米、1分米。

但是,学生的多项体能指标却呈下降趋势。

如肺活量,2005年7至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了285毫升,303毫升;乡村男生和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了237毫升、259毫升。

2005年和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也绝大多数下降。

如7至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3.7厘米和3.9厘米。

得分

评卷人

五、现代文阅读。

(30分)

(一)读下篇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20分)

捅马蜂窝(冯骥才)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荫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

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

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

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

”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

”爷爷说。

“怎么不行?

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

”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

”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那多有趣!

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

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

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

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

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

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

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

我捂着脸大叫。

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当夜,我发了高烧。

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

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拔毒,也没能使我那肿疱迅速消下去。

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

这一下好不轻呢!

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

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

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

”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

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爷爷说:

“这就是蜇你那只马蜂。

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

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

它要拼命的。

”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

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

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

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

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

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

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

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

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8.速读全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4分)

19.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

→“我”捅了马蜂窝→→后院又有了马蜂窝。

(4分)

20.文中加横线的“那多有趣”的“那”指的是。

(2分)

21.请结合文意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

22.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

(3分)

23.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24—27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这是为什么呢?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路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

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

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这是为什么?

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

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

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

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

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24.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25.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3分)

答:

26.第三自然段中划直线的句子的含义是。

(2分)

27.“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

”在这句话中,“这样的事例”是指怎样的事例?

(3分)

得分

评卷人

六、作文。

(50分)

28.请以“醉人的春风”为题,写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1)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自选文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