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7676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5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5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5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5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 大自然的语言.docx

《5 大自然的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 大自然的语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 大自然的语言.docx

5大自然的语言

5、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并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等词语;抓住大自然的现象说出生物与节候的关系,进而概括出“大自然的语言”,说出作者围绕“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自己习惯的方式阅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品读课文语言,说出文章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拟人等方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好处,学习本文是如何使语言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训练生动形象地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科学知识,感受观察、实证的重要性,萌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志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大自然的语言”和相关知识。

难点:

体会文章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说出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

【课型、课时安排】:

新课、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资源、有关课文图片、资料

【三分钟教育】: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并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分别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

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2.写作背景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读准字音

翩然(piān)孕育(yùn)风雪载途(zài)炎热(yán)

簌簌(sù)物候(hòu)农谚(yàn)连翘(qiáo)

悬殊(shū)纬度(wěi)经度(jīnɡ)销声匿迹(nì)

4.辨清字形

衰(shuāi)衰败壤(rǎnɡ)土壤

哀(āi)悲哀攘(rǎnɡ)攘除

萌(ménɡ)萌发销(xiāo)销毁

荫(yīn)荫凉消(xiāo)消失

5.理解词语

1)次第:

一个挨一个地。

2)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3)孕育:

怀胎生育。

这里指生长。

4)销声匿迹:

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5)衰草连天:

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6)载途:

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7)周而复始: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8)草长莺飞:

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9)物候:

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10)悬殊:

相差很远。

11)观测:

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本节小结:

大家对课文的有关语句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如果你还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疑惑之处,还未在投影中展示,可以再次补充,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共同探讨解决。

板书设计:

5、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1、板书读准字音

2、板书辨清字形

3.板书理解词语

布置作业:

抄词各三遍。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自己习惯的方式阅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边读边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2.“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如何划分?

四部分:

第一部分(1-3):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通读课文,课堂讨论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感悟精彩句子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1)精读第1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好在哪里?

第1自然段写得很美,从春天写到夏天,然后到秋天,再到冬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唯美的四季图。

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了四季景物的特征。

这一段用词准确生动,例如:

“萌发”一词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生动地表现了花开得有秩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贴切地表现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把风吹落叶的声音表现出来,让人感到了秋天的肃杀;“载途”形象地表现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2)精读第2段,思考这一段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①前后照应。

“草木荣枯”照应“桃花”“杏花”;“候鸟去来”照应“布谷鸟”。

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写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将杏花和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写布谷鸟“唱歌”,很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③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例子,很自然地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2.从文中的句子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北京的物候记录……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这句话中“左右”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不能去掉,“左右”一词表示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若去掉了,就成了刚好十天,不太符合实际。

本节小结:

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板书设计:

5、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3):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通读课文,课堂讨论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五、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品读课文语言,说出文章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拟人等方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好处,学习本文是如何使语言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训练生动形象地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研读课文语言,学习作者是如何写大自然的语言的?

如何写物候观测的?

如何写午后来临的决定因素的?

如何写物候学研究意义的?

二、研读1——3自然段

1.描写四季更迭。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语言简洁,高度概括。

3.第2自然段打比方说明。

4.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物候;物候学。

三、研读4——5自然段

1.物候观测及其意义。

2.用什么说明的,你觉得这种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你发现作者有什么精神?

举例说明、比较说明、列数字说明。

作用:

铁证如山,不容辩驳,有说服力。

精神:

善于实证。

四、研读6——10自然段

1.作者写了哪些决定因素?

怎样安排的?

2.由重到轻,层次清楚,有条有理。

3.说明方法。

举例说明,列数字说明。

五、探究说明方法

1.下定义。

如: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的特征)。

2.打比方。

如: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观测重要性(或物候观测复杂、灵敏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作比较。

如: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4.分类别。

如文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功,它不但例子多,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从说明事理的需要来举例,如为了说明物候现象而举出的丰富多彩的四季变换情况;有的例子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迟而使农业受到损害的例子。

此外,作者的举例还注意到形式的变换,不拘一格。

六、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七、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说明条理性强。

本文谋篇布局很讲究条理性。

课文从具体现象入手,清晰而有条理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文章一开始从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并号召人们要加强物候观测。

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作者用了“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词语,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既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又体现了说明的科学性。

2.语言生动而准确。

课文第一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使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利用生动形象而又专业性的语言和诗情画意的描写,给物候下定义,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

说明时还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加以比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八、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

从内容到形式。

2.拓展延伸。

科学精神。

板书设计:

5、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课时)

布置作业:

请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也写出一则物候现象。

(200字左右)

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

结束这节课,我心里很轻松,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感觉到:

说明文很单调、枯燥不生动。

而本节课学生与我配合得非常好,原因是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几幅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讲的内容中,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物候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更多地去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我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分清举例说明的方法时,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细读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还重点品味第一段的生动语言,在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时,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两点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