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闻热点素材之无惧风雨积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7123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新闻热点素材之无惧风雨积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新闻热点素材之无惧风雨积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新闻热点素材之无惧风雨积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新闻热点素材之无惧风雨积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新闻热点素材之无惧风雨积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新闻热点素材之无惧风雨积累.docx

《高考新闻热点素材之无惧风雨积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新闻热点素材之无惧风雨积累.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新闻热点素材之无惧风雨积累.docx

高考新闻热点素材之无惧风雨积累

2019年高考新闻热点素材之无惧风雨积累

整理人董营涛

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1

无坚不摧是精神5

挺立顶风冒雨的钢铁脊梁5

以人民的名义彰显新时代奋斗者的作为7

书写新时代奋斗答卷7

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8

风雨兼程,破除“发展起来的烦恼”9

“西瓜男孩”是对“少年强”的最好呼应10

原料药坐地起价,如此垄断不能姑息11

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用这样一句中国古语,概括和形容中国不畏艰险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穿越风雨取得的不平凡成就。

这是历史的总结,更是现实的激励、未来的昭示。

古老的民族,年轻的国家,亿万万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民,历经风雨创造了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今天,也必将风雨无阻、勇往直前,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

  事业的伟大不仅在于目标的壮丽,更在于过程的壮丽;生活的美好不仅在于享有的丰富,更在于经历的丰富。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战风斗雨,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步步勇毅前行,书写了光照时代的历史篇章,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犹记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区区100多亿美元,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数纺织业。

毛主席曾经感慨,我们除了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正是在这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上,我们顶住了帝国主义经济、军事的全面封锁,抗击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严重威胁,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的极度困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生产了自己的解放牌汽车、东方红拖拉机,研制出震惊世界的“两弹一星”……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挺起了腰杆,国家的面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犹记改革开放之初,粮票、油票、肉票、布票、副食本、工业券等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甚至买糖果糕点、火柴肥皂都要票证;几代人同居一室十分普遍,土坯房、茅草房,筒子楼、大杂院是城乡居民生活的深刻印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三转一响”成为人们生活的奢侈品;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小时起降60架飞机,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一小时仅能起降2架;日本东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达50万种,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仅有2.2万种……正是在这种物资匮乏、生活贫困、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情况下,我们果敢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冲破思想观念的桎梏,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经历了价格闯关的艰辛,经历了西方国家制裁的艰难,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历了特大洪水、特大地震、非典疫情等的考验……在大海中练就游泳、在磨砺中愈加坚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国人民的生活告别了“票证时代”、走过了“温饱阶段”、迎来了“全面小康”。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

今天,中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托举起覆盖13亿多人的全球最大社会保障网,创造了每年减贫1300多万人的脱贫奇迹,书写下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篇章,亿万人民携手冲刺全面小康的百年梦想……这一项项巨大成就、一串串亮丽数字的背后,挺立的是中国人民顶风冒雨的钢铁脊梁,浸透的是中国人民风雨兼程的辛勤汗水,凝结的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梦想。

(二)

  山以险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壮阔。

我们已经走过了万水千山,但走向未来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

美好生活不是温室里的生活,不是真空里的生活,风风雨雨就是生活的本身。

  创造美好生活,就要解决“快速发展”留下的问题。

我们要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奋力一跃”;要缩小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要补上社会治理相对滞后、公共安全风险多发的短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然任重道远;要还清在生态环境上的历史欠账,建设山清水秀、天高云淡的美丽中国,唯有久久为功……凡此种种,都是我们急速行军后必须拉上的掉队一员,都是我们再踏征程必须重整的行装。

  创造美好生活,就要破除“发展起来之后”的烦恼。

当我们作别了一个个老问题,许多新问题又迎面而来,当我们翻越了层层山峦,新的高峰又耸立眼前。

高速行进40年的中国社会,人口红利减弱,制度红利、技术红利亟待挖掘;社会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日益凸显……即将迈入全面小康的中国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水涨船高。

凡此种种,都是我们走到这个发展阶段之后,必须面对的挑战、必须抵达的前方。

  创造美好生活,就要迈过“进一步发展”绕不开的坎。

立足新的时代条件,打开新的发展空间,继续闯出一片新的天地,需要我们跨越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一道道沟坎、一个个险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啃下利益固化藩篱的“硬骨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还要看到,今日中国之发展,已经不是一条平静的“内流河”,而是时刻与全球经济交融激荡的“世界性洋流”。

我们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而有人不愿意看到醒狮的振奋、巨龙的腾飞,不愿意看到13亿多人的生活美好,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贸易霸凌主义,这是无法回避、必须应对的挑战。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

回溯历史,让我们摆脱“开除球籍”忧思的,是中华儿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助我们“杀出一条血路”的,是亿万人民那一股子敢闯敢干的气呀、劲呀。

中国人一以贯之的“行动哲学”,便是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闯过隘口才能一马平川。

(三)

  把握历史进程,认识历史事件,需要把视线拉长,把过往与当下、现实与未来贯通起来审视,这就是历史学界常讲的“大历史观”。

用这样的眼光,看待中国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复兴梦想进程中正在经历和可能遇到的种种风雨,就能始终在喧嚣中保持一份清醒,在激荡中保持一份从容。

  我们自信,“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在民族复兴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在当今世界风云际会的变局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励精图治、革故鼎新,攻坚克难、力除积弊,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在这个新时代,经济质量效益持续提升,民生普惠得到更好保障,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大大增强,亿万人民追梦圆梦意气风发、正当其时……前不久,中国经济亮出喜人“半年报”,GDP增长6.8%,连续12个季度稳定运行在中高速区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6%,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3个月低于5%,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2%……中国依然是世界上发展最好、潜力最大、韧性最足的国家之一。

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向好的基本面,正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所在。

  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辛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奋斗,在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个制度,保障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现了激发活力与集聚力量的有效结合,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充分调动了亿万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实现、维护、发展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

正是在这个制度下,精准扶贫脱贫取得决定性进展,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成效斐然,维护民生安全、公共安全的举措坚强有力……中国制度的优势充分释放,我们持续健康发展、战胜风雨考验的意志如铁、信念如钢。

  我们从容,“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构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一些人为一己之私逆潮流而动、悖道义而行,关税的壁垒肆意高起,霸权的大棒到处挥舞,虽可逞一时得意之洋洋,但难以解决经济失衡、政治失序等深层矛盾,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成为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的一个注脚。

打开窗子让空气对流,打开大门行天地广阔。

我们以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作为基本价值取向,站立的是时代的潮头、道义的高地,追求的是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创造更多红利。

行大道以利天下,我们就能够乱云飞渡仍从容,迈着坚实的步伐,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国人赞赏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正是因为它们面对风霜雨雪而无惧、历经数九寒冬而不凋。

这种蕴含于内的顽强力量、外化于形的坚韧气质,千百年来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不畏风雨、不屈不挠、砥砺前行。

(四)

  有经济学家判断,中国经济最大的潜力就是每个人都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每一个人奋力向前的奔跑,让中国社会始终葆有勃勃生机、旺盛活力,让中国发展始终拥有坚实基础、不竭动力。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实现更高远的目标,迎接更美好的生活,需要亿万中国人民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么一种警醒,紧握奋斗之桨,高扬奋斗之帆,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

  如果你是忙碌在工作岗位的党员干部,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带头撸起袖子加油干,敢作敢为,善作善为,面对艰巨任务冲锋在前,面对艰难险阻奋战在先,以实际行动传递信心和信仰、凝聚奋进的力量。

  如果你是劳作在生产一线的工人,应当挺起宽厚的肩膀,以劳动模范为榜样,用辛勤劳动追求梦想,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以卓越的劳动创造争做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如果你是耕耘在田间地头的农民,应当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始终保持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扎根沃土、热爱农业,学习技术、熟悉经营,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希望的田野,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的家园。

  如果你是拼搏在市场大潮中的企业家,应当坚守实业报国、实业兴国的追求,发扬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立足主业、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始终敬畏契约和信用,勇于承担肩头的责任,在市场中敢闯敢试、勇搏激流,在发展中实现价值、奉献社会。

  如果你是埋头在创新攻关中的科研人员,应当牢记“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重托,积极投身自主创新的主战场,树立大志向、甘坐冷板凳,瞄准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潜心钻研、孜孜求索、精诚协作,勇攀科技新高峰,建功立业新时代。

  如果你是凭窗苦读憧憬未来的青年学生,应当珍惜时代赋予的难得机遇,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强国复兴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始终保持青春朝气、年少锐气,以时代新人的姿态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果你是……

  20多年前,一首《真心英雄》唱遍大江南北,“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至今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13亿多的中国人民,每一个人都有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信念,都是逐梦的“真心英雄”,只要各尽其责、苦干实干、全力以赴,就能激荡出无往不至、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

今天的中国,正经历成长的风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无论什么样的风雨,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脚步。

  (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

  《人民日报》(2018年08月08日01版)

无坚不摧是精神

余清楚

2018年08月10日04:

32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8月8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好文章《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充分阐释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改革精神、创新精神,振奋人心,鼓舞斗志。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中华大地,自古至今,英雄辈出,精神不朽。

数千年以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爬坡过坎,逆水行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焕发出的那么一种精神。

  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正因为有伟大的长征精神,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才赢得了“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大会师。

从电影中董存瑞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

”到战士王成危难关头挺身而出高喊“向我开炮”,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不惜流血牺牲、忘我奋斗奉献。

  创业维艰,守成不易,发展更难。

中国人民站起来之后,开始思考如何富起来、强起来,并且进行了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靠的就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当国家需要石油时,大庆工人王进喜挺身而出,响亮喊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铸就了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铁人精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老一辈科学家和广大科研人员风餐露宿,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在和平年代,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为民造福,形成了雷锋的“钉子精神”,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孔繁森精神。

实践充分证明,只要精神在,就无坚不可摧,无往而不胜。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种昂扬向上、匡正风气、激励人心的崇高精神,如阳光普照,如清泉流淌,是一个时代向好向上的力量源泉,是一个社会思想境界的真实写照。

在新的时代环境条件下,我们应不断强化理念信念教育,不断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才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葆有旺盛斗志,始终做到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历史告诉我们,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艰难险阻奈若何。

无论外面的世界有多大风雨,我们当保持定力;无论前进的路上有多大挑战,我们当步履坚定。

只要我们坚守红色基因,坚强意志品质,坚持革命精神,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到达胜利的彼岸。

挺立顶风冒雨的钢铁脊梁

沈慎

2018年08月09日13:

58  来源:

人民网-观点频道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战风斗雨,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步步勇毅前行,书写了光照时代的历史篇章,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近日,署名为“宣言”的重磅文章《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在各大平台持续刷屏,文章回顾新中国走过的近70年历程,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指出,“历经风雨创造了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今天,也必将风雨无阻、勇往直前,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传递改革发展的信心、坚定风雨无阻的决心、凝聚攻坚克难的齐心。

历史是最客观的尺度,见证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铿锵步伐,也丈量了改革发展走过的波澜壮阔之路。

将时针回拨到1949年,刚刚从战争中走出的这片土地,可谓一穷二白、满目疮痍,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党带领人民不仅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更让饱受屈辱的民族挺直了腰杆、屹立在世界东方。

回头看1978年的那个冬天,物资匮乏、百废待兴,甚至面临着“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我们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以高速增长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让中国人民告别票证时代、走过温饱阶段、迎来全面小康。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

今天,城乡面貌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交通彻底改变,工作学习的方式因为教育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更为便利,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都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发生着改变,梦想实现也拥有了更为宽阔的舞台,而这些在几十年前不可想象。

有人说,在中国,任何一件小事乘以13亿都是一件大事,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络,带领几千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更多人提供医疗、养老等保障,这些累计到一起,每一个都是巨大的发展成就,各个领域的不断努力,汇聚的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美好生活究竟从哪里来?

中国何以成长为世界经济的引擎?

回顾中国发展走过的道路,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概括和形容中国不畏艰险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穿越风雨取得的不平凡成就,再合适不过。

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封锁、三年自然灾害的极度困难,还是改革开放时期西方国家制裁的艰难、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特大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是顶风冒雨的奋斗、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始终如一的信念,让再多困难也没能难倒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再多阻碍也挡不住走向复兴的步伐。

今天,“中国号”航船行驶到更加开阔的水域,依然需要挺立顶风冒雨的钢铁脊梁,在攻坚克难中破浪扬帆。

挺立顶风冒雨的钢铁脊梁,就是要不畏艰难险阻,奋力前行。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越是艰难的时刻,越是彰显精神的意义。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一方面,“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打赢三大攻坚战、补齐社会治理短板、化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检验改革发展的成效。

另一方面,不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们面临更为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啃下难啃的硬骨头、征服前行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需要拿出“杀出一条血路来”的精神,拿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

挺立顶风冒雨的钢铁脊梁,也需要凝聚创造伟力,携手同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新中国的光辉岁月中,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就在于我们始终经风历雨、风雨同舟,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不懈追求,把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唯有弄潮儿能永立潮头,唯有奋斗者能乘势而上。

担当起应有的时代责任,激发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始终风雨无阻、勇往直前,我们就能战无不胜,让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梦想变为现实。

以人民的名义彰显新时代奋斗者的作为

兰红昌

2018年08月10日12:

30  来源:

人民网-观点频道

近日,习近平主席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32年,一直与孤岛为伴,王继才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新时代奋斗者应该学习王继才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共产党人最初的信仰,以人民的名义诠释新时代奋斗者的品格与力量。

爱国奉献精神应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王继才同志用一生的时光,践行着“中国的土地一块不能少”的铮铮誓言,他以岁月为笔,以国家为题,秉承一腔浓烈的爱国奉献情怀,书写着新时代奋斗者的永恒信仰。

他坚信“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在无人关注的小岛上每天坚持升国旗、巡海岛、观天象、护航标,这些“常规动作”早已融入他的生命。

这种无怨无悔、甘于奉献、为国效力的精神品格,诠释出“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的爱国奉献精神深刻内涵。

坚守责任担当应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底色。

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需要千千万万个脚踏实地的奋斗者和默默耕耘的奉献者。

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牛玉儒、公正为民的好法官邹碧华、共产党人的楷模兰辉、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这些和王继才一样的时代楷模,像“红色光源”一样,充分发扬“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传递磅礴发展的正能量。

他们紧握奋斗之桨,高扬奋斗之帆,集中心思在“细”处着眼、“小”处较真,在难啃的“骨头”上集中发力,让更多人民看到行动、感到成效,以实际行动的“进行曲”赢得人民的真心“点赞”。

为人民谋幸福应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永恒初心。

在新时代广阔的舞台上“各尽其责、苦干实干、全力以赴”是每个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责任。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以实际行动传递信心和信仰、凝聚前行奋进的力量。

要以总书记点赞过的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群众的事情无小事”,敢作敢为、善作善为,持续抓好群众反映问题解决,让更多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群众工作“新时代”带来惠及民生的“新成果”。

全国时代楷模、开山岛守岛英雄王继才同志感人事迹正在大江南北广为传扬,开山岛红旗更加鲜艳,光芒万丈。

我们唯有传承王继才同志的精神,坚定爱国奉献的价值追求、坚守责任担当、不忘永恒初心,才能不负祖国的厚望,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一员。

书写新时代奋斗答卷

发布时间:

2018-08-1013:

32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记者萧海川)近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

  “祖国紧缺什么专业,我就要学什么专业。

”这是老一辈知识分子对国家许下的一生誓言。

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和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等老一辈知识分子,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如今,黄大年、李保国、钟扬等为代表的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让世人见到这团精神薪火永续不灭。

  正是靠着这样的奋斗精神,才缔造出今天的中国。

从国产内燃机车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从“银河一号”亿次巨型计算机到神威E级超算原型机成功研制,从东方红卫星升空到中国探月工程稳步推进……这些彪炳史册的成就,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更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

而造就这些的,是无数知识分子的心血、汗水与牺牲。

  以身许国,国必报之。

有些人虽已离去,但长久地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自2001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邀请18批专家学者参加北戴河暑期休假活动。

在今年的休假邀请名录上,李保国与钟扬的爱人均名列其中。

这两位一流的科研工作者,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高原山谷,用奋斗的一生标记出赤子的温度与时代的高度。

  奋进步伐,不会停歇;未竟事业,接力向前。

近年来,广大知识分子迎来了科研事业的“第二个春天”。

一系列改革举措,正将科技工作者从繁琐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再度聚焦前沿领域。

尊崇科学、尊重学人的社会氛围,让科技工作者耐得住探索未知的孤独,守得住不为物利裹挟的清贫。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荆棘坎坷在所难免、高山深谷意料之中,但前人已作出示范:

以奋斗披荆斩棘、开路架桥。

惟有沿着前人开辟的道路,共同奋斗,才能将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带入现实。

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

——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系列评论之二

发布时间:

2018-08-1007:

47 来源:

中青在线 作者:

肖襄

  《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这篇重磅长文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它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看到了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看到了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决心和动力。

  毋庸置疑,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较之前已有了巨大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瓶颈,实现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

今天,我们再次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在民族复兴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在世界风云际会的变局之中,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确实面临着压力和“风雨”——要解决“快速发展”留下的问题,要破除“发展起来之后”的烦恼,要迈过“进一步发展”绕不开的坎,这其中既有短期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