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亲密关系.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25103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与亲密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爱与亲密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爱与亲密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爱与亲密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爱与亲密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与亲密关系.doc

《爱与亲密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与亲密关系.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与亲密关系.doc

爱与亲密关系

我们知道,爱情不仅是文学和艺术的永恒主题,也是现代科学的重要课题。

今天,绝大多数人都相信,爱情是幸福婚姻的基础。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哈特(kephart)曾于20世纪的60、70和80年代分别以1000名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项关于年轻人爱情-婚姻关系的调查。

他要求参加调查的大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如果一位男性或女性具备你所期望的所有品质,但你不爱他,你是否仍然愿意和他结婚?

”结果发现,人们对爱情的重视程度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大幅提高,选择“不会”的男性从60年代的64.6%增至80年代的85.6%。

女性的态度变化更大,从60年代24.3%剧增至80年代的84.9%。

可见,爱情如今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

因此可以这么认为,对爱的渴求已成为现代人最重要的人生目标之一。

 

       1.      作为一种关系的爱 

       先来看看社会学家是如何理解“爱”的。

社会学把爱视为一种关系。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曾经对“关系”作出如下界定:

"关系"意味着与另一个人的亲近而持久的情感维系。

吉登斯使用“纯粹关系”一词来表述亲密关系。

“纯粹关系”与性纯洁并不相干。

他认为在恋情、婚姻等亲密关系中,存在着一种纯粹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

我们不会仅因为对方特别有钱,或者纯粹由于他或她特别有才干便和他呆在一起(当然这些东西本身或许就是魅力的一部分,但却不是建立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也就是说,关系双方在建立关系时,没有外在因素在起作用,人们只是因为可以从与另一个人的紧密联系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而且,只有在双方都对对方表示满意并在情感上有所收获时,亲密关系才能维持下去。

从吉登斯对爱的理解中我们不难发现,爱实际上体现于两个特殊个体的互动过程中,或者说过程就是爱本身。

离开了关系,爱便不复存在。

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爱情。

我们都深深的爱过,被爱过,也曾经失恋。

可以说每个人在每一段关系中体验到的都是一种独特的爱情,我们很难把它抽象出来。

因为离开了这段关系,便很难谈论爱。

比方说同一个人曾经经历过几次不同的恋爱,显然,每一段爱对于他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对象不同,爱的体验自然不同。

对象不同感受便不同,这次可能你多爱一点,下次便可能他多爱一些,还有一次是双方都十分相爱。

究竟哪一次才能算作爱情呢?

我认为这些都属于爱。

所以说爱只存在于具体的关系中。

总之,爱意味着关系本身。

 

       不过,也有部分社会学家把爱看成一种态度,一种有关人生的态度。

德裔美国社会学家弗洛姆认为,爱并不是指与某个特殊的他者建立的一种关系,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思想。

爱上另一个人就意味着产生了一种思想,并且它一经形成,便十分稳固,很难改变。

我们很难扑灭爱情的熊熊烈火。

弗洛姆的这一观点非常接近于社会心理学对爱的理解。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鲁宾(Zick Rubin)曾在1970年代给出一个关于爱的定义。

他指出,爱情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与态度,它是各种人际关系中最深层次的情感维系,不仅包含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而且还包括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的愿望等复杂的因素。

当我们爱上另一个人时,常常会出现失眠、心跳等生理反应。

在爱的时候,甚至每一个细胞都渗透着爱。

用社会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当我们爱着的时候,会体验到一种生理上的觉醒。

其次,在爱的时候,我们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和爱人生活在一起的强烈愿望。

尤其是女性,她爱着的时候,总希望这一次能够一锤定终生。

不过我个人认为,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等同于结婚愿望。

当我们爱上一个人时,必定会产生和他待在一起,永远生活在一起的念头。

曾经有科学家得出过这样一个实验结论,认为性爱的保鲜期只有18个月。

超出18个月,情爱就会急速衰退。

可是我们开始恋爱时,决不会预设期限,我只和你相处18个月,18个月一到便分手。

如果真是这样想的话,那就可以断定你并未真正爱上对方,至多不过想玩一玩,或为了消遣消遣而已。

我寂寞了,所以想找个人解闷,仅此而已。

或者因为别人都有恋爱对象了,那我也得找一个,两个人呆在一起会很有面子的。

说到底,这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其实很多校园来恋情,动机都不是那么纯粹的,和吉登斯所说的“纯粹关系”相去甚远。

 

        再来看看爱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鲁宾在对大学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爱的三大主题,即

(1)依恋、

(2)关心和(3)信任及自我展露。

在爱情关系中,存在一种强烈需要对方的感觉,即依恋感。

它可以用“我难以想象没有     的生活”来表述。

关心指对另一个人的关怀。

当我们爱上他人时,会培养出一种洞察力,会发现爱人身上许多别人觉察不到的优点。

也就是说,我们对所爱的人怀有一种特殊的关心。

 “关心”可以描述为“我几乎可以为    做任何事情”。

在爱的时候,我们非常乐意奉献,“几乎可以为他干任何的事情”。

爱的第三个要素就是信任和自我展露。

我们在爱的时候,很愿意相信爱人。

而且乐意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对方。

有时甚至会把连自己独处时都无法面对的心理上的问题告诉对方,与他共同分担。

不过,尽管自我展露经常被用来作为一种情感的表露方法,但我认为,当我们真正爱上对方时,应该向对方敞开胸怀,而不应仅仅将自我展露看成一种表达情感的手段。

 

   社会心理学家对爱的体验做了进一步细分。

认为当我们爱的时候,通常会体验以下九种情感:

①生理上的冲动。

希望彼此有身体上的接触;②美感。

爱上对方时,会觉得对方最美丽;③亲密感。

会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亲密+温馨;④羡慕与尊敬。

欣赏对方内在和外在的条件和优点,以对方为荣;⑤赞许。

喜欢夸奖对方,尤其喜欢在他人面前夸奖对方;⑥提高自尊。

生活因为有了爱而更有意义,爱使人感受到无可比拟的独特性和尊重感,生命因此而富有价值;⑦占有欲;⑧行动自由和⑨深厚的同情心。

 

       2.    爱的理论 

        艺术家和社会科学家对爱的理解存在着很大差异。

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爱情常常被表述成一种神秘的情感体验。

“我堕入情网了”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状态:

爱的来临,如同上帝的召唤,无法抗拒。

那么,爱是否真像许多艺术作品描述的那样,是一种被动的、感性的和神秘的体验呢?

我们是否可以用理性的尺度来考量爱情,思考什么是爱?

她为何产生?

如何通过爱体现人类存在的意义?

她以何种方式参与我们的社会生活?

以及社会如何影响爱的建构等问题。

我是一名社会学工作者,因此更愿意从社会学的层面来思考和理解爱情。

你们可能担心我会把如此美好的情感演绎得面目全非。

但我还是建议大家不妨听一听,看看爱是不是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种神秘和变幻莫测的情感,而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呢?

 

        我特意找来连许多社会学家也认为过于理性的进化理论,看看它是如何阐释爱的由来,即人类为什么会产生爱情问题的。

进化理论认为,“人类产生爱这种情感是为了提高繁衍后代的成功率。

”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刚刚开始直立行走。

生存对于他们来说十分艰难。

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四处寻找可以安全带回洞穴的食物。

当时,人类还没有学会耕种和畜牧,而只能像其他动物一样外出觅食,并把觅来的食物拖回洞穴。

与此同时,“他们”,即此后的人类还肩负着另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必须保证人类能够延续下去。

为了确保繁殖的成功,“他们”必须寻找合适的对象。

我们知道,即便猴子也不是随便寻找配偶交配的,猴王的配偶总是很健壮、很漂亮的。

那么,人类的择偶标准是什么?

首要条件是必须保证繁衍的成功。

符合这一条件的对象一定很有性吸引力,一望便知她很能生育。

不过,光有性魅力还远远不够。

在当时艰苦的自然环境下,生存本身充满了挑战,为了生存必须富有聪明才智,所以我们的配偶不仅要有性吸引力、而且必须有足够的智慧。

此外,献身精神也是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们的对象必须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抚养后代。

至此,人类便发展出爱情的两大要素,即性欲与忠诚。

当关系中出现情感上的依恋时,男女之间就不仅只是性伴侣了,而产生了现代人所谓的爱情。

爱情不仅有利于彼此之间的好感与信任,而且有利于家庭的分工。

显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进化理论也是不无道理的。

 

        精神分析理论也经常被用来阐释爱情。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爱视为性本能(力比多)的表现和升华。

他认为爱基本上是这样一种性欲现象:

“性爱为他提供了最大的满足,所以对他来说性爱实际上成为一切幸福的原动力,一定曾经驱使他寻着性关系之径追寻更进一步的幸福,从而使性生活成为他生活的中心点。

”我们在遇到富有魅力的异性时,便会产生欲望。

但欲望往往很难直接表达出来,无法立刻得到满足。

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委婉的方式,如通过替她干重活,或向她献殷勤的方式示爱。

有些欲望本身便属于禁忌的范畴。

譬如,即便我们爱上了部落酋长的女人,也不能存有非分之想。

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只能升华。

把性欲压抑下去,用爱来取代性欲求。

因此弗洛伊德认为,爱归根结底是性本能的一种表现和升华。

他不承认人类存在一种根植于理性的成熟之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非理性爱情与理性爱情之分。

从本质上讲,所有爱,甚至包括“兄弟之爱”也是基于性欲的。

 

显然,弗洛伊德的学说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缺陷。

尽管他的精神分析学被视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学说之一(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但由于过分强调性欲望的决定作用,被众多学者视为“泛性论”。

不过,把人类的一切行为归结于性物质的观点并非弗洛伊德所独创。

它根植于19世纪特殊的哲学与文化风土。

19世纪,唯物主义占据着西方思想界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就是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他认为不存在任何脱离物质的意识形态。

物质是基础,在物质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上层建筑。

精神分析学同样体现了一种唯物主义精神。

在弗洛伊德看来,性欲(力比多)是一种物质,包括爱情在内的所有情感都建立在力比多这一物质基础之上。

他的主张遭到包括其学生和支持者在内的广泛质疑。

弗洛伊德的弟子、以撰写《自卑与超越》而著称的奥地利学者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建立在“力比多”之上的无意识理论。

他把人类的动因归结为自卑心理而非欲望。

阿德勒本人身患残疾,是个驼背。

生理的缺陷使他自幼就体验到一种深刻的自卑感。

也因此,他对自卑心理,以及如何超越自卑有着透彻的理解。

他的建立在自卑基础之上的个体心理学,不仅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生产了巨大影响,而且也成为现代自我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则从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出发,发展出著名的“爱的理论”。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裔美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是一名犹太人。

1930年代,为了躲避德国纳粹的迫害,和法兰克福学派的许多成员一起流亡美国。

此后,终生定居于美国和墨西哥。

作为新精神分析学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类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社会学研究,并撰写了包括《爱的艺术》、《逃离自由》和《禅与精神分析》在内的许多重要作品。

《爱的艺术》是一部关于“爱”的社会学作品,是弗洛姆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社会学领域内研究爱情问题的经典之作。

任何试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爱与亲密关系的人,都无法绕开它而谈论爱情。

 

       弗洛姆指出,任何爱的理论都必须从人类的生存理论开始。

谈论爱,首先必须从人的生存出发。

由于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所以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脱离了动物界并超出了本能适应性。

与此同时,人类也脱离了自然。

尽管仍然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但当人类获得智慧后,便超出了自然,而且一旦脱离自然,就再也无法重返自然了。

人类原本与自然之间所形成的某种确定关系,因理性的获得而遭到破坏,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当人类或个人诞生时,他被逐出像那些本能一样确定的状态并进入一种不确定、不连贯和开化状态”。

这种不确定的状态,会使人产生强烈的不安情绪和孤独感。

 

       “人具有天赋的理性。

他是了解自身的生命体,他了解他自己、他的同伴、他的过去和未来的趋向。

这种对自己作为一个孤独的实体的认识,对他自己短暂的生命历程的认识,对不由他的愿望而出生、又违背他的意愿而死去这一事实的认识,对他将在他热爱的那些人之前或他们在他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