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3802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

课时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2013-2-22上课时间:

主备人:

WYJ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教材以主题图“冰雪天地”的“滑冰区”为背景,提供了一天上、下午滑冰人数的变化信息,提出“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的问题。

由于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解决此类问题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教材中呈现了两个学生的解决方法,一个是分步列式解答的,另一个是列综合算式解答的,通过计算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通过解决“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引导学生观察所列混合算式,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在例1、例2的基础上,教材总结出: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彩笔

课前预习:

教材P1—4内容及上册学习的乘除法的算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备)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

“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

每个区有多少人?

你是怎么知道的?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3.全班汇报:

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组织学生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备)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

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P8/1—4

 

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熟练掌握运算顺序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教学反思:

当堂检测:

14+25-1316-13+78

19+56-4756+49-26

65÷13×680÷16×12

75÷15×796÷16×8

课时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2013-2-22上课时间:

主备人:

WYJ

教学内容:

P6例3(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教材以星期天玲玲一家三口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为解决问题的现实背景。

先通过解决“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来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然后再提出“你还能解决其他数学问题吗?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门票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同时根据上面总结出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尝试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以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彩笔

课前预习:

教材P6-7页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备)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

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学生观察图,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备)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板书:

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老师总结混合运算顺序。

 

 

学生总结: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1)24+24+24÷2

(2)24×2+24÷2

=24+24+12=48+12

=48+12=60(元)

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教学反思:

当堂检测:

65÷13+31×680÷16—4×1

75÷15+3×796÷16+14×8

13×79+65÷515×8+69÷3

 

课时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2013-2-22上课时间:

主备人:

WYJ

教学内容:

P10例4(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例4以冰雕区的活动场景为题材,完全用文字提供了一个实际问题的全貌,教材在学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呈现了两个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先求上午要派几位保洁员,再求下午要派几位保洁员,最后求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第二种方法是先求下午游人比上午多多少位?

再求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

在分步解决的基础上,再将上面的两种解法分别列成一个算式,并进行计算,最后得出含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先算括号里的。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括号的运算顺序。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彩笔

课前预习:

教材P10页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备)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出示例4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学生观察图,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

 

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备)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运算顺序:

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面的。

三、巩固练习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获得哪些新的知识?

在运算中遇到括号按什么顺序运算?

  

老师作总结

 

 

学生思考并汇报

 

学生进行小结

 

学生思考回忆巩固知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1)270÷30-180÷30

(2)(270-180)÷30

      =9-6            =90÷30

       =3(名)        =3(名)

 运算顺序:

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面的。

教学反思:

当堂检测:

(16+32)×680×(16—4)

(35—18)×32(16+14)×8

(175+65)÷5(15+69)÷3

 

课时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2013-2-22上课时间:

主备人:

WYJ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材分析:

例1~例4都是以主题图“冰天雪地”为题材编排的实际问题。

学生经历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不仅逐步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而且理解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例5就是在以上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材首先让学生独立计算例5中的两小题,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在此基础上,教材让学生结合具体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    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    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彩笔

课前预习:

教材P11、12页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备)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板书)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画出顺序线)

 

学生总结概括

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巩固以前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备)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老师总结板书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获得哪些知识,谁能总结一下?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老师小结

 

学生试着总结概括,汇报

 

 

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独立完成

 

学生思考回忆巩固知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1)42+6×(12-4)

(2)42+6×12-4

=42+6×8=42+72-4

=42+48=114-4

=90=110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当堂检测:

16+32×6+1280×(16—4)×2

3×(35—18)×32(16+14)×8-35

(175+65)÷5×315+69×(3+7)

课时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2013-2-22上课时间:

主备人:

WYJ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材分析:

例6首先提出:

“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应该注意些什么?

”接着又以一幅小组合作学习的画面,生动地展示了同学们讨论交流的情境,对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作了比较系统精练的总结。

教材通过“注意”,特别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这部分知识很重要,也很难理解,以后学习分数、比等知识要用到。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材中联系除法的意义举例作了说明:

先举5÷0,说明不可能找到商,再举0÷0,说明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彩笔

课前预习:

教材P13例6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备)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4)154-0=

(5)0÷23=(6)128-128=

(7)0÷76=(8)235+0=

(9)99-0=(10)49-49=

(11)0+319=(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2、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3、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4、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5、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口答

 

学生对口算分类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提高学生口算速度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备)

小组讨论:

0能否做除数?

教师小结:

0不能做除数。

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巩固练习

P15第8—10题

四、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总结。

 

 

全班辩论。

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学生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阐述各自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319=3190+568=5680加上一个数,还得原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1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能不能作除数?

0不能作除数。

教学反思:

当堂检测:

110+0×120+56-15

0×78+25154-0×650

(128-128)×3120÷(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