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研究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22963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扎根理论研究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扎根理论研究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扎根理论研究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扎根理论研究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扎根理论研究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扎根理论研究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docx

《扎根理论研究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扎根理论研究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扎根理论研究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docx

扎根理论研究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

扎根理论研究法等质化研究方法在国内外管理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阐述扎根理论研究法基本思路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扎根理论研究法在适用研究问题、资料分析、文献阅读、成果表达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以便为研究者正确、规范地使用这一方法提供借鉴。

最近几年,扎根理论研究法(groundedTheorymethod)在国内外管理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也出现了一些介绍乃至运用扎根理论的社会学与管理学研究成果。

作为一种重要的归纳式研究方法,扎根理论被主流学者认为是当前在中国开展管理研究时的一种“必要且适宜的研究工具”。

在我们对本土管理知识尚缺乏充分的归纳和总结的情况下,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开展基于中国情境的管理理论研究,是与西方主流管理理论进行比较、对接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展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必要步骤。

但相对于当前管理学研究领域主流偏重量化的研究,国内外发表的扎根理论研究成果明显是少数,学者们在运用这一方法时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困惑。

基于此,本文结合国内外运用扎根理论开展管理研究时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以便为管理学者正确、规范地使用这一方法提供借鉴,推动扎根理论研究法在中国管理研究中得到更广泛用。

Glaser和Strauss首创并发展的扎根理论是一种质化研究方法,其基本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与量化实证研究不同,研究者在进入田野调查之前并不提出理论假设,而是直接从调查资料中进行经验概括,在不断比较过程中提炼出反映社会现象的概念(concept),进而发展范畴(category)以及范畴之间的关联,最终升华为理论。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归纳式研究方法,直接扎根于现实资料的理论便是其成果的体现。

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它的主要特点是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资料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和观点,发现新的互动与组织的模式。

扎根理论的主要思想通过开放性译码(Opencoding)、轴性译码(Axialcoding)和选择性译码(Selectivecoding)这三重译码过程来实现。

开放性译码。

开放性译码就是把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解,针对资料里所反映的现象,不断比较其间的异同,进而为现象贴上概念标签,再把相似概念聚拢到一起,提炼出更高一级的概念———范畴,从而把资料概念化、范畴化,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提出问题,比较资料的异同并根据已经显现出的概念、范畴来进行理论采样(Theoreticalsampling),确定要进一步搜集什么资料、去哪里搜集;搜集完资料后,再把新的资料与原有的资料以及已经提炼出的概念与范畴作进一步比较,如此不断地分析和比较,从而发展出主要的范畴。

主轴性译码。

主轴性译码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和建立主要范畴间的各种联系,从而展现资料中各部分的有机关联。

Strauss和Corbin提出了一个典范模型(paradigmmodel),即所分析的现象与其原因、背景、中介条件、行动与互动的策略以及结果之间所体现的逻辑关系。

通过与资料的进一步互动,研究者可以把主要范畴的关系按照这个逻辑予以展现。

于是,以一种抽象的形式,资料又被组合到了一起。

选择性译码。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通过描述现象的“故事线”来梳理和发现核心范畴(Corecategory),把核心范畴与其他的范畴系统地联结起来,搜集新的资料验证其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通过资料与正在成型的理论的互动来完善各个范畴及相互关系,从而建立起概念密实、充分发展的扎根理论。

由此可见,扎根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从理论层次上描述现象的本质和意义,从而建立一个适合于资料的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持续的资料搜集与资料分析的互动与比较体现在每一个译码阶段,这种比较与互动也指引研究者下一步的资料搜集(即理论采样)。

因此,连续比较和理论采样是扎根理论的两个根本特征,扎根理论研究法也被称为“连续比较方法”。

不同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扎根理论也一样。

扎根理论最初是社会学者为社会学研究开发的研究方法。

作为一种质化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特别适合对微观的、以行动为导向的社会互动过程的研究。

它之所以不断延伸到其他学科领域,关键在于很多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具有过程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例如,管理学以各类组织和各种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组织内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的互动过程,因此,管理学研究非常适合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

擅长运用这一方法的营销学者Goulding认为,作为一种一般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已经进入了一系列学科领域:

社会学、心理学、现象学、护理、社会网络、教育以及管理学等等。

在管理学领域,组织文化、员工对工作的态度、职业发展、营销、广告和大众传媒、电子数据交换、战略联盟、系统开发、竞争战略、旅游者行为等方面,都有学者用扎根理论方法作出了探索。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Suddaby认为,作为一种解释性方法,扎根理论秉承的是建构主义的本体论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因此,扎根理论更适合于某些研究问题。

例如,它最适合于理解行动者(actor)从主体间的互动中构建意义的过程,也适合于有关个体解释现实的知识的构建。

基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差异,扎根理论研究法不适合对“唯一的客观现实”的描述和解释———这是实在主义者所追求的目标。

从扎根理论自身的使命角度看,扎根理论致力于发展新理论,发掘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扎根理论特别适合于缺乏理论解释的或现有理论解释力不足的研究领域。

例如,李志刚(2007)发现在创业领域存在着创业者多次直接或间接参与创建新企业的现象,但对于这样一种非常特殊的“连次创业”现象(李对此现象的“概念化”)却缺乏研究,于是他对这一现象开展了扎根理论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结论。

又如,Browning等对于前人没有注意到的现象———为什么在高度竞争性的行业中能出现合作以及合作为何能够得以持续———的原因进行了扎根理论研究,得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结论。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因此说,对于存在理论空白点的管理学领域,只要存在“行动或互动性”和“过程性”,大都可以用扎根理论研究法来开展研究。

扎根理论方法的使命非常明确:

经由质化方法来建立理论。

如果试图把资料搜集与所谓的“用扎根理论进行分析”相割裂,抛弃与之相关的连续比较原则和理论采样原则,或者试图把扎根理论看作是验证假设的工具,那么就是从根本上背离了扎根理论方法,因此,此类研究不能算作是扎根理论研究,其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也很值得怀疑。

这类研究把不同的方法混杂起来,有的是无意识的误用,有的似乎要发展方法,但他们所采用的混杂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却缺乏充分的依据,因此,可能会对其他研究者产生严重的误导。

例如,将扎根理论方法用于验证理论假设,会使实在主义研究者认为扎根理论遵循与之类似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而实际上,扎根理论方法与实证主义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论和哲学渊源。

同时,文献阅读也是提升理论触觉的重要策略。

在扎根理论等质化研究中,研究者本身也是研究工具,研究者的经验、知识基础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她能够观察到什么,得出怎样的解释,就像一个根本不了解宗教的人去研究教会改革中的组织认同问题,是很难得到深入的和富有解释力的结论的。

除了初期的文献阅读,在搜集田野资料时与文献阅读结合起来,对于指引研究者的进一步理论采样、提高研究者的理论触觉大有裨益。

Strauss和Corbin曾经举例,一位社会学研究生以访谈为基础来看文献,再由文献指引去开展访谈,这样一个文献和田野资料不断互动的过程推动了研究的开展,如果该学生不去看文献,恐怕在田野调查时难以提出合适的问题(因为其研究中会涉及到一些很专业的医学词汇)。

在这个例子中,文献起到了提升理论触觉的作用。

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发现理论后,还需要一个理论回嵌的过程。

任何社会现象之间都会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不可能存在完全孤立的现象或理论,因此,扎根理论方法最终提炼的结论需要与现有理论进行比较、互验,只有把新发现的理论融入现有文献中,才能更好地揭示研究结果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在管理研究中,质化研究成果的表达需要格外地仔细。

主流的量化实证研究大都采取八股式的体例,给人严谨、规范的感觉,因此,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而质化研究由于大多采用归纳式方法发展理论,因而往往具备极为丰富的资料(richness),如何合理地展现理论与相关的证据,既不把读者淹没在资料中以避免堆砌感,又让读者感觉理论真正扎根于资料而不是凭空产生,这确实是个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

我们认为,除了在文章的开始或结论部分清晰、简洁地阐述研究发现以外,还可以采取如下几种写作策略:

(1)详细阐述研究方法设计。

有的研究成果对方法设计部分叙述不够,有的甚至仅仅是用“按Glaser和Strauss(1967)发现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一笔带过,这样的研究成果很难令读者信服。

好的扎根理论研究一般都会对方法的合理性和方法设计的细节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向明所做的留美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其研究设计部分非常清楚地阐明了研究问题的提出、方法的选择、抽样的方法、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分析材料和构建理论的过程,使读者有一种身在田野、亲自参与的感觉,这显然对于提高研究信度和研究成果的可接受性大有裨益。

(2)研究成果中展示研究过程。

展现研究过程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其一,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展现研究过程和研究细节。

对于期刊论文,这是非常重要的策略。

比如韩炜在正文中通过列表的形式,展示了资料的概念化、范畴化过程。

而对于学位论文,除了正文中可以举例以外,应在附录中尽可能完整地展现译码过程与理论发展的相关信息。

其二,可以明确地展现每一研究阶段所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通过问题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能够更清楚地展现扎根理论“连续比较”的根本特点。

期间,还可以通过直接引用观察资料或被访者的谈话来佐证相关观点,从而反映与资料的互动以及研究者的思考历程。

其三,通过画图的方式,展现概念和范畴的演进以及范畴间关系的发展,也是展示成果形成过程的比较清晰的方式。

总之,研究成果的表达本身也是个研究思路再梳理的过程,也许会有意外的灵感或发现;同时,好的表达也会更容易被评阅者接受,有助于成果的发表。

因此,研究者应该扎实地掌握扎根理论研究的这一基本功。

对于管理学者而言,要做好扎根理论研究并不容易,需要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来确定是否选取这一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方法的整体设计、文献的合理使用以及研究成果的正确表达,更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有可能完成一个高质量的扎根理论研究。

研究方法的创新是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力量。

扎根理论研究法在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逐步兴起暗示着其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适用性。

作为管理学,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方法对于当前中国管理研究的巨大价值,积极推动这一方法在管理领域中规范、正确地使用,从而发展出更多和更高水平的“扎根”的管理学理论,推动我国管理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性研究[M];北京:

教育出版社,2001.

[2]凯西·查马兹.扎根理论:

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方法;定性研究:

策略与艺术[M]//诺曼,邓津,伊冯娜·林肯.凤笑天,译,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范明林,吴军;.质性研究[M],上海: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孙晓娥,边燕杰.留美科学家的国内参与及其社会网

络!

!

!

强弱关系假设的再探讨[J].社会,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