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二.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二.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二
19草船借箭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
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
谁草船借箭?
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怎么样草船借箭的?
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
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
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
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
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给课文分段:
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两名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两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
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
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
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好你回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
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
“推却”又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
“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分四组讨论三——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立军令状、设酒席招待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
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
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
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
(2)分组分角色,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
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
)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
(全文末尾一句。
)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
指名2人对读。
(首尾呼应。
)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
(板书:
神机妙算)
问: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
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交流第②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板书:
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
指名读句: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
(1)比较句子。
A、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B、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
用哪句好?
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
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
(2)齐读此句。
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交流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
(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
(2)“事实”是什么?
“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
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亮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
问:
相符合吗?
(符合)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介绍:
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
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书)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
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指名读交流第①④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
(1)板书:
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
(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
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A、出示:
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B、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到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
(三天前立军令状时。
)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书:
识天象
(3)齐读交流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
引读书中有关句子。
(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画示意图。
(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
(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
“……”,可诸葛亮却笑着说:
“……”。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部分。
(一)、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
”(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
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派兵,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
知曹操性格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图2:
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
(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二)、学习“晓地利”
1.过渡:
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
因为诸葛亮这样说──(交流第6句。
)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
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
顺风顺水
3.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
(请用→表示出来)
(2)介绍:
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
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
试着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
六、完成课后练习
20*景阳冈
教学目标
1.会认“唬、诡、踉、跄”等11个字,理解“晌午、恰当、岂不、请勿自误、脊梁、咆哮、酥软”等词的意思。
2.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训练学生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
(一)重点:
课文第一段与第三段细致描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打虎的情形,突出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在“喝酒”和“打虎”两件事上是如何抓住要点详细叙述的也是文章的重点。
(二)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是文章的难点,体会“喝酒”、“打虎”两件事如何详细叙述的也是难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朗读训练。
3.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1)正音:
晌(shǎng)午咆哮(xiào)请勿自误(wù)脊梁(liáng)
(2)解词:
一饮而尽:
一口气喝完。
如何:
为什么。
过往:
来来往往。
平生:
一生。
请勿自误:
请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
二、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都知道有个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