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质性研究资料收集的方法.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1362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质性研究资料收集的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4章质性研究资料收集的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4章质性研究资料收集的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章质性研究资料收集的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4章质性研究资料收集的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章质性研究资料收集的方法.docx

《第4章质性研究资料收集的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质性研究资料收集的方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章质性研究资料收集的方法.docx

第4章质性研究资料收集的方法

第四章资料收集的方法

先介绍质性研究的抽样策略,再介绍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焦点团体)。

第一节质性研究的抽样策略

样本的大小、代表性、人口的推论与普遍化等,常常成为重要的关注焦点。

一、应抽取什么样本

我应抽多少人作为研究的对象?

(样本数)

我应选择什么人作为研究的样本?

(样本类型)

“看情况而定”。

巴顿(Patton)认为,

(1)样本一般很少,只有n=1;

(2)深度的“立意”抽样,着重信息丰富内涵;(3)从以往经验与理论视角出发抽样,称为“理论性抽样”或“目的性抽样”(非概率抽样),指按照设计的理论指导或目的进行抽样,以抽取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

第一,我应该抽多少人作为研究对象呢?

(样本数)

抽取是一个或数个样本,依研究者的需要决定。

个案研究与生活史,以典型一个或少数样本即能完成;大部分类型的研究,其样本数就比较多(8-11个);信息达到饱和为原则。

第二,我应该选择什么人作为研究对象呢?

(样本类型)

为了减少样本数,挑选综合样本,以取得最丰富的反应性的资料。

样本条件:

生活时间比较长、了解该文化内部的实情、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反思能力、性格比较外向、善于表达自己的人。

关键信息提供者(Key-informant)

二、如何抽取样本

在质性研究的抽样中,除了“立意”原则之外,研究者为了符合不同的“研究目的”,也可以产生不同的抽样策略。

质性研究抽样策略的类型(15类)

抽样类型

探索目的

最大变异或最大差异抽样

同质性抽样

关键个案抽样

证实和证伪个案抽样

滚雪球或链锁式抽样

极端或偏差性个案抽样

典型个案抽样

深入性或强度抽样

政治上重要的个案抽样

目的性随机抽样

分层目的抽样

符合标准或效标抽样

机会或机遇抽样

混合或综合抽样

方便抽样

寻求变异模式

焦点化、单纯化

为进行逻辑推论到其他个案

进一层分析,寻求例外情况,找寻变异性

由知情人士找寻可提供丰富资料的人士

探索不寻常现象的转机

点出一般状况

资料丰富而强烈的个案(但不极端)能提供深入现象的转机

取得想得到的注意力并避免不想要的注意力

如果立意取样,样本仍然太大,再加上此法

找出次团体,以便进行比较

针对符合各种选样标准者,以确保品质

随着机会引导,可得到非意料中的优点

三角检视、弹性,以达致多元需要

省时、省线、省力,但会影响品质

来源:

Kuzel,1992

 

(一)根据样本的特性进行抽样

1、极端或偏差性个案抽样(极端反常)

不具有“代表性”,但对这种独特现象的揭示有可能比一个典型现象更加具有说服力。

在质性研究的不同分支里,常人方法学经常使用这种抽样方法。

通过当地人“反常”现象的反应,可以知道他们对“正常”现象的定义及行为表现。

《当受虐待的妇女杀人时》

2、强度抽样

抽取具有较高信息密度与强度的个案进行研究。

但是这些个案并不一定是非常极端或不同寻常的。

3、最大差异抽样(异质)

被抽取的样本所产生的研究结果将最大限度地覆盖研究现象中各种不同的情况。

而这种抽样假设了被研究现象内部的异质性很强

4、同质型抽样(同质)

选择一组内部成分比较相似(即同质性较高)的个案进行研究。

比如,焦点团体访谈。

5、典型个案抽样

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个案,目的是了解研究现象的一般情况。

典型个案的目的是展示与说明,而不是证实与推论。

6、分层目的抽样

先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目的性抽样,重点是了解研究现象中不同层次的具体情况,进而对研究现象的整体异质性进行探究。

7、关键个案抽样(极端理想)

选择那些可以对事情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个案进行研究,目的是将从这些个案中获得的结果逻辑地推论至其它个案。

这类个案通常不具有典型性,不代表一般的情况,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8、效标抽样

事先为抽样设定一个标准或一些基本条件,然后选择所有符合这个标准或这些条件的个案进行研究。

9、证实和证伪个案抽样

寻找能支持或挑战研究者了解研究主题的抽样策略。

相关的概念是“理论饱和”或“重复抽样”。

(二)抽样的具体方式(采用的抽样策略)

1、滚雪球或链锁式抽样

选择知情人士的操作方式,是一种通过局内人寻找消息灵通人士的有效办法(同质、熟人隐瞒实晴)。

2、机遇式抽样或机会抽样

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抽样。

很多人类学家在进行实地调查的抽样方式。

3、目的性随机抽样

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对研究现象进行随机抽样(样本数大)。

“随机抽样”是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而不是像量化研究那样以保证研究结果的“代表性”。

4、方便抽样

因受当地实际情况的限制,抽样只能随研究者自己的方便进行。

比如,假冒成犯人到一所监狱里去了解犯人之间的人际互动,便没有很多选择样本的自由,只能选择自己所在牢房内的犯人。

可信程度最低。

5、综合式抽样

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结合使用上面不同的抽样策略选择对象。

不熟悉时选择“方便式抽样”或“机遇式抽样”;熟悉后选择“目的式随机抽样”或“分层目的抽样”等方式。

三、抽取样本的原则

质性研究的内在矛盾(“既追求动态的研究过程又讲究严谨性的筛选标准”)之中,有弹性地选择样本的,以“避免重复”与“捕捉进展”为原则。

质性研究专家还提出了使用抽样策略的建议准则:

(1)以同质抽样开始,易达到饱和。

(2)理论抽样加速了饱和的过程。

(3)抽样及负面个案的饱和促进了效度。

(4)饱和愈完整,愈容易发展清楚的理论模式。

此外,特定的质性研究倾向于使用特定的抽样方式。

见下表。

五种质性传统中的抽样趋势

传统

常用的抽样策略

自传式

方便

政治上重要的个案

关键个案

典型个案

现象学

效标

扎根理论

理论

民族志

综合

典型个案

效标

个案研究

单一个案,和自传式一样

多种个案,则使用

最大差异

极端个案

典型个案

证实/证伪个案

关键个案

来源:

Creswell,199

 

第二节参与观察

高德的分类:

完全的观察者;参与者的观察者;观察者的参与者;完全的参与者。

建构主义者:

所有社会科学研究都是一种“参与观察”。

研究者只有成为社会世界的一部分,才有可能理解这个世界,真正意义上的“局外人”是不存在的。

三种身份:

完全成员式研究者、积极成员式研究者、边缘成员式研究者(都具有“成员”成分,强调观察的“参与性”)

一、参与观察法是一种充满人性的研究法

参与观察法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的特点,由马凌诺斯基于二十世纪开始建立。

马氏长年与澳大利亚土著共处,完成了史无前例的质量并重的田野工作,确立了近代人类学的方法论。

但1965年马氏的妻子发表他的田野日记,揭露他在田野中情绪并不稳定,对原住民有许多负面的看法,这在人类学界激起很大的震荡。

(1)马凌诺斯基的困境,其实至今仍然在挑战参与观察者。

一个研究者如何具备与被研究对象融为一体的局内人,并能抽离出来做观察的局外人的双重身分?

保持平衡?

对“参与观察”研究法了解的第一步是,它是高度人性化的研究方法,并彻底打破了“人”可以“客观”研究“人”的迷思。

(2)田野工作者也是人,带着多重角色与身分进入田野,研究者会视情况与自己的需要而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

但几乎所有的民族志都会述及进入田野及田野观察中的艰难过程。

比如,一个研究者会带着自己文化本身的价值判断进入田野,而对一个西方人类学家而言,他们在部落社会最难以忍受的是被剥夺了隐私权、黏密的人际关系、缺乏卫生观念等。

借由对异文化的深入接触,相对地发现自我、重塑自我。

(3)研究者如何跨越这些差异,与陌生的被研究者亲密生活共事,绝对不是科学所能造就的,而是已进入到人性交流的艺术层次了。

(4)“参与观察”研究法虽然是人类学者所创,但现已为许多社会科学学科所用,研究对象也已由一个社会或文化地区延伸到社区、机构或社会上某一特定族群或团体;凡是需要做深入与全面性了解的研究,“参与观察”人群活动都是必要的。

二、参与观察法的运用

一般认为,参与观察法对如下情况最为有用:

(1)当有关社会现象(比如同性恋、吸毒、监狱生活等)很少被人所知时。

(2)当研究者需要了解有关事情的连续性、关联性比及背景脉络时。

(3)当研究者(以及一般公众)看到的“事实”与当事人所说的内容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或者“局外人”与“局内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很不相同时。

(4)当研究者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个案调查,而且这些个案在时空上允许研究者进行一定时间的参与观察时。

(5)当对不能够或不需要进行语言交流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时,比如,对婴儿或聋哑人进行研究时无法使用语言。

(6)当研究者希望发现新观点、建构自己的“扎根理论”时。

(7)对其它研究方法起辅助作用。

一般来说,参与观察法不适合如下情况:

(1)在研究“面”上就研究问题对研究对象进行大规模的宏观调查;

(2)对过去的事情、外域社会现象以及隐秘的私人生活进行调查;

(3)对当地人的思想观念、语词概念与意义解释进行细密的探究;

(4)对社会现象进行数据统计与量化分析;

三、在参与观察中如何做观察与记录

许多人认为质性研究充满了神秘色彩,这要归因于观察法,但在质性研究方法中,观察的诀窍仍最不为人熟悉。

(武大正门观察半个谢)

“我无法决定该纪录什么?

“有太多事情在进行,我不知道从何开始?

“我以前从没有过类似的经验!

最好的方式:

广泛的留意周围的事物,等待研究分析主题形成之后,才将观察焦点集中。

记录田野笔记:

(1)“为什么”的问题较容易回答,其方法是将观察的资料记入日志,产生有价值的原始资料,再用访谈或其它观察方式进行后续研究。

(2)因为没有人可以记录所有的事情,这样,在记录“是什么”为主的田野笔记时,要注意研究主题。

其基本原则是深度描述------不需要删减,只要记录所有观察到的资料。

(3)在回答“如何”的田野笔记时需要有许多的弹性以及对情境的敏感。

由于人类记忆的限制,最好在观察之后要尽快进行记录(起码在24小时内)。

简短的摘录或使用录音机。

(4)记录田野笔记十分耗时,建议可以供参与观察者参考。

------具体而明确的描述行为与事件,避免尝试任何推论。

------依据不同的观察事件,将观察资料做不同形式或层级的区分。

逐字稿;对话分段、回想某些不确定的观察内容;抽象化,如发展概念、产生理论。

------记录对自己的观察,即自己所产生的印象、感觉与想法。

------保持平衡,不会迷失在细枝枝末节的小事件中而忽略观察目的,并增强自己成为最佳田野观察者的动机。

四、参与观察法的优缺点

参与观察法的优点:

(1)参与观察法可以弥补单靠访问所得的资料不足或误导,可以分辨理想与实际行为的差异。

(2)有助于研究质量的提升。

(3)对于非言语行为,如仪式、动作、姿态、情绪的表达、信仰等。

参与观察法的缺点:

(1)参与观察者的田野介入而有可能影响被研究者的行为或田野状况。

(2)参与观察法的田野太广,在短时间内不易掌握研究主题与范围。

(3)在观察记录的技巧上,研究者经常需要“博闻后记”。

(4)一些其他的条件或因素会影响参与观察的结果,如个人身分。

(5)参与观察法的最大优点是参与和融入被研究者的生活,然而这也引发质疑而被认为有缺点,即参与太多而失去研究者的“中立”地位。

第三节深入访淡

深入访谈是异质性较大的研究方法,但相似的问题(访谈历程)。

一、何谓深入访谈

深入访谈是一种会话及社会互动,目的在于取得正确的信息或了解访谈对象对其真实世界的看法、态度与感受。

这个定义有几个假设:

第一,接触碰面是重复的,有比较多的时间互动,在社会互动中获得较深入的理解。

第二,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平等关系。

第三,重点是寻找被研究者的说法。

第四,借着以中性的语言了解被访者的观点及世界。

“深入”有不同层面的意义:

(1)理解真实生活的成员或参与者在每日活动、事件、地点等所持有的理解与看法。

(2)要超越普通常识的解释及对其它文化形式的理解,探索潜藏在表层观点下所蕴含的意义,以理解该经验的本质。

(3)可以捕捉及表达对某些活动、事件、文化对象的多元观点。

两种比喻:

访问者就像是采矿者,也像旅行者。

二、访谈的历程

如何开始一个访谈;如何建立关系;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控制访谈的方向;以及如何结束一个访谈等。

(一)如何开始一个访谈

访谈常常是发生在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谈话,此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与受访者建立关系?

非结构式的访谈:

自我介绍进门、出示授权的相关文件、获得受访者的同意合作、准备回答受访者的一些质疑(为什么选择他们,这个访谈有什么用途等)。

没有给予很多指导性的方向,以避免受访者受影响而产生偏颇,倾向给予研究者想要的信息。

结构式访谈:

自我介绍、告诉研究议题的一般性质、研究动机、研究者准备要如何做,或访淡中可能发生的情形,对资料的保密或匿名性,研究者希望受访者合作,谁决定资料最后的定稿,告知是否会得到酬劳等。

(二)如何建立关系

如何进入开场白并建立关系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在彼此陌生的情况下。

不过,此步骤与心理咨询师建立亲和关系相似:

是否了解当事人如何看世界,以及对等地沟通研究者的理解。

换言之,与另一个人和谐地站在同一层上才能引导此人愿意谈话(自我揭露),特别是针对那些平常他们不谈的事。

我怎么知道另一个人如何看世界而与他站在同一层次呢?

人是透过其感官来感受世界的,透过听、看、闻、触觉或感觉,如“我看到……”、“我听……”、“我觉得……”。

研究者应试着去听、去看、去感觉受访者所看、所听、所感觉的方式去了解受访者看世界的方式,而不是看自己想看到的,听自己想听到的,感觉自己所感觉的。

(三)问什么问题:

访谈的内容

我该问什么问题才能得到更多资料?

如果对方不愿意回答怎么办?

1、访谈中可问什么问题

提出了六类的问题:

(1)经验/行为问题:

“如果我和你共同经验你的典型一天,我可以看到你做些什么呢?

(2)意见/价值问题:

“你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

、你对它有什么想法?

你会希望看到发生什么?

(3)感受问题:

“你对那件事感觉如何?

”“你会不会觉得生气/紧张/快乐?

(4)知识问题:

发现他们认为的事实是什么。

(5)感官问题:

看、听、闻、触中捕捉感觉经验。

“进到教室后你看到了什么?

(6)背景/人口统计问题:

受访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教育、职业、居住地等)。

提问的方式有三类:

(1)描述性提问:

让受访者描述某人/事件/地点/人物或经验。

比如,问一个护士实习生在某医院的实习进行得怎么样。

(2)结构性的提问:

发现受访者如何架构或组织他们的知识。

比如,可以问护士实习生所读的是属于那个领域。

(3)对比式提问:

让受访者从他们自己的世界出发,进行情境或事件的比较,来讨论这些情境的意义。

比如,访谈者可以问这位护土实习生,该次的实习和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有什么不同。

如何让受访者愿意回答问题:

(1)从“如何”、“何时”、“什么”通常是事实性问题开始,比较容易回答,而“为何”相对的并非明显的事实。

(2)涉及个人私密而不易回答或不愿回答。

(3)研究者在开启一个访谈时不要问指导性的问题,访谈者在开始的几次访谈最好能显得好像自己也不太清楚要问什么问题,而很愿意向受访者学习。

2、发问的技巧

(1)旁敲侧击。

用来澄清及得到更多细节的方法,特别是受访者的陈述不完整、模糊及没有给予答案之时。

最常用的策略是:

肢体语言推进法(沉默、目光接触、脸部的疑惑表情或点点头等);口语的推进法(“啊,真的吗?

”“然后呢?

”“请继续说,后来呢?

”)

(2)魔鬼进击问题(devil’sadvocatequestion)。

直接针对受访者的论点提出相反的论点,使受访者进一步澄清他的前一个论点(熟悉、亲密度)。

(3)假设性的问题。

由访谈者建议几个可能的现象、选择或发生的情形,让受访者猜想自己面对这种选择的态度或行为反应;或者提出理想,比较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这种方式可让研究者了解受访者的诠释与观点。

3、没有回答

(1)不确定研究者想知道的是什么。

(2)不了解问题。

(3)没有足够的信息回答该主题或问题。

(4)无法表达他们的内在感觉,便无法提供研究者想要的信息。

(5)有时受访者可能觉得研究者无法理解他们的答案,因为该主题/议题是在研究者的经验之外。

(6)觉得这个问题涉及个人的隐私。

4、回答前后不一致

访谈者就要对受访者的说法进行再确认,以确定它的真实性。

(四)如何控制访谈的历程

深入访谈的访谈指引。

即访谈架构,以让访谈者知道在进入场域前做些什么准备。

但访谈者必须视情况而调整,有三种非结构式的访谈技巧。

1、循环模式

(1)会话模式,把人与情境都视为独特的,会话进行的方向会随着每次访谈的互动情形而作调整。

(2)是一种最无结构的深度访谈,依赖谈话的自然发展来引导访谈的发展,其潜在危险是会偏离研究的主题。

(3)研究者可使用转换的方式使受访者重新将注意力放在主题或所谈论的议题上,如做婉转的连结,重新回到主题。

2、漏斗式

发向从一般性的方式开始,先让受访者参与会话,再慢慢减缩到较核心或特定的问题。

(逐渐聚焦的访谈方式)

3、说故事式

(1)即把开始与结束点设定好,让受访者对这两个时点间的某事件发生的细节作更详细的描述。

(2)问题的描述、对经验的原始资料进行更复杂的分析。

(3)说故事的危险是受访者可能创造了一个好故事,但扭曲了其真实性;最大优点是可以让受访者更自由地提供信息,而不是设定在访谈者所设定的答案上。

(五)如何结束一个访谈

1、口语方式

(1)解释结束的理由。

“哇,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这让我有很多要深思的”。

(2)问大扫除的问题。

“我离开前,我们是不是还有没讨论到的?

(3)总结访谈内容。

“总之我们今天已经讨论了……,我们下次要讨论……”。

(4)问一些与主题不相关的生活事件或评语。

“你上次不是说你儿子想出国,后来呢?

(5)表达个人关怀。

比如:

“加油,希望这次会很顺利”。

(6)表示感谢与满意。

“真的很谢谢你协助我们完成这个计划!

2、非口语方式

看看表、在座位上直立好像准备要移动、把笔盖合上、把笔记本合起来、把录音机关掉,以及握手表示谢谢。

三、深入访谈的优缺点

1、深入访谈的优点:

(1)在受访者家中进行,在熟悉的环境中比较轻松,有较深入的回答。

(2)只专注一个主题、采取开放式的方式,能收集全方位且彻底的信息。

(3)了解受试者的思维过程,特别是较为敏感或细腻的心理变化。

(4)如果与观察结合,可以更了解人们对其日常活动所赋予的意义。

(5)通过深入访谈可以收集到多元化的声音。

如在一项有关青少年癌症病人的现象学研究中,对住院经验的描述,读者可轻易地经历到这些病症少年对于自己生命的不确定性,对家人的愧疚感,对正常学校生活的羡慕,以及对自己病情的无奈。

(6)在深入访谈的研究中,研究者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性。

此种自由度是深入访谈吸引人之处。

2、缺点

(1)最常被质疑的是样本的代表性?

在质性研究中不可能收集太多的样本,因为追求的是资料的深度和广度。

一般来说,如果问题设计得够宽广,访谈到第十几个受访者时就已经发现他们所提供的信息大同小异。

立意抽样。

(2)深入访谈要多深才算深入访谈?

反向的思考可能比正面的回答容易,即访谈之所以不够深入可能有几点原因:

------研究问题太过于抽象,最好选择与受访者切身相关的主题。

------访谈者与受访者的熟悉关系尚未建立,受访者不愿将内心话与访谈者分享,因此研究者就必须多花时间与受访者建立关系。

------研究者的理论背景不足,无法确认问题的重点,不知什么时候该追问,什么时候该停止,所以收集的资料会相当地肤浅。

第四节焦点团体访谈

短时间内观察/收集到目标对象大量互动的资料,弥补传统问卷调查法的缺点/很有潜力的研究方法。

焦点团体访谈研究法常被运用在心理学、政府决策、商业领域内,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地了解目标群体的态度、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或态度的原因。

一、焦点小组的定义

焦点小组访谈法/焦点访谈/群众深度访谈,指研究者对所选定的个人及特定主题,进行非正式讨论,希望获得各种不同的观点,包括:

一是群体是目标对象中一种非正式组合,研究者要求参与者对既定主题陈述个人观点;

二是群体的组成性质相同且都是小群体,大约6至12人之内;

三是有一位经过训练的主持人负责引导讨论及回应;

四是主要目标在于刺激观点、感觉、态度与想法的出现,以获得参与者的主观经验;

五是此种讨论并不能产生量化的信息,或推论至更大的群体。

焦点团体访谈的目的不是建立共识,而是尽力挖掘不同意见,获得多元的观点。

二、焦点小组的运用领域

特别适合于探索性研究,可运用以下情景:

一是界定某种观点或发现机会,如了解目标群体对于某一社会议题的看法;

二是产生研究假设;

三是针对调查或试验研究的量化资料,加以深入的探究和解释;

四是探索一个新领域;

五是发展访谈的内容及问卷;

六是刺激新知觉与见解的产生;

七是诊断一项新方案、服务或产品潜在的问题。

可见,焦点团体访谈法在研究上大致有以下五种可能的应用:

发展假设、发展问卷、发展测验项目、修正研究设计并找出实际研究时可能遭遇的问题、解释研究发现。

也特别适合用来规划方案、进行需求评估或评介方案。

三、如何实施一个有效的焦点团体访谈

实施焦点团体访谈法有一些“要诀”,现整理如下:

1、不要用固定的访谈次序

为激发较多较深的反应,讨论过程不能像问卷“调查法”一样固定、僵化及标准化。

访谈过程应以鼓励“即兴式”、“意料之外”反应,让受访者有机会去互动、表达、诠释与发挥意见。

不过,不固定的访谈也可能引发出无关的、无效的讨论。

主持讨论的研究者应有效地导入相关议题。

2、使用非结构式、半结构式问题

访谈大纲或指引包含的非结构式(开放式)或半结构式(半开放)的问题设计,将引导受访者讨论。

故研究者要对讨论内容有部分程度的控制。

一般而言,访谈初期,多以非结构式问题来控制场面,以确保研究者的兴趣获得重视。

3、主持讨论的艺术

有效的访谈,应以保持“自然顺畅”、“非强制性”为原则:

①为达到访谈的“深度”,最好不要急于探索不同层面的议题。

应先从一些重要议题出发,深入探索比较特别的经验。

②为达到访谈的“广度”,应在座谈之前先检视各种可能的反应以及各个反应层次间的关系,使之纳入访谈大纲或指引中,以便在访谈中可以检查这些角度,避免遗漏。

③为达到“具体化”效果,讨论的内容应尽量朝向实际生活情境,以及对特有情境的特有反应来探索。

④一个有效的访谈,不应只在认知、评价层面上深入,还应深入到情感、情绪层面,比如焦虑、害怕、悲伤、幸福、满足等。

察觉受访者对哪些议题的情绪反应较强烈。

⑤为进一层了解个人的反应,其先前的态度、价值、经验等个人情境脉络的探索是相当重要的。

这种情境因素可能仅仅限于个人特有因素,也可能是群体性的角色情境,而了解与区分这两者均有其重要性。

四、如何组成有效的焦点团体

1、团体大小

焦点团体是属于面对面的团体,太大的团体会成为充分参与发言的障碍,而团体太小,又影响资料的“广度”与“变异性”,实施起来也较昂贵。

在“充分参与”、“广度”、“深度”之间的平衡,是研究者抉择团体大小的重点。

一般而言,团体人数应在6-10人之间。

以往的市场研究偏向8-10人,近年则多以6-8人为多。

如果研究目的纯粹是最初步的探索,大一些的团体可获得快捷答案(Morgan,1988)。

2、团体数目

一般而言,如果以“取得不同观点”为目的,且主持人的介入性、结构性较高时,则朝向细致的内容分析为主,团体比较无结构时,则以6-8个团体为佳。

不过,一般原则仍是以“不多加团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