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宏观调控专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9624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宏观调控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级宏观调控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级宏观调控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级宏观调控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级宏观调控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宏观调控专题.docx

《级宏观调控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宏观调控专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级宏观调控专题.docx

级宏观调控专题

《2010级宏观调控专题》

宏观经济金融调控回顾、难点及前瞻

一:

我国近年来宏观调控的回顾与总结;

简单评价我国不同阶段的宏观调控措施与效果

时间

1998年--2003年下半年

2003下半年--2008年初

2008年--2010年初

2010年初--至今

内容

背景

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在国际压力下不能贬值;贷款质量差;银行“慎贷”,流动性陷阱;出口下降,经济需要内需来拉动。

“非典”冲击;钢材、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品投资过热;资产价格上涨过快;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热钱”大量流入。

由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攀升;房地产热;雪灾和地震灾害冲击。

国际经济复苏步履维艰、主权债务危机冲击加大、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国际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人民币面临着升值压力及较强的通胀预期。

目标

CPI控制在3%;经济GDP增长在8%以上;人民币不能贬值。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在3%以内;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发展为全面的通货膨胀,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经济结构调整。

2008年提出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2009年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的目标;“一保一控”

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改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结构发展方式。

主要措施

取消信贷规模控制,实行完全的资产负债管理,存款与贷款比率不得高于75%,征收20%的利息税,发行特种国债,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大力开展消费信贷,赤字财政政策,多次降低利率。

121文件控制房地产过热;恢复信贷控制;金融体制改革;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幅度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适度提高利率;农村税费改革;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008年由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

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城乡就业;推进自主创新。

12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利率;恢复30年期国债的发行;公开市场加快货币回笼力度;房地产新规;贷款新规(不仅是贷款问题,还影响了流动性);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

效果评价

GDP达到了8%;人民币不但没贬值反而升值;物价持续下跌。

经济连续5年保持在10%左右的高增长;物价总水平波动幅度加大,通货膨胀一度严重。

GDP比上年增长8.7%;粮食产量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物价一度得到有效控制。

 2010年经济保增长目标基本实现、但是结构调整步履维艰、通货膨胀预期依然高企、稳定物价的难度很大。

存在的问题

资产泡沫(房地产),下岗失业人数。

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三大产业比例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依然偏大;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引发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的因素仍然存在;房价依旧高居不下。

房价上涨过快;金融资产存在泡沫;外汇储备增幅过快,人民币升值及货币通胀预期加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是份额突出。

原因分析

将物价问题看的过重;信用建设滞后;改革的系统性不强;单纯采取凯恩斯政策,忽视弗里德曼政策;央行独立性与合作性不够。

投资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依然偏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房地产调控涉及很多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衡;积极的财政政策未能及时退出;结构性通货膨胀因素导致全面物价上涨压力。

一揽子刺激计划及天量信贷导致货币流动性过剩;贷款资金的用途监管不力导致其流向股市及房地产领域;政策出台过于密集,超短期化;政府政策措施和调控效果不稳定。

注意一:

08.09与98.99宏观调控对比与启示:

说2008、2009年是中国经济最艰难的一年,我同意。

但是,08.09我们遇到的困难,其实1998年也碰到过。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

10年前,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如今美国发生次贷危机;10年前国企下岗职工1200万,如今民企也有1200万职工失业;10年前长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灾;而2008年先冰灾后地震,经济损失皆百年不见。

古人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既然以前经历过,那么总结“前事”并加以借鉴,对解决今天的困难肯定是有帮助的。

过去做得对的,今天可照做;不足的地方,今天加以改进。

问题是过去哪些做得对、而不足在哪里,见仁见智,要有一致的看法不容易。

好在10年不遥远,大家又都是过来人,我说点看法,算一家之言吧。

先说做得对的方面,大处看,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财政政策及时掉头。

众所周知,98年之前宏观调控基调是“从紧”,不仅财政从紧,货币政策也从紧。

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为拉动内需,当机立断改行积极(扩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更加稳健、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

当年的举措,是财政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同时借商业银行1000亿贷款,这些钱统统用于基础设施投资。

跟下来四年,财政每年发1000多亿国债支持西部开发。

第二,适度放松货币政策。

为刺激投资,央行双管齐下,一手下调存款准备金,仅98年一年就下调了5个百分点,从13%降至8%;另一手,降低银行利率,朱总理任内,利率一连降了九次(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

98%下降到1。

98%,再收20%的利息税!

)。

不仅如此,为刺激消费,1999年起央行又推出消费信贷、教育助学贷款,鼓励人们购房买车、教育产业化。

应该说,这些政策有力地拉动了内需,对遏制经济衰退功莫大焉!

第三,稳定人民币汇率。

上次亚洲金融危机后,周边国家货币一边倒,纷纷贬值。

而中国政府一诺千金:

人民币不贬值。

当年朱总理说,人民币不贬值,一是中国要担负大国责任;二是中国的出口结构不同于周边国家,出口会受影响,但无大碍;三是可迫使国内企业实行产业调整与升级。

现在看,朱总理做得好,完全对。

设想一下,要是当时不稳住汇率,让人民币贬20%,那么现在就得升50%,大量投机热钱涌入,局面恐怕更难应付。

以上说的是经验,有教训吗?

当然有。

事后诸葛亮,也说三点:

首先,政府没有及时减税(不但没有及时减税,反而还增加税如新开征利息税)。

按照基本经济学原理,刺激投资应有两个重点:

一是政府采购订货;二是为企业减税。

财政发债增加政府采购,无疑可减少企业压库,但中国的企业多,而政府采购有限,鞭长莫及,政府不可能关照到所有企业。

所以对多数企业来说,减税更管用。

可遗憾的是,国家虽允许出口退税,但主体税率却未作调减。

其次,把物价问题看得太重。

物价事关民生,不论东西方,政府都重视物价,没有错。

但如果把物价看得过重,则势必会影响政府的大政决策。

想当年,为把CPI控制在3%以下,政府始终不敢放开物价。

不料后来物价负增长,通货紧缩,令原本疲软的消费市场雪上加霜。

其实,消费者有个心理,买涨不买跌。

商品涨价就抢购;降价则持币观望。

再次,没有大幅加薪。

平心而论,朱总理当年是有意加薪的。

记得2000年秋天朱总理到中央党校演讲说,三年内要给公务员涨工资,涨三倍。

可结果呢?

还是雷大雨小,不了了之。

所以会如此,是政府没法给职工涨工资。

官涨民不涨,必引发社会矛盾。

另一层原因,政府未减税而加工资,会加大企业成本抑制投资。

当年政府应对“危机”虽有得有失,但总体得大于失。

不过这都是10年前的事,如今危机当前,我们要研究的是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就四个字:

“扩大内需”。

靠人不如靠己,何况美国经济前景如何尚未可知,中国有13亿多人,只要内需足够,拉动经济当不成问题。

说具体点,我认为主要有三件事要做:

第一、义无反顾地减税。

减税能刺激民间投资,不必说。

财政部谈到减税,皆反对。

他们的理由是,中国目前税负并不重,GDP占比不到25%。

中国的GDP有多少水分说不清,而我的疑问是,2007年GDP增长11%,而财政增收30%。

财政增速是GDP三倍,税负不重怎么解释?

第二、放松信贷与利率管制。

绝非危言耸听,未雨绸缪,政府应谨防2009年下半年或2010年可能出现通缩。

前两年银根紧,银行是无款可贷,现在担心,若企业继续亏损,银行今后会不会有款不贷?

防患于未然,与其将来放贷买棺材,还不如先借钱买药。

为此央行尽快放松信贷管制,同时让利率随行就市。

第三、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相对10%的GDP增长率,消费物价涨5%不算高,关键是工资增长要跟上物价。

2008年初出台新劳动法,明令提高最低工资,是好事;可企业界反映普遍不叫好,何以如此?

我认为给职工加薪没有错,问题在政府没减税,若政府能减税,企业肯定会顺水推舟。

注意二:

务必要告别“注水式”增长模式

我国今年前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的确不怎么好看: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这是3年来该数据第一次滑落至个位数;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放缓至20.2%;进出口较大幅回落。

而有中国外贸“晴雨表”之称的广交会出口成交,环比和同比双双下降,交出了一份08年以来最差的成绩单;政府财政收入也不理想,继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10.3%的增幅创下近三年来最低,全国税收增速继续大幅回落,单月增幅已降至2.6%,同比回落23.3个百分点;被视为经济晴雨表最无法做假的用电量份同比增长只有3.7%面对“惨淡”的数据,管理层似乎又坐不住了,在四月数据出台后的第二天,央行就宣布自五月18日开始下调了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最近也有多方人士在纷纷呼吁降低利率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试图通过前几年屡试不爽的松货币的利器,释放流动性提振疲弱的经济。

实事求是而言,二十多年来我已经习惯于在外界的一片尖叫声中对宏观经济做出自己相对冷静的判断,这种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能更是中国财经决策当局最需要的。

在前四个月的数字不太好看之后,我们已经看出了管理层的不安和慌乱。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面临大选之年,这种出于政治的稳定而采取的决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然而,任何确保稳定的刺激政策,对于中国这么一个调整中的经济体而言,对于一个决心调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体而言,起码是应该慎重,而不是草率和慌乱的。

我想,在号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十二五”的第二年,面对宏观经济数据,任何一个决策者在改变大政方针之前,起码应该回答三个问题:

一,经济究竟糟糕到了什么程度?

二,要不要改变既有的政策而采取新的刺激措施;三,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才是健康而有效的,并且副作用最小的。

很显然,我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很明白,在全球经济都处于危机后遗症调整周期,中国宏观经济本身的表现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不能总是要求中国经济可以置身世外而独善其身;基于此,我认为还没有到急于出台新的政策刺激经济,前三季度的数据是不太好看,但还没有到必须下重药动大手术的时候,如果不冷静观察,“出手过快”,正在进行的调整结构的重大战略必然临时停止,而今年承诺的各项改革措施以及房地产调控等也势必要改弦更张,而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而言,很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对于中国的经济而言,目前疲弱的表现恰恰说明,以前那种依靠房地产的畸形发展,依靠固定资产过度的投资,依赖利润空间非常可怜的大量的出口刺激经济的决策是不可持续的,不仅对相关产业造成了很大的误导。

前三季度,建材、钢材等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之所以日子非常难过,这只是在为过去的疯狂买单而已。

特别是,在经历了08年的“四万亿”反危机的措施之后,对于货币过度放松对经济长久健康发展的危害,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管理层,都是有切身体会的。

而且,从前4月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无论是投资,工业增加值,还是进出口等的减速,并非由于流动性不足所导致,而完全是因为整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的结果。

在贷款意愿不足的情况下,打开货币的水龙头唯一可以得到喘息的无疑是正处在调控关键期的房地产,导致房地产泡沫的再次反弹,以及地方再次乱上项目的冲动,而好不容易得到遏制的通胀也会卷土重来。

相信房地产的再次勃兴肯定能够遏制经济的下滑,带来漂亮的宏观数据,但很显然,房地产泡沫带动的不理性数据增长是宏观经济的魔鬼,而不是天使。

很快我们将又不得不再次对房地产进行调控,这将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折腾和恶性的轮回。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多年来其实一直需要回答一个也许答案非常简单的问题:

我们需要昙花一现的漂亮数据,还是忍受一时的难看的数字而下决心根治影响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各种病症。

答案其实很简单,但政策的选择显然远比答案本身复杂。

多年的事实证明,中国经济的要害已经不在于需要多快的增速,而在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一个良好的产业结构以及惠及更多人的分配制度。

就此而言,政策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通过大规模的减税减负,为中小企业解困;如何通过制度松绑,为民间投资找到出路;如何通过体制改革,降低整个经济的制度成本;如何通过产业升级,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利润端的地位。

而不是要“注水”的“伟哥效果”的漂亮数字。

中国多年的经济发展很多时候陷入了为了维护畸形而漂亮的数据,但漂亮的数据如同海市蜃楼,一阵大风,繁华瞬刻散尽,是该告别这种“肾虚”的心态的时候了,为了中国经济,我们真的应该真诚拥抱适度的衰退,这对于中国的未来真的太重要了。

二:

我国宏观经济金融调控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尤其突出(以下十冷十热,):

(1)热的是投资,冷的是消费;

(2)热的是供给,冷的是需求;

(3)热的是生产,冷的是就业;

(4),热的是加工工业,冷的是农业等弱质产业;

(5)热的是城市高档次需求,冷的是农村生活保障需求;

(6)热的是地方政府投资,中央政府投资并不热;

(7)热的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水电、交通、能源产业并不热;

(8)热的是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东北部、西部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并不热;

(9)热的是银行贷款,民间投资并不热!

(98年以来银行信贷大幅增长,主要用于经营城市。

如果长期跟踪中国市场化进程就会发现此轮调控非彼轮调控那么简单:

上一轮(93年)过热的面虽比本轮过热的面要大许多,但成因却单一许多,上一轮过热虽也以投资过度为主要表象,但投资主体却是以国有资本为主,目标主要是增加产能;断言本轮过热的成因复杂许多在于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向已今非昔比,城市化之进程加速及地方政府参与直致主导之热情更是今非昔比。

人们看待和评价过热,往往以价格上涨、贷款增加和能源紧张等表象作依据,实际上是不够客观的,剧此就将板子打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身上就更是错误的!

此刻我们就很有必要问一问,究竟是谁在制造和支撑着一系列过热的表象?

深入分析不难得出的结论应当是:

刺激此轮中国经济逐步过热的主要原因在于:

近几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忽然提速。

以城市化为抓手,新一届地方党政官员与他们的前一任或前几任对比,政绩的衡量坐标发生了大变化:

上一届或上几届主要以抓企业来拉动GDP,新一届则注重经营城市,以地方政府通吃城市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内容,以地价升值为诱饵,吸引大量内外资争抢经营城市之“大餐”,不但直接间接拉动GDP,而且以城市面貌大改观全方位显示“政绩”,眼观中国目前的大、中、小城市,“吊车经济”蔚为壮观不是?

“钢材、水泥、电解铝”等的去处不就一目了然。

问题是城市化本该遵循市场法则,国外城市化一般持续几十甚至上百年,而我们试图“短平快”,如此拔苗助长的经济岂能不猝然过热?

我们的城市化以各级政府大举借债、大量拖欠农民工资、甚至直接把债务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加重税赋,乱收费、乱摊派为手段,不惜无视政府信用、破坏市场规则、损伤农民利益,其结果是增加了农民与政府的对立情绪,危害社会稳定;(据专家估计,我国仅乡镇一级债务每年就以200亿人民币的速度递增,目前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实际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中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第一杀手;楼继伟付部长曾指出我国隐性赤字远远超过显性赤字;问题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只有中央政府才有权举债,地方政府是无权借债的,大量的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普遍存在说明了什么?

我们的城市化以高楼大厦和绿地草坪引以为荣,发达国家则以有多少农民在城市定居(不是打工、盲流甚至乞讨),转变成真正的市民为标志;中国662个城市、2万多个建制镇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城镇建设存在形象工程。

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城市化就成了一个与“大而无当、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形影不离的过程呢?

这反映了我们对城市化概念的严重误渎。

其实,城市化不只是物的城市化、形的城市化,更是人的城市化、精神的城市化。

因此,除了“宽马路、大广场、豪华办公楼”和人口积聚这些城市化外观外,城市是否为更多的人加入城市生活做好了调整其内部生态结构的各种制度准备?

城市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和能力,在保障人们建立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基础上,促使其培养起城市化的生活意识和态度?

这些城市化的内在品质对一个城市是否真正实现了城市化更为重要!

否则,必然伴生的现象一定是“热的是投资、冷的是消费”,中国由此陷入困境。

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是17.9%,这一数据2009年已经达到了46.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是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两倍左右。

如今中国的城市化正在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目前持续上涨的房价正在把农民工阻挡在城门之外,中国城市的发展脚步也因此受到阻挡;住房分配目前已经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而应从政治的角度进行思考,由于我们的土地是国有的,因此,居住条件的获得是一个人人都应该拥有的权利,而不是说你有钱才可以,没钱就不行的问题。

(有媒体报道,一项对全国660个城市的调查发现,有高达6540万套住宅电表连续6个月读数为零,这些空置房足以供2亿人居住。

) 除了高房价外,交通拥堵、垃圾围城、弱势群体贫困和公共卫生安全等突发事件频发也让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截至去年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达到1972万人,人口总量以每年54.3万的速度膨胀。

但北京98%的能源靠外地调入,由于人口快速膨胀,新增交通供给、南水北调水量等都可能被新增人口抵消或吞噬(在郊县甚至有的村、镇打算建围墙、拉电网、安监视、发凭证!

); 这个夏天,从北到南,由东至西,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

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使城区部分地区严重积水,局部立交桥下积水深度超过1.5米,给百姓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两位年轻人还因推车不慎掉进排水井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放眼全国,北京并非孤例。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部分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城市内涝,可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

上海、重庆、南京、武汉、长沙、西安、杭州等大城市暴雨积涝成灾的报道屡见不鲜。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351个城市进行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

可见,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是不符合“化”的市场规律的,照此下去,逐步过热不但难以遏制,而且许多矛盾还会加速积累。

),民间投资并不热(江苏“铁本事件”可以看出这一典型问题:

106亿的投资、43亿的银行贷款,只有3个亿的注册资本;当然,对于这一事件,在企业家看来:

当前投资钢铁等行业确实是见效快的投资,常常是一年建厂、二年投产、三年回本;因为各级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实际上是将公众的资源转移给了特定的行业与企业,造成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高估了收益、低估了成本)。

(10)我个人认为影响经济趋冷的10因素不容我们忽视:

2011年及其以后一段时期中国面临着导致经济紧缩的10大因素,如果处理不当,经济不但不会过热,还会趋于过冷,经济“滞涨”的压力与困惑始终存在。

这10大因素是:

城镇失业问题将非常严峻(到2008年12月底,全国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口是1000多万人,城镇下岗人口是800多万,城镇待业是?

万(大、中专毕业生有多少?

)(今年高校就业率要力争达到70%,2004年高校毕业生280万,就业率要达到或高于去年(去年初次就业率实际上只有50%)70%的水平,今年就将有84万不能就业,去年毕业生212万,就业率70%,有近64万未就业,2005年将有312万高校毕业生;今年招生数仍在增长,因为绝大多数高校自1998年以来大幅度征地、贷款,为了归还银行贷款只能不断扩招,如我校去年招3300,2004年招了3740人,因为温江校区一期工程已完工,也是为了尽快收回投资!

近年来研究生又以30%左右的年均增长率在增长;博士生也已开始扩招;剧最新消息,本科生可以延长1——2年的学制;不知道同志们怎么看待教育产业化问题?

我个人认为弊端很多如:

A盲目学美国、日本高等教育社会化;B,单纯为了扩大内需;C,教学质量下降;C,就业率大幅度下降;D,短期行为严重;E,加大执政成本。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会太快;消费增长预期不会十分乐观;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政府主导性的投资冲动将会减弱;外商投资增速不定,民间投资启动难度很大;出口增速会受到欧元贬值甚至“二次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土地制度会使投资成本上升;清欠民工工资将抑制“欠债上工程”的热度;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也将抑制经济的过热。

(现在两广、沿海沿江地区已出现民工不足。

(二),国际流动性泛滥:

(自学)

美国金融危机的背后,是美国价值观的局限。

大家都知道美国人是不储蓄的,他们的高消费建立在向未来借钱的基础上;未来的钱不够用,向世界借;向世界借来的钱仍然不够用,再向世界的未来借。

当然,“借”只是一种表达方式,美国有足够的工具和手段用各种方式向未来、向世界、向世界的未来拿到足够多的钱,因此,不管是美国家庭还是美国政府,他们都不怕负债,不怕别人想想都吓得要死的巨额赤字。

美国人为什么敢向未来借钱?

因为他们对未来有足够的信心;世界为什么愿意把今天和明天的钱借给美国?

因为世界认为美国足够强大,而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种强大会长期持续下去。

意外的发生,是美国的价值观必然造成的。

(实际上债务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将是最终的赢家!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者米勒曾经说过,对拥有铸币权的国家而言,资产负债表的右栏(负债)不会发生危机。

当资产负债表的左栏(资产)是由这个国家的货币来表现的时候,那么,右栏的负债对于这个国家而言,就不是一种约束,因为可以通过发行新的货币来重新表现资产价格。

用大白话说,就是美国可以用没有限度的美元来表现资产价格。

当然,也要冒一定的风险,就是危机过后,丧失美元的全球信用,拥有美元资产的国家与投资者对美元不再感兴趣。

但是,对于美国政府来说,与其让大多数承担美元负债的美国家庭破产,还不如稀释大多数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的财富。

对于一个今天晚上都过不去的人来说,明天毫无意义。

因此,美国必定以“体面”而无节制的形式,大肆发行美元。

与美国拥有全球铸币权不同,中国、英国、日本这样的国家面临的是真正的风险,看看冰岛、希腊等“欧猪五国”,我们就会知道什么是与铸币权国家不同的经济风险了。

欧盟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债危机将对整个中国的出口造成影响。

国际著名投资大师罗杰斯也表示,欧盟出台的1万亿美元救助计划对于欧元是致命的,因为高支出将加重欧元区的债务负担,最新的欧洲债务危机是欧元走向灭亡的开端。

“世界经济局部二次探底可能性加大。

”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究竟会不会二次探底?

中国经济能否独善其身?

在复杂的局面下,中国经济靠什么支撑?

美国当前最严重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复苏乏力,而不是货币供应量不足导致的经济疲软,采取第一次、第二次乃至极有可能的第三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美国经济来说是药不对症,对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局面则是雪上加霜!

新兴市场国家对于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和债权损失风险要提高警惕,加以应对!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代表,深受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之害,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超发美元,美元贬值后加大了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伤害中国的出口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