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学习教案全解共26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8200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葫芦丝学习教案全解共26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葫芦丝学习教案全解共26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葫芦丝学习教案全解共26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葫芦丝学习教案全解共26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葫芦丝学习教案全解共26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葫芦丝学习教案全解共26页.docx

《葫芦丝学习教案全解共2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葫芦丝学习教案全解共26页.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葫芦丝学习教案全解共26页.docx

葫芦丝学习教案全解共26页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1

教学内容

葫芦丝、巴乌的构造、音域及分类

教学重、难点

乐器构造

 

构造:

首先介绍葫芦丝,葫芦起漏斗作用。

气流通过葫芦的传送到主管和附管。

主管是主要的发音管,主管上开有起七个按音孔,一个出音孔,两个穿绳孔。

附管分高音附管和低音附管,均持续发一个音,普通的葫芦丝只有一根附管会响,另一根只作装饰。

附管塞,需要附管时打开,不需要时关闭,附管和主管有机的配合可使音乐丰富多彩,更具活力。

捆线主要是把主管和附管捆在一起,增强乐器构造上的稳定。

主管尾塞,起到的作用是使低音区的发音圆润,注意不要往里推。

巴乌的构造比葫芦丝简单,构造上和竹笛相似,制作原理,演奏方法和葫芦丝基本相同。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2

教学内容

葫芦丝、巴乌的构造、音域及分类

教学重、难点

乐器构造

 

1、音域:

葫芦丝、巴乌发音管均开有七个按音孔以筒音作5为例,其音域为低音3到中音6,(示范),音域虽窄但表现力极强。

2、分类:

常用的葫芦丝有小F调,小D调,小C调,bB调、A调、大F调、大bE调,巴乌常用调和F调。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3

教学内容

按孔部位及手形

教学重、难点

按孔部位

 

要吹出一个正常的音,有一点是必须做到的,凡要求关闭的音孔是不漏气的,一丝都不能漏,否则,发出的音不准确,让人觉得刺耳不实在。

为了保证所按音孔不漏气,我们采用指肚按孔,避免指尖和指腰按孔,因为指肚面积相对指尖和指腰要宽一些,其次指肚按孔手形较美观,并便于演奏,故我们在按孔时采用指肚按孔。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4

教学内容

按孔部位及手形

教学重、难点

手形

 

为保证手形美观便于演奏,对手形的要求尤为重要,应避免的这几种姿势。

(1)倒腕式(所谓倒腕式即手掌和手腕形成角度使手腕塌陷,这会使手指按孔的动作变的笨拙,其次从外观上看让人感到不舒服,正确的手腕角度应接近180度,这样手指的煽动既美观又灵活);

(2)机翼(所谓机翼式即双手按孔的姿势好似飞机的双翼,也就是手指和主关节过平,手指没有正常弯曲,这样演奏起来,手指动作会显得僵硬);(3)孔雀开屏式。

(孔雀开屏式主要形成与打开以后的手指造型,手指离开音孔后远离音孔,这样会造成乐器不稳定,没有实在感。

其次,由于手指离开太高,当关闭音孔手指不能准确地落到所对应的孔上。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5

教学内容

气息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正确使用气息

 

气息的运用,在所有吹奏中都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葫芦丝,巴乌中气息的控制,力度的分配,是演奏好巴乌、葫芦丝的这重要环节,主要讲一讲吹奏音阶时的气息运用,葫芦丝、巴乌的运气和其他的吹奏乐器有明显的差别,一般的吹奏乐器当演奏到高音部分都需要一定的力度和强度,相对于低音的演奏要更用力,而葫芦丝、巴乌恰恰相反,越是高音气流就越弱,特别是高音5和6的吹奏。

只需较短的气流即可。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6

教学内容

指法训练

教学重、难点

记住不同指法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7

教学内容

指法训练

教学重、难点

记住不同指法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8

教学内容

指法训练

教学重、难点

记住不同指法

 

 

师附中新城小学葫芦丝新民乐校本课程教案本

课时

9

教学内容

解决音头

教学重、难点

解决吹不响或声音难听

 

当小朋友们刚拿到葫芦丝吹的时候会发现吹不响或者吹响了就只有一个很难听的音,仅仅有时偶尔能吹出一个正常的音来,为什么呢?

原来葫芦丝是簧管类乐器,她的发音要靠她的心脏部分—簧片的振动来发音,如果你的方法不正确,那么簧片就不会发出声音,或者发出不正常的声音。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办法呢?

那就是用吐音去吹音头,当我们说吐的时候,气流会有一个爆发力,这样就能使簧片一下子正常地振动起来。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1

教学内容

解决音尾

教学重、难点

解决“咕”音

 

我们音头吹得正常了,但是为什么结束的时候葫芦丝会发出一个很难听的“咕”音来呢?

原来我们在吹完以后,突然的发松,使口腔内的余气缓缓地注入葫芦腔,这样簧片的振动又不正常了,所以我们吹完一个音后,如果音乐中止了,那么就要迅速地张嘴,让余气释放出去,这样就不会发出“咕”音了。

张嘴也有注意点噢,张得不好象可不行,要注意动作要小,张的方法是下嘴唇微离吹嘴就行。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2

教学内容

气息调整

教学重、难点

气息调整

 

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避免了“咕”音的出现,学习了通常使用的指法,但是感觉自己吹出来的音阶不正常不好听呢,原来葫芦丝的气息与很多吹管乐都不同,她在低音部分反而用气量大,高音部分用气量小,为什么呢?

原来簧片是倒楔形的,尖的部分发高音,根部发低音,大家可以想一下,要让簧片根部振动起来是不是要更用力呢?

于是我们现在就要调整自己的气息,从低音到高音气息逐渐减弱。

使葫芦丝发出正常的音来。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3

教学内容

葫芦丝教学之《映山红》

教学重、难点

学习葫芦丝常用装饰音倚音的吹奏方法

 

1、乐谱的板书

2、乐谱中倚音的介绍及学习

(1)倚音的介绍:

单倚音复倚音(概念,举例,节奏的讲解,学唱)

(2)结合乐谱,进行倚音的学习和练习(示范,举例,教吹)

3、乐谱学唱

节奏类型的学习(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节奏的区分)

4、乐曲教吹

(1)教师示范

(2)教师分句带吹

(3)低音3的学吹和练习

5、学生自由练习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4

教学内容

葫芦丝教学之《映山红》

教学重、难点

学习葫芦丝常用装饰音倚音的吹奏方法

 

一、巩固学习

1、男生,女生分组练习

2、师生互动:

接龙游戏

二、课堂扩展练习——音乐欣赏

1、通过播放两段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让学生听辨是由什么乐器进行演奏的,并简单的介绍乐器.(播放音乐)

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3、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幻灯片介绍)

琵琶:

民族乐器的一种,音色清脆、亮丽。

并简单介绍与古筝的区别,(古筝幽雅,含蓄)

萨克斯:

西洋乐器的一种,音色浑厚,余音长,有歌唱的感觉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教学内容

葫芦丝教学之《欢乐的泼水节》

教学重、难点

了解乐曲

 

《欢乐的泼水节》描绘了云南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等少数民族欢度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形象表现了欢乐的节日气氛,歌颂了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蒸蒸日上的新生活。

泼水节是傣历年新旧交替的标志,一般在公历四月中旬,傣历六月,为期三至五天。

节日期间,人们都要进行泼水、丢包、划龙舟、放高升、拜佛、赶摆等活动。

群众性的泼水活动热闹非凡,人们用铜钵、脸盆等器皿盛水,涌上大街小巷,嬉闹追逐,逢人便泼。

民间认为,泼洒的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所以人们忘情地泼,只见水花盛开彩虹飘舞,男女老少个个全身湿透,到处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欢乐的泼水节》的曲式结构为带引子的四部曲式,选用D调小葫芦丝(也有专家用F调大葫芦丝)演奏,2/4、4/4、3/4拍子。

乐曲由引子——热情的小快板——舒展轻快的中板——柔美抒情的慢板——欢乐跳跃的高潮(尾声)组成,音乐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乐段与乐段之间的联系、过渡自然而紧密,形成了一幅幅少数民族“过大年”的五彩缤纷的画面,有着强烈的音乐感染力。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教学内容

葫芦丝教学之《欢乐的泼水节》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吹奏技巧

 

1、老师现场示范演奏并分段进行吹奏技巧分析。

2、安排学生读谱、吹奏,针对学生读谱、吹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3、辅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继续强化打音、滑音、吐音、虚指震音等基本功训练。

4、挑选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现场演奏(清吹),交流心得。

重点辅导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教学内容

葫芦丝教学之《欢乐的泼水节》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吹奏技巧

 

1、指导学生学习合伴奏音乐演奏、欣赏名家示范曲。

2、指导学生模拟正式舞台演奏,强调演出前的准备与演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再次欣赏名家演奏示范,找差距,讲评、总结。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教学内容

葫芦丝知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葫芦丝构造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以她委婉细腻的音色,如歌般地演绎,被誉为“东方萨克斯”!

葫芦丝是一全手工制作的乐器,她由葫芦、主管、附管、簧片组成,由于她的音色能如丝绸般飘逸抖动,故在后面加了一个“丝”。

葫芦丝的主管、附管主要是竹制,品种多样,以紫竹、棉竹、苦竹为好,管的一端插在葫芦里,发音的簧片位于葫芦腔内,所以葫芦其实就是一个共鸣腔,使葫芦丝能发出人声般的音色。

主管上开有七个音孔,结合指法就可以吹奏出音阶来。

目前涌现出好多种千奇百怪的葫芦丝巴乌来,如塑料的,PVC管的,全铝合金的,还有在巴乌管前套一个椰子壳就成了椰箫,还有的居然套上一个灯罩或者饮料瓶。

还有些葫芦做成怪模怪样的,穷其精力去改变葫芦丝巴乌的外观,但其内在发音原理却没有变化。

朋友们有兴趣可以去听一下看音色有改进不?

个人认为还是原汁原味的最朴素无华的葫芦丝才是最爱。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教学内容

葫芦丝知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葫芦丝构造

 

葫芦丝有一样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那就是附管音,一般我们所使用的是双音葫芦丝,也就是主管旁的两支附管只有一支发音(中音3),另一支只起到装饰作用。

也有的葫芦丝是三音葫芦丝,两个附管都能发音,一般情况下,左边的是高音附管,持续发一个中音3,右边的是低音附管,持续发一个低音6,在一些乐曲中,打开附管进行演奏,极大的丰富了音乐效果。

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购双音的还是三音的葫芦丝,选购的时候有两点特别要注意。

一是附管的音量和音准,附管起着铺垫作用,所以音量要适中,如果大于主管音量那听起来就很吵;二是注意附管的开孔方式,个人觉得用铜片塞结合开孔的方式是最好的,这样有二个好处,一可以练习小指堵孔,在一些要快速开闭附管的时候做到应付自如;二可以在觉得附管音量有偏大的时候,可以用铜片塞进行调整。

目前附管的开孔方式有以下几种:

棉线塞、铜片塞、扭扣塞、常开、小指堵孔等多种,所以在选购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向制作者讲明。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教学内容

葫芦丝教学之《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学重、难点

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及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课件出示一首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让学生回答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植物,它的作者是谁。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郑板桥)的《竹石》一诗)

(二)说竹,交流课前研究成果,激发学习兴趣

1、师:

同学们在课前大家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竹子的活动,我看到有的同学从书上查找资料,有的同学到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老师很想看看,愿意向大家展示并介绍一下吗?

请你们说一说竹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并试着先介绍一下。

3、指名介绍,学生交流课前研究的竹与人类密切关系的初步成果。

可以展示文字、图片、音像等成果。

可以用说一说、读一读、听一听等不同方式介绍给大家。

小结:

中国是竹的故乡,有毛竹、紫竹……从古至今,竹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许多大画家、大诗人都以竹为题材作画作诗呢!

人们还用竹来比喻那些具有高尚品质的君子。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教学内容

葫芦丝教学之《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学重、难点

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及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一、走进竹乡——西双版纳

师:

走进这片如海的竹林,你听到了什么?

(生回答初听时感受。

) 

 二、完整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

 1、完整欣赏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

(1)完整欣赏这首乐曲之后,在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师简介乐曲:

《月光下的风尾竹》原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歌曲……

师:

你能说出演奏的乐器吗?

葫芦丝介绍

(2)葫芦丝的由来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3)《月光下的凤尾竹》演奏

 师:

欣赏过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之后,你对葫芦丝的音色有什么印象?

 师生共同小结葫芦丝的特点。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教学内容

葫芦丝教学之《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学重、难点

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及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一、用“呜”哼唱旋律片段。

师:

这首乐曲呀,除了葫芦丝本身独特的音色之外,演奏者还运用了一些演奏技巧,才使得这首乐曲更优美、动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引导学生发现:

演奏技巧——上下滑音、倚音等技法。

(结合谱例讲解并现场范奏,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演奏效果)

 老师和会演奏葫芦丝的同学演奏此片段,其余同学跟着哼唱。

二、欣赏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播放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独唱版与合唱版,出示歌词)

欣赏中可以跟着哼唱自己喜欢的旋律。

 提问:

分别用了哪两种演唱形式?

你喜欢哪一种演唱形式?

为什么?

三、再次聆听(配以舞蹈画面的)

傣族人是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谁能模仿几个傣族舞的基本动作?

生模仿,师补充。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教学内容

葫芦丝教学之《金孔雀轻轻跳》

教学重、难点

学吹歌曲,感受傣族音乐特点,能从音乐中感受孔雀优美的形象。

 

一、猜谜语

播放本课要学习的歌曲的伴奏音乐,猜谜语,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猜出是哪个民族。

谜语——有一个民族的人们将孔雀作为他们幸福、吉祥的象征,他们喜欢在泼水节的时候跳孔雀舞,他们的民族特色乐器有象脚鼓跟葫芦丝。

二、学唱歌曲

1、听《金孔雀轻轻跳》,将歌词条发给部分同学们将听到的歌词排好。

2、通过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认真听歌词,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记歌词。

3、同学们跟着老师做律动——孔雀舞的手上动作。

既为学生提供熟悉歌曲的机会,同时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学习孔雀舞动作做好铺垫。

4、接龙游戏。

教师演唱歌曲旋律,每两小节最后一个音由学生接着唱。

(如,师唱3135生接5)

5、通过师生合作唱歌谱,一方面让学生尝试唱谱,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印象和音高概念。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教学内容

葫芦丝教学之《金孔雀轻轻跳》

教学重、难点

学吹歌曲,感受傣族音乐特点,能从音乐中感受孔雀优美的形象。

 

一、 跟音乐有节奏地吹奏,纠正学生有误的地方。

纠正的时候,让学生进行比赛,小组互相比赛。

同学互相纠正。

二、解决学生吹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并进行歌曲情感处理。

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入孔雀舞的步伐,通过孔雀舞轻盈的步伐引导学生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从而提高学生对歌曲意境的领会。

三、让同学们在音乐与舞蹈中感受傣族人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教学内容

葫芦丝教学之《希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正确的方法吹奏乐曲《希望》。

教学难点:

乐曲中带5和6的地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学习的这种乐器葫芦丝流行于傣族地区,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傣族居住的地区风光秀丽,葫芦丝的“丝”是丝绸的丝,它发出的声音有如抖动的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称之为葫芦丝,老师希望你们学好葫芦丝,让葫芦丝像朋友一样伴随着你们的成长。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老师收集的声像资料,伴随着优美的葫芦丝曲,欣赏一下傣族的风光和民俗。

(边看课件边听老师的介绍)

二、新课教学。

葫芦丝除了可以演奏傣族的乐曲之外,许多的葫芦丝爱好者也用来吹奏一些流行歌曲,同学们一直希望学习吹奏电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曲《希望》,上节课老师已经把曲谱给你们抄下去了,不知你们在家自学的怎么样了?

1、请全体同学齐奏乐曲《希望》,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2、针对学生自学情况,分乐句找学生教学生,老师从旁指导。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教学内容

葫芦丝教学之《希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正确的方法吹奏乐曲《希望》。

教学难点:

乐曲中带5和6的地方。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重点指导。

1、注意乐曲的情绪和演奏时的面部表情。

2、较难的乐句老师范奏,讲解。

3、讲明伴奏曲的演奏顺序。

4、试着和着伴奏来吹奏乐曲。

5、加一些朝鲜族的耸肩膀动作,在前奏和间奏部分三拍一次的晃动身体。

教师示范,学生学习。

三、情感提升。

看陈慧琳演唱的歌曲《希望》的MV,让学生休息一下,通过视听结合感受歌曲的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听后和学生讨论《大长今》的剧情,让学生学习主人公长今不畏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要对生活抱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像歌中唱的那样充满希望。

四、最后有感情地演奏一遍。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葫芦丝教案

课时

教学内容

葫芦丝教学之《打跳欢歌》

教学重、难点

了解《打跳欢歌》的演奏特点和演奏技巧,使演奏者充分掌握,乐曲的音乐性格和演奏风格析欣赏能力,全身心的投入到乐曲当中。

 

 1、导入:

首先介绍乐曲背景:

“打跳”流传于丽江县、宁蒗县、中甸三坝等纳西族及一些普米族村寨。

纳西语称“咚罗丽”或“纽踔”。

“咚罗丽”有“欢乐的跳舞”或“大家来跳舞”等含意。

有些地区因其舞时用笛子和葫芦笙伴奏,也称之为“芦笙舞”或“笛子跳”。

打跳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在婚嫁、丧事、起房盖屋或欢庆丰收节日,不管是在狭小的院子还是在宽广的场坝,只要悠扬的笛声一响,刹时就可围拢一群群、一圈圈参舞者,舞场上顿时一片欢歌笑语。

从舞蹈里可以感受到这个民族无比强大的内聚力。

丽江纳西族大都与各民族杂居,与邻近民族有频繁的交往,因此,从打跳的风格细微处也可看出它的变异。

“咚罗丽”因受手挽手、手拉手的限制,主要动律在胯部、腰部及膝下的腿部。

舞蹈时顺时针方向进行,最后一位是吹笛者,他也可在舞圈的中心,没有限制。

因此,吹笛者的舞蹈动作幅度较大,韵味极浓。

2、讲解:

乐曲是根据云南丽江纳西族的打跳音乐素材改编而成;是一首改编的民间乐曲。

“打跳”是少数民族的一种集体性歌舞方式,音乐丰富多彩,舞蹈动作多样,其中最主要的舞蹈形式为“三步一跺脚”。

乐曲根据所表现的舞蹈内容,有引子、行板、小快板、慢板、快板、尾声。

整个乐曲一共有170个小节。

曲式结构是:

引子+A+B+A+尾声。

1小节—7小节是引子部分,中间有一个小快板“6653312236”“61612232216”12小节—46小节是A段,77小节—99小节是B段。

100小节—103小节是乐曲的过度段。

中段有一个快板是103小节—115小节。

116小节—155小节是A段,156—170是乐曲的尾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