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7445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docx

《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docx

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备课时间:

2018.4备课组:

初二年级执笔:

赵艳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技能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德育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教学方法:

7·12模式。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识记课文主要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

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一、课上三分钟: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四个伟大”: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是:

党的基本路线。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长江,位于我国境内,全长6 380 公里,发源于我国青海唐古拉山各拉丹冬,流经11个省区,是中国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

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长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和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国的“母亲河”。

长江作为一个符号,是祖国的象征,由于它的灵性,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赞颂。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目标

(1)识记课文主要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速读课文,积累文中基础词语。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4、小组探究

5、(教师)检查指导。

(三)释疑解惑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字音

裸露(luǒ)   黧黑(lí)    酝酿(yùn niàng)

冻疮(chuāng)  砾石(lì)  接踵而至(zhǒ ng)

虔诚(qiáng)  诅咒(zǔ zhòu)  腈纶(jīng)

懈怠(dài)  敦实(dūn)  熠熠生辉(yì)演绎(yì)

  词语解释

黧黑:

形容黑。

接踵而至: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 不断地到来。

接踵:

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后跟。

草坝子:

平坦的草地。

诅咒:

咒骂。

虔诚:

肃敬而有诚意。

懈怠:

松懈懒惰。

川流不息:

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皱褶:

皱纹,这里指冰山上的波形纹。

作者介绍 :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

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

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2)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7—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

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冬峰周围有20多座海拔6 000米以上的雪峰,形成了唐古拉山的高峰群,在这方圆1 500平方公里的高峰区发育着100多条现代冰川。

是中国第一大江 ——长江的发源地。

各拉丹冬的东侧是面积约为8平方公 里的冰川,这些冰塔,在阳光下,洁净如洗,光泽闪熠,巍巍耸峙。

形态各异,犹如水晶的世界,是唐古拉山脉一大奇景。

各拉丹冬周围自然景观奇特。

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清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 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

草原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

各拉丹冬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200 mm,海拔5 000米以上的降水量大大高于山下,经常是雪雹铺天盖地。

(六)目标检测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浏览的经历。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略了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强烈显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12、布置作业: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板书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7—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教学重点:

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一、课上三分钟:

1、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

全面依法治国。

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

文化自信。

4、发展的根本目的是:

增进民生福祉。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

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

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

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2、明确目标

(1)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4、小组探究

5、(教师)检查指导。

(三)释疑解惑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词语有:

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

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

远处全景: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

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

感受:

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

触觉:

写冰窟。

特点:

温暖。

 

(教学提示:

反复朗读句子,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听觉:

写风。

特点:

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

冰体。

特点:

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

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

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

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品读第12—14自然段。

 

(4)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

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

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感悟:

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六)目标检测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给加点字注音

裸露(luǒ)  黧黑(lí)   酝酿(yùn niàng)冻疮(chuāng)  

砾石(lì)  接踵而至(zhǒ ng)虔诚(qiáng)  诅咒(zǔ zhòu)  

腈纶(jīng)懈怠(dài)  敦实(dūn)  熠熠生辉(yì)演绎(yì)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略了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强烈显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12、布置作业:

思考与探究

板书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

一、课上三分钟: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什么阶段?

答: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

2、明确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

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4、小组探究

5、(教师)检查指导。

(三)释疑解惑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

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

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2)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第(3)句,“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六)目标检测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写作特色 :

(1)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

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2)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主题归纳 :

读了这篇游记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感悟

(1)各拉丹冬终年冰雪覆盖,是长江的源头,景色神奇、壮美。

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是生命之源。

读后,我们心中产生了对它的向往、崇拜、热爱之情。

 

感悟

(2)各拉丹冬雪山圣洁、坦荡,读文如临其境,身心豁然圣洁,灵魂也得到了升华,是内在体验的深化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课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 色。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的文化源远流长,它奔腾不息,气势恢宏,使人望而生畏,它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我们要 保护好我们尊重爱戴的母亲河!

12、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写作特色 :

(1)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2)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