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的心理学揭秘(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16729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聊”的心理学揭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无聊”的心理学揭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无聊”的心理学揭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无聊”的心理学揭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聊”的心理学揭秘(2).docx

《“无聊”的心理学揭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聊”的心理学揭秘(2).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聊”的心理学揭秘(2).docx

坐在安静而昏暗的学术报告厅里,你和疲乏的“拉锯战”又开始了。

脑袋上方的投影仪嗡嗡作响,你却心不在焉,神游于那些幻灯片之外,漫无目的地信手涂鸦。

台上那位教授仿佛离你十万八千里。

这时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你,那就是——无聊。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偶尔觉得无聊。

特别是在沉闷的环境中,无聊感会油然而生。

美国西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文·沃丹洛维奇(StephenVodanovich)指出:

“西方文化通常将无聊定义为‘无所事事’。

”事实上,对无聊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事单调工作的人群,诸如在工厂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人。

研究者称,无聊感并不是单纯由客观环境引起的,而是意识层面一种主观的个人感受。

无聊的程度因人而异:

一些人似乎与无聊绝缘;而另一些人,如性格外向的人,却更容易感到无聊。

新一代的科学家一直试图找到这种沉闷情绪的心理学基础。

他们发现,这种情感远比我们知道的复杂。

研究者指出,无聊尚无统一的定义,就像一个“口味众多”的拼盘。

作为人意识的一方面,注意力水平对无聊感的产生至关重要。

它可以提高人们的专注程度,从而减少无聊感。

此外,情绪波动也对无聊有推波助澜的效果。

不清楚自己内心的感受、陷于情感无法自拔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

想摆脱无聊并不容易。

抑郁症及嗜药成瘾之类的病症,常常会找上容易无聊的人;他们在社交、学习和工作中也表现欠佳。

找到无聊的根源,将有助于我们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同样地,在著名的感觉寻求量表(sensation-seekingscale)测试中,性格外向的人得分也偏高。

该量表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特拉华大学的心理学家马文·瑞克曼(MarvinZuckerman)设计,用于衡量个体对刺激的渴望程度,其中包括一些用来测试无聊易感性的问题。

然而,并非所有的研究都一致认为,外向型性格与无聊感有关联。

给沉闷的工作增添一些小趣味后,性格外向的人也能成功地克服无聊感。

英国基尔大学的心理学家A·B·希尔(A.B.Hill)在1975年进行了一项研究,让32名大学生从事拾捡和安放图钉的工作。

这是一件无聊到让人头脑麻木的任务。

相比16名内向型学生,另外16名外向型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多的变化。

他们采用精细而有趣的各种方式,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兴奋水平。

换言之,尽管性格外向的人通常需要更多的外部刺激,但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却各不相同。

这是沃丹洛维奇从BPS测试中总结出的第二个因素。

爱好广泛且富有创造力的人,以及在各种环境中都能有所作为的人,并不容易陷入无聊的泥淖。

森德伯尔称:

“我相信有人即便像佛教僧侣那样安静打坐,也不会感到无聊。

他们依然能用心感悟生活、发现快乐并不断成长。

如果内心世界不充实,外部刺激和新鲜感也会转瞬即逝。

沃丹洛维奇认为:

“大脑会不断寻求刺激,久而久之,大脑对刺激的需求便欲壑难填。

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

你永远也不会感到满足。

为了摆脱无聊,人们沉湎于吸烟、搞破坏、赌博以及嗜药之类的有害行为,追求感官的刺激。

2005年,对92名苏格兰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无聊是青少年嗜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的临床心理学家麦克韦琳·托德曼(McWellingTodman),主要从事精神病患者及嗜药康复病人的无聊感研究。

他指出,“嗜药者总是在停工期间,利用休息时间吃药。

集中注意力

无聊感与注意力密切相关,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注意力涣散都会引起无聊。

无聊和注意力也有关联。

毕竟,当你无法集中注意力时,很难对什么东西产生兴趣。

为了揭示这一关联,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测试环境,让受试者完成一些有难度的任务。

在1989年的一项著名实验中,美国克拉克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莱尔德(JamesLaird)和罗宾·达姆拉德-弗赖伊(RobinDamrad-Frye)发现,就连在隔壁房间打开一台静音的电视之类的微小干扰,都会让受试者觉得听力理解练习“很无聊”。

受试者无法察觉干扰,也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心不在焉。

一旦打开电视的音量,受试者随即指出是这电视的声音让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

然而,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一些受试学生却认为他们听到的理解练习很刺激。

这一结果支持了作者的假设:

“努力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导致无聊的主要原因。

从病理学角度看,注意力涣散也可能激发无聊感。

2003年,沃丹洛维奇、华莱士和卡斯在一项研究中发现,148名大学生受试者的BPS得分与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ult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简称ADHD)的诊断结果相关。

这表明,无聊感很可能是注意力无法集中引起的。

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ofWaterloo)的认知神经科学家丹尼尔·斯米莱克(DanielSmilek)、心理学家阿尔·切恩(AlCheyne)和乔纳森·卡里尔(JonathanCarriere)将无聊的倾向性与注意力的下降联系起来。

注意力下降会让人张冠李戴,错把牛奶放进橱柜而将谷类食物放入冰箱。

2007年6月,滑铁卢大学的研究小组报道了他们对304名大学生的测试结果。

测试内容包括日常注意力的衰退趋势,以及他们对情感与环境的感知度。

此外,他们还对学生的日常健忘表现、注意力涣散程度及临床抑郁情况进行了评估。

研究者发现,记忆力衰退、注意力涣散的学生在BPS中的得分都相对较高。

不仅如此,切恩根据统计学结果还指出,注意力涣散提高了无聊和抑郁的指数。

有研究文献显示,抑郁症与无聊有很多相似的症状,包括沉浸于消极的情绪,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等。

研究者推测,长时间注意力无法集中,会让人觉得从事的活动毫无意义。

切恩表示:

“注意力是连接无意义感、抑郁症以及无聊感三者的交点。

同时,也有研究者将无聊概括为“心流”(flow)的对立物。

心流是指人在全身心投入或者完全沉迷于某件事时所处的忘我状态(参见2007年第4期《环球科学》第80页《为何幸福如此难求》一文)。

该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克莱尔蒙特研究大学的心理学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指出,当一个人的技能恰好能够应对挑战时,以及在接受目标清晰、反馈及时的任务时,心流便会发生。

他还提到,小菜一碟的任务会使人无聊,而任务过于艰巨则会引起焦虑。

2003年,奇克森特米哈伊和同事发表的一项研究称,在526名受试中学生中,心流多发生在挑战难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的时候.

向无聊开战

战胜无聊的方法很多:

换一个工作环境,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和参加内观训练都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无聊。

只要用心感悟生活,无聊感也可以变成我们前进的动力。

无聊感各有不同,治疗无聊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奇克森特米哈伊建议,如果无聊源于乏味的工作,那么可以尝试换个工作,或者通过增加工作的强度和难度来改善工作环境。

超市收银员们可以与顾客诚恳地聊聊天,来提高服务质量。

1970年,美国州立圣何塞大学(SanJoseState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威廉·麦克贝恩(WilliamMcBain)对长途货运司机的研究发现,能在默数途经物这样的小游戏中找到乐子的司机,不会感觉旅途无聊,而且更注意驾驶安全。

沃丹洛维奇指出,如果一个人的业余时间总是被无聊感占据,他就应该尝试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或者学习一些新的技能。

沃丹洛维奇正在身体力行,向无聊开战。

每天他都努力给日常事物增添点“佐料”,从改变上班的行车路线,到转变一下观察周围的视角。

他说:

“通过自我训练,你会发现周围的环境其实很丰富多彩。

树叶不单有绿色的,也有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树叶。

只要用心去体会和发现周围的美,就不会感到无聊。

2003年,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心理学家克尔克·沃伦·布朗(KirkWarrenBrown)和罗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理查德·M·瑞安(RichardM.Ryan)在一篇论文中写到,充分认识自我和周边的环境是内观(mindfulness)的关键。

内观是指人关注并感知当下的一种状态。

在教育界、医疗界以及办公室一族中,内观训练越来越流行。

它源于东方哲学中的打坐冥想,要求练习者缓慢放松,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吐纳和肢体感觉,并让思绪天马行空地穿行于脑海。

内观锻炼可以帮助训练者提高注意力,走出情绪的漩涡,从而减少无聊感的产生。

2007年2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心理学家报告称,在接受为期10天的内观训练后,冥想的初学者与没有接受训练的人相比,工作中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明显改善。

此外,前者的发呆(rumination)和抑郁症状也日益减少。

鼓励孩子参加激发思维和想象力的活动,避免消极、图一时之快的娱乐方式,也能够减少无聊感。

森德伯尔说:

“电视和iPod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却也阻碍了他们应对无聊的能力。

”奇克森特米哈伊还说,参加体育和游戏类的积极活动,可以有效增加心流的发生。

一些应对无聊的方法有时还会无心插柳,帮助我们治疗其他疾病。

一些研究显示,如果戒毒之后能有效应对无聊,复发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美国纽约市贝斯以色列医学中心(BethIsraelMedicalCenter)正在用美沙酮(methadone)对156名嗜药者进行临床治疗研究,托德曼发现嗜药者的无聊程度,是判断他们痊愈的唯一可信指标。

当然,无聊并非一无是处。

许多研究人员发现,无聊是人思考和反省的好机会。

此外,无聊也是判断工作有无价值的标志,对没有价值的工作就不必再浪费时间。

伊斯特伍德说:

“我们应当适时停止与无聊的无谓抗争,并从这一经历中吸取教训。

实际上,许多学者已将无聊感视为一种催化剂。

诺贝尔奖获得主、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德斯基(JosephBrodsky)在他1995年发表的《无聊礼赞》(InPraiseofBoredom)中就曾写道:

“当无聊的大潮来袭,请伴它而去。

让自己随波逐流,浸没于其中,慢慢沉底。

总的说来,处理讨嫌之物的规律是,你越快沉底,便越快上浮。

”沃丹洛维奇补充说:

“如果能够完全摆脱无聊的消极影响,它便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一股巨大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