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给布特勒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3240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给布特勒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16课给布特勒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16课给布特勒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16课给布特勒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16课给布特勒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6课给布特勒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

《第16课给布特勒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给布特勒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6课给布特勒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

第16课给布特勒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16课给布特勒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_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16课给布特勒的信

教学内容

   本文在课本第120--124页。

本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给当时一个法国上尉的信。

雨果通过这封信让英法联军的的暴行跃然纸上,同时作者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的这种无耻行径,表明了自己对于这次所谓的“胜利”的极大讽刺和他对于人类文化遗产的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对中国近代受列强欺凌的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   .

 1.教师先介绍一下关于圆明园的基本情况,让学生熟悉与文章相关的知识。

 2.教师让学生说出关于当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以加深学生对本文的了解。

   3.教师和学生共同进入新课,分析法国人对于圆明园的描述是怎样的。

   4.分析作者在信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以及他为什么要表达这种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2.培养学生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3.通过学习懂得任何国家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它自己,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找出作者对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态度和感情。

   2.理解作者所说的“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全人类”这句话。

   3.欣赏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审难点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

   ◆教学突破

   1.搜集一些关于圆明园的图片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和体会它的壮丽辉煌。

   2.让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对二者进行对比,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关于圆明园的文字和图片的丰富资料,供学生学习、欣赏。

2.准备关于圆明园被毁的影片资料,以再现当时的历史。

◆学生准备1.在课下查阅近代史,回顾当时的历史。

2.以班为单位到现在的圆明园去参观一下(如条件允许)。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简单介绍圆明园的基本情况,同时插播1.边听边看有关图片。

 放有关图片。

   。

2.引导学生欣赏作者对圆明园的描述。

   2.学生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3.分析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3.学生的感情和作者产生共鸣。

一、回顾历史,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回顾历史,对当年英法联军火

 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有个大致了解。

2.讲解旧中国受列强欺凌的历史的原

 因,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

 时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激励他们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圆

 明园的情况。

1.回顾历史。

,积极发言。

2.回答旧中国受到列强欺凌的原因大同小

 异:

主要是清政府的腐朽没落。

感受:

 感近代的落伍,封建政权的腐朽和闭关锁

 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要推翻封建

 的君主政权才能救中国,等等.

3.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想象猜测的

 成分很多。

学生可能把圆明园描绘得

 象金库,或者把从电视上看到的藏宝库

 中的情影描绘一番。

4.简单介绍圆明园的基本知识,让学生

 知道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其实

 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然后让学生观

 看关于圆明园的图片。

5.提问:

假如圆明园当年没有遭到掠夺

 和洗劫,大家想象一下,会怎么样?

 (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反正

 只是历史的假设,不一定有什么最终

 答案,只要学生回答得能自圆其说就

 行了)

4.观看图片,为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而

 赞叹不已,对圆明园的被毁痛惜不已,

 对清政府的无能表示强烈的愤慨,对列

 强的罪恶行径表示强烈的谴责。

5.学生回答很不一致:

可能成立博物馆让

 外国人参观,让他们为中国人民的伟大

 创造力折服;肯定被列人世界文化遗

产,被称为世界奇迹,那就不是中国屈

 辱的历史见证了,而是引以为豪的了,

 等等。

 二、进入新课,分析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分析:

法国作家雨果是怎样

 看待英法联军的这次侵略的?

(让学

 生脱离课本的原话进行.总结和概括,

 只要说明是贬而不是褒就可以)

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

 地说明自己的态度,而是给人以悬

 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提问:

作者在文章中的第三段谈到圆

 明园的时候为什么谈到了艺术和幻

 想艺术?

   ’

4.结合学生的回答,补充说明:

作者是

 为了突出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

 位,也是对被破坏了的艺术珍品的痛

 惜。

5.让学生读文中作者对圆明园的想象的

 描述,体会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和丰富

 的想象力,并对照原来看过的图片,分

 析作者的描述是不是很具有想象力。

1.浏览课文,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很明显地

 发现作者的态度:

强烈地讽刺和谴责了

 英法联军的野蛮行为,而不是赞扬的态

 度。

2.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出,这样主要是吸引

 读者继续往下看;有的学生可能认为这

 样显得委婉而有礼貌;也有的学生认为

 这样更能宣泄作者愤怒的感情等等。

3.从文章中简单地归结出:

因为圆明园是

 东方艺术的典范,代表了幻想艺术的最

  高成就。

4.通过教师的补充,对作者的意图把握得

 更准确,增强自己对艺术和文物的保护

 意识。

5.有感情地读完课文的有关部分,在读的

 同时认真体会圆明园的奇伟瑰丽,体会

 作者语言的精妙和想象力的丰富,同时

 为它惨遭劫掠而感到痛惜不已。

6.作者明明知道圆明园是为封建帝王

 而建,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为各国人民

 而建呢?

试让学生谈谈对此的理解。

7.对学生的回答作补充。

让学生看第

 三段最后几句话,指出:

这几句话说

 明圆明园闻名中外,它不仅属于中国

 帝王而且属于中国人民和整个世界;

 它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世

 界

《孔乙己》

           鲁迅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

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

           法。

           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

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

           法。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í)附和(hè) 分辩(biàn) 不屑置辩(xiè) 咸亨酒店(hēng) 砚(yàn) 荤菜(hūn)

           羼水(chàn)拭(shì)蘸(zhàn4)  惋惜(wǎn3) 阔绰(chuò) 舀水(yaǒ)涨红(zhàng)

            绽出(zhàn)哄笑(hōng)间或(jiàn)着了慌(zhaá)打折(shé)门槛(kǎn)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不屑置辩:

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屑,值得。

           颓唐:

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分辩:

辩白,辩解。

           格局:

布置的格式。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之乎者也:

“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含讽刺意味。

           大抵:

大概。

           君子固穷:

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

固,固守,安守。

           营生:

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附和:

(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

           3.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理解介绍鲁镇咸亨酒店大概情况的作用。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

           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阿长与山海经入选自短篇小说集中呐喊》的有(社戏>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入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小呐喊入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也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之-。

           2.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

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

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

乡试及格者称举人。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

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土,第一名为状元。

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

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铜

食物从何处来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理的方法。

2.学习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3.学习本文用周密、准确的语言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调动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

2.认识到绿色植物是人类取食的渊源,从而认识到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品质。

二、学法引导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领会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2.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说明顺序。

3.揣摩语言,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课文在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时,采用了抓住事物的特征,主次分明、逐层深入的顺序。

(2)课文运用了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3)课文剪裁材料紧扣中心,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4)课文所用词语准确、周密,保证了说明内容的科学性。

难点:

(1)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时采用的说明顺序。

(2)了解①食物②自养③叶绿体④异养⑤光合作用等科学术语。

解决办法:

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之在听、读、说、写、练的过程中保持极大的热情,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学生分组去校外的各类食品加工厂进行调查研究,弄明白用于制作各类食品的原料的来源,写出调查报告,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当作参考资料运用。

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探索真理的求知意识。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足见食物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性。

不仅仅是人,其他生物也是如此。

那么,自然界中两百多万种生物的食物取自何处?

能否概而论之?

依你所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谈谈你的看法。

(一)明确目标

1.解决本文的生字难词。

2.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3.了解本文说明的主旨内容。

4.弄懂设问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5.把握文章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后,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卵luǎn赫hè 脂肪zhī 贮藏zhù 参天cān 供应gōng yìng糠麸fū供给gōng jǐ 吃荤hūn 细菌jūn 细胞bāo

2.同学们默读课文,逐段概括大意,然后发言讨论。

讨论明确:

第1自然段:

以种子长成大树,鱼卵变成大鱼为例,说明生物构成躯体需要很多有机物;又以一个成人一天所消耗的能量,说明一切生物,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提出“有机物从哪来?

”、“能量从哪里来?

”的问题。

第2自然段:

以回答问题的方式点明说明要点,顺理成章地给“食物”这个概念下定义,为后面展开说明,作了必要的铺垫。

第3自然段:

用语意相同的话承接上文,用设问句开启下文,从而说明一切活的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第4自然段:

给“自养”下定义。

定义中强调“自己”,可领悟“自养”名称的由来及其特点。

第5自然段:

运用比喻的说法,说明植物根、茎、叶的功用。

第6自然段:

说明水和二氧化碳是合成有机物的两种最基本原料。

第7自然段:

说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第8自然段:

说明大部分有机物构成躯体,小部分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生物体生活使用。

第9自然段:

说明什么是“异养”。

第10自然段:

以野兔、狼、虎、细菌的食物为例,说明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依靠植物生活。

有的是直接依靠植物,有的是间接依靠植物。

第11自然段:

对上述内容加以小结:

归根结底都是靠植物来生活。

第12自然段:

说明人属于异养的类型,但也要依靠植物。

所不同的是人能够改造植物,更充分地利用植物。

第13自然段:

说明绿色植物对世界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巨大作用。

3.在明确各段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归纳课文结构层次。

要求每人列出一份课文的结构提纲,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正误,再用投影片展示,全班讨论。

本文结构提纲可明确为: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纵观全文,归纳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本文说明了食物的来源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制造的。

而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通过劳动获得更多更好的食物。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常见的说明方法。

(1)下定义说明法。

就是用下定义的方法来说明是什么,它要求用准确、简练、概括的语言揭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和特征。

下定义说明既能使人对说明的事物有一个正确、本质的了解,又能使人将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例如:

《统筹方法》一文中: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数学,也指明了“统筹方法”应用的特点——“安排工作进程”,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因此,这个定义说明是科学的,语言也是简洁明确的。

(2)举例说明法。

即举出实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举例法分为列举事例、典型事例、类比举例三类。

列举事例,即举出较多的例子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如《死海不死》第一段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的事例,说明死海的“死”。

典型事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如《死海不死》第2段,举出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会被淹死的典型事例,说明死海的“不死”。

类比举例,即用另外一种与被说明对象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或事理来进行说明。

如《统筹方法》一文中,举泡茶为例来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使抽象的事理变得通俗易懂。

(3)打比方说明法。

为了把抽象的事理或复杂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往往借用比喻说明,比喻说明是专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方法,比喻说明应力求恰当准确,不得夸张,这一点和文艺作品中运用的比喻不同。

例如《着云识天气》一文,把天上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云,比作羽毛、鱼鳞、羊群、棉絮、峰峦、河川、雄狮、奔马等,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

(4)作比较说明法。

作比较是将两种相同或不同事物加以比较的一种说明方法。

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在与别的事物对比中显示出来。

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生疏的事物,如果采用直接说明的方法,往往显得抽象或说不清,而运用比较说明的方法,可以收到具体突出的效果。

作比较,既有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点的两个事物的类比(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相同点),又有两种相反情况的对比(目的是突出事物的不同点)。

如《人类的语言》把语言跟吃饭、走路作比较,是类比,说明三者之间有相同之处——“平常”。

还将动物与人类在吃饭、走路和说话三个方面作了比较,是对比,说明三者的不同点,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说话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5)分类别说明法。

把要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就是分类别说明法。

这种方法给以概貌的了解,区分各个类别的差异,帮助读者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做到头绪分明。

分类法其分类标准要一致,各类不能交叉。

例如《奇特的激光》在说明激光的用途时,就按照激光的三大功能进行分类说明:

从“高亮度”这一性能上说明激光在军事上和生产上的用途;从“方向性好”这一性能,说明激光在导向方面和通讯线路方面的用途;从“单色性”这一性能,说明激光在测距仪上的应用和利用激光进行“全息照相”。

(6)列数字说明法。

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就可以用数字来说明。

运用数字,是精确、科学地说明对象的一种方法,因此,应做到数字准确无误和来源可靠,明确表达是确数还是约数。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就举出了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

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600立方米。

正门迎面是12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每根高25米,大礼堂天花板上的灯饰,有500个灯孔,70条瑰丽的光芒线,40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三层水波形暗灯槽等。

这些数据,从整体到局部,从外部到内部,准确而充分地说明了大会堂的雄伟瑰丽。

2.采用竞答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找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讨论各有什么作用。

(1)分类别

因为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也就是“食物”来源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出发,采用分类说明的方法。

文章先以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为分类标准,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大类。

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属于自养型。

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绿色植物生活的则是异养型。

然后文章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再次分类说明。

自养型生物分为两类:

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的生物(常见的大量绿色植物);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学能制造食物的生物(极个别的微生物细菌)。

异养型生物也分两类:

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动物及大多数微生物;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类。

这样层层分类说明,各种生物获取食物的方法兼容并包,不仅符合科学原理,而且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2)下定义

“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自养”是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异养”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叶绿体”是叶绿素和蛋白质等组成的小颗粒。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由气孔排出。

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而且用语简明扼

向沙漠进军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征服沙漠、改造沙漠的方法。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

其中第1~3段指出了沙漠与人的关系,沙漠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说明了向沙漠进军的必要性,第4段分析了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和方式。

第二部分(第5段至第8段),说明征服沙漠的方法。

其中第5~6段说明抵御风沙和沙丘的具体办法。

抵御风沙的办法是培植防护林,以减小风力,培植草皮,以减少沙粒的来源;抵御沙丘的办法是植树造林,以固定沙丘。

第7~8段介绍采取攻势的积极办法。

7段强调“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8段说明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征服沙漠的治本方法。

第三部分(第9段至第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并向人们展示了征服沙漠、利用沙漠的美好前景。

其中第9~10段介绍解放后征服沙漠所取得的成绩。

第11~12段说明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

第13段.总结全文,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征服沙漠的可靠保证。

二、层层深入的结构顺序

全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从抵御、进攻讲到利用,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全文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的结构顺序,既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三、首尾照应突出中心

课文开头介绍:

“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末段根据中间所说明的事实,得出“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的结论。

这种写法,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严谨,同时内容上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出向沙漠进军的深远意义,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文综合运用了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分类别(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并逐个进行说明。

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抵御风沙的两种方法),打比方(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用比喻进行说明。

武器,游击战,阵地战,波浪式),作比较(摇篮和荒漠,过去没能征服沙漠和现在向沙漠进军,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比较),列数字(沙丘的高度、速度、风遇防护林的速度的大小,湿沙层的深度,日照时间的长短)。

还有举例子,如课文在阐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先从人类“同沙漠不断地斗争”和“没有能征服沙漠”说起,举出国外、国内两个地区变成沙漠的例子加以具体说明。

五、巧妙自然的过渡

如第7段中的第一句“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既是承接上一段的意思,又引出下文“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该段的末一句“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又起启下的作用。

六、修饰、限制词语的使用

例如:

“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在“大风沙袭击”前用“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在“打死”前用“全部”限制,说明幼苗被打死的数量之大;“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若干成绩”中的修饰词“有.计划地”准确地说明了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限制词“若干”说明有多项成绩。

这些修饰、限制词的使用,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

七、语言学习教学建议

语言特点的学习,如学生有基础,可让他们自己到文章中去找典型的例子,从中归纳出特点来。

如没有这个基础,可由教师举例,让学生来学习、体会。

辨词和综合能力训练可请几位学生先作重点准备,提出自己的看法,再由班级学生集体讨论。

向沙漠进军 教学建议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