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3174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

《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

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0讲现代中国的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选择题

1、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以及召开

会议的次数。

下列相关认识,符合史实的是(  )

一届人大

1954~1958

二届人大[来源:

]1959~1963

三届人大

1964~1975

四届人大[1975~1977

五届人大

1978~1982

5

4

1

1

5

A.第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B.第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第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干扰

D.第五届人大期间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对以下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图1由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1912年颁布

B.图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图3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三部法律在实践中都保障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3、在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庆典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一句

话,中央政府关于香港大政方针的宗旨,就是为了香港好、为了香港明天更好,就是为了香港同胞好、为了香港同胞明天更好。

”关于香港的大政方针的特别性与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不同表现在()

A.社会制度B.实施目的C.设立区域D.时间期限

4、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5、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

据统计,以下为1949-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

其中属于1952年的是(   )

A.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         

B.敌人、解放军、中国人民、美国、解放

C.准备、中国共产党、敌人、改造、经济建设 

D.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

6、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7、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8、《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

“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

”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 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 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 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

“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

   1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1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到,(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

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

”这说明()

A.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确立

B.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

C.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

D.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

13、程广云在《民国三大政治遗产:

人民主权·以党治国·政治协商》中认为:

“政治协商应该是不同意识形态政党超越意识形态达成的一种公共政治行为,是在不同意识形态集团中建立的一种共识机制。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政治协商制度是超意识形态差异的共识机制

B.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如同西方的两党政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实质就是政党政治、共同执政

D.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是民国政治遗产的继承

14、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

特区分为两类:

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

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A.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D.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15、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

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④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6、选举制度的实行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特征,下列有关历史上“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扩大了工人选举权

②美国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举产生,任期两年

③1949年在普选基础上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④1986年我国吉林省梨树县村级换届时的“海选”是我国新时期基层民主的重大发展

A.①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②④

17、“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D.中国国力的强大

18、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

“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一主张(  )。

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19、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

“‘汪辜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

”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

“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

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C.“汪辜会谈”受到海峡两岸的一致欢迎

D.“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20、2010年8月,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认为:

“(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

”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应该是

A.在维持两岸现状的前提下,谋求两岸和平发展

B.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

C.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   

D.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国家统一

21、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

传单写道:

“难道我们没有父母?

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

‘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22、《中国的法治建设》中指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

”对此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23、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25、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这是因为 (  )

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

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26、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侧示意图)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光辉业迹,已成定论。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

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

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

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共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权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文《同盟会宣言》

材料二 57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经过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地找到了一条适应中国现代化需要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

 

——陈红太谈我国60年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材料四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林伯渠:

《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五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

《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述孙中山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

为实现上述主张,孙中山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

其结果怎样?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分)试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中国近代、现代民主政治进程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经历了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制的重要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

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

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秦汉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

 

材料二在西方某些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著作中,总是津津乐道地称颂伯利克里时代的所谓民主政治,并以它的“优越性”来贬抑所谓的东方君主专制。

在此,我们很有必要剖析一下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刘自成《伯利克里时代新解》

(2)据材料二,以古代东西方政治为例,说明某些西方学者贬抑“东方君主专制”,赞美“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片面性。

 

材料三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

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

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4)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

)综上探究,你获得哪些重要的认识?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男人就是城邦。

”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

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

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3)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第10讲现代中国的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答案

一、选择题

1-5CDADC6-10CCBCD11-15BCABA

16-20DDADA21-25AAAAD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

(1)状况:

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

斗争:

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

结局:

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错误估计:

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主要表现:

政治上:

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

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3)政治愿望:

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

积极因素:

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

27、  ⑴政治主张:

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实践活动:

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临时约法》。

结果:

  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但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⑵成就:

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⑶成就:

找到了一条适应中国现代化需要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

    原因:

近代,政治上,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经济上,中国贫穷落后,民主政治建设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

现代,政治上,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

经济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4)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

努力:

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5)目的:

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

背景: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

28、

(1)特征:

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核心;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2)古代中国(东方国家)的君主专制也有客观的进步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

(任两点)

而古代西方雅典民主同样存在不足:

古代雅典对公民的身份作了严格限制,享受民主权力的只是极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奴隶、外邦人、妇女和未成年人没有公民权;其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民主。

(任两点)

(3)表现:

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4)落实:

颁布《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

认识:

民主法制建设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民主制还是专制都有其优缺点,不断改革完善,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要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体制。

29、

(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利。

(2)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前夕实现全民普选。

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