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一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8753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6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一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生物必修一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生物必修一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生物必修一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生物必修一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一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

《生物必修一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一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必修一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

生物必修一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细胞: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或,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或)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3、常见的病毒有:

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艾滋病()]、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

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

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

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

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氨基酸: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

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键:

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

二肽:

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

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2)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

有—2和—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

如酶;

③调节作用:

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

如抗体,抗原;

⑤运输作用:

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①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②至少含有的羧基(—)或氨基数(—2)=肽链数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种类:

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二、核酸:

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

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为脱氧核糖、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所含碱基有:

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所含碱基有:

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

真核细胞的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糖类:

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单糖:

是不能再水解的糖。

如葡萄糖。

二糖:

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多糖:

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

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还原性糖: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二、糖类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分布

主要功能

单糖

C、H、O

核糖、脱氧核糖

动植物细胞

组成核酸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

蔗糖、麦芽糖

植物

能水解出葡萄糖而供能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

植物

植物贮能物质

纤维素

细胞壁主要成分

糖原

动物

动物贮能物质

三、脂质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功能

脂质

C、H、O

脂肪

主要储能物质、保温、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

类脂

C、H、O

(N、P)

磷脂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

C、H、O

胆固醇

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维持生物第二性征,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维生素D

有利于、P吸收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联系

自由水

约95%

良好溶剂、参与多种化学反应、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

1.它们可相互转化2.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

约4.5%

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

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

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细胞质:

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

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

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

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

◆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

◆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内有少量和

◆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

◆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和,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

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核糖体:

◆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内质网:

◆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

◆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

◆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中心体:

◆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

◆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液泡:

◆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

◆化学成分:

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

◆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溶酶体:

◆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

◆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

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

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

由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

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

与某种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

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

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

磷脂

蛋白质

糖类

磷脂双分子层(膜基本支架)

“镶嵌蛋白”

糖被(与细胞识别有关)

二、结构特点:

细胞膜(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自由扩散: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

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主动运输:

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比较项目

运输方向

是否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消耗

O2、2、H2O、乙醇、甘油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消耗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消耗

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新陈代谢:

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细胞代谢: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酶:

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活化能: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

四、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

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

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

在最适宜的温度和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

一、的结构简式:

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

A-P~P~P,其中:

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

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被称为高能化合物。

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与的转化:

第3节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

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的过程。

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

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的过程。

3、无氧呼吸:

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

微生物(如:

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场所

发生反应

产物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丙酮酸、[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

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

2、[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

第三阶段

线粒体内膜

生成H2O、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

4、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内膜

细胞质基质

条件

氧气、多种酶

无氧气参与、多种酶

物质变化

葡萄糖彻底分解,产生

2和H2O

葡萄糖分解不彻底,生成乳酸或酒精等

能量变化

释放大量能量(1161被利用,其余以热能散失),形成大量

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

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

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

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

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2:

环境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相关概念:

1、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4、叶绿体的功能: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具有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许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1、光照强度: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光饱合点,光合速率反而会下降。

2、温度:

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

3、二氧化碳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4、水:

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六、光合作用的应用:

1、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2、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3、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4、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

5、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6、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七、光合作用的过程: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

细胞的核质比

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

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一)细胞周期

(1)概念:

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

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

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特点:

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

完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

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

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

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

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

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

特点: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

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前期:

膜仁消失显两体。

中期:

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

点裂数加均两极。

末期:

膜仁重现失两体。

四、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相同点:

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

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

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不同点: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

细胞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前期纺锤体的来源

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

末期细胞质的分裂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

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

特点:

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

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

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

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

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

例如:

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

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细胞的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3)细胞内的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4)衰老的细胞内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

5)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衰老的原因:

(1)自由基学说

(2)端粒学说

细胞的凋亡

1、概念: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

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1.癌细胞:

细胞由于受到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形成了不受有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2.癌细胞的特征:

(1)能够无限增殖。

(2)癌细胞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黏着性降低是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转移的原因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①体液:

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②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全部体液的2/3。

③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全部体液的1/3。

④血浆: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⑤组织液:

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为组织细胞通过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⑥淋巴:

小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

淋巴内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注意:

血液并不全是体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2、

三者关系:

血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组织液淋巴

↑淋巴循环

淋巴循环:

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血液循环。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

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

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总结: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

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溶质微粒越多,

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为7.35-7.45。

与3-、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

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的稳态

1、变化规律:

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如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但始终接近37℃。

2、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4、目前普遍认为: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注意: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内环境稳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实验:

生物体维持稳定的机制

①目的:

通过对比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微量酸或碱后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