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6390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之道》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大学之道》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大学之道》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大学之道》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大学之道》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之道》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

《《大学之道》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之道》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之道》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

《大学之道》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大学之道》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其皆出于此乎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

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知:

知道

C.定而后能静静:

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虑:

忧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B.在明明德C.自贼者也D.先诚其意

4.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虑而后能得物格而后知至

C.欲治其国者其孰能讥之乎

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道:

道理②明:

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亲:

亲近爱抚②止:

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①静:

心不妄动②安:

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①格:

推究②知:

知道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②在止于至善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⑤先诚其意⑥必先苦其心⑦南征北战

A.①④/②③/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④⑤⑥/②/③/⑦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二、情景默写

8.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其他

9.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大学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道芷阳间行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虑而后能得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谁得而族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臣诚知不如徐公美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乃重修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古今异义: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也表示另提一事。

12.词类活用:

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2)在止于至善

(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4)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13.特殊句式:

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得得:

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格:

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

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矜:

怜悯,同情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学之道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知止而后有定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为之于未有

16.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B.《礼记》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美学等思想。

C.曾子,名参。

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D.“慎独”可以理解为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

18.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①;其乐心感者,其声啴②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③,非致味也。

《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乐记》,有删改)

(注)①噍以杀:

噍(jiāo),急促。

杀(shài),衰微。

②啴(chǎn):

宽舒。

③食(sì)飨之礼:

食礼和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庙祭祀之礼。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C.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戚羽旄:

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的道具;羽旄,雉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时所执的道具。

B.礼乐:

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郑、卫之音:

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正统的雅乐,被斥为乱世之音。

D.玄酒:

即水。

水为玄色,即黑色。

上古无酒,以水代之,所以称祭祀用的水为玄酒。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心有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有急、缓、散、厉、直、柔等之别。

B.声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动,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

C.桑间濮上之音属于亡国之音,它反映了国家政治混乱、百姓不受约束、统治者自私自利。

D.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2)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5.文中是怎样具体论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

论述这个道理的目的何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杜蒉①扬觯②

知悼子③卒,未葬,平公④饮酒,师旷、李调⑤侍,鼓钟。

杜蒉自外来,闻钟声,曰:

“安在?

”曰:

“在寝。

”杜蒉入寝,历阶而升。

酌曰:

“旷,饮斯!

”又酌,曰:

“调,饮斯!

”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

降,趋而出。

平公呼而进之,曰:

“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

尔饮旷何也?

”曰:

“子卯不乐⑥。

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

”“尔饮调,何也?

”曰:

“调也,君之亵臣也。

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

”“尔饮,何也?

”曰:

“蒉也,宰夫也。

非刀匕⑦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

”平公曰:

“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

”杜蒉洗而扬觯。

公谓侍者曰:

“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⑧也!

”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选自《礼记•檀弓》)

(注)①杜蒉(kuì):

晋平公的厨师。

②觯(zhì):

古代一种酒器。

③知悼子:

知盈,春秋时晋国大夫。

④平公:

晋平公。

⑤师旷:

晋国主乐大师,盲人,善辨声乐。

李调:

受晋平公宠幸的近臣。

⑥子卯不乐:

相传古代暴君商纣王死于甲子日,夏桀死于乙卯日,都不得善终。

古人认为这两个日子对国君不吉利,称作“忌日”。

逢“忌日”,国君不饮宴奏乐。

⑦匕(bǐ):

古代一种形似汤勺的取食器具。

⑧爵:

古代一种酒器。

2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在安:

哪里

B.曩者尔心或开予曩:

以后

C.寡人亦有过焉过:

过错

D.既毕献毕:

结朿

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

B.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

C.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

D.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悼子还未安葬,晋平公以及臣属就饮酒作乐,这引起了杜蒉的不满。

B.杜蒉用进门罚酒,却又不发一言、快步离开的独特方式引起晋平公的惊诧。

C.在和晋平公的问答中,杜蒉历数师旷、李调的不是,使平公自悟,进谏含蓄、巧妙。

D.晋平公以“无废斯爵”的告诫,提醒后世子孙牢记杜蒉的谏言,从而促成了“杜举”传统。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

降,趋而出。

(2)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

30.从文中看,晋平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名著阅读

3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

(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

请结合以上材料分别简要概括《大学》和《老子》对“人”的要求。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虚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

在复习时重点注意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自如了。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

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

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

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或承接。

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B项,均为介词,在。

故选B。

2.D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能力。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

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D项,句意:

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

可见,“虑”,意思是“思虑周详”。

故选D。

【点睛】

文言实词包含哪几个方面。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具体的知识点有常用实词、多音字、通假字、一词多义字、古今异义字词、词类活用等。

3.D

【详解】

本题考查对实词词语活用情况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时考生应结合语境分析该字的词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结合词性的变化判断该字属于哪种类型的活用,常见的活用情况有:

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

例句“先正其心”中“正”是使动用法,使……正;

A项,“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B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

C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

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

故选D。

4.B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的辨析方法:

关注虚词的词性的差异;关注其不同位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之:

助词,的/代词,它。

B项,而:

都作连词,都表承接关系。

C项,其;代词,他的/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D项,以:

连词,无实义/介词,用,把。

故选B。

5.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B项,②“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大学之道)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让自己和他人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其中“止”,译为“达到”。

C项,②“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意思是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性情安和。

其中“安”,译为“性情安和”。

D项,②“物格而后知至”的意思是通过对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

其中“知”,译为“认识”。

故选A。

6.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

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①明:

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②善:

形容词作名词,完善的境界。

③④⑤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

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使……真诚、无私;苦,使……受苦。

⑦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

故选C。

7.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错误。

《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故选A。

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前者。

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

明、止、庶、壹、致知、格物。

9.原则;道路;取道;原因,途径;说,谈论。

处事合宜;能;取得,获得。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

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道:

①“大学之道”的意思是:

大德之人讲习的学问道理。

所以“道”的意思是“道理、原则”。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的意思是:

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

所以“道”的意思是“道路”。

③“道芷阳间行”的意思是:

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所以“道”的意思是“取道、抄小路”。

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意思是:

贿赂秦国导致自己力量减弱,这就是六国破灭的原因道理啊。

所以“道”的意思是“原因、途径”。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意思是:

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

所以“道”的意思是“说、谈论”。

得:

①“虑而后能得”的意思是:

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所以“得”的意思是“处事合宜”。

②“谁得而族灭也”的意思是:

谁能够族灭它呢。

所以“得”的意思是“能”。

③“故不为苟得也”的意思是:

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以“得”的意思是“取得、获得”。

【点睛】

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

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10.使……真诚;连词,如果,果真;副词,确实,的确。

修养;长,高;修建。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诚:

①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思是“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诚:

使……真诚。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意思是“如果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

诚:

连词,如果,果真。

③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意思是“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城北徐公美丽”。

诚:

副词,确实,的确。

修:

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意思是“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修:

修养。

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意思是“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修:

长,高。

③乃重修岳阳楼,意思是“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修:

修建。

11.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这是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意思是“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至于”由两个词组成,“至”是动词,“于”是介词,二者连用,古义是“到”。

12.

(1)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2)形容词作名词,善的境界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第一个“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2)“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善”形容词作名词,善的境界;

(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意思是“要想治理好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