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案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2659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4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案设计.docx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案设计.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案设计.docx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案设计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能通过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明白课文寓意,懂得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能通过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明白课文寓意,懂得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自相矛盾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图片引入:

说起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文言文寓言。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意思。

(重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

本文讲述了楚人卖盾和矛的故事。

8.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矛:

上边横撇窄小、撇末端有一点,下边横长钩要短、竖稍弯曲、左边一撇。

盾:

上边是短撇、稍平、不是横,下边十字横要长、竖短稍向左拉,目字稍窄。

誉:

兴字中横要长、撇和捺要分开、舒展,言字要窄、上横长、口字稍扁宽。

吾:

五字要先写中间一竖、再写横折、中竖稍向左拉、下横要长,口字扁窄。

9.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

读完这篇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重点)

2.能通过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明白课文寓意,懂得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自相矛盾的道理。

(难点)

二、品读释疑

1.翻译原文: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

“我这盾牌十分坚硬,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

”(他)又称赞他的矛说:

“我这矛十分锋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

”有人说:

“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

”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回答了。

那没有任何东西能刺穿的盾和能刺穿任何东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2.楚人错在哪儿?

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讨论交流:

楚人卖的是什么?

楚人卖的是盾和矛。

4.讨论交流:

楚人是怎么叫卖的?

他为什么这样叫卖?

他卖盾时说: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卖矛时说: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他这样叫卖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盾和矛,吸引人们来购买。

5.讨论交流:

面对围观者的反问,楚人为何张口结舌?

因为他过分夸大自己的盾和矛的优点,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

6.讨论交流:

读了故事,你觉得楚人是个怎样的人?

楚人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诚信,自吹自擂,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7.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课后第2题)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耀他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

“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

”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8.“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课后第3题)

原因是那人卖矛和盾的时候,夸大其词,只顾吹嘘,没有考虑盾和矛在作战时是相互对抗的武器,以至于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三、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自相矛盾》通过讲述楚人卖盾和矛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3.写作方法:

写好人物语言,推动故事发展

(1)语言描写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本课就是以楚人与围观者的语言来推动故事发展的。

(2)举例:

“那天黄昏,太阳一点一点落下山,我却像勇敢的小豹子登上了鸣沙山。

”豆芽儿有声有色地说,他还站在桌子上,好像站上了真正的舞台。

“你们知道吗?

鸣沙山脊如刀刃。

刀刃是什么?

”米奇说:

“像刀刃一样锋利!

”“然也!

”“那也没有伤着你?

”小豆豆问道。

“我坐上了降落伞。

”“哇!

”同学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

(3)练一练:

写一个片段,运用语言描写推动故事的发展。

4.课堂小结

这篇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告诉我们言多必失,什么事不要过分夸大其词,实事求是,世上任何事物都是有正反两面的,物极必反。

四、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

《郑人买履》

五、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16《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还原孙膑的思考过程,感受孙膑的过人智慧。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2.还原孙膑的思考过程,感受孙膑的过人智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谈话引入:

你了解卓越的军事家——孙膑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与孙膑有关的赛马故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

本文讲述的是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在孙膑的帮助下转败为胜的故事。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赢:

笔画多要紧凑,上横稍长,竖折和“口”要偏窄;下边三部分要窄小,写匀称。

拳:

登上下匀称;上半部撇和捺舒展,撇出头;下半部是“手”。

策:

要上面是“⺮”,中间是一横要长,撇和捺舒展,下不封口

荐:

上半部分横、撇要长,注意“子”的写法是横撇、弯钩、横。

8.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

读完这篇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孙膑足智多谋。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重点)

2.还原孙膑的思考过程,感受孙膑的过人智慧。

(难点)

二、品读释疑

1.孙膑是怎样帮助田忌转败为胜的?

2.讨论交流:

孙膑将大家的马按什么分为几等?

孙膑仔细观察大家的马的脚力,将马分为三等,然后扬长避短,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就使田忌取得赛马的胜利。

3.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

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从这能看出孙膑有什么品质?

说明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人。

这为下文孙膑献策给田忌做铺垫。

4.你能根据文章叙述,画出田忌和齐威王比赛的对阵图吗?

5.比赛结束了。

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详细写赛马的过程有什么作用?

具体写明了三场赛马是如何比的,结果是田忌输一场,赢了两场,最终获胜,说明孙膑的方法奏效了,印证了孙膑的足智多谋。

6.讨论交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好好分析,运用智慧打破常规,扬长避短,才会想出好办法。

7.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课后第1题)

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有一次田忌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打破常规,合理安排了上中下三等马的出场顺序,帮助了田忌赢得了赛马的胜利。

孙膑被田忌举荐给了齐威王,并做了军师。

三、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本文讲述的是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在孙膑的帮助下转败为胜的故事,赞美了孙膑足智多谋,敢于打破常规,扬长避短的优秀品质。

3.写作方法:

设置悬念,写出曲折的情节

(1)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强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

本文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没有直接写孙膑的办法是什么,读者只知道这个办法不用换马,跟田忌一样满腹疑惑,直到第二次比赛的时候,才揭示孙膑的策略,结尾点出田忌第二次赛马获胜的原因,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2)练一练:

运用设置悬念的手法写一件事,写出曲折生动的情节。

4.课堂小结

课文记叙了战国初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孙膑巧用计使田忌先败后胜的故事。

说明要办好事情,应对主客观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使用力量。

四、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

《赛马与桂陵之战》

五、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17《跳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

4.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5.能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知道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1.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

2.能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知道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图片引入:

你知道这是什么体育活动吗?

(跳水)

你们喜欢看跳水吗?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2.走近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作家。

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主要作品:

《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

课文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8.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航:

舟字上撇要短,下框窄长,中横稍向上提;亢字横稍长,弯钩的钩向上提。

帽:

巾字下框窄小,中竖要长;上边日字扁宽,下边是目字要窄长,里边是两横。

逗:

先写豆字,再写辶。

豆字要窄,下横稍长;辶的横折折撇要窄,捺要长。

钩:

左右匀称,钅的竖提不能连接上横,勾字横短折竖要长,注意里边别写错。

咧:

列字是左右结构,上横要短,上撇短下撇要长,右边竖钩的竖要长。

鸥:

区字右框短窄,里边的点稍长有力;鸟字横折钩要小,竖折折钩要长些。

9.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事物之间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重点)

3.能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知道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难点)

二、品读释疑

1.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2.讨论交流:

船上的水手在干什么?

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无所事事,才有时间逗猴子玩。

3.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猴子和人熟悉,人们心情很放松。

4.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1)“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第一段去掉可以吗?

为什么?

(2)不可以。

因为这一段给后面发生的事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所、活动环境,写出了人们的心理状态等,为下文做铺垫。

5.拓展:

说说水手在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开始有水手取乐猴子,才会有了猴子摘撕孩子的帽子,再加上水手的大笑,更让孩子觉得没面子,所以追猴子,爬到了横木的最高端,处于危险的境地。

6.孩子是怎么一步步踏入险境的?

(1)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猴子找了个年龄小的孩子逗乐。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看着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而无可奈何。

(3)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

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猴子为什么这么放肆地气孩子?

因为它和大家很熟悉,又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不会对它怎么样,还觉得逗引一个小孩更能取乐,所以就放肆了。

(4)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①点明孩子和水手的不同表现。

②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

从哪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因为猴子放肆撕咬他的帽子,任凭他怎么喊叫都不听,水手们笑得更欢了,猴子的逗弄和水手的笑让孩子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要去追猴子。

从“气得脸都红了”可以看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5)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

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猴子把帽子挂在最高横木的一头。

(6)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①孩子气极了,不顾后果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②水手们为什么全都吓呆了?

此时他们可能会想什么?

因为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有生命危险。

玩笑开大了,怎么光顾拿猴子取乐了,没有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没有保护好孩子呢?

7.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从“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你体会到了什么?

“不由得”是“不禁”的意思,孩子往下一看,这么高,也感觉到害怕了,吓得两腿发抖了。

8.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

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

“向海里跳!

快!

不跳我就开枪了!

船长看到儿子有危险,立刻想到让孩子跳水。

讨论交流:

船长为何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

9.船长又喊:

“向海里跳!

不然我就开枪了!

一!

二!

”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从“刚”可以看出孩子反应快,能理解爸爸的意图。

(2)船长真会对儿子开枪吗?

你可以看出船长有怎样的品质?

不会,因为他爱儿子,才会想到用这种办法救人。

也只有他才会想到用这种办法救人。

跳水是救儿子的最好办法,他这是在逼迫孩子跳水。

船长有机智、勇敢、沉着、果断的优良素质。

10.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

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把孩子跳到海里的情景描述了出来。

11.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

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

前后半句,大家觉得是否矛盾?

破折号表示意思转折。

前后半句并不矛盾。

四十秒钟,在平时看来的确不算长,可是,当孩子落入大海之后,他的生命随时都会有危险,每一秒对于大家都是煎熬;所以大家觉得时间太长。

这种感觉,突出了孩子处境的危险,也表现了人们对于孩子的担心和不安。

12.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孩子获救了,从“立刻”一词可以看出水手们救人心切,施救本领高。

13.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课后第2题)

“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因而更加放肆起来”,猴子因水手拿它取乐而更加放肆,拿走了孩子的帽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水手们又大笑起来”“水手们笑得更欢了”,水手们一再大笑让孩子越来越生气,于是他不顾一切去追赶猴子,这就进一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才有了后面孩子陷入危险的情节以及如何救孩子的高潮等。

14.讨论交流:

从船长的表现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遇事要沉着冷静,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15.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再讲讲这个故事。

(课后第1题)

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气孩子,孩子追猴子)——(船长救孩子)

16.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

他的办法好在哪里?

和同学交流。

(课后第3题)

孩子只要一犹豫就有失足的危险,一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即使等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还有失足丧命的危险。

但是往水里跳就有生的希望,因为甲板上的水手们都熟悉水性,孩子一落水,水手就去施救,所以,船长的办法最好。

17.阅读方法解密:

认识事物联系,深入理解课文

方法: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认清事物间的联系,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运用:

文中水手、猴子、孩子、船长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水手逗猴子,猴子惹孩子,孩子危险,船长逼孩子跳水,水手入水救孩子。

抓住这些练习,就能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课文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3.写作方法:

写出人物表现,推动情节发展

(1)本文中,猴子在水手们的取乐中放肆,孩子在水手们的笑声中恼羞成怒,陷入险境,最后孩子跳水被水手救起,水手的表现很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写作时,抓住与故事内容息息相关的人物,写出他们的表现,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练一练:

写一个故事片段,通过描写人物的表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情节简单而巧妙,内涵丰富而又含蓄的小说。

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

构思的新奇,出人意料,高潮部分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赋予作品那恒久的生命力,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

四、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

《这办法真巧妙》

五、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习作:

神奇的探险之旅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教学重难点】

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观察图片

二、习作内容

你喜欢探险吗?

你读过有关探险的书吗?

这次习作就让我们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吧!

三、审核指导

说说本次习作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神奇的探险之旅”要求我们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

写的故事一定要曲折、惊心动魄,突出“神奇”和“惊险”,让读者看了觉得很刺激,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次习作的重点是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故事写的惊险刺激。

四、思路导航

1.我们应如何写清楚自己的探险之旅?

要想把故事写得惊险刺激,就得创造一个特定的环境,把遇到的困难、求生的方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

2.我们应具体怎样写呢?

(1)考虑和谁一同去探险,如果组成一个探险小队,需要什么样的人?

如,可以选择“经验丰富的探险爱好者”和“好奇心强、性格活泼的同学”,组成小队。

这样效率会很高,一路也会不寂寞。

(2)要考虑去哪儿探险,打算带上哪些装备,可能会遇到什么险情。

根据书上的提示和自己的爱好兴趣来选择,考虑问题要全面。

(3)想象力不但丰富,而且要合理,在什么场景会遇到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要把曲折的过程写具体,最好能把心情变化也写出来。

五、技法点拨

1.写环境,做铺垫。

我们要按什么顺序去写呢?

写探险类作文,首先要设定一个特定的环境。

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对环境的奇特之处进行重点描写,突出环境的险恶,渲染神秘惊险的气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抓细节,显曲折。

如何写出它的功能呢?

写探险过程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节,尤其要对体现探险惊险的细节进行描写。

写出人物在探险过程中的细微变化,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3.抓心理,表惊险。

如何写出它的功能呢?

写探险作文时,要注意通过心理描写表现惊险。

可以运用内心独白或前后对比的方式,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营造紧张气氛,表现故事的惊险刺激。

六、佳作引路

例文:

分析《地洞探险》

总评:

本文作者能抓住探险时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生动写出了探险的过程,以及在探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办法,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思维的过程,遇事多思考,沉着冷静。

2.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找出病句的矛盾之处。

3.积累有关年龄的不同称谓。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思维的过程,遇事多思考,沉着冷静。

2.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找出病句的矛盾之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读了小朋友的话,你收获了什么?

书上的文字告诉我们:

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我们要学会思考,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应该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

2.练一练,学运用。

《曹冲称象》一文中,曹冲是怎样想到称象的方法的?

请你推测他的思维过程。

(1)大象太重,不能直接称,也不能杀,所以要把大象替换为其他重量较轻的能称的东西。

(2)要找一个载重量足够大的工具装这些东西,并保证替换后的东西和大象一样重。

(3)大船可以装很重的货物,而且同一艘船装的货物一样多时,船身下沉的深度相同。

可以把大象赶到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身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