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上 3爬天都峰.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2644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三上 3爬天都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三上 3爬天都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三上 3爬天都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三上 3爬天都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三上 3爬天都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三上 3爬天都峰.docx

《小学语文三上 3爬天都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三上 3爬天都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三上 3爬天都峰.docx

小学语文三上3爬天都峰

3、《爬天都峰》

一、目标分解依据

细化的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

解析内容标准,确定关键词,寻找课标与本节教学的相关要求

课标对识字和写字的要求: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关键词:

认识、会写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朗读、体会、感受

第二步:

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梳理教材知识体系、知识点)

概念体系

知识地位

基本内容

6个生字

一般

11个生字

重点,一般

词句内涵

重点

课文内容

一般

情感延伸

重点,难点

第三步:

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

概念体系

行为动词

学生经验

基本

内容

6个生字

认读

有一定前备经验

11个生字

会写

有一定前备经验

词句内涵

感受

有一定前备经验

课文内容

朗读

无前备经验

情感延伸

体会

无前备经验

第四步:

确定行为条件(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情境)

概念体系

行为条件

学生经验

基本内容

6个生字

借助教材注音和字典

有前备经验

11个生字

借助教材注音和字典

有一定前备经验

词句内涵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有一定前备经验

课文内容

通过词句理解、反复朗读

无前备经验

情感延伸

通过反复朗读,借助生活实例,体会

无前备经验

第五步:

确定行为表现程度(因材施教)

概念体系

行为动词

行为表现程度

学生经验

基本内容

6个生字

认读

正确

有前备经验

11个生字

会写

正确

有一定前备经验

词句内涵

感受

初步

有一定前备经验

课文内容

复述

正确

无前备经验

情感延伸

体会

初步

无前备经验

第六步:

综合上述思考,写出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音和字典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能正确抄写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借助拼音、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笔陡,似乎、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列举形近字的方式区分“辩”,“瓣”“辨”等形近字,区别多音字“似”。

3、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自己的积累准确感受语句的内涵,准确复述课文内容、概括课文大意。

4、通过反复朗读,借助生活实例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重点:

1、借助拼音、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犹豫,奋力、发颤、攀着、汲取、白发苍苍”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列举形近字的方式区分“辩”、“辨”、“瓣”等形近字,区别多音字“似”。

2、通过讨论、朗读、讲解的方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会概括课文大意。

3.通过反复朗读,借助生活实例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深刻含义。

四、学习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自己的积累准确感受语句的内涵,准确复述课文内容、概括课文大意。

通过朗读,能体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意识。

五、教学设想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抓住课题,梳理线索:

1.图片欣赏,介绍天都峰。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抓住题眼“怕”,进行议论:

(1)爬山的“怕”是什么意思?

你认为用“爬山”好还是用“登山”好?

为什么呢?

(2)你爬过山吗?

请说说你是怎么爬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运用多种方法记住文中部分生字的字形。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

(2)考一考字形:

鱼+即=鲫口+可=呵爪+巴=爬

尸+古=居大+田=奋口+自=咱

(3)猜一猜:

大手抓住双木树杈(攀)

一点一回头,一日一日一页树(颤)

3.比较组词:

陡——徒莲——链峰——锋辩——瓣

钓——钩耍——要装——妆冒——昌

4.再次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完成目标一)

5.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陡攀决辩勇。

(2)字形难点:

颤:

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犹豫:

拿不定主意。

奋力:

充分鼓起劲来。

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

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文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攀上顶峰。

居然:

表示出乎意料。

本文指什么事出乎意料?

(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汲取:

吸取。

(4)注意区别多音字:

似。

(5)注意区分形近字:

辩,瓣,辨。

(完成目标二)

6.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初步了解事情的经过。

(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以为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相互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7.这篇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第1自然段:

鞋子暑假里爸爸带我爬天都峰。

第2自然段: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

第3,4,5自然段:

讲“我”与以为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区爬天都峰。

第6,7自然段:

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

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第8,9自然段:

写“我”与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之后,相互道谢。

第10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

“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8.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在指名读课文的有关自然段。

爬山前(1~2),爬山时(3~7),爬山后(8~10)。

(三)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朗读课文1,2自然段,讨论:

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

(为什么怕?

——也就是作者爬山的原因,假日游览黄山)

2.天都峰有哪些特点?

它的高和陡课文是怎么写的?

找出课文中描写天都峰“高”和“陡”的句子来读一读。

出示句子,探究天都峰的“高”和“陡”。

高: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陡:

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3.指名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并用自己话来说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4.你认为这两个句子写的好吗?

好在哪里?

(描写天都峰险峻写得好。

写出了天都峰的高,高的如上青天。

陡的直上直下,“挂”字用的妙,形象的把天都峰的陡体现出来了)。

5.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你知道吗?

(为下文爬天都峰准备,突出作者表达的思想:

在困难面前,善于与人合作,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6.你能读出天都峰的险峻吗?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完成目标三)

(四)课堂小结:

这么高,这么陡的天都峰,我和爸爸能爬上去吗?

(能或不能)看来同学们还是相信我和爸爸能爬山天都峰,老师也相信他们一定能爬上这又高又陡的山峰。

那么在爬山的过程中,我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科生字,词语,同桌之间相互批改。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可以怎么分段?

3.作者和爸爸究竟是怎么克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到黄山的天都峰去感受它的高,陡。

二.研读课文第3~5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

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4.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体汇报,总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天都峰呢?

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相互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5.你们从“你”和“您”中体会到什么?

(作者对老爷爷的尊敬和爱,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6.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三.研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提问:

“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

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我()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

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想象老爷爷怎么攀登的,用“一会儿……一会儿……”“使劲”“竭尽全力”“像……似的……”说话。

4.想象一老一小怎么样用语言互相鼓励。

5.朗读课文——读出险峻,峭拔,难以攀登,难以上青天的感觉。

四.研读课文第8~9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相互道谢?

2.老爷爷为什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

3.“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4.小朋友为什么说“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5.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

(勇气)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怕天都峰呢?

6.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了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7.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说说爬天都峰对于这一老一小是很难的事,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呢?

8.读一读他们相互道谢的话。

(讨论后明白:

一是他们个人努力,奋斗,二是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五.学习课文第10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4.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完成目标四)

六.课堂小结:

1.在本课中,任务的对话描写精彩,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不自信受到鼓舞,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

2.“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中“一起”“也”要读出彼此称赞的语气,第二次对话:

抓住词语“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体会爬天都峰的艰难。

朗读时要抓住体会“我”和老爷爷的激动心情,突出“勇气”“居然”。

3.全班同学份角色朗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部分,感受品质。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我←→老爷爷

发颤下不了决心

“您也来爬?

”“你也来爬?

“我看您…才…”要不是你,我还…

汲取

终于↓居然

力量

六:

目标达成方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Dǒuqiàofēngdǐngyǎngwǎng

()()()

Jǖránpāndēngzánmen

()()()

(二)比一比,在组词:

鲫()链()似()

即()连()拟()

(三)读一读,写一写:

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

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望:

啊,峰顶这么高,在上面哩!

我爬的上去吗?

在看看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

1.这段话写天都峰的。

2.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地在于突出,暗示

教学反思:

本篇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时能给人以很多的启迪。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

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时,我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如:

“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

并且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心的复杂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再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