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示范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考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8015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安徽省示范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安徽省示范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安徽省示范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安徽省示范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安徽省示范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安徽省示范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考试.docx

《历史安徽省示范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安徽省示范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考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安徽省示范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考试.docx

历史安徽省示范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考试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二次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人教版必修2、必修3前两单元。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策·赵策》曰:

“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

”这一现象反映出战国时期

A.城市规模不受政府控制B.城市政治功能较突出

C.人们逐渐地向城市聚集D.城市的规模相对扩大

2.近代中国手工业对新式工具的引进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下表是近代中国工场手工业的产值变化情况。

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采用机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动力不足

C.传统手工业在近代长期居于主导D.近代中国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极低

3.1865年,清廷有官员曾说:

“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

”这一言论反映出当时

A.洋务企业的破产不可避免B.国人对外来事物的迷茫心态

C.清廷抵制侵略的坚强决心D.封建思想观念依旧根深蒂固

4.从1983年开始,我国实行了企业利改税(把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的利润改为缴纳税金,税后利润全部留归企业)。

到1986年,国营企业留利比改革前增加了4倍,这表明这一时期

A.国家限制了企业的经济权利B.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松动

C.国家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国家参与企业收入分配

5.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85%的白银和70%的黄金都出自美洲。

美洲白银的70%被运到了欧洲,其中的40%又被转运到亚洲。

对材料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A.亚洲商品对欧洲有较强吸引力B.东西方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C.美洲成为世界经济主要推动力D.世界商路中心发生了转移

6.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发财致富成了人们的最大希望,投机活动备受青睐,有组织的犯罪活动及享乐之风盛行,以至于有人将当时美国的生活特点概括为“疯狂的20年代”。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A.经济发展带来社会价值观的变化B.国家干预捉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贫富差距的拉大激化了社会矛盾B.社会财富的增长催生了精神危机

7.苏俄(联)时期一项政策的推行使小规模的私人贸易和制造合法化,它偏重于农业和消费品的生产,置重工业发展于次要地位。

该政策对苏俄(联)的影响是

A.动摇了公有经济的统治地位B.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C.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8.1961年,法国国际经济学者雅克·鲁夫说:

“欧洲各国辛辛苦苦赚回美元和英镑,然后又毫无代价地拱手返还给发行这些货币的国家,就好像小孩子玩游戏一样。

”由此可知,他批评的是

A.世界贸易体系不够健全与完善B.英美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阻碍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约束力下降D.旧的国际货币体系对欧洲不利

9.“代大匠斫”是指管理人员代替木匠亲自解木头,其后果是砍伤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据此可知,老子

A.主张各司其职B.强烈反对暴政C.认可以德治国D.追求社会和谐

10.《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

根据甲骨文研究成果,《周易》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中的“贞”字就是“占卜”中的“占”字,此卦为大吉大利的好卦。

春秋以后“兀亨利贞”被阐释为“仁礼义信”四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儒家的义理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B.《周易》年代久远导致认知偏差

C.儒家思想的宣扬借助于传统文化D.儒学的核心内容不断发生变化

11.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振兴国家、在争霸战争中取得胜利,都希望网罗天下英才,不拘一格地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这时出现不同的治国思想,百家争鸣应运而生,材料说明百家争鸣

A.取决于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B.侧重于为诸侯争霸服务

C.出现得益于宽松的政治环境D.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12.董仲舒强调,“王者”应“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德,政之本也。

狱,政之末也”。

这些观点

A.体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B.表明董仲舒主张放弃刑罚、为政以德

C.认为只有掌握“权势法制”才能行德治D.强调了德化在维护统治方面的重要性

13.东汉末年,佛教徒牟子说:

“书不必孔丘之言,药不必扁鹊之方,合义者从,愈病者良,君子博取众善,以辅其身。

”据此可知,牟子

A.宣扬佛教与儒学可并行不悖B.指出儒学存在理论性缺陷

C.强调佛教理念须尽快本土化D.肯定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14.“古典儒家的复兴……在排斥佛、道二教‘出世’主义的同时,充分吸收二教发展精神生活的丰富经验,探求精神修养、发展、完善的多方面课题与境界,建立了基于人文主义的并具有宗教性的‘精神性’。

”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儒学复兴的艰难B.宋明理学的起源C.汉代儒学的兴盛D.明清儒学的危机

15.《宋元学案》说:

“大程(程颢)德行宽宏,规模阔广,以光风雯月为怀。

小程(程颐)气质刚方,文理密察,以削壁孤峰为体。

其道虽同,而造德各有所殊。

”这说明二程

A.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不同B.强调人自身的不断反思

C.提倡高尚的道德修养论D.对理的探索侧重点不同

16.嵇文甫认为,阳明可算是道学界的马丁·路德,他使道学更加精炼。

他一方面大刀阔斧,摧毁传统思想的权威,替新时代做一种扫除的工作;另一方面他又提出许多天才的启示,替新时代做一种指导工作。

由此可知,王阳明

A.提出了信仰得救的观念B.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C.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D.开启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17.李贽认为:

天下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则其文无所不真;不管什么时代,不拘何种体裁,都显示出作者的精神风貌,都是真有价值的。

材料表明李贽

A.反对理学对人们的束缚B.批判传统理学无实际价值

C.主张把天理人欲相结合D.开启了新时代的民主启蒙

18.关于明清之际思想的性质的讨论,主要有下表中的两种观点。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明清之际出现了近代思想B.研究者角度影响历史结论

C.明清思想突破了儒学框架D.历史研究难形成统一观点

19.普罗泰格拉说:

“至于神,我既不能说他存在,也不能说他不存在。

因为阻碍我认识这一点的因素很多,如问题晦涩、人寿短暂。

”这表明普罗泰格拉

A.对神意决定论产生质疑B.深受传统宗教理论影响

C.协调神灵与社会的关系D.主张人性与道德相结合

20.苏格拉底指出,知识“不可能在我们感觉能力的属性中,而要在心智对它们的思考中搜寻到”。

这体现出苏格拉底

A.主张“美德即知识”B.提出主权在民思想

C.捍卫人的信仰自由D.强调人的理性思维

21.15世纪的意大利,庞大的商人家族不仅控制了贸易和各种制造业,还控制了政治事务,并且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作家的赞助人,他们的需求、兴趣和口味渲染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复兴。

这说明文艺复兴

A.摧毁了罗马教会的神权统治B.促进了意大利资本主义的萌芽

C.反映了意大利商人的价值观D.渲染了欧洲古典文化的人性美

22.下面为创作于1521年的马丁·路德的肖像画,与先前路德的肖像画相比,该画中路德的姿态从正面变成了侧面,发型不再是典型的僧侣头,而是截起了一顶博士帽。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基督教会的影响缩小B.宗教的世俗化倾向

C.社会等级观念的消失D.绘画艺术的功利性

23.有学者认为,16世纪的宗教改革者和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虽然在哲学世界观上表现迥异,但在世俗生活中却有着“共同的信仰”。

文中“共同的信仰”的主要含义是

A.反抗权威B.重视法制C.信仰神灵D.崇尚理性

24.卢梭要求实现的只是政治上的平等、法律上的平等、形式上的平等,而不是结果上的平等、实质上的平等,就此,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卢梭思想

A.批判了封建特权等级B.肯定人民是国家主人

C.引发了反封建的斗争D.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据《山西矿物志略》所记,明末和清前期延续至民国的大型煤窑有三十多处,很多煤窑附近建有煤场房屋,窑内雇有巡窑之人及挖煤工人。

在煤窑建制上,有的煤窑已形成窑主、窑头、靶头、工人这一分工明确、层级管理的机制,将产地、销地、柜房连成一体,煤炭产出全部投放市场。

嘉庆年间的太原名窑敦远窑出煤良而佳,出产的四尺大煤,众人争相购买。

清代中期,一些地方如阳曲、左云等地出现了专门进行煤炭交易的炭市,大同、寿阳等地还出现了专门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促成交易而抽取佣金的中间商人,即炭牙。

清前期,晋煤除了满足省内需求外,还通过车推舟载远销陕西、河南、内蒙古、北京等地区。

——摘编自李扬《明清山西煤炭业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是英国工业化最关键的时期。

英国工业化能持续进行与煤矿业的兴起和发展有必然联系。

南威尔士、苏格兰、诺森伯兰等富煤区,以煤矿业为先导发展当地经济,柴郡、兰开夏郡等贫煤区,则以低价购入煤炭发展当地工业。

英国煤矿业在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矿产事故频繁、矿工死亡人数剧增、政府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

从1800年开始,英国政府开始出台法案监管煤矿业,解决煤矿业的所有权问题,1842年法案试图改善煤矿的生产环境,1860年法案致力于保护煤矿工人并规定矿主的债权,1872年法案对煤矿管理人员和矿工进行规范管理,使煤矿从业人员进一步职业化和专业化。

19世纪中期,随着市场对煤炭的需求一直旺盛,为了招徕更多的工人,资本家提高煤炭工人的待遇,进入煤矿的工人越来越多,技术进步带动劳动效率提升。

——摘编自袁悦幸《试论19世纪英国煤矿业发展的因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山西煤炭业发展的特点。

(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煤矿业发展的因素。

(5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发展煤矿业中应注意的问题。

(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同时也确立了察举制选官制度,这推动了豪族的儒学化进程。

他们通过习儒通经,利用察举制度,成为国家官僚。

成为国家官僚后,他们继续修习儒家经典并开枝散叶,他们的子弟及其后代成为官僚世家。

到东汉时期,出现了世代通经的家族,他们创办私学,习学儒家经典,豪族开始逐渐由世代通经向世代官宦转变。

——摘编自于津懿《汉代豪族的儒学化过程研究》

材料二

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儒学思想更多的是在对个体的描述上。

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就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同时也作为社会的主体,应该被赋予更多的责任。

把人放到一个主体的地位,让人自身来作为,并不是受外界无休止的支配和苛求。

真正体现出来民众的个体作用,解放人作为社会性质中的个体意识,让人作为个体来参与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李浩《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个体意识——古代东方视域下的个体意识个案解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豪族儒学化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的儒学思想主张。

(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儒学的社会作用。

(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孟子》一书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地位情况

两汉

时期

《孟子》一书在《汉书·艺文志》中被列入“诸子略”儒学类中,而《汉书·艺文志》是以刘歆《七略》为蓝本。

由此可知,刘歆、班固最初是把《孟子》视为子书的

宋元

时期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南宋孝宗时,朱熹以为宋儒喜言心性,是取法孟子性善之说,故作《论语》《孟子》二书集注,又从《小戴礼记》中选出《大学》《中庸》两篇为作章句,定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清

时期

明初,朱元璋在阅读《孟子》时:

“至‘草芥’‘寇雠’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

”刑部尚书钱唐冒死入谏,称:

“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

”在钱唐的力谏下,朱元璋最终没有取消孟子配享孔庙的资格,但却下令删掉《孟子》里的某些章句。

据不完全统计,《孟子节文》中删削《孟子》原文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有80多处。

而明清时期科举取士,明令以四书文取士。

更加提高了《孟子》一书的地位

——摘编自杨绪敏《<孟子>历史地位的变化及对它的疑辨、批评与注释》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但丁(1265-1321)应该说是最早提出国家统一的人,在其政治学说名著《论君主制》中,他强烈主张通过政教分离来实现意大利的统一,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保障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的幸福。

继但丁之后的马西利乌斯更加系统地论证了世俗政权时教权的独立性,他在《和平的保卫者》一书中明确阐述了教会组织不是“强制性权力”机构,只是一种会众组织,不应在世俗政府中享有豁免权和干预权。

非但教权不能干预俗权,教会内部人事任免包括教皇职务的任免,乃至教徒大会的组织和召开这类事务,也必须由诉权定夺。

——摘编自杨国顺《文艺复兴运动与欧洲近代国际社会的形成》

材料二

启蒙运动要将民众从专制的政权控制下解放出来,就必须反对王权;要摆脱王权的压迫,又必须批判支撑王权的意识形态——以教会为象征的蒙昧思想。

所以,启蒙运动就成了通过批判教会的蒙昧思想、摆脱王权进而争取民众的思想权利和各种社会权利的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

思想运动最终表现为“理性主义”的意识形态,社会运动表现为争取“天斌人权”的社会革命。

在这个运动中,宗教体现在思想上的蒙昧与教会和王权在政治上的专制就成了思想批判和社会革命的时象。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会就是启蒙运动中的反面教员。

——摘编自单纯《反思启蒙运动中的宗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对王权态度的变化,并说明此变化的影响。

(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