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课时知能训练复习题3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7563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课时知能训练复习题3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地理课时知能训练复习题3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地理课时知能训练复习题3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地理课时知能训练复习题3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地理课时知能训练复习题3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课时知能训练复习题34.docx

《高三地理课时知能训练复习题3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课时知能训练复习题34.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课时知能训练复习题34.docx

高三地理课时知能训练复习题34

课时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我国两幅农业景观图,完成1~2题。

1.可以作为甲、乙两图所反映的农业景观界线的是(  )

A.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B.1月份0℃等温线

C.太行山脉

D.大兴安岭

2.造成甲、乙两地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市场

下图为甲、乙两岛略图,其中甲岛地势低平。

据此完成3~5题。

3.关于甲、乙两岛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岛位于东半球

B.甲岛附近水域属于太平洋

C.乙岛位于北半球

D.乙岛周围水域属于大西洋

4.关于乙岛的自然环境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以热带雨林为主,全年高温多雨

B.地形以山地或丘陵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C.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

D.岛内河流密布,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

5.甲、乙两岛相比,判断公路密度较低且对应的影响因素正确的是(  )

A.乙岛——地形B.甲岛——地形

C.乙岛——火山D.甲岛——河流

中新网电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成就展在民族文化宫隆重举行,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五个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读我国五个自治区略图,回答6~8题。

6.我国五个自治区中,有大面积干旱区分布的是(  )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7.下列关于五个自治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个自治区都位于沿边地区

B.与②自治区相邻的国家最多

C.与⑤自治区相邻的省区最多

D.③④全属外流区,①②⑤全属内流区

8.图中山脉属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的一组是(  )

A.abefB.cehgC.dehgD.efhg

(2010·安庆模拟)读长江中下游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回答9~10题。

9.阶段Ⅰ,该地“地广人稀”“江南卑湿”,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当时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

①稠密的水系;②黏重的土壤;③低湿的土地;④湿热的气候;⑤起伏较大的地形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

10.从阶段Ⅱ到阶段Ⅲ,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的变化是(  )

A.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上游地区延伸

B.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布局在江南且向西延伸

C.传统工业部门减少,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分散

D.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布局在江北且向西延伸

(2010·温州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单位:

米)和气候资料。

完成11~13题。

11.图中常年水域最有可能为(  )

A.湖泊B.水田C.渤海D.台湾海峡

12.图示地区的典型植被是(  )

A.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常绿阔叶林

13.图示地区大规模种植的作物最有可能是(  )

A.大豆B.小麦C.水稻D.棉花

14.(2009·安徽高考)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安徽省土地总面积中,各类土地比重约为:

平原49.6%,山地15.3%,丘陵27.0%,水面8.1%。

表中①、②、③、④项符合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的是(  )

表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

耕地

林地

草地

建设用地

其他用地

57.80

37.32

0.76

3.59

0.53

40.96

25.68

0.16

11.60

21.60

30.71

31.15

0.37

31.86

5.91

20.16

50.95

0.56

7.61

20.72

A.①    B.②    C.③    D.④

15.(2009·广东高考)云南某地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5000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

当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持水土B.发展旅游

C.利于浇灌D.便于运输

二、综合题(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2010年4月27日,山东省政府隆重举行“观世博游山东”活动启动仪式,标志着山东对接上海世博会的旅游活动全面启动,山东自古人杰地灵,风景优美。

西部地区文化古迹众多,如聊城的光岳楼、山陕会馆,济宁的太白楼、曲阜的“三孔”;东部地区风景名胜众多,如崂山、昆嵛山风景区。

材料二:

山东省地形图。

(1)结合山东省地形图,分析形成材料一所述山东省东西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与西部地区差距日渐突出,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多选)(  )

A.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B.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

C.政策优惠,改革开放早

D.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心理素质较好

(3)你认为山东省应该如何协调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差距,共同发展?

17.2009年8月17日,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原则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22分)

材料一:

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

1978年

2005年

第一产业比重(%)

20.0

12.8

第二产业比重(%)

64.3

49.6

第三产业比重(%)

15.7

37.6

材料二:

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

材料三:

三江平原湿地变化图。

(1)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

与1978年相比,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

(2)材料二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工业,B表示_____资源。

(3)试分析材料二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特点。

(4)根据材料三判断,1954年至2000年三江平原的湿地发生了哪些变化?

1954年至2000年土地利用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5)简述哪些自然因素会引起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波动?

(6)东北三江平原从解放初“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北大荒”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2008年与成都平原等地区一起又被评为十大“新天府”。

试分析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

答案及解析

1-2【解析】 根据图可知甲图为东北平原,乙图为内蒙古高原,两区域以大兴安岭为界线。

甲区域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属于半湿润、湿润地区,适合发展耕作业;乙区域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属于半干旱、干旱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

【答案】 1.D 2.B

3-5【解析】 结合图中甲、乙两岛的经纬度信息可知,甲、乙两岛均位于南半球,其中甲岛位于西半球,且在太平洋中,乙岛位于印度洋中,从河流分布看乙岛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短小,不利于航运,且受地形的影响公路密度较低。

【答案】 3.B 4.B 5.A

6-8【解析】 第6题,根据轮廓和山脉判断,图中自治区按顺序依次为新疆、西藏、宁夏、广西、内蒙古。

只有广西位于湿润地区,其余四个自治区均有大面积干旱区分布。

第7题,宁夏回族自治区不是沿边省区,内蒙古自治区相邻的省区最多,新疆相邻的国家最多,新疆、内蒙古、西藏都有外流区分布,但并非全部属于内流区。

第8题,图中c为冈底斯山、e为贺兰山、h为阴山、g为大兴安岭,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答案】 6.D 7.C 8.B

9-10【解析】 第9题,该流域为长江流域。

早期发展缓慢,与稠密的水系,黏重的土壤,低湿的土地等自然因素有关;季风气候,夏季都较湿热,因此选择D项;第10题,从图中图例分布看,明显的变化是出现新兴电子工业,且向西延伸。

【答案】 9.D 10.D

11-13【解析】 第11题,图示地区的等高距为5米,常年水域地区地势较低,但海拔大于0米,所以不是海洋,水田不是常年水域,故应是湖泊;第12题,图示区域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夏季降水多且雨季较长,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即我国南方地区,典型植被应为常绿阔叶林;第13题,亚热带地区大规模种植的应是水稻。

【答案】 11.A 12.D 13.C

14【解析】 根据题干可得出安徽省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因而在土地利用现状中耕地比重应最大。

其次山地、丘陵合占42.3%,林地面积也应较大。

再次是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结合表格中数据可以判断②中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正确。

【答案】 B

15【解析】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夏季多暴雨,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及毁林开荒易引发当地严重的水土流失,发展梯田主要目的是保持水土。

【答案】 A

16【解析】 第

(1)题,结合历史知识及图可知,聊城、济宁位于鲁西北平原,是京杭运河附近著名的城市,交通便利、文化发达;东部地区多低山丘陵,气候温和湿润,因此形成众多自然风光。

(2)题,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国家政策及人们思想观念开放分不开。

第(3)题,东部地区具有资金、技术等优势,西部地区劳动力丰富,工业化水平低,资源相对丰富。

【答案】 

(1)西部多平原,历史上交通发达,经济文化繁荣,形成了很多文化古迹。

东部半岛地区多低山丘陵,气候温和湿润,自然风光秀丽多样。

(2)ABCD

(3)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可以给西部地区提供资金、技术支持;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提供资源、劳动力支持。

17【解析】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重化工业基地,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林业基地,以及重要的畜牧业产区。

但随着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面对“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任,必须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题结合图示,依据自然、社会、经济区位的诸方面因素,考查东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其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江平原农业地位的变迁则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农业生产及环境的影响。

【答案】 

(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2)钢铁 森林

(3)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

(4)湿地大面积减少。

大量湿地被过度开垦转变为耕地。

影响:

湿地大面积缩减,会导致地表水涵养量降低;对河流的调蓄能力降低(地表水循环的模式被改变);破坏了野生动物栖息地,该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湿地调节局部气候的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等。

(5)土壤肥力下降;东北地区属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年际分布不均,易产生旱涝灾害,影响粮食产量;纬度位置较高,夏季易受低温冷害、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影响,使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表现出很大的波动性。

(6)解放后,随着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开垦了“北大荒”;经过几十年的开垦,“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由于过度开垦使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因而国家又做出了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的政策,湿地面积缩小趋势得到了遏制。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这里的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且区域内环境优美,污染很小,因此当选为“新天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