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检测题 I.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7225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检测题 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检测题 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检测题 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检测题 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检测题 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检测题 I.docx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检测题 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检测题 I.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检测题 I.docx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检测题I

2019年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检测题(I)

题号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2分)

A.一个人不一定需要有很高的智力才能获得成功,正确的思维方法才是成功的关健。

B.徜徉于江畔,任那一缕温馨流淌心间,是多么的惬意,多么的令人淘醉!

C.“能帮就帮,能让就让,该管就管”的城市风尚引领全体市民为建设大气秀美新丹东而努力奋斗。

D.他怎样问,我都不会说,因为这件事是保秘的。

2.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叮嘱说:

“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B.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

将自己火红的青春

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

C.麻城的杜鹃花海,织就了大地斑斓的锦嶂,黄梅的戏曲,婉转了世间动人的情感,武

穴的酥糖,甜蜜了心头美丽的梦想。

D.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的。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4分)

汉朝人孙敬,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

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样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

战国人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成语A,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其实,还有许多成语高度概括了古代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和事,如B、C、D……

(1)请结合文意,在下面横线上写出A、B、C、D处的成语。

(2分)

AB、C、D

(2)如果你有一同学成绩特差,还特怕吃苦,特怕困难,请你至少用一个上面所填的成语写几句鼓励的话,让他能重新鼓起学习的信心。

请注意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2分)

4.右面是国家“防灾减灾日”图标

征集活动的获将作品中,请从构图

创意上,把你想到的获奖理由写出来。

(提示:

图标以彩虹、伞、

人为基本构图元素。

)(3分)

 

5.名著阅读。

(3分)

《北京的春节》中说“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

”这两本名著你了解多少,试填空:

(1)“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一曲红楼多少梦?

情天情海幻情身。

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

_______,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_______,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_______,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2)“景阳岗打虎”“醉打蒋门神”等说的是《水浒》中一位传奇英雄的故事。

这位英雄是____________。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其中“花和尚”、“豹子头”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

6.诗词填空(8分)

我们从课内古诗外阅读中,积累了许多描写节日风俗的诗句。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

如王安石《元日》中的:

;阳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杜牧在《清明》诗中写道:

,;

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

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

苏轼在《水调歌头》有“明月几时有,”的询问,亦有“但愿人长久,

”的祝愿;九月初九。

又称重九。

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现这一习俗的句子:

,。

 

7.综合性学习。

(6分)

【材料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材料二】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消费者每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就分别达800万吨和300万吨,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十分之一。

即使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两亿人一年的口粮。

与此同时,饥饿却仍是人类的头号杀手。

全球平均每年有一千万人因饥饿丧生,每六秒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而死亡。

(1)从以上两则材料中我们发现的问题是: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解决办法是:

(2分)

(2)黄先生对一个叫“徐侠客”的网友发起“光盘行动”特别不理解。

他认为,请客就是要让餐桌上的菜剩得越多越有面子。

针对黄先生这一说法,如果你是“光盘行动”的发起者,请你写几句话劝诫黄先生。

(2分)

(3)将【材料一】的前两句话扩展成一段话。

(要求字数在50字左右,并用上一种修辞手法)(2分)

二、阅读(共4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25题。

(一)(4分)

忆钱塘江

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

读gòu。

②涵:

包含。

③水仙:

指水中女神。

这里喻指归帆。

8.这首诗描绘了时分的景色。

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一词。

(2分)

9.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

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分)

(二)(13分)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霄),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zhēngzhèng)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铺(pūpù)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巧技能)。

10、用“√”在文段中选择恰当的读音和词语。

(2分)

11、这段是按顺序来写,写出了除夕和正月初一鲜明的特点,请你各用一个词分别概括它们的特点。

除夕特点是;正月初一的特点是。

(3分)

12、用“//”将第一自然段话分两层。

这样分层的根据是,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13、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从、、几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

(2分)

14、文中有一处对比,是把和进行对比,作用是(2分)

15、古今文人曾写下了许多描写春节的童谣、春联等,请你写出其中的一句跟大家分享。

(2分)

(三)(12分)

童年读书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

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

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偷着看书。

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

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

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喂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

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许多疙瘩。

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

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

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

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

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

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

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

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

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

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

但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

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⑤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晚上,母亲在灶前忙着做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

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

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

⑥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

(选自《莫言散文》有删改)

16.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将A和B补充完整。

(2分)

A.B.

17.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1)(我)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

(2)但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

18.选文第③段中说“那时我真感到幸福。

”结合上下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

19.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2分)

20.莫言在XX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莫言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

(2分)

(四)幸福的秘密(13分)

拿到新房钥匙的那一刻,我高兴得差点流出了眼泪。

想到从此能让爷爷过上温暖舒适的日子,我的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悦,积压了两年的心事终于落地。

自从今春决定买房,我的生活就变得忙碌不堪:

选房、筹钱、办贷……房奴的路不好走,但想想爷爷,他又无法退缩。

爷爷已经七十二岁,为了不给他增加负担,至今仍在故乡的偏野山村独自生活。

  爷爷还有多少生命的时光可让他尽孝?

孝心哪能等呢。

  他是爷爷捡来的孩子,小时候,大伯和叔叔多次指责爷爷养他这个累赘。

每次,爷爷总会紧紧搂着他,生气地辩解,俺有能力养,不用你们养。

为了收养他,大伯和叔叔至今和爷爷都不来往。

爷爷节衣缩食,用微薄的退休金将他抚养成人,又供他到大学毕业。

参加工作后,他多次劝爷爷来城里,爷爷执拗不来,他这才悄悄动了买房的心思。

  为了不让爷爷担心,这几个月,他借钱买房一直瞒着爷爷,现在一切都安置好了,他准备回家接他过来,揭晓这个幸福的秘密。

当然欠外债的事,他会只字不提,不给老人增添心事。

  这天,他坐了三个小时的火车,回到魂牵梦绕的家。

山脚下院门却深锁。

他心中纳罕,大声喊爷爷,没人应,他赶紧去房间查看,床上空空的,像是久无人住。

他顿时恐慌起来,急忙拨打爷爷手机,就在昨晚,爷爷还在电话里告诉他家中一切都好。

  这一回,却没有打通。

  到邻居家打听,邻人很惊奇,老爷子几个月前就进城了,你不知道吗?

  他的头轰的一声就大了,脑中一片空白。

  直到黄昏的时候,才跟爷爷联系上。

原来,爷爷就在他所在的城市!

  当他风尘仆仆赶到郊区橡胶厂,远远就见爷爷正站在厂前面的一个路口等他,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因为瘦,衣服像大了一码,风很大,爷爷的白发被吹得乱蓬蓬的,他鼻子一阵发酸,眼泪就要掉下来。

  看见他,爷爷眼里顿时显出了许多笑意,深深浅浅的皱纹里全是喜悦,但又只是笑,不说什么,只是像小时候一样,拉着他的手,笑眯眯地进了厂门口左侧的传达室。

  他环视四周,心酸又有些生气,您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做工,也不告诉我一声?

  爷爷像犯错误的小孩,只是笑着收拾桌上的报纸,过了一会儿,才下决心似的向他解释:

“你借钱买房的事,俺听邻村的盛子说了,想阻止,盛子说已买了,拦也拦不住了。

你上班才两年,哪有钱买房啊。

为这,俺整天愁得睡不着,琢磨着咱咋还债。

正好老相识家的这个厂,缺个看大门的,俺一说就来这儿了,活不累,虽说工资不高,但能顾住生活。

  说到这里,爷爷很有成就感地冲他一乐,俺早把账算过了,这样以后能把俺的工资全攒下来还债,一年攒一万,俺要是再活十年,最少也能还十万啊。

  他的眼泪不知什么时候起已噼里啪啦地落在桌面上,原来,他们都有一个让对方幸福的秘密。

伴着内心那些生气、责备、心疼、温暖,他想他要赶快告诉爷爷那个属于他们的幸福的秘密……(出自《做人与处世》XX年06期)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分)

22、“幸福的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分)

23、第四段中写大伯和叔叔有什么作用?

(3分)

24、文中是怎样刻画爷爷这一形象的?

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3分)

25.读了本文后,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3分)

三、作文(50分)

26.相遇是一首诗,诗中有欢声笑语,也有悲情愁绪;相遇是一首歌,歌中有高昂激越,也有轻柔含蓄。

正是相遇,让人生色彩斑斓。

请以“那一天,我与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要求:

  

(1)在文题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并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

  

(2)文章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附送:

2019年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检测题

题号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2分)

A.一个人不一定需要有很高的智力才能获得成功,正确的思维方法才是成功的关健。

B.徜徉于江畔,任那一缕温馨流淌心间,是多么的惬意,多么的令人淘醉!

C.“能帮就帮,能让就让,该管就管”的城市风尚引领全体市民为建设大气秀美新丹东而努力奋斗。

D.他怎样问,我都不会说,因为这件事是保秘的。

2.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叮嘱说:

“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B.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

将自己火红的青春

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

C.麻城的杜鹃花海,织就了大地斑斓的锦嶂,黄梅的戏曲,婉转了世间动人的情感,武

穴的酥糖,甜蜜了心头美丽的梦想。

D.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的。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4分)

汉朝人孙敬,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

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样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

战国人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成语A,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其实,还有许多成语高度概括了古代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和事,如B、C、D……

(1)请结合文意,在下面横线上写出A、B、C、D处的成语。

(2分)

AB、C、D

(2)如果你有一同学成绩特差,还特怕吃苦,特怕困难,请你至少用一个上面所填的成语写几句鼓励的话,让他能重新鼓起学习的信心。

请注意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2分)

4.右面是国家“防灾减灾日”图标

征集活动的获将作品中,请从构图

创意上,把你想到的获奖理由写出来。

(提示:

图标以彩虹、伞、

人为基本构图元素。

)(3分)

 

5.名著阅读。

(3分)

《北京的春节》中说“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

”这两本名著你了解多少,试填空:

(1)“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一曲红楼多少梦?

情天情海幻情身。

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

_______,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_______,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_______,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2)“景阳岗打虎”“醉打蒋门神”等说的是《水浒》中一位传奇英雄的故事。

这位英雄是____________。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其中“花和尚”、“豹子头”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

6.诗词填空(8分)

我们从课内古诗外阅读中,积累了许多描写节日风俗的诗句。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

如王安石《元日》中的:

;阳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杜牧在《清明》诗中写道:

,;

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

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

苏轼在《水调歌头》有“明月几时有,”的询问,亦有“但愿人长久,

”的祝愿;九月初九。

又称重九。

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现这一习俗的句子:

,。

 

7.综合性学习。

(6分)

【材料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材料二】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消费者每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就分别达800万吨和300万吨,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十分之一。

即使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两亿人一年的口粮。

与此同时,饥饿却仍是人类的头号杀手。

全球平均每年有一千万人因饥饿丧生,每六秒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而死亡。

(1)从以上两则材料中我们发现的问题是: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解决办法是:

(2分)

(2)黄先生对一个叫“徐侠客”的网友发起“光盘行动”特别不理解。

他认为,请客就是要让餐桌上的菜剩得越多越有面子。

针对黄先生这一说法,如果你是“光盘行动”的发起者,请你写几句话劝诫黄先生。

(2分)

(3)将【材料一】的前两句话扩展成一段话。

(要求字数在50字左右,并用上一种修辞手法)(2分)

二、阅读(共4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25题。

(一)(4分)

忆钱塘江

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

读gòu。

②涵:

包含。

③水仙:

指水中女神。

这里喻指归帆。

8.这首诗描绘了时分的景色。

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一词。

(2分)

9.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

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分)

(二)(13分)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霄),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zhēngzhèng)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铺(pūpù)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巧技能)。

10、用“√”在文段中选择恰当的读音和词语。

(2分)

11、这段是按顺序来写,写出了除夕和正月初一鲜明的特点,请你各用一个词分别概括它们的特点。

除夕特点是;正月初一的特点是。

(3分)

12、用“//”将第一自然段话分两层。

这样分层的根据是,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13、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从、、几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

(2分)

14、文中有一处对比,是把和进行对比,作用是(2分)

15、古今文人曾写下了许多描写春节的童谣、春联等,请你写出其中的一句跟大家分享。

(2分)

(三)(12分)

童年读书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

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

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偷着看书。

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

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

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喂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

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许多疙瘩。

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

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

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

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

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

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

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

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

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

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

但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

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⑤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晚上,母亲在灶前忙着做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

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

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

⑥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

(选自《莫言散文》有删改)

16.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将A和B补充完整。

(2分)

A.B.

17.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1)(我)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

(2)但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

18.选文第③段中说“那时我真感到幸福。

”结合上下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