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绍先生胃肠病漫话》之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5740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克绍先生胃肠病漫话》之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李克绍先生胃肠病漫话》之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李克绍先生胃肠病漫话》之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李克绍先生胃肠病漫话》之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李克绍先生胃肠病漫话》之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克绍先生胃肠病漫话》之二.docx

《《李克绍先生胃肠病漫话》之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克绍先生胃肠病漫话》之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克绍先生胃肠病漫话》之二.docx

《李克绍先生胃肠病漫话》之二

《李克绍先生胃肠病漫话》之二

1、风淫治则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观后注疏多家,鲜有歧见。

以风属木,辛为金,金能胜木,故治以辛凉。

辛主发散,过辛则易伤真气,故佐以苦甘,以苦能胜金,甘能益气故,木性急,故以甘缓之,木喜条达,故以辛散之。

此又与“五脏苦欲补泻”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义合。

  《千金》小续命汤被誉为六经中风之通剂。

方剂组成:

防风、桂枝、麻黄、川芎、白芍、人参、黄芩、防己、附子。

主治外风入中经络所致之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蹇涩等。

方中防风、麻黄、川芎、桂枝、防己、附子辛以散风,诸药合用,辛散之性不为不峻烈,故以黄芩之苦,人参、白芍之甘,既能制诸辛燥烈伤津耗气,又能益气养血,扶正以达邪。

  2、热淫治则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热为火气,水能胜之,故治以咸寒(属水)。

佐之以甘,甘胜咸,所以防其过也。

必甘而苦者,防咸之过,且又以泻热其作实也。

热散于诸经(热淫),以酸收之,热结,故以苦发之。

内合“欲动之而先聚之”之意。

  《备急千金要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热毒深陷血分之耗血、动血证。

原方组成:

犀角、生地黄、白芍、牡丹皮。

方中意咸寒之犀角为君,凉营血,泻气热,《温病条辨》清营汤之犀角,用意同此,咸寒以治热淫。

以甘苦性寒之生地黄、牡丹皮,防犀角咸之过,又能泻热气之实。

白芍酸以聚热,助诸苦咸甘寒之发。

  3、湿淫治则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为土气,苦、热皆能燥湿,淡能渗湿。

酸从木化,木能制土,故佐以酸,使酸而非淡,则味厚滋腻,非所宜也。

湿热之湿,以苦燥之;湿濡之肿,以淡泄之。

  实脾饮出自《严氏济生方》,用于治疗阳虚水泛之证。

方剂组成:

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茯苓、干姜、甘草。

方中厚朴、草果等属苦温之品,功善燥湿。

茯苓、白术淡而利窍,木瓜酸而微温,味酸从木制土以胜湿。

  4、火淫治则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相火,畏火也,故治以咸冷,苦能泄热,辛能滋阴,既苦且辛,则泻热而滋阴水矣。

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其义同热淫条。

  火为热之极,其治亦近。

惟其佐以辛,注家多以“辛能润”论。

《黄帝素问直解》谓:

“辛主发散,何以能润?

以其辛能开腠理,致在内之津液而通气于外,在下之津液通气于上,故能润也。

”结合后世组方,如泻黄散之用防风,凉膈散之用薄荷,普济消毒饮之用升麻、柴胡,认为辛能散,寓“火郁发之”之义,似乎更易理解。

  5、燥淫治则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为金气,苦属火,能胜之,故治以苦温。

甘辛亦温也,燥而中寒者宜佐之,燥热之燥,以苦下之可也。

又辛能润(其义详见火淫条下),甘能缓,苦能下,故以为佐。

  右苏散用于治疗外感凉燥之证。

方中苏叶辛温,杏仁苦温,开宣肺气,使燥邪从表而解,更佐以半夏,橘皮等,正是苦温甘辛之法。

以辛润燥,麦门冬汤中用半夏之义正在于此。

诚如喻昌所言:

“熟知仲景妙法,于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大补中气以生津液,津液队中,又增入半夏辛温之味,以开胃行津而助润肺,岂特用其利咽下气哉?

”  6、寒淫治则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寒为水气,甘从土化,热从火化,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

苦而辛,亦热品也,故以为佐。

伤寒内热者,以咸泻之。

伤寒内燥者,以辛润之,伤寒内热见血者,以苦坚之。

  附子、肉桂等甘辛大热之品常用于祛寒之剂组方,如四逆汤,回阳救急汤等方,用于治疗阴寒内盛之证,均属“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治则的体现。

  《素问·至真要大论》“六淫治则”于后世组方确有重要指导作用,但由于五味理论的局限性以及对疾病认识的进一步加深,许多治疗原则也进一步地发展和扩充了,故临证组方时,我们可以参照选用,而不能囿于其中。

  中医师、读懂这些再用药是否更好?

  希望版主将此贴放在首页,让临床医生都能看到,也希望临床医生,多在临床中验证内经等典籍的理论,而不要只在近代的各家学说上转圈,中医的复兴才有可能!

  中医的用药原则,是讲究天地人三才合一,即‘时间、环境空间、地理方位’三者与人体结合,从而分清六气、六步、五味、五行、生克、制化等等,其运用是灵活多变、又不违常理。

而现在大家所学的中医理论、方剂、药物等,已经狭隘残缺,甚至被院校教育及考试而规范化了,造成了中医诊断治疗虽不规范、而大家思路方法却又狭隘规范的结局,以至于大家在治疗同一疾病,都在固定的圈子里转、而疗效却堪忧。

  中医的五运六气,是理论最完整、阐述最系统、分析最清晰的篇章,是打开中医之门的钥匙,我下面就将里面的用药原则分享给大家。

括号里的解释是个人总结,由于原文博大精深、而个人学识浅薄,不当或遗漏之处难免,请高人斧正!

  1(地理原理而来)天不足西北,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阴精所奉其人寿;地不满东南,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阳精所降其人夭。

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

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凑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故曰:

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

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

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

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其有寿夭乎?

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

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2(六气在泉用药原则)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3(六气司天用药原则)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

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

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4(六气在泉而被克时用药原则)邪气反胜,治之奈何?

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

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

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5(六气司天而被克时用药原则)其司天邪胜何如?

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

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

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6(主、客气对比结果)六气相胜治之奈何?

岐伯曰:

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

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

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

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

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泻之。

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  7(主客气相胜、而出现复气时用药原则)六气之复治之奈何?

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耎之。

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

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耎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

少阴同法。

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

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

  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耎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客主之胜复治之奈何?

岐伯曰: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8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以知之矣。

其于正味何如?

(主气六步用药原则)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

  9(客气六步用药原则)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耎之;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

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10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余未知其然也,愿闻何谓远?

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所谓时兴六位也。

温凉何如?

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间气同其主无犯,异其主则小犯之,是谓四畏,必谨察之。

其犯者何如?

天气反时,则可依则,及胜其主则可犯,以平为期,而不可过,是谓邪气反胜者。

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

  11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

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帝曰:

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寒热内贼,其病益甚。

愿闻无病者何如?

无者生之,有者甚之。

生者何如?

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

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瞤瘛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閟之病生矣。

治之奈何?

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

  12黄帝问曰:

妇人重身(怀孕),毒之何如?

岐伯曰: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帝曰:

愿闻其故何谓也?

岐伯曰:

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过者死。

  13(用药总则)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

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大要》曰: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故曰:

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

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

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

大则数少,小则数多。

多则九之,少则二之。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

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耎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

有毒无毒,何先何后?

愿闻其道。

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请言其制: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何谓逆从?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反治何谓?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气调而得者何如?

岐伯曰:

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病之中外何如?

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

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

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

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

治其王气,是以反也(指用药违反四季气候)。

不治王而然者何也?

悉乎哉问也!

不治五味属也。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偏食引起的疾病)  方制君臣何谓也?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三品何谓?

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

病之中外何如?

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

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

故曰:

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

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

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

  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奈何?

无积者求其藏,虚则补之,药以袪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

  有毒无毒服有约乎?

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不尽,行复如法。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

  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

故《大要》曰:

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

此之谓也。

  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

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

《大要》曰:

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

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此之谓也。

愿闻病机何如?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此之谓也。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天有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药有酸苦甘辛咸之五味。

人感六气,是生百病,五味相和,治之有法。

今试论寒淫于内而成徵瘕积聚之治。

  寒淫与内,治以甘热。

寒邪内盛者,阳不足也,寒者热之,故治以热也。

阳者,气也,甘能益气,故治以甘也。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任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或曰,辛者,肺之味也,以辛润之,正金水相生也。

此而大谬哉!

试看隆冬之时,万里冰封,流水不行,失于濡润,而见燥象,至春暖之时,旭日普照,冰融雪化,万物滋养,乃有生机。

其于病也,为肾中阳虚,寒淫于内是也。

而徵瘕积聚之成,正阴寒凝滞也。

故治之当以大辛大热之品,如附子干姜之类,急温命门之火,使肾气蒸腾,气化则水化,故能开腠理,致津液而通气也。

如冬尽春来,冰化为水也。

  以咸泻之,咸能软坚也。

其坚也,有热坚,有寒坚。

热坚者,如阳明燥屎之类,仲景治之以芒硝之咸寒,大黄之苦寒。

故欲软热坚,咸必于苦寒相合也。

徵瘕积聚者,阳不化气,阴乃成形,故其为寒坚也。

欲软之,咸必与甘热相合,方可泻之,泻者,即软之之意也。

  经曰:

“苦能燥湿。

”又曰:

“苦能坚阴。

”岂非矛盾呼?

非也,苦能燥湿者,湿邪盛于内,故以苦燥之剂祛之,黄芩黄连是也。

待其湿邪已去,再用苦燥,则伤阴也。

而苦能坚阴,其意有二。

一者,燥热内盛,大耗津液,以苦寒相合,急下存阴也。

二者,下焦寒盛,龙雷之火上越,而为干为燥之变,以苦温相合,急温命门之火,则龙火下归,舌即生津也。

故曰:

苦寒相合则泄火而存阴,苦热相合助火而救阴。

非苦能滋补阴液也,此苦能坚阴之意。

李可一案:

一画师,男,六询有二,病胰腺癌术后肝转移,面色萎黄灰暗,体瘦,精神尚可,舌淡紫无苔,齿痕,畏寒甚,食生冷瓜果,立觉冷彻心脾,腰困如折,二便调,食纳不香,脉微。

舍淡紫无苔,乃三阴寒凝,命火不主温煦气化,脾胃中气不和而致。

李老于其著《经验专辑》中云:

“凡舌无苔而干,或心中剥蚀如地图,或舌红如柿,或见裂纹,各家皆主阴虚,但临床所见,不少气虚,阳虚甚至亡阳危证中,亦见此舌象。

治当舍舌从证,径投助阳解表,回阳破阴之辛热大剂。

主证随解,舌即生苔,且津液满布,裂纹亦合。

”此之谓也。

  “以辛润之”治疗银屑病  白某某,女,30岁。

2010年6月28日初诊。

患者素喜出汗,后在地下室工作,出汗减少,以至于无汗16个月。

20日前开始全身出现散在红色斑点,上覆白色皮屑,诊断为银屑病。

刻下瘙痒明显,皮肤干燥,双手脉细滑,舌苔薄白腻,舌下淡瘀。

辨为腠理郁闭,郁热外发为斑疹,治以麻黄加术汤原方。

处方:

麻黄24克,桂枝16克,杏仁16克,炒甘草8克,苍术32克。

5剂,嘱冷水泡药50分钟,大火熬开后,小火久煎90分钟,分温再服,服药后温覆,啜热稀粥,希望得全身微汗。

另嘱:

脱离地下室的工作环境,多晒、多动、适度多穿,务求微汗。

  2010年7月3日二诊:

基本不痒,皮肤干燥减轻,出汗较前多,皮屑减少,出现轻微心烦、口干。

左脉细缓滑,右脉弦而弱,苔中根黄黏腻,舌下淡瘀。

心烦为麻黄之副作用,遂上方按比例减少用量;苔黄、口干为轻微热象,热为郁所致,仍以开郁为主;脉弦为饮,饮为阴邪,加入细辛、制附子加强化饮之力;脉细、脉弱均为不足,提示攻邪要适度,切勿伤正。

处方:

麻黄12克,桂枝8克,杏仁8克,炒甘草4克,苍术16克,细辛3克,制附子6克。

强调久煎150分钟,分温饭后服。

嘱咐第1日服1剂如无不适,可从第2日开始每日2剂。

  2010年7月9日三诊:

精神好,出汗较多,瘙痒已无,皮损变薄、减少,双手脉缓滑,苔薄白腻,舌下纹理欠清。

  嘱停药,加强食疗及自疗:

  1.生姜7片(可用姜粉),大枣3枚,红糖适量,每日微煎或开水冲服;  2.油炸大虾每日500克;  3.适度运动,保证每日有连续运动2小时;  4.鸡内金粉每日3克。

  2010年12月26日该患者介绍其他银屑病患者来诊,知其病愈、体健,仍谨遵医嘱。

  按:

银屑病皮损多数情况下是以干燥为主的,针对干燥和干燥引起来的大量白色脱屑,医者的本能是“燥者润之”,这属于《内经》中“正治”的范畴。

但是,笔者对此病例“以辛润之”,属于“反治”的范畴。

  一般来讲,标以辛味的药多为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化湿药、温里药等,其中如麻黄、桂枝、细辛、荆芥、薄荷、白芷、陈皮、木香、川芎、藿香、佩兰等解表、行气、活血之品多含有挥发油,有辛香之气。

而温里、化湿药和某些补阳药标以辛者,则与其口尝有麻辣味有关。

这些药物芳香燥烈,极容易让我们想到很多皮肤病患者畏之如蛇蝎的辛辣“发物”,言之能行、能散则容易理解,而言其“能润”则需要对于所治之燥的原因做深入的剖析。

  “以辛润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中对其所作的解释为“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根据方药中先生的解释,这段话可理解为:

“腠理”指肌表;“致津液”指津液保持正常运行;“通气”,指阳气通畅。

人体肌表为邪所束闭,阳气不能正常外散,郁而为热,形成外闭内热。

治疗上清郁热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解除表邪郁闭,使热邪能从外解,此即“给邪气以出路”。

辛味的食物或药物具有解表发散作用,可以使热邪因发散而外解,热从外解则“里热自清,津液自调”。

方药中先生讲的“里热自清,津液自调”中有两个“自”字,笔者认为,很多时候治疗的作用是祛除加在人体上的“邪气”,邪气出路开通了,剩下的“致津液”、“通气”等恢复正常生理秩序的工作,以及疏散余邪的工作都是要交给人体的自愈能力来做的。

这也就是《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讲的“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不尽,行复如法”,以及《伤寒论》中讲的“中病即止”的内涵所在。

  具体到银屑病来讲,很多时候内热只是外邪郁闭肌表的原因导致的结果,治疗的核心应该在于解除原因,“开腠理”。

笔者在治疗大量银屑病患者的实践中,运用“以辛润之”的原则,以“开腠理”和保持腠理的通畅为目的,不仅在急性期表闭为主时以辛散药物为主导,在慢性病程中阴血亏虚明显时也用小剂量的辛散药物配合对证方药治疗。

对于患者的生活习惯调整,强调只要有汗就不忌“发物”,并且鼓励患者明确“发物”治病的机理,掌握其“度”放胆使用,病情不仅没有加重,反而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面对疾病,是以治疗原因还是以治疗结果为主?

《内经》的结论是“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临证不仅要看到结果,还要了解病变的原因,然后才能把握病变的主要矛盾,针对主要矛盾“拨乱反正”。

  鸡内金  老高的淡以养脾很得老子的真谛啊  另外,你的《大话高子临证录》我已看到很有收获特别是对攻邪与扶正之间、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之间的灵动配合  但是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似乎有些文字是用工具录入的,对否?

需修订  2、有些内容重复多,太口语化,容易淹没重点  3、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须在行文之中不断地点明重点、要点现在的人能沉下来阅读的不多需要你直接喂但是他还不愿意承认这里面有个度需要把握  4、总之,文字尚需要反复咀嚼希望你能出精品  麻桂方治银屑病……  案2  成某某,男,13岁。

病史5年,现皮损以头顶、四肢为主,呈斑块状。

初发于春季,久经治疗,效果不显。

2010年夏季停所有口服药,以“广汗法”锻炼。

2010年12月26日始,先后服用越婢汤、四物汤、温经汤、防风通圣丸、升降散等方,除过年期间停药30余日外一直坚持服用中药,辅以中药外洗。

全身状况改善,皮肤变润,出汗变匀、变易,素有鼻塞基本已通,口干唇干大为减轻,但四肢斑块状皮损变化不显。

2011年3月6日诊,以舌质淡,舌下暗略青,皮损为斑块状,小腿为重。

处方以桂枝茯苓丸方为主:

桂枝10克,茯苓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桃仁5克,麻黄3克,威灵仙6克,白茅根15克,生地10克。

嘱沸后煎5分钟,取100毫升药液,沸后继续煎60分钟,取300毫升,混匀,分温饭后再服。

嘱服完一剂,若无睡眠差、上火、腹痛泄泻等则每日递增一剂。

  3月12日:

上方已经加至6剂,上肢皮损明显变薄,皮损周围出现环状白色正常皮肤,小腿有新起较多点状皮损。

舌下变红润,苔薄白腻,舌尖略红,舌质仍略暗,仅有偶尔入睡差。

上方去生地,桃仁减为3克,麻黄减为2克,嘱继续递增,可2~3日递增一剂,若上火则减量。

2011年3月14日因喉咙疼痛,由日6剂减为5剂。

  3月20日:

已经加为日8剂,出汗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