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4843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6、理想

【学习指导】

第一课学的是《在山的那边》,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理想,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基础知识精讲】

一、作者介绍

原名余勋坦。

四川金堂人。

1931年11月11日生于成都。

1935年迁回金堂槐树街老家。

幼习古文,做文言文。

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转习新文学,1948年始发表作品。

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写作愈勤。

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

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编辑、《星星》编辑。

1957年后在成都从事多种劳作,工余研读诸子百家。

1966年押回金堂老家,劳动糊口,共12年。

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

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

年底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编辑。

1985年起专职写作。

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

作品出版20种。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1)体会诗歌的形象化语言。

这首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理想使……”,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意义。

(2)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人大赞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总而言之,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2.重点精讲

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真”。

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

“黎明”指理想境界。

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联系实际,就很好懂。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

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犹如一盏明灯了。

(2)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

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说得对。

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

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

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

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

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

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

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

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

为什么它又是历史的脊梁骨呢?

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

概括地说,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重点在后两句。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

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

“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其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先要理解每一句诗。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是说,理想使人乐观。

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

例如,面对不幸,面对厄运,有了理想,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地奋斗。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

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来,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内。

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第6节怎样理解?

这里所说的“牺牲”是不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不错。

显然,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

一个人想发财,想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即使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

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怎么有欢笑?

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

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

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

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

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

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8)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

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节说的,“不幸”就是指“被误解的寂寥”和“酸辛”。

上下两句意思是转折的,写成散文,就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可见意思侧重在后一句。

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

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9)第9节是什么意思?

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

“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之所以为罪人,是因为丧失了灵魂,为邪恶的念头所驱使,为非作歹。

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

“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10)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

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

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

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11)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

“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

“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

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

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

“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12)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

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

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3.难点精讲

探究这首诗的脉络:

探究脉络,先要明白各节大意,然后把相近的归并在一起,才容易探究明白。

2、3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

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8、9、10、11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

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

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这样合并概括,全诗的脉络就清楚了。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多诵读。

首先要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处理。

其次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将词句化为形象,在课文中品味赏析,体会诗歌的意境。

可以展开联想,了解诗句的内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对诗句的理解要借助于反复的朗读,联系社会历史的发展,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深入思索、反复咀嚼。

还要反思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

 

【知识拓展】

一、写庄子现代版的流沙河(徐虹北)

以前只是从书本上读过一些流沙河的诗,后来,又读到他写的Y先生语录,幽默之中含着令人心痛的记忆,提醒人们对一个尚未走远的时代的继续反思。

有人说他,娴熟于正话反说,直话曲说,庄话谐说,因此,文章之中总是弥散着一股不同凡俗的怪异之趣,这样的感觉在我见到应门而出的流沙河先生本人时才得到完全印证,那种步履轻移的身姿,那种似动非动的神态,加之那重重的川音,悠悠的语调,轻轻的语气,让人觉得这就是写庄子现代版的流沙河,就是写Y先生语录的流沙河,就是写锯齿啮痕的流沙河。

流沙河先生把我领到阳台,整个阳台被芭蕉、常青藤以及许多诗人钟爱而我却叫不上名的绿色植物所覆盖,遮天蔽日,倒有点令人觉得像是身处热带雨林之中。

我说:

给您在这极具特色的小世界里拍张照吧?

诗人双手插在裤兜里,那神态,让我觉得是Y先生的最好造型。

然后,他又拿出一些小竹篓,说:

我就是喜欢养些花草和小虫虫。

喏,这只小虫虫,我们四川人叫姑姑,也就是纺织娘,河北人叫蝈蝈,你看嘛,我的这本随笔中,就有好些个是写这些小动物,写花草植物的。

好吧,你就把这个内容作为你的采访记的结尾,我替你想好了,你看好不好?

(摘自《就是那一只蟋蟀——访流沙河先生》,《语文学习》1996年第6期)

二、诗人说他写诗“像老牛拉破车”(徐虹北)

他又说:

他写诗,很注意诗的韵律,所以,常常在一张纸上涂涂改改,一句句地慢慢拼凑,一字字地缓缓雕琢,像老牛拉破车,嘴里一边嘟哝,手里还要一边查字典,磨磨蹭蹭,斤斤计较,一点也不爽快,当别人纷纷改弦易辙,更新观念,投奔“现代诗”麾下时,他仍然钟情于传统诗的形式节奏之美与音韵平仄之谐,讲求诗句的流畅易懂,琅琅上口。

“不过,”他加重了语气,给我和读者一个特别的提醒“我的好些诗,只有用四川话念才押韵,我曾经用四川土话念自己的诗给成都人听,很上口,还念了余光中的小诗《乡愁》,听众反应强烈,一用普通话念就不押韵了,念出来听的话,就很蹩脚,这个缺点,你在文章中一定要说出来。

(摘自《就是那一只蟋蟀——访流沙河先生》,《语文学习》1996年第6期)

 

【课内问题指导】

一、朗读这首诗,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2.诗人说: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你同意这些说法吗?

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3.你能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吗?

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本题挑出几个难点锻炼学生探究能力,并联系旧课作比较阅读。

有的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有的要联系语境去理解。

学生有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为理想而勤奋学习,做功课的时间就不能看电视,可以说牺牲了看电视的愉快。

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句就容易理解了。

 

参考答案:

1.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

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略(本题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答案不拘一格)

3.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

“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二、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

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

比喻是这首诗的主要手法,一连串的比喻又是排比,这些修辞手法应该学习,要发挥想像,学以致用。

 

参考答案: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三、举行一次朗读比赛,比一比,看谁朗诵得最好。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8、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

【学习指导】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

有俗语说:

“有得必有失。

”其实,有失也必有得。

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

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

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2.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

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1)准确理解《白兔和月亮》,设问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

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忽视这一点,就不能准确理解寓意,就可能误解、误导。

(2)《白兔和月亮》的语言很精美,值得学习。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

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要多揣摩。

2.重点精讲

(1)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这一则寓言,主题词就是“得失之患”。

首先必须把握的是,这种“得”,并非一般的“得”,试想白兔得到一把青草,会有这样的“得失之患”吗?

小白兔得到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

这就是说,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

这样的拥有,看起来是好事,又何尝不是坏事?

物的主人,其实也是物的奴隶,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

白兔和月亮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了白兔呈现两种不同的心态,拥有月亮反而不是好事。

(2)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这一则寓言有两处转折。

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

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是又一个转折。

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一个启迪,寓意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反复透露出来的。

3.难点精讲

(1)这一则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句子是这样说的: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换句话说,就是人类的慧心已泯。

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现在泛指智慧。

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

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

可见,这句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

(2)照寓言这么说,难道一无所有、赤贫如洗才自在吗?

阅读就是应该同作者平等对话,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但是,我们首先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寓言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不是拥有一把青草什么的。

可见不是泛指拥有,只是指白兔之于月亮那样的拥有。

如果天空拥有月亮,天空就可以泰然拥有,不会如此紧张不安。

这则寓言也使我们明白,拥有显赫的权势或财富,拥有者是紧张不安的。

金銮殿龙座上的皇帝威风是威风,其实,他惟恐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也是紧张不安的。

寓言告诉我们,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

寓言没有鼓吹一无所有的意思。

 

【学习方法指导】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中白兔的形象。

分析白兔的形象,要抓住她两次转折中心态的变化,由心旷神怡到不安心痛、患得患失。

理解形象,思考作品所要阐明的人生哲理、深刻寓意。

要注意联系生活现实,进行拓展阅读,多读些寓言故事。

联系寓言做做摘抄,加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知识拓展】

《白兔和月亮》讲解(周国平)

这篇寓言旨在说明,对于事物的审美态度和功利态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

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开始的时候,白兔之所以会是“赏月的行家”,觉得“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就因为在她和月亮之间不存在一种功利关系。

这个时候,她的心态是轻松自由的,“无忧无虑”的。

可是,在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她以后,她与月亮之间的关系完全改变了,变成了一种功利关系。

在这种关系支配下,她的心态也由无忧无虑变成了患得患失。

在她眼里,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财产,她的全部心思集中在不让她的财产遭到侵犯和损害,如何还能欣赏月亮的美呢?

对于美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不过,有一个占上风的认识,便是认为美的欣赏和利益的计算是不相容的。

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无利害关系的快感。

还有人用游戏说和距离说来解释美感,强调审美状态是一种游戏状态,审美主体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这些说法都蕴涵着无利害关系这一观点。

中国的审美传统主要来自道家,也是强调一种“游于物之外”的超脱态度和闲适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心胸宽阔,能够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

所以,审美和功利不仅是看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那么,这篇寓言就不只是要解释美感的性质了,它的更深的涵义是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落难的王子》

【学习指导】

上篇寓言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

不仅如此,大家还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

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基础知识精讲】

一、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1)揣摩《落难的王子》这则寓言是怎么构思的。

《落难的王子》寓意不难理解,构思倒值得揣摩,可借以培养想像力和谋篇布局的能力。

可以设计几个思考题:

为什么主人公定为王子?

为什么极写他的脆弱?

为什么把厄运编造得如此凶险?

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

为什么最后写“我”也遭了厄运?

(2)两则寓言可以连贯起来思考。

一则寓言,写好事变成了坏事;一则寓言,写坏事变成了好事。

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遇到的,怎样对待好事,怎样对待坏事,两则寓言很有启发性。

2.重点精讲

(1)“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物。

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这句话在课文里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有什么意义?

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

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

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

(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3)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

原因:

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4)“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5)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

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

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3.难点精讲

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

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

(“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

而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