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4653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9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教师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教师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教师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教师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类.docx

《教师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类.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类.docx

教师类

讲义

目录

第一篇全面把握教师招聘面试考试2

第一章教师招聘面试概述2

第二章教师招聘面试礼仪3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理念篇4

第一章我国的新课程改革4

第二章新课程改革理念对教学环节的指导10

第三篇教学技能20

第一章教学知识技能20

第一节导入技能20

第二节讲授技能24

第三节提问技能28

第四节结课技能32

第二章教学技术技能36

第一节板书技能36

第二节课堂变化技能41

第四篇教案设计42

第一章教案概述42

第二章教案设计44

第五篇说课48

第一章说课概述48

第二章说课的基本程序52

第六篇面试试题类型及作答59

 

第一篇全面把握教师招聘面试考试

第一章教师招聘面试概述

一、教师招聘概述

教师招聘面试是测查和评价应聘教师岗位能力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

面试是一种经过组织者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以考官对考生的面对面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考生的知识、能力、经验等有关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

二、面试流程分析

“教育类”考生面试须知

(一)、面试形式、时长与内容

  面试分说课和结构化面试两种形式,总分均为100分。

报考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岗位考生采取说课形式面试;报考其他教育类岗位的考生采取结构化面试。

(二)说课面试

  说课面试包括说课与答辩两个环节,其中说课70分,答辩30分。

主要考察考生的学科专业素养、教育教学基本素质、教育教学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考生按照报考层次及学科规定的课程自行准备三节课,面试时全部提交评委会,由评委组长指定其中一节说课,说课不使用多媒体,可携带说课稿。

说课时间不超过12分钟。

答辩主要考察考生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答辩时间不超过3分钟。

(三)结构化面试

  结构化面试主要测评应试者与报考职位相匹配的综合分析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时间不超过8分钟。

(四)、面试程序

  考生通过考场分布图,查询自己所在面试组别后,凭身份证和面试通知单到该组候考室封闭并进行面试顺序抽签。

每半天一抽签,确定面试顺序。

考生根据抽取的顺序号,在工作人员引导下面试。

  每半天在考点公布面试成绩。

(五)、面试要求

  1.考生在候考室期间,应将所有通信工具关闭后交工作人员保管,同时要保持安静,不得与外界联系,确需离开侯考室的必须由工作人员陪同。

  2.考生应服从工作人员安排,按工作人员要求候考、面试。

  3.考生进入面试考场后,向评委报告说课题目和面试编号,不得报姓名或其他暗示本人身份的信息。

违反者取消面试资格。

  4.考生应仔细查询自己所报考的岗位及面试形式,按入闱时间准时进入候考室,否则,视为自动放弃。

  5.考生在面试过程中应严格遵守面试纪律,违纪者取消面试资格。

 

  提示:

应考人员需在面试前一天熟悉面试地址及交通路线,谨防面试当天因交通拥堵、乘车困难、天气等情况影响面试。

 

例子:

某地面试打分表

表1某地面试测评要素及评分

测评要素

评价标准

分值

得分

仪表仪态

1、精神饱满

2、举止得体

3、衣着整洁、大方

4、五官端正

10

口语表达

1、普通话标准

2、语言表达清晰、流畅

3、善于倾听、交流

20

心理素质

1、具有较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2、理解他人、能够了解和体会他人的感受

3、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15

专业知识能力

1、专业基础知识

2、粉笔字书写规范、流利

3、多媒体操作熟练

30

职业理解

1、热在教育事业、责任心强、有正确的教育观

2、对学生具有爱心、耐心、具有正确的职业观、师生观

3、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

25

总分

100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理念篇

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及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

1999年1月,国家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

2000年1月,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八所师范大学先后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开始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接着通过招标和评审,确定了首批34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项目组。

2000年7月,编制完成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初稿,到2001年3月,在反复研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科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2001年6月,形成了各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

2001年7月,17个学科18本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公布和出版。

与此同时,对20个学科的50种教材进行了初审和复审。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1年6月,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经国务院批准,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同年7月,在大连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部署实验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试点实验阶段。

2001年秋,在各地自愿申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基础上,新课程开始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实验。

从此,开始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

如果改革成功,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培养目标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概括起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

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③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⑤社会责任感;

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⑦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环境意识等现代公民素质;

⑧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⑨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⑩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力求充分体现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这个基础不仅包括科学文化基础,更包括思想品德基础,还包括终身发展的许多方面的基础。

首先,新课程的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强调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对国家和民族负有责任感,具有民主与法制精神,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充满竞争、机遇、挑战甚至诱惑的今天,信息技术、网络时代、经济全球化、环境保护等成为全世界共同探讨的话题,一个人对自然的和社会的责任感、创新精神、正确的价值观远比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

因此,新课程强调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树立远大理想,努力为人民服务。

这种过程,将深刻影响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影响他们的人生抉择。

学校课程应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的发展,关心社会问题,把个人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要在各门课程和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渗透体现。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和文化知识教育相脱离,应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各门课程都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其次,新课题的培养目标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新课程强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获取所需知识的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在课程的实施中,强调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第三,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确立这方面的培养目标,对于克服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中的精英主义和单一的升学取向,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基础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有着重要意义。

在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关注其身体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也是基础教育课程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比如,是否有强健的体魄,能不能与人合作和分享,怎样对待不同的意见等等,都涉及到重要的国民素质问题。

学习过程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3、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二章新课程改革理念对教学环节的指导

一、从教案对比看新课改理念的体现

教案是一节课的文字凝结,也是新课改理念最好的体现方式。

原来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目标上偏重于知识性目标,而新课程则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原来的教学理念在授课方式上偏重于教师讲授、灌输,而新课程则强调学生中心,教师得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多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原来的课程在评价方面偏重于选拔,把学生按成绩划分为不同层次,新课程则强调教师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对学生多以鼓励为主,并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

下面我们以新旧教案的对比来看一下新课改理念是怎么体现的:

老教案:

相似的图形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图形的相似;

2、理解相似形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

理解相似形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对形状相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为图形分类的练习题,这些需要分类的图形均是以前所学过,如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

然后,揭示本节课的课题,引入新课。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两组图形,告诉学生这是两组相似图形,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而教师陈述相似形的概念,并领着学生复述此概念。

教师再针对这两组图形讲授相似图形的特点,并指名学生一一回答。

(三)课堂练习

1、观察下列图形,指出下列图形中哪些是相似形?

2、所有的正方形都是相似形吗?

3、所有的圆都是相似形吗?

4、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相似形吗?

5、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相似形吗?

6、所有的长方形都是相似形吗?

先是请学生个别练习,再指名回答,最后复习相似图形的概念和特点,并总结所有的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以及长方形都是相似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教师讲述今天学习了相似的图形,主要学习了什么是相似的图形以及相似图形的特点。

教科书本课中未完成的题目作为家庭作业。

新教案:

相似的图形

课题:

相似的图形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讲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理解相似形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交流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生活中的相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观察、欣赏、创作,进一步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感受到数学的美。

二、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感受、理解相似形。

三、教学难点

对形状相同的理解。

四、教学关键

创设情境,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从家乡的自然景观谈起,在自然亲切的交谈中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两张不同大小的雾凇图片。

学生活动:

学生欣赏图片,自然进入相似图形的世界。

(二)感知归纳

教师活动:

列举出大量生活中的实例,借助多媒体设备一一加以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相似图形。

学生活动:

观察相似图形,感知相似形的本质,自己归纳出相似形的概念。

(三)解释应用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感受相似图形,探索相似形的特征。

1、正向辨析;

2、逆向辨析;

3、综合辨析。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进一步体会相似形。

1、观察下列图形,指出下列图形中哪些是相似形?

2、放大镜下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是相似形吗?

3、你照过镜子吗?

镜子中的形象与你本人相似吗?

4、你看到过哈哈镜吗?

哈哈镜中的形象与你本人相似吗?

5、所有的正方形都是相似形吗?

6、所有的圆都是相似形吗?

7、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相似形吗?

8、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相似形吗?

9、所有的长方形都是相似形吗?

(四)应用拓展

教师活动:

1、试一试:

在指定的网格将图形放大;

2、做一做:

将指定的图形放大;

3、学以致用。

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如图,左边格点图中有一个四边形,请在右边的格点图中画出一个与该四边形相似的图形,和你的伙伴交流一下,看看谁的方法又快又好。

2、如何将下面的图形放大?

和你的伙伴交流一下,看看谁的方法又快又好。

(五)小结反思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反思,概括提高。

1、相似形的含义:

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

学生活动:

各抒己见,交流提高。

(六)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搜集具有相似形图案的实物。

2、利用相似形的有关知识设计一幅图画。

板书设计:

相似的图形

(六)教学后记

提高备课水平有很多途径,其中,教后反思就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对教案的教后反思,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它能够补充完善教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学不断改进和发展。

同时,它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克服教学的单向性,加强师生的交流互动,密切师生关系。

因而,对教案的教后反思就构成再备课(或称为二次备课)的核心内容。

一般说来,教后反思(再备课)可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反思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

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境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

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当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更好的改进。

此时,再反思和进行教案的改进,就变得更有针对性。

(二)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与突发问题的处理

教学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新颖的观点、巧妙的构思、多样的解法、问题的延伸。

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认识上的错误,这些往往又是教师始料不及的突发性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要珍惜、利用这些思维的火花及认识的错误,因势利导加以探究,教后更应从科学性、严谨性与学科的意义等方面去反思、审视它们,分析学生思维的火花及认识错误形成的原因,总结因势利导的方法和处理突发性问题的技巧,然后加以整理记录(再备课),为以后的教学中熟练处理相似问题提供借鉴。

(三)反思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本课的教法设计和实施,也取决于师生情感交流是否顺畅得当。

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采用哪种方法更合适有效——是启发讲授还是激励探讨,是讲练结合还是指导自学,是实验演示还是实验操作……采用的教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兴趣,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精神,这些在教后反思中也会得到较为清楚的回答。

这样,教师便能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失败原因,坚持优良的或改进、改换不当的教法和情感交流方式。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我们一般把教学目标理解为我们对教学活动效果的一种主观愿望,也就是我们在结束教学活动之后所期望学生达到的一种状态和水平。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知领域的目标。

在以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认知领域,目标分为六级,由低向高发展,它们分别是:

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目标的中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领域的目标。

(目标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的特点

1、教学总目标具有涉及面广的特点,而课堂教学目标具有重点突出的特点。

2、教学总目标一般用非常概括的语言进行描述,课堂教学目标则一般用比较具体的语言进行描述。

(四)教学目标的功能

1、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测验与评价,有利于实现教学总目标和进行教学评价。

2、教学目标有利于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

3、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教学目标有利于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之间的交流。

(五)教学目标正确的陈述方法:

1、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教学目标要全面。

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领域: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不能以教学内容代替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的陈述:

“四要素”:

条件、对象、程度、行为。

三、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的定义:

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认识过程和促进发展的过程。

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最为重要并且极为关键的一个方面。

教学改革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系统性。

2、认识的受动性和主动性。

3、认识的教育性。

(三)教学过程(模式)的设计

1、传递——接受式

程序: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新课——巩固练习——总结下课

2、自学——辅导式

程序:

自学——讨论——启发——巩固练习——总结布置作业下课

3、引导——发现式

程序:

问题——假设——验证——总结归纳

4、情景——陶冶式

程序:

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5、示范——模仿式

程序:

定势——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

(四)传统的学习方式及新课改转变

1、传统的学习方式

(1)重理论,轻实践。

(2)重理性,轻感性。

(3)重结论,轻过程。

2、新课程改革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应该是学习方式转变最为关键的内容和要求。

(1)自主学习:

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参与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2)探究学习:

本质体现在:

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3)合作学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

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五)教学方式的转变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向新的学习方式转变

(1)教师要改变对自身的认识和对学生的认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3)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

2、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研究性学习:

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使学生自主探究,重学习过程与体验,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合作性等特性。

其价值在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并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定义

教学策略就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教学策略包括:

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途径和效果的评定。

(二)教学策略的特征

1、教学策略具有目的性。

2、教学策略具有灵活性。

3、教学策略具有多样性。

(三)教学策略的基本要素

1、指导思想

教学策略的设计应该包括教师本身的教学理念。

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导致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大多数教师会选用“启发式”或“探究式”的教学策略。

2、实施过程

实施过程就是如何把自己的知识变为学生的知识,如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所以实施过程的可操作性贯穿于整个教学策略的设计过程。

3、效用评价

通过各主体对教学活动的评价,教师可以检测教学效果,调整或变化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划分为:

教学准备策略、教学行为策略、辅助行为策略、管理行为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指导学习策略六个部分。

(四)教学策略的设计依据

首先,必须考虑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必不可少。

再次,要充分考虑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情况。

最后,在制定教学策略时也要考虑现已具备的教学客观条件等。

(五)设计教学策略的原则

1、要为学生提供准备学习的条件。

2、设定的教学策略要有利于保持学生长远的学习动机。

3、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展示其学习结束后要产生或要完成的行为表现的典型例子。

4、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符合学生的逻辑规律和心理规律。

5、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6、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发学生对所呈示的教学信息以各种方式做出反应。

7、大量重复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8、学生要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效果。

9、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六)新课程中的教学策略设计

1、要从学生的体验出发。

在实践活动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