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2608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docx

《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docx

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

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

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

龚敏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234)

摘要:

方东树作为桐城第二代中坚作家,潜心于宋明理学,着《汉学商兑》极力批判汉学流弊,对道光以下

学术风气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意在从方东树的家学,师承,桐城理学风气及清初致用学风的影

响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方东树学术思想的渊源及其思想特色,对方东树的学术品格有一个总体的掌握和描

绘.

关键词:

理学;汉学考据;家学;师承;经世致用

中图分类号:

B249文献标识码:

A

方东树(1772—1851)安徽桐城人,字植之,晚年以"仪卫"名轩,学者称仪卫先生.在清代中期学术史

上,他以《汉学商兑》一书闻名,被视为与汉学对抗的宋学势力的代表.他七十时有诗云:

"观妙同门叩玄

牝,发书陈箧汰阴符"(《再读放翁七十诗句》)①卷.二句,自注日:

"少时曾注《道德》,《阴符》二经,老甘息机,

《道德》时所研寻,《阴符》为无用矣."他少时曾作《屠龙子释义》和《阴符经解》,二十八岁时作《老子章

义》.在与姚莹的一封书信中他自道:

"十八九时,读孟子书,怃然悟学之更有其大者,切者,遂屏文章不

为,性喜庄,老及程,朱,陆,王诸贤书,读之若其言皆如吾心之所发者."②卷(《簋姚石甫书》)可见其少时为学颇

杂,然于百家之学中,却显然更钟情于义理心性之学,这与当时所尚是背道而驰的.当他二十八岁授经

陈用光家时,致书姚鼐,自述"近大用功心性之学",姚鼐闻此,在与同乡学者胡虔的一封书简中表达了

极大的欣慰和寄望之情,谓"若果尔,则为今日第一等豪杰耳."③卷.(《与胡雒君》)他三十岁时,姚鼐又在与陈用

光的一封书简中赞许道:

"敝郡殊乏人才,更求一方植之乃不可得."③毪(陈硕蚓方东树博观百家之书,然

其自谓"少时亦尝泛滥百家,惟于朱子言有独契,觉其言言当于人心,无毫发不合,直与孔,曾,思,孟无

二.以观他家,则皆不能无疑滞焉o"④第6(做学商兑序略》)由此可知方东树选择朱子之学作为自己的为学宗旨是

个人兴趣的选择和独立思考的结果.除此之外,其家学,师学,桐城理学风气及清初学风的影响也是形

参考文献:

①邹华清.杨守敬以金石裨史述论U]_江汉论坛,2000,(3).

②王俊义.论乾嘉学派的学术成就与历史局限.社会科学辑刊,1991,

(2):

91.

③葛荣晋.中国实学思想史?

中卷lj.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38.

④路新生.排拒佛释:

乾嘉考据学风形成的一个新视角Ⅱ1.天津社会科学,1996,

(2):

11.

⑤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北京:

三联书店,2000:

7.

⑥钱竞.乾嘉时期文艺学的格局一考据学的挑战和桐城派的回应文学评论1999,(3):

61.

⑦杨祖希."花开不忘浇花人"——献给关怀支持《辞海》问世的人们【N】.光明日报,1979—10—03.

⑧王俊义.郭沫若对传统考据学的批判继承U】.青海社会科学,1993,(4):

80.

⑨张敏,李海生.顾炎武:

开启清代朴学思潮第一人Ⅱ】.上海师范大学,2002,

(1).

(责任编辑张忠平)

148《江淮论坛}2007年第5期

成他思想特色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家学,师承,桐城理学风气及清初学风这四个方面来讨论方东树的

学术思想渊源.

■.

_家:

方东树先世本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明初始迁至桐城鲁碘,为鲁碘方氏.婺源是南宋理学大家朱熹

的祖先世居之地,流风遗韵远较他处深厚,尊崇礼教,"绝不空言德性","不悖朱子之教"锄.桐城有诸

多家族皆从婺源迁入,在一定程度上桐城理学风气的形成也与此相关.鲁碘方氏一族自迁至桐城之先

祖算起,传至方东树为第十三世,"世以耕读教子孙,虽无显达,大都敦固纯实,无为恶者."②卷"《族谱后

述下篇》六世祖方柯,字龙宇,在明季流寇蹂躏舒,桐问时,"与其弟凤宇,祥宇等五人,团聚堡砦于虎头

山,居邻远近相依者数百家,结和包阵以御寇"②卷u《旗谱后述下,亦可谓功烈之士.九世祖方睃(即东树高

祖),字子雅,居鲁碘半天峰,环山种竹树,故自号竹圃,始好读书,超迈有器识,与宗老方闲阿及耆宿老

儒胡算斋,孙学颜等皆友善,因命其长子方泽师事闲阿.后方东树曾对方宗诚说道:

"吾家世守朱子学不

变.其原出自方闲阿先生."@罄(《三隐君子传>)由此可知方氏一族家学渊源之始.

方闲阿.名日新.字汉良,自号洗斋;胡算斋,名国纯,字铉五,一字夏采;孙学颜,字用克,自号华农

子.所居处日麻山.故又号麻山.方闲阿与胡算斋相交善,孙华农为方闲阿之门人,胡算斋之子胡田(字雍

则)又师事孙华农.方唆,方泽与这些人皆相师友.康熙年间.胡算斋构筑老石山房讲学,孙华农馆于其

家,方闲阿"时过从,率里人行蓝田《吕氏乡约》,期以讲明圣贤之学为己任"⑦(I司人堂,乡人多受其化.方泽

自言"余发甫燥,已闻其风而向往之矣"⑦(同人堂.后胡算斋卒,方闲阿与方泽,吴易正,易光兄弟等人创尊

闻精舍,讲朱子学,且祀朱子.而胡田又在南山筑伺人堂以承先志,方泽特作《同人堂记》道此时情境:

独惜算斋先生既不可作,华农又撄尘网,世方以读宋五子书为诟厉,独君(指胡田)与吾三四人者

发愤太息于荒风草屋之中,既恐力孱气弱不足以远绍前贤,上迨先业,加以学殖荒落,老成凋零,而

所藉以磨砚砥砺,策其有成者,惟闲阿先生一耳.

他们这个学圈完全宗朱子之学,聚众讲学,不趋时俗,以宋儒之立身行事来要求自己,并互相砥砺.方泽

序方闲阿诗集称其诗已达到朱熹所谓"真昧洋溢,自然流露"的境界,又称"其得诸宋五子者,非诗人之

所能窥,故其发于声音者,非诗人之所能道"⑦,虽赞其诗,实称道其理学修养之精深.胡算斋"教人主于

内外交修,文行并进,凡所讲贯,必举义理归之于身心",有慨于"今之学者穷年累月,沉酣于虚诞之诗

文,而未能实见诸行事,即使言言至道,究何补于身心",因着《大学指南》,"取程朱立教读书之法以挽时

趋"@罄7'三I囊君子传),方泽受业方闲阿门下后,读到此书"益叹先生与人为善之心"⑦.孙华农亦是服膺程朱之

学,"性狷洁,一毫不可浼以非义,生平未尝应科举,惟以力践圣贤之言为务",其为学"确守朱子而不喜

阳明","其文皆性情学养之流露,雅洁纯粹"⑥卷7<三隐君子传).方泽与孙华农且有姻戚之谊,孙构文字之祸

后,文字着述皆不传,然方东树家仍藏有其遗诗一卷,"兀募奇崛,不类世俗人语言,读之知为介特之士"

⑧卷斓订孙麻山遗集叙)

.方泽处在这样一个师友圈之中,亦持守闲阿所教之朱子学,并以此传家.观方东树之学

术着作,其所津津乐道者亦不出此等宗旨之外.

方泽交游十分广泛,而与同里姚范最为知交.姚范"于学无所偏主,自经史百家,小学训诂无不精通

条贯,而践履笃实,一以程朱为依归"@蟹z擂,二人于学于文皆同旨趣,故相知极深.

方泽与忠毅公左光斗之后人亦有渊源.方泽记道其从祖受知于左忠毅公,而他自己于左光斗之

孙左侍(集虚先生)和曾孙左文韩(字秀起,号茧斋)皆有交往,可谓世交.方泽记集虚与茧斋二人之学行

道:

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149

集虚先生……不屑屑因缘科第,独与乡人宋潜虚,方百川,灵皋以文行重于天下,而茧斋与从

弟策顽,胡宗绪袭参三数君子渐摩淬励于古人之学.左茧斋先生秩寿序》

方泽曾馆于姚鼐家,为姚鼐启蒙业师,姚鼐后作《方侍庐先生墓志铭》述其学行日:

"先生少有异才

高识,游江宁,与诸名士游.一时才俊之士,言行多险怪,先生默默独守中行.……论学宗朱子,论文宗艾

千子(南英),恶世俗所奉讲章及乡会闱墨,禁其徒不得寓目",称道其为"真信道笃而知所守者"~Ir206-207.方

泽之一生,实未尝背闲阿及朱子之教,终身守之不渝.

方泽孙方绩,字展青,号牧青,"居恒校正史传,诸子,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手所钞录凡

数百卷,皆端正无潦草"惦.着有《经史答0记》,《屈子正音》,《古文词》和诗集,可见方绩亦是博学笃实之

士.其《屈子正音》由邓廷桢出资刊刻,管同代邓廷桢作《刻<屈子正音>序》道此书旨在"据《韵补》以正

《唐韵》之误,而于吴(械)说之疏谬者复引经传及西汉,先秦古书,疏通以证明之."@卷由此可知,方东树

后来在《汉学商兑》中详辨韵学源流亦言之有据,对乾嘉学派的音韵之学提出的批评实乃学有渊源,故

不当仅以肆意讥嘲视之.

方绩的《经史刮记》和《古文词》没有流传下来,现在只能看到刻在《方东树全集》中的诗集《鹤呜

集》,从他的一些诗中,我们还是能看出其以儒道传家的宗旨.如其《论诗示儿树》一首即道:

"作诗如作

人,颜曾不易跻.忠信以为质,韩苏岂非梯."⑩卷方东树后来亦是秉承此意,反复究论"诚身与修辞非为

二道"之旨.又有一首七绝咏程颢道:

理学标题自有真,唇疵今古太龈龈.春风孕物浑无迹,尽化矜心只一人.[.]卷

方绩与其子东树皆从姚鼐问学,姚鼐赞其二人皆"能世其家学"~Feo7.

方绩有十多位挚友,平日常"相往来,乐晨夕",方东树幼时即"乐亲父执",常追随左右,听取他们的

言论.其中有刘大榭的外孙左坚吾,他举止谈吐不凡,东树回忆他"每来与先子言,则追侍不欲暂离",而

他在学问上却不喜欢理学家程颐,"常极口詈之";孙起垣,也是方东树妻子孙氏的叔父,喜藏书,精校勘

之学,着有《榷经斋答0记》;张元辂,字虬御,工书,"雄古奇纵,全得晋唐人笔法","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

颇自矜贵,嘉定钱坫,阳湖孙星衍极所嗟服",精厨艺,性善饮,"每醉后容态言笑愈雅适可爱慕,东树每

乐观之,醒时反不若也",他邀请方绩饮酒时也必同时叫上方东树,故东树父子"咸睚亲之",他还通小

学,精《说文》,但无着述,在方绩去世后,他更是疼爱东树,东树十分感怀,"恨莫有报焉,每念之则泣",

两家情谊十分深厚;马宗琏,字器之,是姚鼐的外甥,嘉庆己未进士,"少学于舅氏,长游京师,改攻汉学,

益治经,着《春秋左氏传补注》行世,最为仪征阮相国(元),高邮王尚书伯申(引之)所重",他性情十分率

真,方东树回忆在自己已成家后,他来时"犹呼东树-~LH,I+名",其子马瑞辰着有《毛诗传笺通释》,亦与

东树友善;另有胡虔,字雒君,其父胡承泽与方泽即相友善,方绩有《春日送胡雒君之湖北谒毕制府》一

诗,云:

"烟柳笼陡风叶轻,销魂如在武昌城.三春岂是辞家日,千里何当载酒行.庾亮勋庸新使相,德操

名字小书生.萋萋鹦鹉洲前草,报尔千秋旅客情."@卷.他一生贫困,以客游为养,在谢启昆幕时间最长,

"谢所纂《西魏书》,《小学考》,《广西通志》皆君手",毕沅督两湖时,亦曾聘其纂修《两湖通志》及《史籍

考》等书,"平生撰述多他人主名,故己所私着罕","为学勤,留心掌故,桐城新修《邑志》所载艺文目录一

卷,亦本君稿",他的第二子曾将其所着《柿叶轩笔记》一卷见示东树,东树以其着作罕存,故钞而藏之,

并代为付梓.胡虔曾着《广学篇》批评乾嘉学术的偏颇之处,谓:

"风会所趋,言不问是非,人惟论时代,近

不妨弃其精华,古则必珍其糟粕,以为去圣未远,自必有所受.……且推崇叔重,诟厉紫阳,几万口一声,

而撰述之体,博引繁称,以多为贵,一字之偏旁,音训动辄千言.以古准今,事穷则变,不数十年,知必有

l50《江淮论坛))2o07年第5期

厌倦而更张之者矣o"~vm皆为言切时弊之论.方东树从小就能接触到这些各有所长的学者文人,其中且

不乏精通汉学考据之人.

由上可知,方东树一生持定宋学立场,与其家学不无渊源关系,而其父执辈的学养亦使他在年少时

就开阔了眼界.

j

二师承

方东树的业师姚鼐自壮年辞官后,一直执教士林他的后半生就以书院为基地,通过培养后进来阐

扬自己的学说宗旨.乾隆四十一年(1776),姚鼐友人朱孝纯在扬州任两淮盐运使,兴建梅花书院,邀请

姚鼐出任书院山长,姚鼐在扬州讲学三年.里居两年之后,又至安庆敬敷书院讲学八年,接着又至歙县

紫阳书院两年,后又至江宁钟山书院讲学十一年,嘉庆六年(1801),姚鼐以年衰,畏涉江涛,改主敬敷书

院,嘉庆十年(1805),再主钟山书院,终卒于教任方东树幼年在乡里能接触到姚鼐的机会并不多.乾隆

五十八年(1793),方东树二十二岁,这一年,他来到江宁钟山书院,正式受业于姚鼐门下,此后他一直随

侍老师讲席达五年之久.五年后,方东树开始客游四方.嘉庆十二年(1807),姚鼐再主钟山书院时邀请

东树往课其长孙,时姚鼐七十七岁,东树三十六岁,这一年,姚鼐曾致书陈用光言及他在钟山书院的近

况:

"鼐在此略如故状,惟精神乏竭,至不宜看书,又无人与言,殊觉日寡味耳.……吾今年邀方植之来课

孙学文,是院中略可谈者惟此耳."③卷s十五年(1啪)姚,方皆在钟山书院,十六年,又同在江宁府志局修府志.

从方东树投入姚鼐门下至姚鼐去世,共有二十三年,同处一地约有八年之久,据方宗诚记载方东树"逾

时惜抱先生卒数十年矣.犹常泣思之"@卷'((仪卫牲行状,"日:

'惜不得与先生一证今日所学也."'@附录方宗

诚所记方东树平日教诲之辞可以想见师弟情谊之深厚.方东树的学术思想大体一宗姚鼐而阐发之.

姚鼐之学初由方东树之曾祖方泽启蒙,后又从伯父姚范学习经学,姚范为学的特点是贯通经史,一

以程朱为宗.姚莹论到家学时,称姚范为学"淹通宏洽,不为拘墟之见,空疏无据之谈,其大者在笃信程,

朱,以为非考证不足以多闻,而舍身心亦无以为学.汉儒谨守师法训诂,略备于前,宋儒讲论修明,义理

大着于后,其道在守先待后,其功在风俗人心.学者当识其大以体其微,去其矜心与其昏气,乃可以为

学"@卷'与张阮林论家学书.故姚鼐平生所宗主,仍在于程朱之义理,推尊程朱至比诸父师不可诋讪,称赞宋儒

能得圣人之旨,明久而后亡,亦惟宋儒讲学之效.而其学问,可以一字概括日"通".乾嘉时人所趋骛之考

订名物,辨说文字仅为注经之"明诂训"一体,而姚鼐所主者乃在于通大义,故其治学之道原与并世诸儒

殊途,尽管如此,他对于考据这一方法仍有相当深的认识,只是"不规规于考证名物之细".姚鼐早年曾

希望成为戴震的学生,这说明他心中初无门户之见,且对于考据学甚有兴趣,后姚鼐由朱筠推荐入四库

馆参与纂修四库全书提要,馆内"纂修者竞尚新奇,厌薄宋,元以来儒者,以为空疏,掊击讪笑之不遗余

力.(姚)先生往复辨难,诸公虽无以难,而莫能助也"@卷6('惜抱先生行状",姚鼐撰写的提要被采用的只有十分

之二,三.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姚鼐借病辞去刑部郎中及四库馆纂修官,这年姚鼐四十四岁.临行将

归,大兴翁方纲学士乞言,鼐EI:

"诸君皆欲读古人所未见之书,某则愿读人所常见书耳o"@卷6((惜抱先生行状》)

语道出姚鼐在为学祈向上与当时学术主流之异趋.在"通"的学术宗旨之下,姚鼐遂针对考据之过者

"繁碎缴绕"之弊,而提出义理,考证,文章合一的主张,认为"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

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且认为三者"异趋而同为不可废","必兼收者乃足为善"∞,欲以此破汉

学之门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姚鼐为学主贯通的宗旨,能够宗主宋儒之义理而又不薄考据.姚氏之学实

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汉学考据的偏颇之失,正如王先谦所指出的:

"本朝纠正汉学者,姬传姚氏最为平

允,其时掊击宋儒之风过盛,故姚氏非之,以救时也,非为名也.至其论学,以义理,考据并重,无偏而不

举之病."@卷14(伍阉季蓉书))

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151

姚鼐以"义理,考据,文章"并重的论学要旨在其弟子们的着述中皆有所阐发.陈用光即"实事求是,

议务持平,不鳃鳃于汉宋之争",且发挥老师此教日:

"义理,考据,其实也,辞章,其声也.……其于义理

得其正矣,宜求其精焉者;于考据得其要矣,宜求其确焉者;于辞章得其清矣,宜求其恢奇而典则焉者."

⑩卷5(《与鲁真之书》)刘开在《学论》固卷.三篇中倡导学以"躬行实践为先",并批评汉宋门户之争"所争者小而所

失者大",强调"勤搜广采之有功不如从容涵濡之所得为多",提出汉宋之学虽不可偏废,却有轻重先后

之差别,其所论与方东树《汉学商兑》"桴鼓相应".方东树更是接过姚鼐开启的话头,强调主义理者必定

不"舍经废训诂",汉宋儒学"有精粗而无轩轾"《汉学商兑重序,系统地批评了汉学家故意与程朱立异,回避

义理问题所带来的偏颇.指出汉学考据在思维方法上的局限性,而应当以义理为先,才能更好地发挥考

证学的长处.

总之,方东树一生最为人所知的事业即是作《汉学商兑》一书,力破汉学之门户,倡导程朱理学,致

力于恢复通经致用之风气.而所运用之理论,实即姚鼐之"义理,考据,辞章合一"之教.

三桐城风气

桐城名县起于唐,自明代以后,人文辈出.方东树称"忠臣,孝子,理学,名臣,后先接迹,昭历乎史

传,昭耀乎耳目"溪先生年谱序.前已提及桐城有许多家族是于明季由婺源迁入的,因此受到徽州理学风

气的影响颇深.除此之外,地处皖北的桐城也自有其理学传统.

《康熙桐城县志》于"人物志"首列"理学",以示"崇其本"之义,理学人物,自明代何唐始.何唐,字宗

尧,正德年间进士,慕曾子"三省"之学,以"省"名斋,故学者称省斋先生.马其昶称其"勇毅任道,不顾众

嘲,风声流播,竞亦克变俗习.吾乡讲学之绪由此起,至方明善先生益昌大矣."@方明善,即方学渐,字

达卿,号本庵,世称明善先生,其岳父赵锐为何唐弟子.吴孟复在《桐城文派述论》中指出桐城之"学术渊

源,实起于方学渐".方学渐着有《桐彝》,《心学宗》及《迩训》等书,皆着录于《四库全书总目》.黄宗羲

《明儒学案》以其入《泰州学案》,哲学史上称此派为"王学左派".方学渐《心学宗》一书,《总目》认为其说

虽本于姚江,然"解'人心惟危'为'高大'意,解'不愧屋漏'为喻心曲隐微,解'格物'为去不正以归于正,

大意皆主心体至善,一阔虚无空寂之宗","故其言有归宿","虽同为良知之学,较之龙溪(王畿)诸家,犹

为近正"".由此可见,方学渐之理学虽一本陆王,却与空疏放荡之王学末流自不相同.方学渐以布衣

身份主持当时坛席二十余年,筑桐川I会馆,"日与同志讲习性善之旨,掊击空幻","远近慕风,竞为社,

会"⑨,尝率领族人祭祀,"作《祠规饮胙歌诗》,一准古礼"@巷14.其子大镇,孙孔熠,曾孙以智世传其学,

方氏四代皆人《续修桐城县志》之"理学传",以理学名家.方大镇逢明季阉竖群小"排斥理学,毁书院",

遂"隐白鹿山与门人讲学不辍,作《居敬论》六篇"14.方以智,字密之,为明代桐城学者中规模最广,成

就最大者,其《通雅》一书"皆考证,名物,象数,训诂,音声",《物理小识》又能"推阐其所以然"謇9【)1,

《总目》称其"考据精核","在明代考证家中,可谓卓然独立",而清初之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实乃

"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鲫㈦.

总之.有明一代桐城的理学实已形成一种扎实的为学风气,这种风气也影响到清代的桐城学者.如

方苞犹致力于《三礼》之学,姚范《援鹑堂笔记》"校核心群籍,不惑于空谈";胡宗绪"自经史以逮律历,兵

刑,六书,九章,礼仪,音律之类,莫不研穷"泖;姚鼐《九经说》深造自得,实有家法;马瑞辰着《毛诗传

笺通释》,为清代汉学研究《诗》之最佳成果;徐墩着有《诗经广诂》,为世所重;道成后,桐城萧穆长于经

史.博综群籍,尤精于校雠版本之学,尝随黎庶昌出使日本,助其刻成《古逸丛书》.这些都表明桐城虽然

崇尚理学,但其为学之风气并非空疏不学.

由于理学之风的浸染,桐城一地也形成了一股崇尚讲学,讲究正气名节的风尚.马其昶在《桐城耆

152《江淮论坛~2007年第5期

旧传?

自序》中就提到:

盖当燕藩夺统,吾县方断事法,以遐方小臣,不肯署表,自沉江流.厥后余按察珊,齐按察之鸾

及先太仆(马孟祯),皆以孤忠大节,与世龃龉.陵夷至天启,左忠毅公乃死于祸.而明随以亡.当是

时,钩党方急,方密之,钱田间(澄之)诸先生,问关亡命,救死不遑,犹沉潜经籍,纂述鸿编,风会大

启.圣清受命,吾县人才彬彬,称极盛矣.方,姚之徒出,乃益以古文为天下宗.自前明崇节义,我朝

多研经摘文之士.

从方法不愿意在朱棣篡夺帝位成功的贺表上签字,自沉而死,至熹宗朝魏忠贤等阉宦当权,左光斗却能

清直敢言,不畏权贵,敢于与乱臣奸佞作斗争,最终遭到阉党的迫害被杀,再至清兵人关之际.方以智出

家为僧,据说清军将领对他或以白刃威逼,或以官服利诱,要他出仕清朝,他却决心赴死,拒不从命.这

些事迹都表明了桐城一地崇尚气节,节义的风气,皆当推源于理学之教.方东树在替友人马树华所辑

《明季殉节附记》所作的序中指出"惟独东汉及宋明人克明儒术",所以这三朝之士人皆同有一种气节.

"东汉光武首崇儒经,明,章以来,相继表扬立政造事,致法就功,大臣陈谏于君,悉引经术为断,教明于

上,习成于下,故致一代风俗之美",汉以后学者蔽于传注,直至"宋儒出,乃实始讲明切究,扬推而发挥

之,然后孔孟仁义之道大明,于世虽妇人孺子,整疾之夫,行不可逮,而君臣父子之大伦,仁孝忠顺之大

节,莫不概乎有以湛于其心",因此在明末国难当头之时,忠臣义士皆殉国捐生."向非程朱诸儒讲说之

详,有以启沃其心,使之素知节义之重,何由得此?

"因此,他批评"世之鄙儒乃犹痛诋道学,力攻程朱,甚

且以明之亡归咎于讲程朱之学,是恶知天下古今得失之大数乎?

"②卷正因桐城重视节气大义的风气使

然,清代晚期太平天国运动之时,桐城一地又出现了许多不肯就犯于太平军的节烈义士.在太平军攻陷

桐城时,桐城学者马瑞辰仍"据案读书不辍",太平军劝其降,他"叱日:

'吾岂降贼者邪?

吾且命子团练杀

贼!

贼怒,火然其发.拥之行,骂愈厉,遂刃之死"~,372.其三子马三俊后组织团练.训练乡兵来抵抗太平

军,后城陷而死,方东树之弟子戴钧衡亦于此际"筹饷请兵谋恢复,屡上书当事,画灭贼策".其妻妾皆

"骂贼殉节"⑥畚((编次戴存庄遗集叙",当时戴钧衡客旅怀远,闻讯呕血而死.戴氏曾撰《朱建论》@卷一文,朱建

本是西汉时一位正直的官员,因母死无钱治丧而接受了佞臣审食其的馈赠,并为其消灾弥祸,汉文帝诛

杀审食其,朱建也畏罪自杀,戴钧衡发表感慨道:

"呜呼!

以百金之故,丧名失节,遂杀其身,士君子取与

之间,宜何如哉?

"可见桐城之士何等看重"节义"二字.

由上可知,桐城一地在明清两代多学风扎实,通经博古之士,又由素来的理学风气影响,特别讲究

礼义,廉耻,节气.不了解桐城理学的深厚风气,就不足以明了何以日后在弥漫着对宋明儒学一片讨伐

之声时,方苞,姚鼐,方东树却能够一脉相承,大张程朱理学之帜,以复兴宋学传统为己任.

四清初学风

方东树治经思想的核心是通经以致用,这也是他对清代汉学提出批评商兑的立足点.他的这一思

想除了来自桐城理学之教,也与清初实学致用的风气相关.

明代后期,王学由极盛趋向衰落,阳明的"良知"之说渐导致学者习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不仅

使学问走向空疏放荡,益且导致"满街都是圣人","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的思想盛行,致使道德日益败

坏;而另一方面,元,明以来,以程,朱开科取士,大开利禄之途,导致为其学者不过以此为取富贵,沽名

钓誉之手段,对于程朱之学实无所得.理学思想在明末实已难以维系士人之学术信仰,再加上朝廷的黑

暗,社会的动荡及清兵的入侵,最后导致亡国被异族统治的结局,更加促使明末清初的知识界对明代的

学术作出反省.于是,有顾炎武大倡"经学即理学"之说,认为"制义初行,一时人士尽弃宋元以来所传之

实学,上下相蒙以饕禄利而莫之问也"∞瑚,批评学术界"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

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日'一贯',日'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哪

的不良风气,提出要恢复古之实学,可见,顾炎武所倡导之实学即"修己治人"之古学.实即强调修德与

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153

致用,反对明季士人的心性玄谈.要之,顾炎武的论学宗旨,本有"行己有耻"和"博学于文"二端,惜乾嘉

学者只发挥了"博学"一端,究心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