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doc.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0848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概论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文化概论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文化概论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文化概论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文化概论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概论doc.docx

《文化概论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概论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概论doc.docx

文化概论doc

文化概论

导言:

文化文化学文化研究

一文化

1中国古代的文化含义

《彖》曰:

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

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在下,地文在上,天地二文,相饰成贲也。

犹人君以刚柔仁义之道是饰成其德也。

文化是人文化成,人处在中心地位,包括精神、物质和制度文明等三个层次。

2西方关于文化的含义

《文化:

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阿尔弗德·克洛依伯、克莱德·克拉克洪

(1)文化的哲学概念:

与培育(cultivation)相关,引申为人的心灵修养,重视文化的个人性质和过程性质。

(2)艺术的文化概念:

强调文化的创造性质,但这种概念由于民族不同、语境不同而有不同阐释,所以具有模糊性。

(3)教育的文化概念:

文化是光,通过接触历代知识和智慧的积累,把人的心灵和精神照亮。

(4)心理的文化概念:

文化具有一种追求甜美和光明的激情。

通过艺术(甜美)与教育(光明)的途径,以臻人格的完美,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

(5)历史的文化概念:

文化作为一个描述性概念,从总体上看是指人类创造的财富积累:

图书、绘画、建筑以及诸如此类,调节我们环境的人文和物理知识、语言、习俗、礼仪系统、伦理、宗教和道德,这都是通过一代代人建立起来的。

(6)人类学的概念:

文化或者文明,从其广义泛的民族志意义上言,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爱德华·泰勒《文化的起源》)这个概念具有分水岭的意义,对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说明。

(7)社会学的文化概念:

文化包括一切习得的行为,智能和知识,社会组织和语言,以及经济的道德的和精神的价值系统。

一个特定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它的法律、经济结构、巫术、宗教、艺术、知识和教育。

(保罗·布莱斯蒂德)这种文化概念强调了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特征。

(8)种族、伦理、阶级、性别、身份、语言和交流相关的传媒文化概念:

从传播与控制角度阐释文化。

(9)生态学与生物学的文化概念:

文化是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一种互补的象征关系,对话交流过程。

3文化的当代定义

(1)强调政府行为

托尼·本内特《文化:

一门改革家的科学》

政府与文化的关系;政策与实践的关系;跨学科与多元化;国际和比较研究;历史意义和理论的前沿性。

(2)强调文化的总体性和文化各个部门的相互依赖和交叉关系

D·保罗·夏弗《文化:

未来的灯塔》

总体视野的文化观念:

一个有机的能动的总体,它关涉到人们观察和解释世界、组织自身、指导行为、提升和丰富生活的种种方式,以及如何确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3)生产概念的引入和社会意识的强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

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

对文化的研究没有统一定义,也没有统一的研究范式。

从现有的学术文献看,文化研究至少有两种研究思路:

文化学研究、当代文化研究。

文化学研究,试图建立一门关于人类文化发展的科学。

当代文化研究,自称为跨学科的研究,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都是多样的,关注大众文化和文化批判等,缺少文化学的宏大叙事。

二、文化学

1文化学概念的历史考察

(1)西方:

1871年英国的爱德华?

泰勒的《原始文化》可看做文化学的创始之作。

1909年德国科学家奥斯瓦尔德在《文化学之能学基础》中正式提出文化的科学——文化学的概念:

“把人类种系与全部其他动物物种区别开来的这些独特的人种特性,都被包括在文化一词之中。

因此,对这门关于人类特殊活动的科学可能最适于称作文化学。

”(注:

转引自吴克礼主编:

《文化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194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在《文化的科学》一书中,主张将文化学从一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划分出来。

他说:

“随着科学领域的拓展,从心理现象与社会现象中划分出另一类现象,它被那些发现和分离出它的人们命名为‘文化’。

对于事件的这个独特类别的分析与说明,被称为文化的科学。

……文化的科学若不是文化学,又能是什么呢?

”ar

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人体学

史前学=史前考古学

文化人类学(美)=社会人类学(英国)=民族学(欧陆其他国家)----文化学

应用人类学

(2)中国:

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就提出了建立文化学的主张,如黄文山、阎焕文、朱谦之等发表了《文化学建设论》、《文化学方法论》等文章和著作。

1932年,孙本文的著作《社会的文化基础》出版。

1940年,费孝通翻译了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

1947年,陈序经的《文化学概观》出版,主张消融物质与精神于文化之中。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掀起了“文化热”。

最初是译介国外文化学者的一些著作,随后也出现了关于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哲学的论著,但较缺少对文化理论体系的总括性、系统性阐释的著作。

90年代以来,着重对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进行研究和总结,也有人重译国外文化研究经典著作,而缺少把文化学放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中进行研究和分析。

面对丰富的文化实践,也需要从学理上进行提炼,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学体系。

(3)、当代文化研究

A当代文化研究的定义:

跨学科的“准学科”,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传统。

它主张打破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隔离,把整个社会生活纳入研究视野,对社会统治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批判。

“当代文化研究”这些学者常把自己的研究称为“文化研究”。

其代表人物有理查·霍加特、雷蒙·威廉斯和斯图亚特·霍尔。

或其影响扩展到西方其他国家。

文化研究为当代生活、文化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概念、新方法以及新的理论思路。

B与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和传媒研究的关系:

从中而出,反哺充实,莫大冲击

C当代文化研究的研究领域

没有明确的领域及其界限。

其研究领域横跨下列各学科:

传媒研究、文学研究传播研究、文化社会学、社会地理学、女性主义、心理主义、解构主义等。

早期的学科基础是文学研究,后研究方向转向社会学、民族学和民族志,后又转为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问题.1970年代后又转向性别、种族及族群等问题。

目前的问题集中于文化身份认同及文化表现等。

2文化学定义与内容:

定义、内容多样,未能确定。

文化学应该作为一门与政治学、经济学并列的基础性学科,对有关文化现象及其本质、规律以及发展进行研究,是一门与众多学科边缘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内容包括对文化学学科本身的研究;文化形态的研究;文化史的研究;对交叉文化的研究。

3文化学的理论流派

4、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

(2)文献法

(3)比较法

(4)其他方法

口述史影像技术法问卷法座谈会

第一章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一节人类文化的起源

一、人类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础

灵长类动物的演化:

牙齿、感官系统和思维能力、社会性行为、制造工具

二、人类的起源与文化的发展

(一)人类的起源与文化的发展逻辑关系

人类的演化史是人类文化的孕育起源期,人类的起源是人类体质演化与人类文化行为互动的产物。

1、原人南方古猿阿发种:

露西

化石界:

人类在440万年前就存在

基因测定:

人猿揖别在800万年前到550万年前的某个时期

直立行走和食物结构的改善,脑容量增加

2、能人:

260万年前到前230万年前

制造工具,男女分工

神经系统的发育

3、直立人:

180万年前

火的使用,体质增强

4、智人:

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

早期智人:

精神文化出现

晚期智人:

2.8万年前文化符号

(二)文化起源与人类的自意识与意识

自意识:

人类区别于动物本能的观察、思考、判断等初步性思维能力,是文化起源的关键。

第二节文化的累积和创新

一、文化累积的本质和意义

1、文化累积

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形式,是指人类特有的创造文化、保存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再创造文化,使文化不断增长和丰富的能力。

2、本质

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

(1)同质文化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有新文化特质的渗透,增加文化成果数量和文化形态。

(2)文化创造力的累积导致的文化种类和产品的增加和文化结构的日益复杂。

3、文化累积的意义

(1)是人特有的创造力思维能力

(2)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文化累积的方式和途径

1、方式

文化扬弃

2、途径

(1)本民族内部文化的累积

形成本民族特色文化;增加民族文化竞争力

(2)吸收外来文化的累积

三、文化累积和文化发展的加速度趋势

人猿揖别到石器时代再到金属时代,大约400万年;从金属时代带高科技时代,大约6000年文化加速度的发展是文化累积的结果。

四、文化创新的内涵和动力机制

1、内涵

是指由连续的文化累积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而导致的一种文化创造。

2、动力机制

(1)基本的文化迫力和派生的文化迫力----马林诺夫斯基《文化的科学理论》

(2)由人类生存需求引发的一系列的矛盾共同体内部的矛盾运动构成文化创新的动力机制。

A、人与自然的矛盾

生产方式的改进;生存空间的拓展

B、人的需求与现实的矛盾

C、人与社会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五、文化创新的条件及启迪意义

1、文化创新必须以一定文化积累为基础;

2、文化创新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需要;

3、文化创新必须有社会实践。

六、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实现途径

1、内容

物质技术层面的创新;非物质的文化创新

2、途径

文化发明;文化发现

第二章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

1、文化的自然性

(1)文化的创造必须以一定的自然环境为条件,以自然为对象,并接受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制约

(2)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属于生物界的一个种群,具有某些生物本能属性。

文化创造很大程度上必须考虑满足人的自然需求,又受自然属性所局限。

文化主体的自然属性始终以独特的形式参与到人类文化创造过程中。

2、文化的超自然性

(1)从文化生成机制来看,文化是改造外在自然的过程,也是人改造内在自然的过程,给自然和自身打上了人类烙印,因而具有超自然性。

(2)从文化传承方式来看,文化是后天习得行为,而非生物遗传,具有超自然性

总之,文化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

二、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

1、文化的个体性

(1)文化主体是由各个社会成员组成的,文化主体的总体创造力有赖于个体积极性的发挥。

(2)文化创造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

(3)社会成员有选择和享用文化形态的自由。

2、文化的超个体性

(1)文化创造活动是群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2)个体创造性的发挥建立在时代发展和群体智慧基础之上。

(3)个体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的选择自由是有限的。

(4)个体行为受超个体的文化模式所制约。

个体性与超个体性既对立又统一

三、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1、文化的普遍性

(1)人性普同,需求类似

(2)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有某种共性

2、文化的民族性

(1)文化内部的共享性导致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2)文化内部的共享性是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内部凝聚力的形成的基础

(3)文化内部的共享性有助于打破种族界限

3、普遍性与民族性的对立统一

(1)从文化生成模式来看,独立发明往往与传播、采借相结合

(2)从文化发展状况来看,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呈加速度发展趋势

(3)从文化内部成分来看,文化特质日益多元化

四、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1、阶级性总是寓于时代性之中

2、阶级性具有相对性

3、阶级性是衡量时代性的重要指标

4、阶级性并未随着时代性的发展而消失

五、累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

1、累积性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2、变异性是文化发展的环节和契机

3、累积性与变异性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

第二节文化的功能

一、满足需要

二、认知功能

三、规范功能

四、凝聚功能

五、调控功能

第三章文化的空间与时间

第一节文化的结构

关于文化的结构分析的两个角度:

文化层次的分析与文化要素的组合

一、文化层次的分析:

文化结构三层次说(庞朴:

1986)物质层面、心物结合层面、心理层面

1、物质层面:

物质文化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心物结合层面:

理论、制度文化,包括隐藏在物质层面的人的感情意识和那些未曾或不需要体现为外层物质的精神产品,以及各种制度和政治组织等。

3、心理层面:

居于文化结构的里层或者深层,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4、三者关系:

物质层面是基础,制约和决定其他两个层面,其他两个层面又具相对的独立性。

二、文化要素的组合:

主要把文化结构视为若干文化要素的有机组合,表现出由部分到全体的系统性分析。

1、三要素说:

物、人、思想,联系中介是劳动实践。

2、五要素说:

语言象征符号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方法制度系统和心理性格系统。

相互联系,组成动态系统。

三、中国建筑文化

文化结构分析

1、用文化结构三层次理论分析渤海大学校园文化或者自己学生宿舍文化。

第二节文化圈的基本理论

一、什么是文化圈

1、所谓文化圈是指一种地理上的文化相关联现象。

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组功能上相互整合的文化质构成的有机体。

它们在地理上相连接,其主要的文化特质内容相似或基本相同。

2、文化圈的主要特征

(1)从空间上看,文化圈是一个地理上的空间概念,具有地域性。

(2)从文化传播上看,文化圈包含一定特质的文化成分,具有独立性和流动性。

(3)从时间上看,每一种文化圈都在不同时间形成,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具有持久性。

二、文化圈理论的历史及其评价

1、历史

文化圈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格雷布纳和施米特

(1)格雷布纳的文化圈理论

(1)文化圈是一个分布在一定地理空间内的由若干文化元素或物质组成的文化丛,丛内的各种文化特质均散布于该文化圈的地理空间之中。

?

?

?

(2)文化圈在地理空间的分布上部分重叠,部分分离,而相互重叠的文化圈便形成了文化层。

格雷布纳认为,每个文化圈总是起源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由于传播,部分文化圈发生重叠,从而使每一地区一般都存在着若干不同时段的文化圈,这就是文化层。

?

?

?

?

?

?

(3)文化层的层序反映文化发展的时间顺序和传播路线。

格雷布纳认为,一定地域内由于传播引起文化圈的重叠,其中的文化层在时间上有先后的秩序,这就是层序。

层序不仅反映各种文化发展的时间顺序,同时也反映各种文化传播的路线。

?

?

?

(2)施米特的文化圈理论

企图摆脱文化圈在格雷布纳理论中所具有的纯地理性标志的特征,赋予它更广泛更普遍的意义,使它具有文化发展的世界历史阶段的性质。

其主要观点如下:

(1)如果一个文化丛包括了人类文化的主要范畴,如器物、经济、社会、宗教和道德,这个文化丛就可以称为文化圈。

文化圈具有自足性、独立性和恒久性。

自足性是指文化丛必须包括可以满足人们生活的各种重要范畴,具备了自足性的文化圈也就意味着具有独立性。

文化圈的恒久性则意味着构成文化丛的各主要范畴的固定不变。

一般来说,一个文化圈占有的地域越广大,就越恒久不变。

?

?

?

(2)文化圈在地理上包括一大群部族和民族,通常是若干民族群的总合体。

正因为有这样广阔的基础,它才能抵抗外来影响,历久不变;也正因为它具有一切主要文化范畴,它才能满足该地域人们的需要。

?

?

?

(3)文化圈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它的各文化范畴在功能上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诸如器物、经济、社会、道德、宗教等范畴,并不是彼此无关地排列在一个地域内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4)文化圈有多种类型,若以地理分布特征划分,有地理上相连的文化圈、被其他文化冲破的文化圈、洲际文化圈、两个或更多间隔较远地带形成的文化圈等。

施米特还提出了划分文化圈的方法,主要有:

(1)“特殊标准”与“数量标准”的方法。

“特殊标准”即格雷布纳所说的“形式标准”,是指不同地区内文化成分所珍有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所谓“数量标准”,则由种种彼此不相关的“特殊标准”集合而成。

施米特认为,“特殊标准”和“数量标准”的方法是确定文化圈和文化层的基本方法。

就是说,确定一个文化圈或文化层,不仅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殊标准”,还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标准”。

通常当一个文化丛具备了一种文化应有的主要范畴,包括器物、经济、社会、道德、宗教等各方面时,它就满足了上述两种标准的要求而形成一个文化圈。

(2)时间确定法。

施米特认为,文化史方法的关键是在确定文化圈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各文化圈之间的关系,即发展的时间顺序,而时间确定法为解决这一总是提供了可能性。

(3)文化内在发展的确定法。

施米特把文化民展中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区别为主动和被动两种。

他认为,一个民族主动接受的外来文化影响,能对民族文化的内在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被动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只能起到消极的作用,不过纯属被动的影响事实上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它对本民族文化的内在发展多少也有一些影响。

那么怎样具体确定某一文化成分是内在的还是外来的呢?

根据施米特提出的文化内在发展的确定法,必须从对文化层和文化圈的研究人手,亦即在确定文化层和文化圈的基础上,对该文化成分的归属作出判断。

运用文化内在发展确定法,不仅可以确定文化圈的内在发展过程,同时也可以确定文化圈之间的关系。

上述文化圈概念及划分方法的提出对研究管理模式的发展、演变及范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以国家为单位的范围来看,各国的管理模式肯定是不同的;但若从一个大文化圈的范围来看,各国文化若同属一个文化圈,其管理模式肯定会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这就为研究管理模式的移植、转移、嫁接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随着日本、亚洲“四小龙”及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开始运用文化圈理论来研究它们经济成长背后的原因,提出了“佛教文化圈”的理论,开始把“文化圈”的概念与理论应用到对管理形态及模式的研究之中。

2、文化圈理论的缺陷:

为了在重建古今文化关系的历史序列上找出具有同源性的规律。

注重空间,试图把全部人类历史归结为文化联系、冲突、借用、转移的历史。

有的学者认为人类在本质上是没有想象、发明、创造能力的,文化是一元发生而多方传播的。

试图以文化现象的空间转移代替历史进化。

三、与文化圈有关的概念

文化丛:

是一个文化实体,是功能上相互关联的文化特征综合体。

每一个文化丛都在一个中心一次产生,向其他地区传播,形成文化圈。

文化区:

原为博物馆的分类范畴。

以地理上的发源地区来分类,不以文化演进区分。

文化层:

文化圈的层叠,体现了在时间演进中文化圈的特点变化。

四、国外学者对文化圈的研究

1、斯宾格勒的研究:

《西方的没落》1918

(1)文化的本质在于观念,文化哲学的主旨就是要挖掘这些观念,以之解释各种事象,并建造未来的文化哲学图象。

(2)文化的发展遵循生物法则。

(3)九个大文化圈:

古典文化(希腊)阿波罗精神、西方文化(中世纪以后的西欧)浮士德精神、墨西哥文化、俄罗斯文化、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

2、汤因比的研究:

《历史研究》

(1)文明可以假定为共时的,是等价的。

(2)文明是针对环境的挑战而进行的应战。

(3)21个文明。

3、克罗伯的研究:

《文化与文明一览》(1960)

五、我国学者的研究:

不多

第三节文化模式及其相关的概念

一、什么是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即一种文化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的特征,是区分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基本标志。

文化模式的存在与集体无意识有关;文化模式是千差万别的;文化模式具有整合功能;文化模式还具有稳定性和变异性。

二、文化模式的类型

学术界划分文化模式,一般从自然条件及其经济生活方式、精神形态因素划分。

1、按精神形态或心理因素划分,有人提出宗教文化模式:

西方基督教文化模式、西亚伊斯兰文化模式、南亚佛教文化、远东儒教文化模式

2、按自然或经济生活方式划分:

海洋文化模式、游牧文化模式、农耕文化模式

三、西方学者相关的研究情况

1、美国学者R.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1934)偏重于心理层面。

“一种文化,就像一个人,或多或少有一种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模式。

每一文化之内,总有一些特别的,没有为其他类型的社会分享的目的。

在对这些目的的服从过程中,每一民族越来越深入地强化着它们的经验,并且与这些内驱力的紧迫性相适应,行为的异质项就会采取愈来愈一致的形式。

当那些最不协调的行为被完全整合的文化接受后,它们常常通过最不可能的变化而使它们自己代表了该文化的具体目标。

2、美国学者R.林顿:

《人类学原理》偏重于人的行为标准

3、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

着重于各种文化现象、文化历史的联系、协调的体系性。

主要模式和次要模式。

“文化是由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的。

这些行为模式是通过符号习得和传播的,它们构成了人类群体的独特成就,其中包括体现在人工制品方面的成就。

文化的本质是由传统的(即历史衍生的和选择的)观点,尤其是其所附带的价值观构成的。

文化体系从一方面来讲,可被视为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首页,便引用了迪格尔印第安人的箴言:

“开始,上帝就给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

”她认为,人类的行为方式有多种可能,但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无穷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价值取向,通过形式化方式演变成风俗礼仪,从而形成这个部落的文化模式。

而后,在1944年,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邀请,研究日本,写了这一本《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代表国民性研究的开始国民性建筑在一个民族的经济地域基础上并渗透着该民族共同文化传统,决定着该民族人们性格和行为模式的共同心理倾向,经历了阶级时代种种变迁,却保有某种形式结构的稳定性,以独特的心理物质扎根于每一个具有共同祖先民族成员的心理结构之中。

《菊花与刀》正进一步向我们展示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本尼迪克特是这样归纳的: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在最高程度上表现出来。

正如,题目“菊花”与“刀”般:

菊花,高雅,柔和;刀,好斗,残忍。

目前我国研究趋向:

1、理论研究:

文化哲学

2、应用研究:

民族文化模式的构建、企业文化模式、旅游文化模式

第四节文化类型

一文化类型的定义

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之中的不同人种或种族的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的最本质特征。

如何理解

1文化类型是各种文化形态体系所呈现的相互差异。

这种差异是人类不同社会群体在历史上共同参与的结果。

2文化类型是指各种文化形态体系最有特色、最能体现一种文化本质属性的特征,而不是指它的全部特征的总和。

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的精神及价值体现方面。

二、文化类型特点

1系统性

2变异性

三、主要文化类型

第五节文化的继承与教育

一、文化的继承

1、文化继承:

人类通过长期的实践,将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归纳和提炼,总结出文化发生、发展、存在、变迁的规律,将个体的、零散化的文化事项概括上升为公众都认同的模式,方便进行学习和保存,由此达到对文化的继承。

二、文化继承与社会化的关系

1、过程同一: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各种思想、行为、价值规范和文化体系的过程

2、社会化是文化的一种传递模式:

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个人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

3、社会化过程的结果是文化的继承和社会人的实现

三、文化继承与环境的关系

1、个体生存环境的差异导致文化继承的个体差异

2、个体生存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以及政府行政能力和态度等软环境也使文化继承产生差异。

四、文化继承与时代的关系

1、文化的继承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内容

2、文化继承在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