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历年考题精华综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85038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7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遥感历年考题精华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遥感历年考题精华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遥感历年考题精华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遥感历年考题精华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遥感历年考题精华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遥感历年考题精华综述.docx

《遥感历年考题精华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遥感历年考题精华综述.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遥感历年考题精华综述.docx

遥感历年考题精华综述

名词解释:

1.电磁波:

波是振动在空中的传播。

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流,变化的电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它是通过电场和磁场之间相互联系传播的。

它具有波粒二相性的特征。

(传播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波动性,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粒子性)电磁辐射的粒子性,是指电磁波是由密集的光子微粒组成的,电磁辐射实质上是光子微粒流的有规律运动。

波是光子微粒流的宏观统计平均状态,而粒子是波的微观量子化。

2.电磁波谱:

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在电磁波谱中波长依次从长到短是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整个电磁波谱形成一个完整、连续的波谱图。

3.地物波谱:

是指地面物体具有的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一定波长范围电磁波的特性。

物质内部状态的变化产生电磁波辐射,其波长与不同的运动方式相对应,即不同的物质在光、热等作用下都将产生与其自身固有特性有关的固定波长的电磁波辐射。

4.亮度温度:

所谓亮度温度是当物体的辐射功率等于某一黑体的辐射功率时,该黑体的绝对温度就是该地物的亮度温度。

由于自然界中的地物均不是黑体,所以习惯上测量地物的辐射量常用亮度温度来衡量地物的辐射特征。

5.黑体(绝对黑体):

其发射率ε=1,即黑体发射对所有波长都是一个常数,并且就是1。

所谓黑体是指入入射的全部电磁波被吸收,既无反射也透射的物体。

(选择性辐射体)

6.灰体:

其发射率ε=常数<1,即灰体的发射率始终小于1,发射率不随波长变化。

7.黑体辐射:

是指黑体的热辐射,它是在一切方向上都均等的辐射。

其辐射亮度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用普朗克的辐射定律表示。

8.发射率:

任何地物当温度高于绝对温度是,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等微粒,在不停地做热运动,都有向周围空间辐射红外线和微波的能力。

通常地物发射电磁辐射的能力是以发射率作为衡量标准。

地物的发射率以黑体辐射为基准。

发射率根据物质的介电常数、表面粗糙度、温度、波长、观测方向等条件而变化,取0-1之间的值。

9.米氏散射:

当微粒直径与辐射光的波长差不多大时所引起的散射。

瑞利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很多时,此时的散射是由分子对可见光的散射引起的。

无选择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很多时所发生的散射

10.航空像片投影差:

航空像片中的投影误差,平面上的点位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位置上的移动,其位移量即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

11.滤波增强处理:

滤波是将信号中特定波段频率滤除的操作,是抑制和防止干扰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高频或低频的滤波器对图像进行的图像处理技术。

如平滑滤波或者利用高频滤波器去除噪声。

12.传感器:

指收集和记录地物电磁辐射(反射或发射)能量信息的装置,如航空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

它是信息获取的核心部件,在环境遥感平台上装载上传感器,按照确定的飞行路线飞行或运转进行探测,即可获得所需的环境遥感的信息。

13.微波:

微波的波长范围为1mm-1m。

由于微波的波长比可见光、红外线要长,能穿透云雾而不受天气影响,所以能够全天时全天候的遥感探测,也可以采取主动或被动方式成像。

另外微波对某些物质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直接穿透植被,冰雪,土壤等表层覆盖物。

14.假彩色合成:

又称彩色合成。

根据加色法或减色法,将多波段单色影像合成为假彩色影像的一种彩色增强技术。

合成彩色影像常与天然色彩不同,且可任意变换的假彩色影像。

15.反差:

胶片的明亮部分与阴暗部分的密度差。

拍摄后负片影像与景物亮度差之比即特征曲线斜率为反差系数。

16.图像反差增强:

又称对比度增强,主要是通过改变图像灰度分布态势,扩展灰度分布空间,达到增强反差的目的。

17.图像灰度直方图:

即统计图象中各个灰度级的象素的个数。

反映一幅图像中各灰度级像素出现的频率。

以灰度级为横坐标,纵坐标为灰度级的频率,绘给频率同灰度级的关系图就是灰度直方图。

(数字直方图)作用:

能直观地了解图像的亮度值分布范围、峰值的位置、均值以及亮度值分布的离散程度。

直方图的曲线可以反映图像的质量差异。

图像直方图是描述图像质量的可视化图表。

在图像处理中,可以通过调整图像直方图的形态,改善图像显示的质量,以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

直方图为非正态分布,说明图像的亮度分布偏亮、偏暗或亮度过于集中,图像的对比度小,需要调整该直方图到正态分布,以改善图像的质量。

18.中心投影:

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

中心投影的投影线交于一点。

一个点光源把一个图形照射到一个平面上、这个图形的影子就是它在这个平面上的中心投影,平面为投影面,各射线为投影线,空间图形经过中心投影后、直线变成直线,但平行线可能变成了垂直相交的直线。

19.图像密度分割:

密度分割是一种用于影像密度分层显示的彩色增强技术。

原理是将具有连续色调的单色影像按一定密度范围分割若干等级经分层设色显示出一种新彩色影像。

20.假彩色密度分割:

由于人眼对灰度变化不敏感,需要借助彩色加强对图像的认识。

所谓假彩色是指调配后的彩色和色调并不一定与自然景物的彩色一致,假彩色密度分割即选定密度分割点(依据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考虑地物波谱的特性来决定),然后确定灰度级与彩色的变换关系。

21.高光谱遥感:

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其成像光谱仪可以收集到上百个非常窄的光谱波段信息。

22.多光谱遥感:

是利用具有两个以上波谱通道的传感器对地物进行同步成像的一种遥感技术,它将物体反射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分成若干波谱段进行接收和记录。

23.遥感技术系统:

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

它主要包括遥感试验、信息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等五部分。

24.热惯量:

是度量物质惰性大小的物理量,也是两种物质界面上热传导速率的一种。

25.遥感数字图像:

遥感数字图像是以数字形式记录的二维遥感信息,即其内容是通过遥感手段获得的,通常是地物不同波段的电磁波谱信息。

其中的像素值称为亮度值。

26.遥感影像地图:

是一种以遥感影像和一定的地图符号来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的地图。

在遥感影像地图中,图面内容要素主要由影像构成,辅助以一定地图符号来表现或说明制图对象,与普通地图相比,影像地图具有丰富的地面信息,内容层次分明,图面清晰易读,充分表现出影像与地图的双重优势。

27.大气窗口:

指电磁波通过大气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28.瞬间视场:

在扫描成像过程中一个光敏探测元件通过望远镜系统投射到地面上的直径或对应视场角度。

29.瞬时视场角(IFOV):

指遥感系统在某一瞬间,探测单元对应的瞬时视场。

IFOV以毫弧度(mrad)计量,其对应的地面大小被称为地面分辨率单元

30.雷达图像的分辨率即在图像上一个像元大小对应水平地面的大小。

把在侧视方向上的分辨率称为距离分辨率(远高);沿航线方向上的分辨率称为方位分辨率。

31.空间分辨率:

(属于传感器性能的衡量标准)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即传感器能把两个目标作为清晰的实体,记录下两个目标之间最小的距离,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

通常用像元大小、像解率或视场角来表示。

32.时间分辨率:

是指对同一目标进行重复探测时,相邻两次探测时间间隔内目标变化情况的分辨能力。

33.光谱分辨率:

是指传感器所能记录的电磁波谱中,某一特定的波长范围值,波长范围值越宽,光谱分辨率越低。

34.辐射分辨率:

指传感器能分辨的目标反射或辐射的电磁辐射强度的最小变化量。

在可见、近红外波段用噪声等效反射率表示,在热红外波段用噪声等效温差、最小可探测温差和最小可分辨温差表示。

35.温度分辨率:

是指热红外传感器分辨地表辐射(温度)最小差异的能力

36.光学-机械扫描:

即靠一个平面反射镜的旋转或摆动对地面进行舷向扫描(在垂直于飞行方向的直线上扫描),获得地面舷向一条细带的信息,然后再通过飞行器的向前飞行来产生航向扫描,由这两个方向的扫描便可得到沿航向延伸的,在舷向上有一定宽度的地面条带的信息。

37.推扫式扫描(推帚式扫描):

即线性阵的顺序取样提供舷向扫描而平台提供航向扫描,这样就可以得到整个航带的二维图像。

38.非监督分类:

在没有已知类别的训练数据及分类数的情况下,根据图像数据本身的结构(统计特征)和自然点群分布,按照待分样本在多维波谱空间中亮度值向量的相似程度,由计算机程序自动总结出分类参数,进而逐一对像元做归类,通常也称聚类(集群)分析。

39.监督分类:

又称训练分类法。

在这种分类中,分析者在图像上对每一种类别选取一定数量的训练区,计算机计算每种训练样区的统计或其他信息,每个像元和训练样本做比较,按照不同规则将其划分到和其最相似的样本类。

40.后向散射:

在合成孔径雷达及散射计等遥感器中,所观测的散射波的方向是入射方向,这个方向上的散射就称作后向散射。

41.缨帽变换:

(K-T变换)该变换是一种坐标空间发生旋转的线性变换,但旋转后的坐标轴指向于地面景物有密切关系的方向。

即在多维光谱空间中,通过线性变换、多维空间旋转,将植物、土壤信息投影到多维空间的一个平面上,在这个平面上使植被生长状况的时间轨迹(光谱图形)和土壤亮度轴相互垂直。

42.K-L变换是离散变换的简称,又被称为主成分变换它是对某一多光谱图像X利用K-L变换矩阵进行线性组合,而产生一组新的多光谱图像Y。

43.太阳常数:

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44.卫星轨道参数:

用来描述轨道的空间形状、位置和某一时刻卫星在轨道中位置的参数,即表示卫星轨道特征的数值组。

包括升交点赤经,近地点角距,轨道倾角,卫星过近地点时刻和轨道周期,半长轴,轨道偏心率6个参数。

45.地球同步卫星(静止轨道卫星):

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行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如果从地球上去看,卫星在赤道上的一点是静止不动的,所以又称静止轨道卫星。

46.太阳同步卫星(极轨卫星):

是指卫星的轨道面以与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同而同时旋转的近圆形轨道。

卫星轨道倾角很大,绕过地球极地地区,因此又称极轨卫星。

47.BSQ:

即按波段记载书记文件{[(列号顺序)行号顺序]波段顺序}

48.BIL:

按照波段顺序交叉排列的遥感数据格式。

对每一行中代表一个波段的光谱之进行排列,然后按照波段水许排列该行,最后对各行进行排列。

{[(列号顺序)波段顺序]行号顺序}

49.3S技术集成: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50.数字城市:

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51.虚拟空间:

虚拟空间也叫虚拟主机,是使用特殊的软硬件技术,把一台计算机主机分成一台台"虚拟"的主机,每一台虚拟主机都具有独立的域名和IP地址(或共享的IP地址),具有完整的Internet服务器功能。

52.游程编码:

又称“运行长度编码”或“行程编码”,是一种统计编码,该编码属于无损压缩编码,是栅格数据压缩的重要编码方法。

逐行将相邻相同值的栅格合并,记录合并后栅格的值及合并栅格的数量。

53.TIN:

是将离散分布的实测数据点连成三角网,网中的每个三角形要求尽量接近等边形状,并保证由最近邻的点构成三角形,即三角形的边长之和最小。

54.GML:

即地理标识语言,能够表示地理空间对象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属性数据。

GML是XML在地理空间信息领域的应用。

利用GML可以存储和发布各种特征的地理信息,并控制地理信息在Web浏览器中的显示。

55.CCD:

电荷耦合器件。

一种用电荷量表示信号大小,用耦合方式传输信息的探测元件,具有自扫描,感受波谱范围宽,畸变小,体积小,重量轻,系统噪声低,动耗小,寿命长,可靠性高等一系列优点。

56.被动遥感:

又称无源遥感系统,即遥感系统本身不带有辐射源的探测系统;亦即在遥感探测时,探测仪器获取和记录目标物体自身发射或是反射来自自然辐射源(如太阳)的电磁波信息的遥感系统。

57.主动遥感:

又称有源遥感。

运用人工产生的特定电磁波照射目标物,再根据接收到的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特征来分析目标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的遥感技术。

如合成孔径雷达(SAR),激光雷达遥感技术等。

58.遥感制图:

遥感制图是指通过对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或利用图像处理系统对各种遥感信息进行增强与几何纠正并加以识别、分类和制图的过程。

遥感图象有航空遥感图象和卫星遥感图象,制图方式有计算机制图与常规制图。

由于多波段的卫星图象具有信息量丰富、现势性强,利用它编图周期短等优点,在制图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9.植被指数:

选用多光谱遥感数据经分析运算(加减乘除等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方式),产生某些对植物长势、生物量等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

60.标准化植被指数:

NDVI也指绿色指数。

它是由地球探测卫星测度的反射光,其红色和近红外波段的非线性转换,由总量除以红色和近红外通道的差距得到的。

由于近红外波段能有效地被叶绿素吸收,NDVI与植被覆盖率和单位面积生物量相关。

61.相加混色:

三基色按照不同的比例相加合成混色。

62.动态范围:

表征同一幅图像中最强但未饱和点与最弱点强度的比值。

63.水体的表观光学特征:

主要指界面的反射、折射、吸收的水中悬浮物的多次散射。

64.线性拉伸:

采用线性方法对图像的灰度直方图的某一灰度值区间进行拉伸,有目的的增强图像效果

65.土地覆盖___土地覆被指地球陆地表面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它为自然和人工改造的地表状态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和各种人工建筑物等。

66.土地利用___是指人类为获取与土地相关的产品和服务而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

土地利用变化又为土地覆盖变化最直接的驱动因子。

简答与问答

1.电磁波段主要有紫外线0.01-0.38μm可见光0.38-0.76μm近红外0.76-3.0μm中红外3.0-6.0μm热红外6.0-15.0μm远红外15-1000μm微波1-1000mm

(1)波长:

0.01—0.38μm特征:

1.对紫外线吸收较强;2.能使溴化银底片感光;应用:

1.用于测定碳酸岩的分布2.用于油污的监测

(2)波长:

0.38—0.76μm特征:

1.由红橙黄绿青蓝紫光组成;2.人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分辨率;应用:

1.鉴别物质特性的主要波段2.以光学摄影或扫描方式接收和记录地物对可见光的反射特征

(3)波长:

0.76-1000μm特征:

近红外与可见光相似,中远红外和超远红外为热红外。

应用:

利用红外遥感可以在夜间工作,红外线不易为天空微粒所散射这点比可见光优越。

(4)波长1-1000mm特点:

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力;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2.发射率:

地物的辐射出射度(单位面积上发出的辐射总通量)M与同温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M黑的比值。

它也是遥感探测的基础和出发点。

分为黑体,灰体,选择性辐射体。

3.真彩色合成:

根据彩色合成原理,可选择同一目标的单个多光谱数据合成一幅彩色图像,当合成图像的红绿蓝三色与三个多光谱段相吻合,这幅图像就再现了地物的彩色原理,就称为真彩色合成。

假彩色合成:

其合成效果色彩鲜艳,层次分明,轮廓突出,适于综合性判读分析。

4.遥感技术优越性体现在:

(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瞬时信息获取范围

(2)时效性:

同一地区信息获取的重复周期(3)信息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综合反映;卫星轨道的确定性、影像分幅的同一性、同一系列传感器信息的兼容性。

记录各种目标物体从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微波等波段的辐射、反射电磁波谱,可得到地表各类资源与环境的特征、分布与状态资料。

(4)经济性:

与传统信息获取手段相比利用遥感资料,进行同步调查,省时、省力、省物(5)局限性:

相对于整个电磁波谱段而言。

5.

6.绿色植物的反射光谱:

在可见光的0.55µm附近有一个反射率为10%~20%的小反射峰。

在0.45µm和0.65µm附近有两个明显的吸收谷。

在0.7-0.8µm是一个陡坡,反射率急剧增高。

在近红外波段0.8-1.3µm之间形成一个高的,反射率可达40%或更大的反射峰。

在1.45µm,1.95µm和2.6-2.7µm处有三个吸收谷。

影响植物光谱的因素:

叶子的颜色、叶子的细胞构造和植物的水分。

即叶子的颜色、叶子的组织结构、叶子的含水量、植物的覆盖度。

但不同的植物类别,其叶子的色素含量、细胞结构、含水量均有不同。

因而光谱响应曲线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即使同一植物随叶的新老、稀密、季节不同、土壤水分及组份含量差异,或受大气染、病虫害影响等,均含导致整个谱段或个别谱段内反射率的变化。

7.遥感大气校正:

大气校正就是指消除由大气散射引起的辐射误差的处理过程。

大气校正的方法:

<利用辐射传递方程进行大气校正;利用地面实况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利用辅助数据进行大气校正。

实际像场大气的校正:

野外现场波谱测试(回归分析法);大气参数测量;波段对比分析(直方图法)>。

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统计型和物理型。

统计型是基于陆地表面变量和遥感数据的相关关系,优点在于容易建立并且可以有效地概括从局部区域获取的数据,例如经验线性定标法,内部平场域法等,另一方面,物理模型遵循遥感系统的物理规律,它们也可以建立因果关系。

如果初始的模型不好,通过加入新的知识和信息就可以知道应该在哪部分改进模型。

但是建立和学习这些物理模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

模型是对现实的抽象;所以一个逼真的模型可能非常复杂,包含大量的变量。

而辐射校正指在光学遥感数据获取过程中,产生的一切与辐射有关的误差的校正(包括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

8.数图处理中,如果保图像几何精度?

几何校正:

遥感图像在成像时,由于成像投影方式、传感器外方位元素变化、传感介质的不均匀、地球曲率、地形起伏、地球旋转等因素的影响,使获得的遥感图像相对于地表目标存在一定的几何变形,使得图像上的几何图形与该物体在所选定的地图投影中的几何图形产生差异,使图像产生了几何形状或位置的失真。

主要表现为位移、旋转、缩放、仿射、弯曲和更高阶的歪曲。

消除这种差异的过程称为几何校正

几何粗校正:

这种校正是针对引起几何畸变的原因进行的,地面接收站在提供给用户资料前,已按常规处理方案与图像同时接收到的有关运行姿态、传感器性能指标、大气状态、太阳高度角对该幅图像几何畸变进行了校正。

几何粗校正是针对卫星运行和成像过程中引起的几何畸变进行的校正,即卫星姿态不稳、地球自转、地球曲率、地形起伏、大气折射等因素引起的变形。

几何精校正:

利用地面控制点进行的几何校正称为几何精校正。

9.多光谱遥感优点:

通常利用多波段摄影机、多波段扫描仪或多波段电视摄像系统来实现。

可获得多波段摄影影像或扫描影像,经彩色合成后形成假彩色像片。

提供比单波段摄影更为丰富的遥感信息。

通常利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且集二者各自的优点。

在该波谱范围内,太阳辐射通量密度占总辐射通量密度的85%以上,成像效果好。

在航天遥感中得到广泛应用,如陆地卫星上的多波段扫描系统(MSS与TM),是提供航天遥感数据的主要传感器。

10.国内外遥感技术发展趋势:

1、在传感器研制中增加适用的波谱范围2、不断提高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3、遥感图像处理软硬件的不断提高4、多层次遥感的应用5、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6、遥感与全球定位系统的结合7、集成不同遥感信息源8、遥感信息源与非遥感信息源的信息复合和融合技术大量研究。

11.精细农业及遥感起何作用:

所谓精细农业是指基于变异的一种田间管理手段。

根据田间变异来确定最合适的管理决策,目标是在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获得最佳的收成。

精细农业本身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种管理方式。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获得田间数据;其次,根据收集的数据作出作业决策,决定施肥量、时间、地点;第三,需要机器来完成。

这需要现代技术来支撑,也就是所谓的3S技术——RS(遥感,用于收集数据)、GIS(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处理数据)、GPS(定位系统),并且最终需要利用机器人等先进机械来完成决策。

这两点结合即平时所说的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

全国目前推行的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就是精细农业的一例。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指通过土壤测试,及时掌握土壤肥力状况,按不同作物的需肥特征和农业生产要求,实行肥料的适量配比,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

精细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合理施用化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源污染

(2)减少和节约水资源(3)节本增效,省工省时,优质高产(4)农作物的物质营养得到合理利用,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12.彩红外与自然彩色航片特点及优势:

用航空遥感技术摄制彩红外航片的特点是成本低,穿透力强,航片图面元素清晰,立体感强,由于彩红外航片是假彩色。

13.通信技术与GIS发展: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选址,移动通信系统信号覆盖的通视分析,飞行分析,交叉网络的转接处理,信号源锁定

14.地理空间定位信息获取方法以及地理定位信息移动服务可能的应用领域:

GPS是一种高精度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随着GPS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应用领域的进一步开拓,人们越来越重视利用差分GPS技术来改善定位性能。

它使用一台GPS基准接收机和一台用户接收机,利用实时或事后处理技术,就可以使用户测量时消去公共的误差源—电离层和对流层效应。

GPS定位是利用一组卫星的伪距、星历、卫星发射时间等观测量来实现的,同时还必须知道用户钟差。

因此,要获得地面点的三维坐标,必须对4颗卫星进行测量。

根据差分GPS基准站发送的信息方式可将差分GPS定位分为三类,即:

位置差分、伪距差分和相位差分。

这三类差分方式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即都是由基准站发送改正数,由用户站接收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改正,以获得精确的定位结果。

所不同的是,发送改正数的具体内容不一样,其差分定位精度也不同。

1.位置差分原理安装在基准站上的GPS接收机观测4颗卫星后便可进行三维定位,解算出基准站的坐标。

由于存在着轨道误差、时钟误差、大气影响以及其他误差,解算出的坐标与基准站的已知坐标是不一样的,存在误差。

基准站利用数据链将此改正数发送出去,由用户站接收,并且对其解算的用户站坐标进行改正。

最后得到的改正后的用户坐标已消去了基准站和用户站的共同误差,例如卫星轨道误差、大气影响等,提高了定位精度。

以上先决条件是基准站和用户站观测同一组卫星的情况。

位置差分法适用于用户与基准站间距离在100km以内的情况。

2.伪距差分原理伪距差分是目前用途最广的一种技术。

几乎所有的商用差分GPS接收机均采用这种技术。

在基准站上的接收机要求得它至可见卫星的距离,并将此计算出的距离与含有误差的测量值加以比较。

利用一个α-β滤波器将此差值滤波并求出其偏差。

然后将所有卫星的测距误差传输给用户,用户利用此测距误差来改正测量的伪距。

最后,用户利用改正后的伪距来解出本身的位置,就可消去公共误差,提高定位精度。

用户和基准站之间的距离对精度有决定性影响。

3.载波相位差分原理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