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84985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docx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docx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

附件2

教育调查报告

(2015届)

学院

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号

11170212

姓名

倪荣荣

实习学校

诸暨牌头中学

指导教师

刘智斌

完成时间:

2014年11月8日

浙江师范大学制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

数学与应用数学倪荣荣11170212

摘要:

进入21世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科技的规模化、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国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文化素质、业务水平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及指导学生的工作能力。

为了解当前教师的素养现状,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得到有关当前教师素养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当前教师队伍的结构、素养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详细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最后提出培养教师素养的策略。

关键字:

新课程改革;教师素养;对策

1、现状分析

随着科学文明的不断进步,人才素养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在素质教育中不断提高中国人总体素质的过程。

素质教育体系下,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内容、方法的运用和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

教师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

在新课改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所以,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素养,过硬的教学基本功,高度的敬业精神,健康向上的心态,学生才能尊敬你,信服你,教师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专业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的内化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共同追求、奋斗的前进历程。

因此,如何整体把握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内容,积极探讨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必将会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总体提高产生影响。

但是,当今社会,教师的素质高低没有得到重视,基础教育中课程设置落后,内容陈旧,我们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思想、方法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力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今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经过调查,在教师素养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现状:

(一)教师职业精神的缺乏

许多教师只把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自我感觉良好”、“当天和尚撞天钟”、“走一步算一步”的思想在这部分教师的身上表现较为严重,对工作缺乏愿做、想做、做好的欲望,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

导致这部分教师常常认为工作压力大、待遇不公、升迁无望等而生出诸多的怨言和愤懑,对工作变得无奈、被动、消极。

因为没有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上升为较高的事业追求,所以也就谈不上对这一职业的忠诚。

(二)学习意识淡漠

许多教师没有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主动学习和接受新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意识淡薄,认为自己教书多年,对所教内容已经烂熟于心,没必要再去学什么新东西,教育教学都靠自己原来的积累,同时“借口”工作忙、工作量大,很少有人去阅读教育杂志和教育理论专著,其结果是教育思想和观念滞后,教育手段和方法落后。

(三)科研能力薄弱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大量违背教学规律的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仍在流行,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教师科研能力差,对教学规律缺乏理性思考,缺乏研究,对引进的教法只取其形,难得其神,不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进行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即使有的教师参与教科研,其出发点也不是为了教育而科研,不是从基础教育的现状出发进行研究,而是为了适应学校和自身达标合格、评优、晋级等规定性要求而研究。

(四)教育观念陈旧

由于现在学校都关注升学率,并以升学率为宣传进行招生,所以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教书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的注入式、满堂灌、一言堂根深蒂固,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即使有些教师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已走出了“应试教育”的范畴,但是德育、音体美、综合实践等课程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五)危机感的缺乏

部分教师没有危机感,感觉不到差距,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不思学习,工作上得过且过,没有个人发展目标,不愿发展特长,培养个性。

这部分人的这种心态及处世方法制约教师专业水平提高。

二、新课改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知识的需求    

1.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一般由广泛的自然人文通用性知识、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三部分组成。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深厚坚实的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对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

这主要是基于新课程对学生主体性发展关注的强化。

每个学生都带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特征。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尤其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知识,不仅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在学生主体发展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2.对教师专业知识层次的需求  

  第一,新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

“综合化”课程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作用,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阶段学科体系由分科走向综合。

“综合化”课程的具体实施,学科教学以及学习主体获取信息渠道的日益增多,必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从而使之善于以科学的、系统的高度驾驭教育内容,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第二,教育内容的"社会化"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广博化。

新课程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技、人口、计算机、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教育,还要渗透环境、交通、国防等知识,这些都要求教师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以及一般方法论。

第三,开发课程资源要求教师知识结构深厚化。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而是课程的积极创造者、开发者。

这需要教师凭借自己深厚的知识底蕴对教材知识体系进行整体把握,深刻理解教材细节,灵活处理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部的逻辑关系,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由使用他人的课程资源过渡为使用自己所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二)新课程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需求    

1.强化非智力因素教育功能的能力  

  新课程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性目标的实现,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人格的和谐、健康成长,突出了教学的教育功能。

因此,教师要能够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教育科学为依据,设计、实施教学全过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作为突破点,巧妙应用非智力因素的激励与渗透功能,增强非智力因素对教育教学以及学生主体人格的有效影响,促进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学生健康成长。

  

2.驾驭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协调沟通能力  

  新课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在一种良性的、合作的、对话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发展。

这个过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够组织、创设实质性的促进学生各种学习环境的能力。

在构建教学过程时,教师应积极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与学生构成“交互主体”关系,创设丰富有趣的学习环境,努力开启学生的参与、学习、探究创造的强烈动机,指导学生找准学习、探究的方向,与学生一起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随时掌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学会体验、宽容、沟通与合作,给予学生心理支持。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带来了学生个体差异的日益显著,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针对不同个体有效的组织、管理教学,协调与沟通学生关系、师生关系,解决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

  

3.教育研究与自我反思的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的中介转化作用进一步扩大,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而且还要研究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研究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研究怎样设计会使教学过程更为有效,对教学进行决断,进行反思。

研究与反思是教师将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于教育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问题,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方法去教学,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科研与反思活动中实现思想和实践的渗透,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创新和拓展第二课堂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具有创新能力是合格教师的重要标志之一。

国际教育界认为,“学校必须在培养人的创造性和社会性方面,提供首尾一贯的教育。

”学生创造性的形成总离不开教师的培养。

美国学者帕内斯认为,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非记忆。

”“教师具有很大的创造潜力,那么有才能的学生将会获得辉煌的成绩。

”因此,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多创造型的学生。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强调第二课堂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

第二课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又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塑造,对学生智力锻炼和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应把开展这些活动提高到教学的高度来认识,纳入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之中,教师必须具有拓展第二课堂教学的能力。

    

(三)新课程对教师信息素质的需求  

  新课程把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实施新课程教师角色的变化以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等都对教师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做知识和信息的“有心人”,主动地去从大量的信息资源中感知、发现、获取和利用各种有用信息。

第二,教师应该具有鉴别、判断、选择信息的能力。

能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鉴别、判断、选择符合特定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信息。

第三,教师应该掌握现代信息检索技术,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除从实践、书本获得信息外,还应掌握计算机及其网络环境下检索有关信息的方法。

第四,教师应该具有分析、研究、传播和创造性运用信息的能力。

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信息,而且还要让分析、研究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不断实践中转变成自身的创造力。

只有具有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分析、研究和运用信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新课程对教师专业情意的需求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和感情。

教师的专业情意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专业理想。

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第二,专业情操。

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

第三,专业性向。

专业性向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

第四,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

  

  新课程拓展了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空间,教师专业自主性的增加,必将唤起教师内在的“尊严和欢乐”。

但是,新课程带来的一系列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教师面临着许多新的困惑,比如:

如何组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如何实施综合课程?

如何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等等。

如果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了太多不适应,就可能对新课程产生消极态度,以至于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信念和热情。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予以解决,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建立健全能够适应新课程需要的专业情意,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建立起专业自信,坚定适应新课程的教育信念,要对新课程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做新课程的促进者、开拓者。

3、对策

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这次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参与是这次课改的显著特点,同时也具有民主化的特点。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具有多重意义,它有利于课程实施,在学校中与课程的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是教师,最熟悉教育现场的也是教师。

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这次课改成功的一大关键。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更应充分看到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当下,正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之际,提高教师素质迫在眉睫。

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科研是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学历提升、自我学习和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它对于培养学科带头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将起到积极作用。

1.全面实施目标导向策略,构建完善素质培养体系。

学校应先从总体上确定了本校的总目标;然后对教师提出要求,使学校目标和教师个体目标结合一起,成为全校教师的行为准则。

把科研兴师、兴校、兴教和培养教师素质、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做到学校思想认识、制度建设、培训网络建设到位、教研组和相关教师责任到位,具体落实的机制,组成科研兴师的网络,使教学、研究、培训融为一体。

2.实施课题带动策略,培养教师科研素质。

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也是教师科研、创新素质必不可少的途径。

针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展典型课例研究,营造教师自觉参与课题研究的氛围,激发教师投身课题研究的积极性,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加速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进程。

3.实施互助互动策略,提高团结协作的水平。

良好的教师间互助互动关系,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4.实施行动反思策略,增强创新发展的素质。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对教学过程的行为进行优化是永无止境的。

自我反思本身也就是研究,自我纠正错误、自我完善就可能得到创新的成果。

从而培养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化。

5.实施评价激励策略,建立终身学习机制。

积极改革旧的评价制度,建立新的教研评价机制,改变以往只注重结果、考试分数而忽视过程评价的方式,淡化考试选拔、强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功能,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加强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的考核与评价。

全面衡量并将结果作为个人评优依据,以此来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顺利实施,推动课程改革工作的贯彻与落实,引领教师向教师专业化轨道前进。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综合型、研究型的教师。

要在变革的浪潮中遨游,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二)注重师德修养 

教师要树立师德的以下三种意识:

1.“天平”意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和育人是分放在两个托盘中的砝码,要使天平永远处于平衡状态,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教书和育人并重,教师要把教书育人内化为自身需要,把职业责任升华为博大爱心,于琐碎中寻找欢乐,于平凡中创造奇迹。

因此,教师只有把责任浓缩为良知,让良知去面对无限信任你的学生,天平才永远不会失衡。

2.“镜子”意识: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首先要树立“平面镜”意识,即经常性地以人为镜,时时进行自我对照、自我检查、自我反思、自我内省、自我教育,最终达到自我履行职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境界。

其次教师要树立“放大镜意识”,即善于捕捉学生各方面的“亮点”,特别是在一般人眼里或许微不足道的优点,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度的“放大”表扬。

第三,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缜密的分析能力,折射出学生中那些偶发的心理信息和行为迹象,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故此,教师要树立“透镜意识”。

3.“磁铁意识”:

磁性是磁铁最基本的特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自己的仪表、语言、行为、举止等无时无处不展示出磁性般的强烈感、号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并使自己周围存在强大的磁场,让每一个学生都置身其中。

同时,教师只有不断通过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新观念,制定新举措,创造新方法,才能使自身拥有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良好的素质,并辐射出强烈的磁性,吸引学生在知识的王国中积极进取、广泛涉猎,最终达到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三)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1.新课程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八点:

(1)教学策略。

坚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有素的原则;坚持目标明确、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压缩课堂讲授时间、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的原则;坚持精讲精练、重视笔头的原则;坚持把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的希望寄托于课堂、寄托于学生的原则;让学生表现于课堂、感情寄予课堂、享受课堂的原则;让掌声、笑声、欢呼声在课堂上响起的原则;教师要带着三见宝贝--------“爱心、激情与微笑”走进教室的原则。

(2)教学方式。

教师要坚定不移地向着“自主、合作、探究”这个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主方式转变。

因为这是世界性的现代学习方式的总体特征。

教师们要大力推广“学习小组制”、“学科小先生制”、“合作学习制”。

在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中,建立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管理;以“学科小先生”来进行课堂辅助教学,及时解决每位学生的具体学习问题,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采用小组间、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形式等。

所有这些都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的方式。

(3)教师形体。

每节课面对几十位学生百余只眼睛的45分钟扫描,教师的外表形象直接影响着他在学生中的威信与课堂教学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要衣着得体,保持头发的整洁美观,特别防止衣服上出现头皮屑;注意保持一天三餐后刷牙漱口的好习惯,保证口腔的清洁卫生;经常修剪指甲,不让学生看到教师有“一手黑指”;保证讲话时不要唾沫飞溅,不要有不雅观的附加表情。

女教师可适当化淡妆,男教师也要讲究衣着。

(4)教学语言。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做到规范文明、音量适中、语速正常、抑扬顿挫、饱含着教师的感情色彩,特别是教师要苦练普通话读音,准确、清晰生动的教学语言是学生的一种享受。

英语教师要用标准的课堂英语来进行授课,其它学科教师要坚持用普通话来进行教学,要避免使用方言来教学。

注意使用礼节性、激励性、创造性语言,如请坐下、谢谢、对不起、很好、不错、我很高兴、相信你会做得更好、建议大家掌声鼓励、你的回答与众不同、你的解法很独特……

(5)上课姿势。

教师上课时宜站立为主,既要站在讲台上,也要学会站在学生中间;站的位子要科学合理,不要不经意地把学生看板书的视线遮住;要适时地走动,切忌经常走动,边走边讲。

因为,不断变换的教师位置会影响学生视线与注意力的集中。

(6)授课表情。

学生是察言观色的能手,教师的表情与目光,是学生学习心态的晴雨表,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些微笑、少些愤怒;多些丰富多彩、少些呆板生硬;要在进教室之前整理自己的心镜,给学生以神采奕奕、乐观向上的感觉。

(7)教师目光。

教师在上课时目光要慈祥,要目视全体,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同时关注特殊的学生个体,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注;切忌眼睛盯住黑板或回答问题的学生,而把其他学生从“淡望”直到淡忘。

(8)教学手势。

教师的教学手势就是教学中重要的媒体之一。

教学手势的形象直观与恰当应用会大大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与吸引力。

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规范的课堂手势。

如请学生发言的手势、对学生欣赏的手势、配合教学内容的形化手势等,都要有恰当的表现形式,不可使用会给学生带伤害、误导、引起学生误解的手势。

 2.新课程教学的“五还”、“六尽量”

  五还:

还“时间”----每节课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更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还“空间”----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空间的便利,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及根据需要变动位置;还“工具”----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还“提问权”----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问题;还“评价权”----包括自评和他评、发表感受等。

“五还”对解放学生、活跃课堂起到了推动作用,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的感情态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六尽量:

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独立思想;尽量让学生实践操作;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达;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尽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个人的良好素质不是与生惧来的,是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自己的认识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

只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努力钻研业务、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我们就一定能够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优秀教师,一位受学生欢迎、爱戴的教师,一个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新时代的教师。

从而与学生共同搞好素质教育,完成时代赋于我们的历史使命,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贡献。

 

[1]黄文芳.谈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互动性[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5.

[2]王臣.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J].黑龙江技师学院,2003,9.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

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