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北京中考易错题精析四.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02143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北京中考易错题精析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北京中考易错题精析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北京中考易错题精析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北京中考易错题精析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北京中考易错题精析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北京中考易错题精析四.docx

《初中化学北京中考易错题精析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北京中考易错题精析四.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北京中考易错题精析四.docx

初中化学北京中考易错题精析四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

A、硅   B、铁   C、氧   D、铝

分析:

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B)

 

 

 

A、矿泉水(有水、可溶性矿物质等)

B、蒸馏水(只有水)

C、白醋(有水、醋酸等)

D、苏打水(有水和碳酸钠)

3、下列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B)

A、矿石粉碎(只是形状的改变)

B、燃放焰火(物质的燃烧)

C、酒精挥发(三态变化)

D、铜丝导电(没有新物质生成)

4、下列物质中,能用作钾肥的是(A)

A、KCl(有K元素)

B、NH4HCO3(有N元素)

C、CO(NH2)2(有N元素)

D、Ca(H2PO4)2(有P元素)

5、每年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吸烟有害健康,烟气中的一种有毒气体是(C)

A、O2(可供给呼吸)

B、N2(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

C、CO(有毒气体)

D、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6、生活中的下列物质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C)

A、食盐B、蔗糖C、植物油D、味精

分析: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食盐、蔗糖、味精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植物油不能溶于水,形成的是乳浊液。

7、下列图标能表示“禁止烟火”的是(C)

A、

(禁止堆放易燃物质)

B、

(禁止吸烟)

C、

(禁止烟火)

D、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8、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原子核中有1个质子,原子为氢原子)

B、该元素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

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

D、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9、下列物质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是(B)

A、铜(金属由原子直接构成)

B、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C、金刚石(固态非金属由原子直接构成)

D、氯化钠(由钠离子、氯离子构成)

10、下列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B)

  

  

  

A、倾倒液体(瓶塞倒放,标签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试管略微倾斜)

B、检验装置气密性(如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

C、过滤(没用玻璃棒引流)

D、滴加液体(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于试管口上方)

1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C)

A、H2O2(有氧元素,没有氧分子)

B、H2O(有氧元素,没有氧分子)

C、O2(由氧分子构成;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混合物,如空气中有氧气)

D、CO2(有氧元素,没有氧分子)

12、每个人都要有安全意识.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C)

A、乘坐地铁时,携带鞭炮(鞭炮引燃后,会对人身、财产造成危险)

B、电器着火时,用水扑灭(会引起短路;应先关闭电源)

C、少量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D、厨房里天然气大量泄漏时,立刻打开抽油烟机排气(打开抽油烟机,会产生电火花)

13、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质量会减少的是(A)

A、浓盐酸(有挥发性)

B、浓硫酸(有吸水性)

C、氢氧化钠(易潮解;2NaOH+CO2=Na2CO3+H2O)

D、氯化钠(质量基本不变)

14、“气体可压缩储存在钢瓶中”的原因是(C)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不断运动

C、分子间有间隔(分子之间有间隔,压缩后,间隔变小)

D、分子由原子构成

15、下表是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其中呈碱性的是(A)

物质

肥皂水

蔗糖水

食醋

柠檬汁

pH

10.2

7.0

3.3

2.0

A、肥皂水(pH=10.2>7,显碱性)

B、蔗糖水(pH=7,显中性)

C、食醋(pH=3.3<7,显酸性)

D、柠檬汁(pH=2.0<7,显酸性)

1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是(C)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白烟)

B、镁条在稀盐酸中反应放出热量(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是放热反应)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D、硝酸铵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能吸收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降低)

17、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瓶内压强不会减少,2C+O2点燃2CO)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保证完全消耗掉瓶中的氧气)

C、氮气不与红磷反应且难溶于水,是设计该实验的依据之一(要求红磷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不能和其他成分反应)

D、打开弹簧夹,最终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水面以上容积的

18、导电陶瓷是一种新型陶瓷,除能导电外,还具有耐高温、抗氧化、抗腐蚀等性能,广泛用作航天器、发动机的绝热材料.按陶瓷中导电的物质不同,导电陶瓷有氧化锆(ZrO2)、二硅化钼(MoSi2)、碳化硅(SiC)、铬酸镧(LaCrO3)等类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导电陶瓷的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抗氧化、抗腐蚀)

B、铬酸镧由三种元素组成(La、Cr、O三种元素)

C、碳化硅中硅、碳元素的质量比为7:

3(28:

12=7:

3)

D、上述导电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ZrO2、LaCrO3(LaCrO3不属于氧化物)

19、硝酸钾与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20℃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

C、40℃时,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氯化钾大(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

D、60℃时,55克硝酸钾溶于50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

20、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分别逐滴滴加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该图说明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该图无法得出镁、锌的金属活动性的关系)

B、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a点时,镁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锌已反应完)

C、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b点时,镁产生的氢气多)

D、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c点时,锌和镁都还没完全反应;继续滴加稀硫酸,都有氢气产生)

21、淡水资源有限,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滴水.

(1)活性炭常用于净水,其主要作用是吸附.(活性炭有吸附性)

(2)下列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C(填序号).

A、用洗菜水浇花    

B、使用节水龙头

C、用不间断的流水冲洗碗筷(不间断的流水冲洗碗筷,会造成水的浪费)     

D、洗手擦肥皂时,关上水龙头.

22、水是重要资源.

(1)电解水实验中,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是H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通电2H2↑+O2↑.

(2)利用如图所示的简易装置可把海水转化为淡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填序号).

a、小容器中的水为淡水

b、获得淡水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高,速度快)

c、大容器中得到的溶液一定是含有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不一定饱和)

23、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食品安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下列食品因有毒而不能食用的是CD(填字母序号).

A、葡萄酿制的酒(可以适量饮用)      

B、花生油炒的菜(可以食用)

C、甲醛浸泡的海产品(甲醛能和蛋白质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    

D、霉变的大米、花生(有大量的黄曲霉素,能损坏人的肝脏)

(2)人们通过食物获取各种营养素.

①下列食物中,能提供大量蛋白质的是C(填字母序号).(米饭有大量的糖类;西红柿主要有维生素和纤维素;牛肉中有大量的蛋白质)

②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钙元素.(幼儿和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老年人缺钙,会骨质疏松)

(3)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①煤、石油和天然气常称为化石燃料.

②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的更充分.(利用率更高)

24、能源与环境.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2)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BC(填字母序号).

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增加CO2的含量)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可加强对CO2的吸收,降低空气中CO2的含量)

C、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可降低空气中CO2的含量)

25、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应该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

(1)科学家采取“组分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和,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2+6H2=C2H4+4H2O;(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反应前后不变)

(2)为了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填序号)①③.

①大量植树造林;(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

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新能源没有得到广泛使用,很多方面还要使用化石燃料)

③更多地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缓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26、自然界中的碳循环(部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碳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CD)

A、碳循环中的“碳”指碳单质(指二氧化碳)

B、能吸收碳的自然资源主要有海洋、森林、石灰岩

C、保持自然界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可防止温室效应)

D、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可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27、下列生活用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C)

A、铁锅(金属材料)

B、瓷碗(硅酸盐材料)

C、塑料盆(塑料是聚乙烯材料,是有机合成材料)

D、玻璃杯(硅酸盐材料)

28、很多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为减少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BC.

A、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B、使用可降解塑料     

C、回收各种废弃塑料.(都能减少白色污染)

29、我国发行的首套航母纪念币其铸造材料为金和银,而第五套人民币中,铸造1元、5角和1角硬币的主要材料含有铁、镍(Ni)、铜等.

(1)选择铁、镍、铜等金属作为铸造硬币的原料,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储量丰富、无毒、美观等(答出一条即可).

(2)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到铁丝和镍丝表面均有固体析出,则上述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Fe>Ni>Cu.(强置换弱)

30、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漱口,可缓解咽喉肿痛.配制该氯化钠溶液时,用筷子搅动的目的是加快溶解速率.要配制该氯化钠溶液100g,需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0.9g.(100g·0.9%=0.9g)

31、通过研究铁制品的实践活动,同学们认识到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废旧钢铁表面的铁锈可用盐酸除去,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Fe2O3+6HCl=2FeCl3+3H2O.

3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碳酸饮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充入二氧化碳气的饮料。

主要成分为糖、色素、甜味剂、酸味剂、香料及碳酸水(即充入二氧化碳气的水)等。

生产碳酸饮料常用的工艺有两种:

一种是配好调味糖浆后,将其灌入包装容器,再灌装碳酸水,称现调式,该工艺设备简单便于清洗,但不易控制二氧化碳气的含量;另一种是将调味糖浆和碳酸水定量混合后,再灌入包装容器中,称预调式,该工艺中糖和碳酸水的比例准确,二氧化碳气的含量容易控制。

两种工艺中用到的二氧化碳,是以工业生产中得到的二氧化碳为原料,经过冷凝、分离、提纯等,最后得到食品级二氧化碳,再制作碳酸饮料。

目前,国内的碳酸饮料大多数采用PET(中文全称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灌装。

随着储存时间的推移,饮料瓶中的二氧化碳会逐步泄漏出来,使得产品含气量不足,影响饮料口感。

生产企业普遍把碳酸饮料从罐装结束到二氧化碳泄漏到一定程度的时间称为碳酸饮料的保存期。

下图是以相同容积、不同壁厚的PET瓶灌装碳酸饮料为研究对象,充入4倍体积(20℃时体积倍数)的二氧化碳密封,置于40℃、23℃环境下储存,二氧化碳总泄漏量的测定结果。

过量饮用碳酸饮料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在抑制饮料中细菌的同时,对人体内的有益菌也会产生抑制作用,使消化系统受到破坏。

大量糖分有损脏器健康,容易引起肥胖和龋齿。

碳酸饮料大部分都含有磷酸,大量饮用会引起钙、磷比例失调,导致骨骼以及牙齿严重发育不良。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充入二氧化碳气的饮料被称为“碳酸饮料”的原因是H2O+CO2=H2CO3(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2)为确保碳酸饮料中气体的含量充足,应选用的工艺是预调式。

(3)由曲线图可以得出,影响二氧化碳总泄漏量的因素是温度、壁厚、时间。

(4)为保护牙齿,青少年要少喝碳酸饮料。

碳酸饮料中影响牙齿健康的物质有糖、磷酸。

(5)下列关于碳酸饮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C(填序号)。

A、饮料中二氧化碳能起到抑制细菌的作用

B、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来源于空气

C、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瓶壁越厚碳酸饮料保存期越长

33、二氧化氯(ClO2)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

(1)ClO2可用于工业制备高效氧化剂、漂白剂亚氯酸钠(NaClO2).

①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工业生产NaClO2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O2+2X通电Cl2+2NaClO2,其中X的化学式为NaCl.(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2)ClO2是国际上公认的安全、无毒的消毒剂,可以快速将剧毒的氰化物氧化.ClO2与氰化氢(HCN)在气态下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该反应生成的N2与CO2的质量比为7:

22.(2ClO2+2HCN

N2+2CO2+2HCl;N2与CO2的质量比=28:

(44×2)=7:

22)

34、A、B、C、D、E、F分别为氧气、水、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钠、碳酸钙六种物质中的一种,并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1)A可供给呼吸,其化学式为O2.(A和B能相互转化,B能生成氢氧化钙,则B是水)

(2)C俗称熟石灰,B转化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3)D的化学式为CaCO3.

(4)F转化为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E是碳酸钠,F是二氧化碳)

(5)图中相邻物质间还存在如“

”的双向转化关系,请在图中画出.(Ca(OH)2+CO2=CaCO3↓+H2O;CaCO3高温CaO+CO2↑)

35、同学们通过以下实验对燃烧和灭火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1)实验①中酒精燃烧、实验②中水不燃烧,由此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要有可燃物.

(2)实验③中乒乓球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烧,由此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才能燃烧(乒乓球的着火点比滤纸的低).(两种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3)灭火的实质是阻断燃烧的条件,请举出一个生活中利用“隔离可燃物”防火的实例:

楼道内禁止堆放可燃物.

36、同学们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4P+5O2点燃2P2O5.

(2)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使瓶内外压强相同,防止红磷燃烧放热使胶塞被弹开.(缓冲的作用)

(3)实验后,天平指针不发生偏转,若此时打开胶塞,指针将会向左偏(填“向左偏”、“向右偏”或“不偏转”).(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打开胶塞,空气补充进去)

37、同学们分别取6g固体和20mL水,研究物质溶解前后温度的变化.

实验序号

实验内容

温度变化

温度升高

基本不变

温度降低。

(1)由于NaOH有腐蚀性,称量时应将NaOH固体放在烧杯中.(或表面皿)

(2)实验③中可观察到的温度变化是___.

(3)三个实验中,固体和水的用量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变量,对比三种物质溶解前后的温度变化.

38、某化学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三套装置进行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已知:

15℃、101kPa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1)A和B中质地较软的塑料瓶容积相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且充满CO2.将A的瓶盖打开,加入体积约为塑料瓶容积1/3的蒸馏水,旋紧瓶盖后充分振荡;向B中也注入体积约为塑料瓶容积1/3的蒸馏水,充分振荡.

①A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塑料瓶变瘪.

②B中塑料瓶无明显变化,其原因是:

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瓶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2)用传感器测量C装置中圆底烧瓶内压强的变化.

①某同学检验C装置气密性.甲中图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该同学进行的操作是缓慢向外拉动注射器活塞,并保持活塞不动.

②在圆底烧瓶中充满CO2,通过注射器向瓶中注入液体.下图乙是向C装置中分别加入同体积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得到的气压变化图象,其中表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曲线是Ⅱ(填“Ⅰ”或“Ⅱ”).(2NaOH+CO2=Na2CO3+H2O)

39、同学们通过以下实验,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查阅资料】BaSO4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

【实验一】同学们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定量4种溶液于试管中,再分别滴加少量的稀硫酸.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1号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2号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3号试管中有气泡生。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4号试管中有白色沉淀产生

(H2SO4+BaCl2=BaSO4↓+2HCl)

(1)3号试管中的实验现象是有气泡生成.

(2)4号试管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BaCl2=BaSO4↓+2HCl.

【提出问题】3号、4号试管中的现象能证明硫酸与Na2CO3、BaCl2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1号、2号试管中均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如何证明硫酸与NaOH、NaCl是否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实验二】同学们又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5号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滴加一定量稀硫酸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6号试管中始终无明显现象

(3)5号试管中的现象能证明NaOH与稀硫酸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图1为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即中和反应的实质)

【反思与评价】

(4)同学们发现3号、4号试管中的微粒数也有变化:

4号试管中的Ba2+、SO42-因生成沉淀而减少,3号试管中减少的微粒是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

(5)欲进一步探究2号试管中的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又补充了以下如图2实验.

该实验证明两种物质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请结合实验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滴加①加石蕊溶液的目的是检验硫酸是否参加反应.(稀硫酸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②试剂1和现象1分别是镁带、有气泡生成.(稀硫酸能与比较活泼的金属反应)

(6)根据此次探究活动,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填序号).

A、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稀硫酸与氯化钠不能发生反应)

B、从微观上看,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某些离子相互结合使离子数目减少(结合成沉淀、水、气体)

C、判断化学反应发生,可依据有新物质生成,也可依据某一反应物消失

D、证明复分解反应没有发生,可验证某一反应物依然存在.(某物质过量时会有剩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