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89326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金融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金融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金融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金融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知识点总结.docx

《金融学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知识点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学知识点总结.docx

金融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一、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由银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并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主要形态有:

现金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

二、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二)流通手段职能: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

三)贮藏手段职能:

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化身而保存起来时,执行贮藏手段职能。

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足值货币

必须是处于静止状态的货币

四)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态,进行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五)世界货币职能:

当货币走出一国的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

世界货币的作用:

国际间的一般购买手段

国际间的一般支付手段

国际间财富的一般转移手段

三、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本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它使货币流通的各个要素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简称为币制。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规定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

货币金属是规定用何种金属充当货币,它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

货币单位是指规定货币的名称及所含货币金属重量。

2、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本位币、自由铸造、无限法偿

辅币、限制铸造、有限法偿

3、银行券、纸币的发行与流通程序

4、金准备制度(黄金储备制度)

四、金银复本位制:

是以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货币金属,金币、银币都可以自由铸造的货币制度。

金银复本位制的三种形式:

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

五、金本位制:

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1)金币本位制:

是典型的金本位制。

以金铸币为本位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入国境。

(2)金块本位制:

即生金本位制。

是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

银行券(或纸币)只能有条件的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块,不能自由兑换。

3)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国内不铸造也不使用金币,而是流通银币或银行券

银币或银行券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然后用外汇在外国兑换成黄金。

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被称为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

六、发行库是人民银行为国家保管人民币发行基金的金库。

七、业务库是各商业银行对外营业的基层机构为办理日常业务保留营业用现金而设立的金库。

业务库的库存现金是银行办理日常现金收付的周转金,属于流通中的货币。

八、“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格雷欣法则)的内容:

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铸币(良币)必然逐渐被收藏、熔化或输出国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较低的铸币(劣币)则充斥市场,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这种必然发生的现象叫“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第二章:

一、信用的内涵: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

特征:

信用是商品或货币使用权的暂时让渡。

债务偿还性、债权收益性、信用活动具有风险性

二、各种信用:

(一)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销售商品时,以赊销和预付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

商业信用的特点:

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工商企业。

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

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一致的。

(二)银行信用:

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各类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1、银行信用的特点:

具有广泛的接受性

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

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2、银行信用是我国信用制度的基础。

(三)国家信用:

是指以国家为一方所进行的信用活动。

广义的国家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

狭义的国家信用只指国内信用。

即国家发行政府债券以筹集财政资金。

1国家信用的形式:

两种:

国库券与公债券

国库券是国家发行的用于弥补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短期债券,期限通常在一年以内。

公债券是政府发行的筹集建设资金的长期债券,期限在一年以上。

2国家信用的作用:

1、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

2、调节经济运行过程。

3、提高经济效益,培植后续财源。

(四)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满足公众消费方面货币需求的信用。

特点:

非生产性期限较长风险较大

(五)民间个人信用

民间个人信用是指城乡居民个人之间独立进行的信用活动。

当前我国民间信用的特点:

1.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2.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3.借贷方式的灵活性。

4.借贷形式多样化。

5.借贷金额扩大化。

6.借贷期限长期化。

7.借贷利率市场化。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1.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指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有价证券融资。

特征:

直接性;分散性;信誉差异较大;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2.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是指以银行为中介所进行的信用活动。

特征:

间接性;相对集中性;信誉差异较小;

具有可逆性融资主动权掌握在金融中介手中。

在间接融资活动中,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四、利率的种类

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存入或贷出本金的比率,用来表示利息水平的高低。

1、基准利率:

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2、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在借贷契约或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率。

实际利率:

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真实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用r代表名义利率,i代表实际利率,p代表物价上涨率,则

国际上精确的计算方法是

例如:

当前商业银行一年期整存整取储蓄存款利率为3.25%,2013年10月消费物价指数为3.2%,则实际利率为:

3.25%-3.2%=0.05%

3、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

在借贷期间内不做调整的利率。

浮动利率:

在借贷期间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

4、市场利率、行业利率、官定利率

市场利率是由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直接决定的利率。

行业利率是由金融业行业协会或公会确定的利率。

官定利率是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

5、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6、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四、西方利率决定理论

1、古典利率理论:

基本观点是:

利率由投资需求和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

特点:

(1)该理论是实际利率理论,认为利率与货币因素无关。

(2)认为利率的功能仅仅是促使储蓄与投资达到均衡,而不影响其它变量。

(3)采用流量分析法。

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基本观点是:

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而货币需求量又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若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转弱时,货币需求会小于货币供给,则利率下降。

特点:

(1)是完全的货币决定理论,认为利率纯粹是货币现象,与实际因素无关。

(2)货币可以影响实际经济活动水平,但只是在它首先影响利率这一限度之内。

(3)若货币供给曲线与货币需求曲线的平坦部分相交,则利率不受任何因素影响。

(4)采用存量分析法。

3、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基本观点:

利率决定于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

可贷资金供给包括:

(1)总储蓄

(2)银行新创造的货币

可贷资金需求包括:

(1)总投资

(2)由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的增加

特点:

(1)是长期的实际利率理论,强调实际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决定作用。

(2)它注重对某一时期货币供求数量的分析。

(3)兼顾货币因素和实际因素,存量分析和流量分析。

(4)忽视了收入与利率的相互作用。

4、IS—LM分析下的利率决定理论

将储蓄投资利率理论和货币供求利率理论中提出的各种影响利率的因素综合起来,并放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研究各因素对利率的影响。

IS曲线表明产品市场上供求相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

LM曲线表明货币市场上供求相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

在交点上所决定的利率为均衡利率,所决定的收入为均衡收入。

五、利率的作用:

(一)利率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调节社会资本供给量。

调节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

调节社会总供求。

(二)利率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

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引导人们的储蓄行为,形成合理的资产结构。

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第一,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

第二,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

第三,适当的利率水平。

第四,合理的利率结构。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总体思路是:

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第三章:

一、金融中介的基本功能

便利支付结算促进资金融通降低交易成本改善信息不对称转移与管理风险

二、政策性金融机构特征:

1、不以盈利为经营目标,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

2、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预算拨款、发行金融债券、向国内外金融机构借款。

3、资金运用以发放中长期贷款为主,贷款利率较低。

4、贷款重点是政府产业政策、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重点扶植的项目。

第四章:

一、商业银行的定义

商业银行是以吸收活期存款、经营短期工商业贷款为主的,并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的信用机构。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

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为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1、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追求利润最大化

2、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它的经营对象是特殊商品——货币

3、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可提供全面、广泛的金融服务

三、商业银行的类型职能分工型与全能型

职能分工型是指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别类从事各自特定的业务。

全能型是指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的业务,包括各种期限、不同种类的存贷款业务以及全面的证券业务。

四、商业银行的业务

一、负债业务

是指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

(一)银行资本

银行为开展业务经营而自筹的可长期占用的资金。

银行资本分为两级:

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1、核心资本:

是由银行的自有资金构成的可由银行永久性占有的资本。

主要包括:

第一,股本。

有普通股和永久非累积优先股。

股本实际上是银行的创办资金,即实收资本。

第二,公开储备

是指银行提取的或以其它盈余方式在资产负债表上明确反映的储备。

如资本盈余、留存盈余和营业盈余等项目。

2、附属资本

由银行可长期占用的资金形成的资本。

主要有:

未公开储备,又称为隐蔽储备。

重估储备,是对银行自身房产的重估,以使其更接近市值。

普通准备金,是为防备未来可能出现的一切亏损而设立的。

混合资本工具,是指带有一定股本性质又有一定债务性质的一些资本工具。

长期附属债务,是指期限较长的资本债券和信用债券。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银行资本/风险资产加权)×100%

(二)各项存款

1、活期存款,也称为支票存款。

2、定期存款3、储蓄存款4、存款账户的创新

(三)其他负债业务

1、短期借款:

同业拆借向中央银行借款转贴现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等

2、长期借款:

发行金融债券筹资

二、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是银行获得利润的主要途径。

(一)放款业务

是银行将其所吸收的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放给客户并约期归还的业务。

(二)贴现业务

(三)证券投资业务

证券投资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资金用于购买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

商业银行首选的投资对象是政府债券。

三、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一)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金,而是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它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性质:

商业银行不直接以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身份参与。

以收取手续费的形式获得收益。

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

中间业务的特点:

1、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

2、以接受客户委托的方式开展业务。

3、具有交叉性。

4、可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资源。

(二)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而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

五、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是指银行将具有共同特征的、流动性较差的盈利资产集中起来,以此为基础发售具有投资特征的证券的行为。

六、影子银行的内涵:

也称为“影子银行系统”或“影子银行体系”,通常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七、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一)安全性:

是指银行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

(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现和必要的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

包括两重含义: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

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三)盈利性:

是指银行获得利润的能力。

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管理主要有三个方面:

提高资产收益,合理安排资产结构。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增加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

降低银行经营成本。

(四)商业银行经营总原则

在保证资金安全和资产流动的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流动性是实现安全性的必要手段,安全性是实现盈利性的基础,追求盈利是安全性与流动性的最终目标

八、金融创新的含义: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

九、金融创新的原因:

避免风险,规避政府的金融管制,新技术的出现及其在金融业的应用

十、金融创新的内容

1、金融业务的创新

负债业务:

多种新的存款工具的出现

资产业务:

发展消费信用、开展银团贷款等。

中间业务与清算系统的创新

2、金融市场的创新

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定价模型的创新

3、金融制度的创新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和规模迅速增加,跨国银行得到发展,金融机构之间出现同质化趋势,金融监管的自由化与国际化

十一、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影响:

1.金融创新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市场交易,使金融工具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

2.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3.金融创新使金融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强。

4.金融创新促进了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

5.金融创新增加了各国中央银行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及实施监管的复杂程度。

第五章: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统一发行银行券的需要,集中办理全国票据清算的需要,为商业银行提供最后的资金支持的需要,代表政府管理全国金融业的需要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发行的银行垄断国家的货币发行

二)银行的银行集中存款准备金

充当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三)国家的银行

代理国库

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的信贷支持

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外汇、黄金储备及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

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

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政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三、金融监管的内容

1、市场准入监管2、金融风险监管3、金融业务监管:

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经营品种、经营合规性进行监管。

4、市场退出监管:

接管、解散、撤销、破产

四、金融监管的原则依法监管原则综合性与系统性监管原则合理适度监管原则

公开、公平、公正的监管原则自我约束与外部强制相结合原则

五、存款保险制度:

是指经办存款的机构根据存款额的大小,按一定的保险费率交纳保险费给存款保险机构,当存款机构无力支付存款时,该保险机构在一定限度内代为支付。

六、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1.防止银行挤兑。

2.防止因为个别银行的破产而引起整个银行体系发生支付危机,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3.为陷入困境的银行提供流动性。

4.保护小额储户利益。

5.有利于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第六章:

一、金融市场的定义:

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包括三层含义:

1.它是金融资产进行交易的有形或无形的场所。

2.反映了金融资产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所形成的供求关系。

3.包含了金融资产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行机制,主要指价格的形成机制。

二、金融市场的类型:

1、按金融交易的期限划分

短期金融市场(货币市场),交易期限在一年以内。

长期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

2、按金融交易的程序不同,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发行市场,也称为一级市场。

是新金融工具最初发行上市的市场。

流通市场,也称为二级市场。

是已上市的旧的金融工具买卖转让的市场。

3、按交割时间的不同,分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

现货市场即现金交易市场,是当天成交、当天交割,最迟三日内交割完毕。

期货市场是以标准化的合约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4、按金融交易的存在场所划分,分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

5、按金融交易的标的物不同,分为: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

6、按存在地域或活动范围来划分:

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三、金融工具

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和价格的书面文件。

金融工具的特征:

1.偿还性:

是指债务人必须归还本金以前所经历的时间。

2.流动性:

是指金融工具迅速变为货币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3.风险性(安全性):

是指购买金融工具的本金和预期收益所具有的风险程度或其安全的保障程度。

4.收益率(盈利性):

是指金融工具所取得的收益和本金的比率。

四、货币市场的特点:

融资期限短,融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市场参与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金融工具具有较强的“货币性”

五、同业拆借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之间为弥补短期资金不足,解决临时性资金需求,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场所。

特点:

1.交易主体受到严格限制2.融资期限较短3.一般不需要担保4.利率由资金供求双方议定

六、回购协议是指在货币市场上出售证券、取得资金的同时,出售证券的一方同意在约定时间按契约或约定价格重新购回该项证券。

七、资本市场的功能:

1、媒介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2、确定资本的占有条件和为资本定价。

3、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4、促进企业资产结构的优化。

八、有价证券的行市取决于两个因素:

市场利率,有价证券所带来的股息或利息收益

九、发行方式的选择:

公募与私募

公募:

面向市场上大量非特定的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

私募:

指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发行股票。

十、期货交易:

是指买卖双方成交后,按契约所规定的价格,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交割。

期权交易是指投资者在付出一定费用后,在一定期限内取得一种可按约定价格买卖某种股票的权利,而不管该种股票此时的价格已升高或降低。

第七章:

一、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内容及政策意义)

注重对货币需求的各种动机的分析认为,人们保有货币的动机有: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货币需求函数为:

M1=L1(Y)M2=L2(r)M=M1+M2

二、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货币的供应方面。

理由是:

1、影响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因素相互独立。

2、在函数式的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有稳定性;有些只在很少情况下才影响货币需求。

3、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三、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M1=M0+各项活期存款

M2=M1+各项定期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其中,M1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流动性较强;M2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

M2-M1称为准货币,流动性较弱。

四、原始存款:

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

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创造出来的超过最初存款部分的存款。

五、存款货币创造的前提条件:

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实行转账结算制度

六、存款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

(1)法定存款准备率r

(2)现金漏损率c

(3)超额准备率e

存款货币最终扩张的倍数为:

七、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

1、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之和。

2、货币乘数:

由基础货币数量变动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增减变动的倍数。

货币供应量Ms=m×B

其中,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

八、货币供应机制:

MS=C+D

B=C+R=C+RR+ER

m=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

将上式分子分母同除以D,则

结论:

影响货币供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货币供给具有极强的内生性。

九、财政收支活动对货币供给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财政收入:

货币由商业银行转入中央银行,减少基础货币

财政支出:

货币由中央银行转入商业银行,增加基础货币

1.财政收支平衡,不影响货币供给。

2.财政收大于支,有结余,货币供给会减少。

3.财政收不抵支,出现赤字

一是动用上年结余,不影响货币供给。

二是向中央银行透支,会导致货币供应的增加。

三是发行国债。

用自有资金买,不影响货币供给。

若挪用生产经营资金购买,会间接扩大货币供给。

十、货币均衡含义

货币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量与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必需的货币需求量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Md=Ms若Md不等于Ms,则是货币失衡,即货币供求非均衡。

第八章: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1、从现象或表现形式看:

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或货币持续贬值的过程。

2、从成因的角度:

如果货币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产品的增长速度,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3、从短期市场状态和长期趋势看:

现实流通中的货币量持续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4、从综合角度:

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应过多引起的经济现象;其表现是持续的、普遍的价格上涨。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按产生原因不同分为:

1、需求拉上型:

由于总需求的过度增长,导致物价的全面上涨所形成的通货膨胀。

2、供给型通货膨胀:

(1)成本推动型:

由于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使成本提高,导致价格上升所形成的通货膨胀。

(2)利润推动型:

由于竞争机制的不充分,垄断企业为追逐高额垄断利润而提高价格所形成的通货膨胀。

3、结构型通货膨胀:

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组成部分发生结构性变化,造成物价全面上涨所形成的通货膨胀。

4、预期型通货膨胀:

由于公众反复的心理预期引起物价全面上升所形成的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标):

(一)消费物价指数:

资料容易收集,公布次数频繁,但范围较窄。

(二)批发物价指数:

不包括劳务产品,容易出现信号失真。

(三)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范围广泛,能准确反映物价水平的变动。

四、通货膨胀的效应:

1、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产出效应。

当经济体系中存在闲置资源时,通货膨胀可能会带来经济的短期增长。

经济体系中无闲置资源时,通货膨胀不会带来任何实际的经济增长。

2、强制储蓄效应:

是指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来筹集其生产性的财政投资资金,从而提高社会能够转化为投资的储蓄的储蓄率水平的效应。

五、通货紧缩的定义

三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