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8712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docx

《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docx

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篇1

本节课是一节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为了让这节课上的不单调,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于是我设计这样一节课。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巩固了一下100以内数的顺序,这让学生学习的非常扎实。

我用不同的数学方式进行了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

一二组用5个5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然后再出示课题。

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

紧接着,我让学生用刚才数的这些数中的一个数说一句话。

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

(1)首先我来示范,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

要求学生不能抓得太紧,也不能抓得太多。

(2)数出一把蚕豆的粒数。

(3)以一把蚕豆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花生米和一把黄豆的粒数。

(4)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最后一个环节“数一数”时,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数校园的大树,数校园的房间等等。

让学生们在游戏当中,在快乐当中掌握了数,运用了数,并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解。

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篇2

这是一节活动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会用学过的百以内的数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个数,让学生在抓东西的动手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同时学会一些估计的策略和方法。

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在课前调查中,让学生用一百以内的数说一句话的题目,书上也给了两个例子,结果发现学生说的例子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

(1)学生说的例子范围很窄,许多孩子就按照书上的例子套,没有发散开来。

(2)学生举的例子数字局限在10以内的数字居多。

分析原因,在于学生接触的事物的数量以10以内的数为主,并且他们关注的事物是与他们生活密切联系的那一部分,比较狭隘。

教师就在课前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生活中的一百以内的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回家后与父母一起找一找,并在上课时把找的东西带来全班展示,结果学生找的.很多东西都非常有价值,比如一个学生带了一根皮尺,上面就有着百以内的数;又如一个学生带了一本日历来指给大家看上面的百以内的数,班上甚至有一个孩子把家里的如筷子的支数,小人书的本数,光盘的张数,象棋子的个数,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更加深了百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课后调查中,仍有这道题目,目的是检测学生通过这节课的活动,能不能更开放的说出生活中的例子。

可惜的是结果并不如人意,学生的回答要么仍是自己找的例子,要么还是自己以前就知道的,如班上有36人,说明教师这一部分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先用课件演示书上的例子,这时已经有学生举起了手准备回答,但教师为了再开拓学生的思路,没有对此做出反应,而是拿出自己准备的东西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里说,最后才请个别学生说他们的发现。

问题出现在四人小组讨论这里,学生虽然都互相说了,但并没有认真听其他人的发言,也就没有吸取别人说的好的地方,最后能说出来的可能仍是自己带的例子或是自己以前就知道的。

本节课以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为主,有四人讨论,更多的是四人动手操作抓糖果、花生米和黄豆的活动,在课堂中就呈现出一种比较乱的状态,教师对小组活动的组织和把握还需要改进和训练,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经历学习的过程,教师又能有序地进行组织教学,做数学活动中真正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篇3

今天有幸和金陵小学仙林分校的徐梅老师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

整节课主要分为三部分:

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

“说一说”环节中,徐老师通过“我们自己的年龄超过1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在30几40几岁的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超过60岁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在50几岁,60几岁以上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是

30、4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

”让小朋友们对家人的年龄都一个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这个很好,很值得我学习。

两节课中,区别最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部分:

“猜一猜”的环节,(选的豆子的特点,蚕豆和花生米差不多,蚕豆比花生米大一点,花生米比黄豆大的多)两节课中,都是先开始提出要求,活动时如何操作,这一点在活动操作中确实很必要。

而徐老师在说完要求后,还给学生示范了如何抓,她是原话:

现在请看老师怎么做,老师现在要抓一把蚕豆,张开手抓一大把,不要太紧,不要太松,尽可能抓满就好。

这样的示范为学生下面的操作提供了实效性,而我在这一个环节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后来学生在抓豆子的过程,学生相互之间不统一,有的抓太紧,有的抓太松,还有的同学自己前后抓的都不统一,这一点是需要我学习的地方。

另外,徐老师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感觉很好,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而且积极性很高,真正觉得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而我的活动总觉得是一种形式上的动,没有让学生思维真正的动起来。

在猜一猜环节中,我们都设计了记录结果的表格。

从表格的设计上各有千秋,徐老师让每一次操作完,组员把结果报给组长,所以在报的过程中,学生比较的只是一种横向比较,我比你的多还是少?

那种成就感源于与他人比较的结果,而没有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如才花生米是根据蚕豆的粒数来猜出来的)的一个纵向思维,而我的表格是学生每一次记录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的。

所以从教材的设计安排角度考虑,我觉得我的表格比较合理些。

另外,小组活动中,我一次操作,我是一贯的口令(说停就停)来让他们停止操作,而徐老师是通过按节奏拍掌声来让他们做好,这样拍掌声的过程中,其实也在等那些没有做好的孩子。

(下次试着学做)

在教学数一数,没法将孩子带到校园,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将校园美景带入教师,这还是比较好的!

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我觉得自己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上课走动次数太多,容易忽略学生,原因:

急躁。

2、语言表达不规范,以后的课,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如今天课中量词的使用等。

3、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说的机会。

徐老师今天的课细节做得很好,如一个孩子民族的发音有误,她纠正两三次,孩子说的不完整,她一次次引导,看了真让人感动。

而在我的课堂,我可能很容易忽略这些,包括孩子的生成性错误。

以后这点要改,照顾到我的每一个孩子!

 

数学一年级上册《分类》教学实录

重点难点:

让学生按单一的标准分类。

教具准备:

投影仪实物图片学具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

(喜欢)

师: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参观商场,好不好?

生:

师:

在去之前,老师有个要求,同学们在看的时候要认真的观察,看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些什么?

(播放商场的影片)

二教学新课

1师:

谁来说说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生:

我看到了,商场有……

师:

大家看到的东西真多啊,那在这么多东西的摆放上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啊?

生:

我发现了……

师:

同学们的发现都很好,那用一句话说,就是什么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生:

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师:

同学们说的对,那老师再让你们看一段录象,看这次你有发现了什么?

(放录象)

生:

我看见……,我发现……

师:

有没有看见阿姨在干什么啊?

生: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小结:

同学们说的对,一样的东西就是同样的东西,看,像阿姨那样,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揭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的方法——板书《分类》

2师:

刚才我们看到了阿姨摆柜台,小朋友也想试试吗?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白纸,还有一叠图片,等一下你们看看是些什么图片,想一想怎样分在动手,把图片后面的小纸条撕开,在白纸上贴好,下面小朋友就四人小组合作,把你们台面的图片分类贴放好。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讲评:

我们来看看这个小组摆的怎样,先请小组长说说你们是怎样摆的?

大家觉得他们分的好不好?

师:

老师觉得这几个小组摆得都不错,像同学们看到的经过我们的分类摆放,东西看上去就不觉得乱了,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

比如:

我们要买面包,要到哪去买啊?

我要买笔记本?

我要买电视?

你们说这些东西分类摆放好,我们一下子就能找到,你们说好不好?

(好)所以以后我们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都要分类摆放,养成良好的习惯。

3师:

看到大家刚才摆的怎么好,老师还有一件是想大家帮忙,愿意吗?

(愿意)

师:

那就请你们那出白色的纸袋,这里面的东西太乱了,你们能不能帮老师分一分,把它分类放到这些小杯里面?

(好)那就再四人小组分一分。

(小组合作分学具)

师:

老师见到大家都分好了,这次谁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

……回答……

师:

同学们都分得很好,现在谁觉得已经学会了分类了?

那老师就要试试你们是不是真的学会了分类了!

三指导学生做课本上的练习

1、第一题:

把同类的圈起来。

2、把车涂上颜色。

3、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

四质疑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学会了分类,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是分类;而且有些同学学会了分类的技巧,老师真高兴!

小学三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数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109例2及3练习二十四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

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1.师:

同学们,我们的童年生活在丰富多彩、游戏多种多样,跷跷板就是其中之一,你们玩过吗?

好玩吗?

(自由回答)

师:

想一想,玩跷跷板的两个人在体重上有什么要求?

生:

两人体重不能相差太多。

师:

三四班的甲同学体重50千克、乙、丙分别重25千克,假如甲和乙玩跷跷板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画图表示。

师:

如何使跷跷板平衡?

生画图表示。

2.介绍天平

师:

天平的工作原理同跷跷板一样,下面请看大屏幕(flash画面伴有声音:

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天平。

在实验室里能见到我,当我平衡时,表示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

二、动手合作、探究就知

1.故事引入

(flash画面伴有声音。

)森林王国的`熊妈妈生病了,小猴和小兔准备买东西去看望他。

他们来到水果摊前,小猴对小兔说:

“西瓜又大又甜,我们就买它吧。

”于是他俩把西瓜放到天平上称了称,发现一个西瓜重4千克,小猴提了提:

“哎呀,太沉了,我提不动。

”小兔试了试:

“我也不行。

”正在他们俩不知怎么办时,售货员叔叔说:

“西瓜和苹果都是1千克2元钱,你们可以把西瓜换成苹果,这样就一人一半了。

”“对呀!

叔叔的主意好。

”他俩高兴地说:

“一个西瓜4千克,4个苹果1千克,假如每个苹果同样重,1个西瓜能换几个苹果?

小朋友,你能帮我们算一算吗?

①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会关心别人;

②师:

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

从第一个图中看出,一个西瓜重4千克,从第2个图中看出4个苹果1千克,问题是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

师:

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

(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学生讲思路。

师:

熊妈妈见到两位小客人,心情十分高兴,病也好了一大半,决定邀请小猴和小兔去动物园逛逛,他们看到了什么?

请看大屏幕。

①P109做一做。

(flash画面伴有声音:

森林王国动物园的跷跷板平衡游戏开始了。

“我小猪先坐上去,谁来和我玩呀?

”“小猪等等我,我们和你玩,呵,跷跷板平衡了。

”“你们玩的这么开心,我也来凑凑热闹吧!

”“老牛,我们四头小猪站在一起才能和你玩啊!

”同学们,两头牛和几只羊站在一起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

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

师:

2头牛等于几只羊?

应怎样思考,自己想一想,再交流讨论。

师:

边播放课件边讲解。

②看大屏幕(练习二十四4题)

(flash画面伴有声音:

“小鸡,你比我轻,我不想和你玩。

”“臭鸭子,你才比我轻呢!

我还不想和你玩呢。

”在一旁的鹅听到后,赶紧跑来劝架:

“别吵了,我和你们一起玩吧!

”孩子们看到这里,你们知道一只鸡和一只鸭谁重一些?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播放课件,讲解。

拓展内化解决问题

师:

参观完动物园后,在回家的路上又碰到什么情况了?

看大屏幕(练习二十四.3)

(flash画面伴有声音:

“灰兔哥哥,今天我们真是大丰收,我采了大萝卜,你采了这么多胡萝卜和白菜,我想用9个大萝卜换3棵白菜,行吗?

”“白兔弟弟,行,那我也用6个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吧。

”等量代换游戏开始了,你们知道6棵白菜能换几个胡萝卜吗?

师:

提示先求1棵白菜能换几个胡萝卜?

学生可用学具摆一摆。

课件展示:

9个大萝卜=3棵白菜→3个大萝卜=1棵白菜

6个胡萝卜=2个大萝卜→3个胡萝卜=1个大萝卜

6棵白菜=?

胡萝卜→1棵白菜=?

胡萝卜

(54)←(9)

布置作业(练习二十四.5)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找次品》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找次品》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

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

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

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

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

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

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这部分在集体备课后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

本节重点砸实,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

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习。

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

学生充分练习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通过今天教学实际来看,效果更好一些。

五、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

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

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在研究从9个和12个中找次品时,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汇报时有些方法,没有反馈。

2、板书设计本课板书很难设计,很抽象,不容易使孩子们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在第一次试讲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

用下划线来代表天平,上面的两个数字代表托盘两边的物品数量,这样就更形象一些,让孩子们也更容易理解一些。

但改过之后,分析天平两边出现的两种情况,不如以前清楚、易懂。

究竟哪种方法更利于学生理解,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