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教育目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85136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学科教育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生物学科教育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生物学科教育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生物学科教育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生物学科教育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学科教育目标.docx

《生物学科教育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学科教育目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学科教育目标.docx

生物学科教育目标

第二章生物学科教育目标

不同的课程理论对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差别。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主要以传递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生物学科知识结构,并实现知识的迁移为主体目标;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则强调按社会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为主体目标;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则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基础,主张做中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主体目标。

从世界课程改革的实践看,它们各自存在难于克服的内在缺陷。

当前,国际教育界普遍认为,学科知识、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都是学科教育目标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

中学生物课程目标的确定应当力求实现学科知识、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并适度地偏重于体现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而不仅是追求更完美地呈现知识结构。

第一节教育目标概述

长期来,国内外一些教育理论论著,对诸如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等概念,缺乏统一、明确的定义,有时甚至在使用中不予严格区别,而造成一定混乱和理解上的歧义。

目的和目标都是指某种行为活动的指向和结果体现。

一般说来,目的比较抽象,是某种行为活动的普遍性的,统一性的、终极性的宗旨或方针;而目标则比较具体,是某种行为活动的特殊性、个别化的、阶段性的追求或目标。

某一行为活动目的的最终实现有赖于许多隶属的具体行为活动目标的实现,目的内涵的精神是贯穿在各个具体目标之中的。

故目的与目标是普通与特殊、统一与个别、终极与阶段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一.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

1.教育目的(educationalaims,aimsofeducation)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

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是最宏观的价值,它可以具体体现在教育哲学中,教育方针中。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

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部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

通常教育目的是指后一种(狭义的教育目的)。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教育目的一般由教育家,哲学家和关心教育的人士提出,由国家领袖与政府机关颁布。

教盲目的,不是主观臆断,凭空推导的产物,都必须以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

2.教育目标(educationalgoals,goalsofeducation)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就分别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根据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具体表现为对学主知识、能力、品德以及其它非智力因素等的发展和变化所做出的规定和要求。

所以教育目标又可称为培养目标,它一般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也可因受教育者所处学校而变化,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各个社会层次的人才需要和不同年龄层次受教育者的学习要求,才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建立,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由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不可能不研究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

二.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1.课程目标(curricularobjective)

课程目标又是“教育目标”“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

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体现了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学科课程的目标。

学校教育要实现培养目标,进而实现教育目的,要在达到各门学科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课程目标可以理解为在某一具体课程上的具体化。

从本质上看,它就是作为实现学校教育的课题与目标的手段而存在的,它反映学校教育有目的的计划展开的过程,有些论著认为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同属一义,这是因为以教育目的为基础引申出来的教育目标在课程编制中就成了“教学目标”(当一门学科学完后,学习者变化结果的描述)也叫做“‘课程目标”。

这样就将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设为三层结构,第一层为教育目的(国家或理想中的)第二层为培养目标或教育目标(各级各类院校的),第三层是课程或教学目标(某一具体学科课程的)。

这样仍不便于在实践中使用,易引起误解,因课程和教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课程系指学校的教师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而教学是由教师引起,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前者不仅包括教学计划,还包括相关的教学内容,所以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似乎更为合理。

在这三个层次结构中,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之间则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objective)

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些什么事情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是对既定目的的各个方面进行更精确的、更详细的说明,是学主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

它表明了特定的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成的行为或表现,是行为科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它的好处在于能清楚地向学生讲述所要学的东西,和证明已经学会的方法,所以教学目标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达成既定目标的先决条件。

由于目前学校里的课堂教学大多是分学科进行,且围绕各自的课程目标而展开的,故一般可将教学目标看成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

它涉及的范围,大可到关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朗、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可到对于一课时(45分钟)。

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标(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关系

在教育实践中常常还会使用“教学目的”一词,它和教学目标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目的和目标的差别上。

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对教学意图进行的概括或总的说明,而教学目标是对达到既定目的的各个方面进行更精确的,更详细的说明,它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具体阐明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的统领着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内容,由于它自身的笼统和空泛,就必须借助于教学目标才能实现,不然它没有客观标准的模糊要求,加上个人不同的理解,使教学目的的达成与否不能判断,(但这种模糊控制也是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作为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它的具体和客观性在于它是以一种特定方式的描述,具有可操作性,故而很容易测量,但是若失去了教学目的控制,会使教学活动失去意义的导航,因为它的存在就是反映了一定的理念和价值(哲学)。

所以教学目的旨在为开发较详细的目标提供依据,而教学目标旨在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提供可以测量的“标的,’(其实它只是一个“样本)。

可见教学目标并不等同于教学目的,它们之间虽有联系,但区别还是明显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目的是以教师为主体提出教学要求的,而教学目标则是以学主为主体的。

第二、教学目的是教师对教学结果的主观期望,而教学目标是对学主学习结果的规定。

第三、教学目的描述是笼统抽象的,而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有着明确的限制。

第四、教学目的是无法测量的,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可以通过相应的测试进行测量。

第五、教学目的仅对教师适用,而教学目标对学生也是极有价值的,学生可借助它明确学习的方向,展开有效的学习。

4.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生物学科的课程目标,是生物学科教育总目标具体化的产物。

课程目标又有两种形式:

课程一般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

课程一般目标与上述教育目的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比较抽象的一般要求。

所不同的是课程目标对象是具体的,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课程目标”、“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学科课程目标”等。

它通常在《生物学教学大纲》以“目标”或“教学目标”的形式呈现。

内容主要涉及知识的、技能的、方法的、情感的、思想态度的等方面的一般要求。

课程具体目标在《教育大纲》中通常以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形式呈现。

它对课程的内容结构体系及其学习程度要求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总之,课程目标在《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是有明确叙述的。

它们是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评价的具体依据。

课程的具体目标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但它们又有以下显著的区别。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比较

课程具体目标教学活动目标

目标编制者课程教材专家;教师;

目标编制依据课程一般目标和学科知识课程具体目标、教学的具体内容、

体系及学生群体特点;活动情境特征、具体的学生的特点

目标的形态静态的、一律的、基本不不同的学习情境、不同的学生的目

变的;标是有所差异的,教学过程中不断

地进行调整的;

适用性适用于全部的教育对象;适用于特定的教育对象;

三.研究教育目标的意义

在国内外生物学科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研究和确定学科教育目标实现学科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调整生物学科教育的方向,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传统生物学科教育强调的是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研究方法的学习。

而现代生物学科教育则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会学习、灵活地应用知识、技能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其可持继发展等现代新生物科技观的培养。

要实现这种转变,就要研究、理解、确定这些新目标。

(二)有利于促进课程教材的更新调整

生物学科课程的现代化基础是课程目标的现代化。

在课程目标现代化过程中,要着重解决新课程目标如何更好地促进生物课程的体系适度综合、板块结构合理、内容结构动态开放、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互动等新特点形成的问题。

研究课程目标,同时也是确保具有选修课、活动课特征的地区课程、学校课程开发质量并与具有必修课特征的国家课程相呼应,整体地作用于学生生物科技素养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有利于教师整体地把握好生物课程教育

切实理解、领会生物学科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功能;掌握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和具体的课程目标,对教师上好生物课至关重要。

首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握得整个课程体系的位置和内容的内在关系,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避免“见木不见林”现象的发生。

其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协调好生物学科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四)有利于教师编制教学活动目标

它有三层含义:

一是教师学习好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为编制具体的教学活动目标明确了方向,故而具有导向作用。

二是编制教学活动目标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对教师进行传授、训练或由教师在对教学实践的体悟中获得,而这一切已往是被忽视的。

三是当前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有新的理念来指导。

如教学活动目标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即目标不是一律的,而是对不同学习能力的人有适合各自发展的不同目标,必须是动态开放的,即可以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对即定的目标作出适度的调整,以实现教育价值的动态生成性,必须满足学生主动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需要等。

四.生物学科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

(一)教育目标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充满希望、挑战、高度科技化的21世纪,要求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生物科技素养。

这一要求反映在生物学科教育目标上至少要体现下四个方面:

一是21世纪是一个生物科技世纪,这就要求培养出一批生物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物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生物科技素养,另一方面又要为将来可能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学生,在态度观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是全球性的人口、粮食、能源、环境等危机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等一系列的问题,指引着生物学科教育目标的改革方向,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环境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继发展观,增强生物科技的伦理观等理应纳入生物学科教育目标之中,或者在目标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三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力资本成为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成为生物学科教育目标的重点。

四是“知识爆炸”,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在生物学科教育中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能力。

(二)教育目标应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首先是要了解学生学习内容的兴趣取向和所学内容对学生终身学习、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价值,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

对一些事实性知识,如动植物分类、不常见的代表生物等知识应作适量削减或降低学习要求;对学生较感兴趣的原理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如生物性状的遗传变异等,应作较高要求。

其次是让学生拥有科学探究的经历和体验,应当成为生物教育的重要目标。

生物学实验、实习和调查等探究性活动是中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增加体验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经历,在科学态度、意志、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再次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使教育目标的高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最后考虑的是在确定教育目标时,要切实把握好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及基础知识技能与实践探究创新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教育目标应当体现学科特点

第一,21世纪将会加速发展的学科群中,生命科学因其研究客体的极端精巧和复杂性,以及社会多种需求所产生的紧迫性,最可能出现革命性的变化,以至成为新的科技革命中心,对其他学科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并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生物学科教育目标要对这种新发展趋势及其已有的生物科技新成就有所反映。

第二,生物学科教育目标应当充分体现本学科独特的思想教育功能。

如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生物进化的观点、生态伦理观念等。

第三,体现生物学科美育功能特点的教育目标。

如生物多样性的多姿美、生物形态的自然美、生态系统和生物体内部中的和谐美等。

第四,体现生物学科研究方法和技能特点的教育目标。

如强调自然观察、生物统计思想等方法的传统;研究领域向着更加宏观(生物圈)和微观(分子生物学)的两极推进;研究策略更趋于多学科的综合等。

第二节生物学科教育目标的结构及其分类体系

生物学科教育目标对生物课程教材建设和全部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也是开展教育评价活动的主要依据。

认识生物学科教育目标的不同结构和分类体系,对推进当前的生物学科教育改革具有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目标结构

有关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结构可以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展开讨论。

(一)永恒性目标和时代性目标

从时间向的维度,可以把生物学科教育目标分为永恒性目标和时代性目标两种。

1.永恒性目标

它是指那些并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超越时代的,相对稳定的目标。

在社会迅速变化的时代对这些目标的认知和把握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是确保生物学科教育基本价值的基本前提。

虽然这种“永恒”是相对的,但它有其自身存在的基础。

首先,昨天的、今天的、明天的人,人性是不变的。

生物学科教育的本质就是强化人性中的真、善、美的天性,弘扬人的理性精神,抑制人性中的伪、恶、丑的东西。

其次,无论社会和生物科学如何发展,以科学的精神、观念和方法去思想、去学习、去研究,具有超越时代的一般价值。

最后,生物科学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这种发展是建立在接近真理水平的那部分生物学基础知识、原理、规律之上,而这些理论在生物科学传承中最具“遗传力”,如“细胞学说”、“孟德尔遗传规律”等。

2.时代性目标

它是指哪些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着的目标。

这种变化可以发生在生物学科教育目标的各个层面。

如在教育目的层面,当前趋势是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应当纳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更新整个生物学科教育体系;在课程目标层面,可以编制多样的选修课、活动课目标,以满足这个时代对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要求;在教学活动目标层面,充分考虑到现今学生的和科技发展的特点,如生物科技知识信息来源多和学生独立思考性强,学习能力两极分化较明显等特点,不断地调整所编制的目标。

(二)普适性目标和地域性目标

从空间向的维度,还可以把生物学科教育目标划分为普适性目标和地域性目标两种。

1.普适性目标

它是指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不管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都需要共同实现的那部分目标。

对于不同的学校而言,尽管各自所处的具体的文化和经济环境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拥有共同的时代要求,肩负着同样的历史使命,同时上述的永恒性目标不仅是超越时代的,而且也是超越地理空间的,包含在普适性目标之中。

2.地域性目标

它是指与不同地区社会文化生态、社会生产所能提供的教学条件及其育人要求相适宜的那部分目标。

如农村地区的中学生物学教学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标。

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所开展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但农村学校能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即在因素复杂、动态变化着的真实自然的生产、生活情境中开展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农业科技实践活动。

而这种活动对促进学生生物科技素养发展的作用领域和层面是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有明显区别的。

从这层含义上说,农村学校的生物科技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农业科技素质为重要特征的。

当然,中学生物学科开展的农业科技教育,应更加强调人的一般发展,尤其是要从中促进学生科学意识态度、科学理智、科学伦理等一般素养的发展。

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是多方向的,为学生的未来多种选择打下扎实的生物科技素养是与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相一致的。

同是充分注意到本地区人才素质的实际需要,在生物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农业科技素质,可为新农村建设输送合格人才,这两项任务本质上是不矛盾的,且有彼此纵向的正迁移作用。

综上所述,当前生物学科教育目标改革,既要研究并强化其永恒性的和普适性的目标,以确保生物学科教育基本价值的实现,同时又要积极、稳妥地大胆纳入或更新时代性目标和地域性目标,以使生物学科教育更加充满时代的活力和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真正做到教劳结合、学以致用。

二.生物学科教育目标的分类体系

(一)教育目标分类研究

强调教学工作的明确目的性,是把握教学活动基本方向,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

在国外,教育家对教学目标的研究相当重视,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研究思路和不同的分类理论,其中相对成熟较具代表性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有以下两种。

1.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布鲁姆采用原子论的方法,把教学行为加以层层分析,使其成为较简单的行为,以使教学结果成为可清楚鉴别和准确测量的东西。

他把教育目标体系分为三种目标:

(1)认知目标

他把它分为六种水平,并按照由简到繁排列。

①知识。

它指对具体生物和普通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

②领会。

这是最低层次的理解,包括转化、解释、推断。

③运用。

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情境里使用抽象概念。

④分析。

指能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各种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以使弄清各种观念的有关层次,或者弄清所表达的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

包括要素分析、关系分析、组织原理分析。

⑤综合。

指把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

包括进行独特的交流、制定计划或操作步骤、推导出一套抽象关系。

⑥评价。

指为了特定目的对材料和方法的价值作出判断。

包括依据内在证据来判断、依据外在标准来判断。

(2)情感目标

①接受。

包括觉察、愿意接受、有控制或有选择的注意。

②反应。

包括默然的反应、愿意的反应、满意的反应。

③价值评价。

包括价值的接受,对某一价值的偏好,信奉。

④组织。

包括价值的概念化、价值体系的组织。

⑤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

包括泛化心向、性格化。

(3)技能目标

①知觉。

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

②定向。

指对稳定的活动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绪定向。

③有指导的反应。

指复杂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包括模仿和试误。

④机械动作。

指学习者的反应已成习惯,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

⑤复杂的外显反应。

指包括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动作操作,以迅速、连贯、精确和轻松为指标。

⑥适应。

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学生能修正自己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的装置或满足具体情境的需要。

⑦创新。

指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应具体情境。

2.巴班斯基的教育目标分类

巴班斯基采用整体论方法,提出了层次分明、粗细结合、比较简练、贴近教育实际的教育目标。

(1)教养任务。

①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复习、巩固)“××”基本概念(或规律、理论);②培养(继续培养、巩固)“××”技能。

(2)教育性任务。

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树立“××”基本世界观、观点等;②促进完成劳动教育和职业定向任务;③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特别注意培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伦理规范、人道主义,积极的人生观等;④促进培养学生“××”的美学观点和审美技能等;⑤促进培养“××”卫生和体育技能技巧等。

(3)发展学生思维、意志、情感、认知兴趣和能力的任务。

①培养(继续培养、巩固)“××”一般的学习技能技巧,如自学质疑能力;②促进培养学习意志和毅力(通过解答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等加以培养);③培养学生的情感(创造惊奇、愉快、妙趣、离奇、情绪体验等情境来培养);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指出所学问题对发展科学、技术、生产的意义等途径)。

上述两种目标分类体系具有各自的长处和缺陷。

尽管不少学者对这两个分类体系还有质疑,并构建了其他不同的目标分类体系,但这两种目标分类的思路和方法还是很值得借鉴的,而且对我国的教育界影响最大。

(二)我国中学生物学科教育的目标分类体系

我国对学科教育目标的研究起步较晚,大约从1985年起,才开始有生物学科教育目标的分类与编制的有关研究。

研究工作主要借鉴了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思想,但在研究实践上,主要选择了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两个领域,对情感目标还少有人涉及,并且对布鲁姆的过细分层作了适度的综合简化处理。

例周美珍在《生物教育学》提出了如下生物学科教育目标分类体系。

1.知识能力目标

①识记。

对知识的记忆和识别,指对知识的回忆、认辨、保持。

生物学知识中属识记层次的知识为:

A.名词术语概念。

如新陈代谢、光合作用等概念;B.形态结构知识。

如动植物、人体细胞以及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知识等;C.科学实验研究过程知识。

如细胞发现过程、孟德尔豌豆试验过程等;D.各类群动植物的经济意义,以及生物体各生理作用意义,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意义,生态平衡的意义等。

②理解。

对知识的领会、解释和说明,即指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表达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或能正确说明某信息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生物学知识中属理解层次的知识为:

A.有关生物生理功能及其原理知识。

如动植物、人体细胞以及各种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孟德尔分离规律实质等。

B.有关生物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等。

③应用。

能将所学知识及各种抽象概念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中,能解释新问题新现象或解释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上的生物现象。

如能运用动植物知识解释常见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运用遗传规律解释色盲等遗传现象。

④分析综合。

对知识的剖析、比较、重新组合与灵活运用。

生物学知识中属分析综合层的知识为:

A.比较分析各类群动植物在形态、结构、生理、生殖等方面的区别。

如无脊椎各门动物的比较,脊椎动物各纲动物的比较等。

B.运用所学知识综合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

如综合出生物体的营养、输导、生殖等特征。

C.用辩证观点具体阐明动植物进化历程和进化原因。

D.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与有关规律综合分析较复杂的生物现象。

E.复杂生理作用的比较分析。

如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食物网中各营养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能量流动的变化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