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中考历史总复习基础知识早读晚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7377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中考历史总复习基础知识早读晚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中考历史总复习基础知识早读晚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中考历史总复习基础知识早读晚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中考历史总复习基础知识早读晚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中考历史总复习基础知识早读晚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中考历史总复习基础知识早读晚练.docx

《届中考历史总复习基础知识早读晚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中考历史总复习基础知识早读晚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中考历史总复习基础知识早读晚练.docx

届中考历史总复习基础知识早读晚练

2017届中考历史总复习基础知识早读晚练

早读晚练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人生活在周口店,可以自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能使用和保存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2.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是聚落,最早种植,居住在式的房子。

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是聚落,最早种植,居住在式的房子。

3.被华夏族尊称为“人文始祖”的是、两帝,故此,海外华人称自己是。

其中被称为“神农氏”的是。

4.西周时,为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周天子“授民授疆土”把土地和臣民分给亲属、功臣,该封臣称为,封臣需向天子纳贡、随天子作战,这种政治制度叫。

后来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根源。

5.商鞅变法是时期发生在秦国的改革,其主要的内容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国家承认;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改革使秦国,为兼并六国奠定基础。

6.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并由此形成了“”的思想大解放局面。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主要思想是“”和“”两个部分;在政治上主张;在教育上,他提倡“”、“”。

其言论被弟子整理成一书。

第二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民族融合

1.公元前221年,(人物)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制的封建国家朝。

2.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1)政治上:

规定最高统治者称;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分管、、;在地方推行制。

(2)在经济上,规定全国统一使用样式货币。

(3)统一把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又推广。

(4)在军事上,为防御匈奴,修筑。

(5)统一车辆形制,称。

3.西汉时期帝大一统措施:

(1)在思想上推行“,”,使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2)颁布“”,削弱了封国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中央设,地方设官职,直属皇帝管理。

4.公元208年,曹操军队与孙权、刘备联军在交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军。

220年称帝,魏国建立,定都;221年称帝,国号汉,定都成都;222年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局面形成。

5.西汉时期,(人物)通西域,为后来开辟之路创造了条件。

丝绸之路的路线:

从经河西走廊,到今天x疆地区,到中亚、西亚,最后到达欧洲的。

它是沟通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6.北魏帝改革,学习族先进的文化,措施:

迁都洛阳,说、穿汉服、改、通汉婚、用汉制、学汉礼(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

改革促进了。

第三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关系发展

1.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的局面。

在政治上沿袭隋朝“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分别负责起草政令、审核、执行的三个部门。

被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大臣是。

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2.隋唐时期,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称。

隋炀帝时,设科,标志该制度正式诞生。

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该制度僵化与明朝,废除于

清朝末年。

科举制的作用:

前期选拨了,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后期成为统治者

的工具。

3.吐蕃是今天族的祖先,唐太宗时,嫁给了吐蕃赞普;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蕃关系“”。

4.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先进制度和文化,之后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唐太宗时,佛教高僧到天竺(今印度)取经。

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5.北宋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宋代称春节为。

第四单元统一国家的多民族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

①两朝是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巩固时期;②隋唐时期是进一步完善;③两朝是君主专制发展到时期。

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具体表现:

①明太祖废除,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特务机构;在科举上实行;②明成祖增设特务机构;③清朝皇帝设立了机构;在思想上大兴。

3.对外关系史:

①汉朝张骞通西域,为开辟东西方的之路奠定基础;②唐朝时期

东渡和取经;③明朝前期曾派(人物)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

沿岸和东海岸,促进南洋经济发展,以及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的一次壮举。

④清朝中期,在对外政策上采取了政策(指对外贸易进行严格),从而使中国逐渐于世界。

4.在抗击外敌方面:

①明朝(人名)抗倭;②清朝(人名)从荷兰手中收复(地名);康熙帝通过雅克萨之战击败(国名),并签订。

5.民族关系史:

①北魏改革,促进各民族交融;②唐朝时期唐蕃为“”;③清朝雍正帝时,开始设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x藏;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将军,管辖x疆地区,并在x藏推行“金瓶掣签”制。

第五单元璀璨的科技与文化

1.商朝青铜文明的代表作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

、、、;其中为用于航海的是;东汉改进造纸术的是;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人名)。

3.北朝贾思勰的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明朝《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其详细记载了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生产技术发展状况,其作者是。

4.东汉时,发明“麻沸散”被誉为“神医”的是;著有《伤寒杂病论》的是“医圣”。

明朝李时珍的总结性药物学著作是,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5.被称为“诗仙”“诗圣”的唐朝诗人分别是、;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是。

明清时期四大小说中,(作者)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清朝时期曹雪芹著的《》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6.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体裁通史《》;北宋史学家编写编年体通史《》。

7.①战国时期秦国蜀郡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位于岷江流域的大型水利工程;②隋炀帝开凿贯穿南北的,运河以为中心,北抵,南至,

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枢纽;③万里长城修缮主要集中在秦朝和明朝,秦长城修缮了西起临洮东至的长城。

明长城修缮了东起鸭绿江西至的长城。

④北京故宫建于明清时期,旧称,是明清两朝皇宫和政治枢纽,是我们现存规模、最的古建筑群。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1839年6月,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全部鸦片。

维护了民族尊严,但也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2.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1840年,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

①主要内容:

割;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②影响:

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的开端(因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

联军抢劫、火烧;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领土共计约150多万平方千米。

(3)1894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战争,1895年,被迫签订了。

①主要内容:

割地:

辽东半岛、(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回到祖国怀抱)、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

②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民族英雄邓世昌壮烈牺牲。

(4)1900年,列强发动了战争,战后被迫签订《》。

①主要内容:

赔款白银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②影响:

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小结: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四次战争依次是:

(2)三个条约依次是: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1.运动:

①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②目的:

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③主要代表人物:

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④主要内容:

前期:

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后期:

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批工业;筹建了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⑤评价洋务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因此)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开端。

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2.变法(又称“”):

①背景:

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的破产。

②兴起:

1895年,和等发起“公车上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③1898年(旧历戊戌年)6月,变法开始。

主要内容:

A.政治:

取消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B.经济:

发展近代(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文化教育: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开办了大学堂,即北大的前身),开放言论(即:

言论自由),废除八股文;D.军事:

训练新式海陆军。

④影响:

在社会上起了作用(启资产阶级思想之蒙);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倡导君主立宪制)。

⑤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

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革命:

(1)领导:

及其创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2)指导思想:

孙中山提出的“、、”三大主义,概括为“”。

(3)主要过程:

武昌起义:

年(旧历辛亥年),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发起,并取得胜利。

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4)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了):

A.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胜利”的表现):

①推翻了朝的统治;②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③建立了中华民国;④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失败”的含义):

①“失败”的本质:

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的任务.

②“失败”的表现: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4.运动:

①主要代表人物:

(创办《新青年》杂志)、(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胡适(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鲁迅(发表第一编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②口号(旗帜):

“”(Demecracy)和“”(Science)

③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历史地位):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5.小结:

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②是经济近代化;和是政治近代化;是思想近代化.

③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性质相似的是;与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相似的是;与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性质相似的是。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运动:

①导火线:

中国外交失败。

②经过:

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地点)学生发起了运动。

6月初,上海工人罢工,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

③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还我青岛”。

④性质:

是一次彻底的的运动。

⑤历史意义(地位):

标志着中国的开端。

⑥五四精神:

彻底的不妥协的精神;忧国忧民、勇于斗争的历史责任感。

2.召开,标志成立.

①时间:

年7月23日。

地点:

,后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

②内容:

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确定党当前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③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结果:

①的建立:

孙中山创建,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作用:

培养了大量军政人才;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创造了条件

②的胜利进军:

目的:

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全中国。

主要对象:

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三个军阀。

4.起义:

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的开始。

5.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损失严重,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体现)。

6.会师,创建中国工农红军

7.红军长征:

①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②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目的:

战略转移,北上抗日。

③起止点:

江西瑞金——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④主要经过(艰险):

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爬、过。

⑤会议:

1935年于长征途中的贵州召开,确立了的军事领导地位;是中共党史上的转折点。

⑥长征的意义:

使中国革命;保存了党和红军的骨干力量。

⑦长征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事变”,标志中国抗战开始:

1931年9月18日,日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炮轰沈阳城,发动了“事变”,标志中国抗战开始。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

2.事变的解决,标志中国初步形成:

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扣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中共派调停,事变得到解决。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十年内战结束,团结抗日新局面到来。

3.“事变”,标志中国抗战开始:

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史称“”,又称“卢沟桥事变”,标志中国抗战开始。

之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4.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在六周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万人以上。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它充分说明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残的侵略本质。

5.中国军队英勇抗战两例:

①战役(国民党抗战战例):

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

将军指挥,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②大战(共产党抗战战例):

1940年8月,八路军在指挥下,在华北破坏敌人交通线和据点。

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6.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抗战胜利原因:

①根本原因: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即:

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

②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

③对日宣战。

(2)经过:

从年7月7日始,到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结束。

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也回到了祖国怀抱。

(1949年蒋介石败逃台湾,造成今天台海分离局面)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屡败局面;②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结果是:

和.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结果是取得了胜利:

8.抗日战争起止时间:

(年7月7日—年8月15日)

9.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1.谈判:

①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应蒋介石的邀请前去谈判,史称。

②结果:

签订了《》(《会谈纪要》),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协议。

2.中共中央转战——解放战争的防御阶段

1947年3月,国民党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出。

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3.刘邓大军挺进——解放战争的进攻阶段

1947年6月,刘伯承、率军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开辟了根据地,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的序幕。

4.三大战役——解放战争的决战阶段

时间:

1948年9月—1949年1月

(1)战役:

①指挥:

林彪、罗荣桓率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

②主要战役(中心):

攻占,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③作用(战绩):

解放全境.

(2)战役:

①指挥: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

②主要战役(中心):

以为中心。

③作用(战绩):

解放了地区,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渡江作战)的基础。

(3)战役:

①主要战役:

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先后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地。

②作用(战绩):

和平解放(傅作义将军率部接受和平改编),并使全境解放。

5.战役——解放战争的胜利阶段

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渡江作战。

1949年4月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1927年至1949年)的政权垮台。

之后,蒋介石败逃,造成了今天的台海问题。

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1.张謇“实业救国”——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①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了“”的口号,创办了等一系列企业。

张謇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的代表。

②民族工业发展原因:

“”思潮的影响;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曲折艰难:

发展不平衡,主要发展轻工业。

2.近代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①革命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政府颁布了剪、易和废止缠足的法令;还以“先生”“君”等取代了“老爷”“大人”等称谓,体现了的思想。

②西服是男士正式场合服装;中山装是最具时代特色的服装;女士流行高领旗袍。

3.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①1905年,清政府任命为总工程师,修建铁路。

他设计出“人”字形路轨。

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②科学家制出纯碱,打破了欧美各国的垄断。

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

4.近代主要思想

①魏源编有《海国图志》一书。

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

后来,派把他的思想付诸实践。

②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即:

君主立宪制),他的译著《天演论》宣传了论观点,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开展。

5.近代新式教育的发端

①创办了(1912改名为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唯一成果,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

②清政府迫于培养新式人才的需要,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并在年废除沿用了1300多年的制度。

(这一制度产生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僵化于明朝,废除于清末)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标志成立:

年月日下午,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标志诞生了。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

①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革命(1919~1949年)的胜利;②从此,中国人民结束了100多年(1840—1949年)来受奴役受压迫的时代,标志中国的开端(因为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止时间和事件:

年的运动——年的)

3.,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①内容: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仍是私有,但归私有)

②意义:

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阶级被消灭;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1953—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时期。

其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

(2)取得的建设成就:

①鞍山钢铁公司建成;②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④大桥建成。

(3)历史作用:

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迈进。

2.第一部宪法

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

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宪法性质)。

3.三大改造

(1)含义:

1953-1956年,我国对、和的社会主义改造,史称。

其本质是: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改造方式:

①农业:

引导农民参加合作社,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

②手工业:

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采用的形式、赎买的政策。

(3)评价:

的完成,标志制度在我国确立,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新宪法的颁布.)

4.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1)“”运动:

①1958年;②主要标志:

;③主要表现: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工业上掀起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农业上“浮夸风”)

(2)“”运动:

①1958年;②特点:

“”(一是规模大,二是公有化程度高)。

③典型做法是:

大办公共食堂(“共产风”)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

◆原因:

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教训:

①搞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②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3):

(60-70年代的失误)

①时间:

年(十年“文革”)

②概况:

由于毛泽东错误估计了国内形势(阶级斗争扩大化,文革时期的中心工作是阶级斗争或政治斗争),1966年,发布了“五一六通知”,标志文化大革命开始。

③“红卫兵”(学生组织)、“造**派”(群众组织)掀起夺权狂潮.

④“文革”中的两大反革命集团:

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

⑤“文革”中最大的冤案: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开除出党,迫害至死。

此冤案表明,“文革”时期,被肆意践踏。

⑥结束: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

⑦“文革”带来的灾难:

A:

与匮乏;B:

国民经济发展慢;

C:

文化科教事业被摧残。

⑧文革的启示:

要健全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科教兴国。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使我国迈向工业化;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是、和、。

2.中共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1)时间、地点:

年底、北京。

(2)主要内容:

①思想上: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经济上: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

①是建国以来党史上的伟大转折;②标志的开端,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对内改革:

(1)农村改革:

实行。

①含义:

在公有制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农民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即:

“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②进程: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

③作用:

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2)城市改革:

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改革深化: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南巡),为社会主义经济指明了方向,带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

同年,中共十四大宣布: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体制。

4.对外开放:

(1)开始:

1980年,设四个:

广东的、、汕头,福建的厦门(它们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其中,最早,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经济特区作用:

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

(2)扩大:

1984年,开放14个;1985年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设立了上海开发区,它成为90年代对外开放的代表。

(3)形成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5.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旗帜)

(1)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1997年,中共正式确立了的指导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

6.小结:

中共党史的两次转折性会议:

①建国前:

会议,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②建国后:

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标志改革开放的开端。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1978年召开的会,标志改革开放的开端。

改革始于农村,实行;建立体制是改革的深化。

对外开放首先建立了四个,其中“一夜崛起的城市”是。

2.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

x疆、x藏、广西、宁夏、内蒙。

3.、回归的史实,说明“”的科学构想是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