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68984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 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 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 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 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 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 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

《《 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 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

《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解析版

★基本巩固★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孟子》

齐宣王问曰: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曰: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

“可。

曰:

“何由知吾可也?

曰:

“臣闻之胡龁曰: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

“牛何之?

”对曰:

“将以衅钟。

”王曰:

“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

“曰:

‘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

“有之。

曰:

“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

“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

“是诚何心哉?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

“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

“有复于王者曰: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曰:

“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道:

述说

B.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王:

君王

C.若无罪而就死地就:

走向

D.则王许之乎许:

相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①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①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②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句子中“之”作为宾语前置标志的一项是()

A.莫之能御也B.臣未之闻也

C.何陋之有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的话推掉了,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宣王因此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表示衷心悦服,从“于我心有戚戚焉”可知宣王的内心感到有所触动。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

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一、【答案】1.B2.A3.C4.C

5.

(1)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2)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

【解析】1.王:

动词,统一天下

2.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B.副词,表示判断,是/副词,表示转折,

竟然。

C.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

D.代词,它们的/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3.其余三项“之”都是代词

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并非孟子所说。

“夫子之谓也”应理解为:

(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5.

(1)宜:

应该,应当;爱:

吝啬;主谓倒装句式。

(2)见:

表示被动;为:

因为。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足以畜妻子蓄:

供养

B.明君制民之产制:

限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

耽误

D.乐岁终身苦乐岁:

丰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然后从而刑之④然后驱而之善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相同

3.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来不及呢。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有仁爱的人在统治期间,却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

C.奚暇治礼义哉?

——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D.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服从约束、行为不端的事,无法做了。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答案】1.B2.D3.D4.B

5.重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和头顶东西了。

【解析】1.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制,规定。

故选B。

2.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

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

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

①助词,取独;②代词,这些;③④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故选D。

3.本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D项“无不为已”理解错误,不是“无法做了”,而是“没有(坏事)不做的”。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理解错误,应为在“养”的基础上有“教”。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这句得分点有: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是形容词作动词。

庠、序,都是学校。

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教,教化。

申,反复陈述。

孝,尊敬父母。

悌,敬爱兄长。

义,道理。

颁白,头发花白。

颁,同“斑”。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

“不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句。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曰:

“有复于王者曰: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曰:

“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

“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

“否,吾不为是也。

曰: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

“若是其甚与?

曰:

“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

“可得闻与?

曰:

“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

“楚人胜。

曰: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

超过

B.权,然后知轻重权:

秤量

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乐岁:

丰年

D.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

妻子和儿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

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A.①③⑤B.①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3.下面是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B.“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指的是,使百姓具有使生活长久富足的产业。

C.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就能讲礼义做好事,就会拥戴国君实现王道。

D.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排比句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答案】1.A2.D3.C4.C

5.

(1)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眼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被(受)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2)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推及到)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推及到)别人的孩子:

(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要统一它就很容易了)。

(3)认真从事(重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诉(叮咛)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便不会再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走了。

【解析】1.跳越

2.①中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中的“之”代词,③④句中的“其”都是“它的”,代词。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来自诗经,非孟子阐述。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是制民之产的效果,而非具体措施。

4.孟子认为实行王道,既要“制民之产”,又要“谨庠序之教”。

老百姓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仅仅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不能简单根据“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推论。

5.

(1)关键点:

“明”,第二个“见”,句意。

(2)关键点:

第一个“老”,“以及”,第一个“幼”。

(3)关键点:

“谨”,“申”,“颁白”,“负戴”。

四、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古地区名。

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B.豚、彘:

古时农家所养禽畜。

“豚”指小猪“,彘”指猪。

C.庠序:

古代学校名称。

《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D.孝悌:

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

3.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乙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

C.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D.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四、【答案】1.C2.C3.A

4.

(1)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2)老年人都能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制”是动词,意识是“规定”,宾语是“民之产”,“民”是“产”的定语,“之”意思是“的”,所以应在“产”后断开,排除BD两项。

“死亡”是同义副词,二者不能断开,且“亡然后驱而之善”的意思是“死亡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死亡之后还如何做好事?

这显然讲不通,所以“亡”应放在前一句,排除A项。

故选C。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错误,二者说反了,“序”是商(殷)代学校名称,“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错误,从文中来看,不是“策略”,而应该提出了“王道之始”的具体措施。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胜”,尽;“是……也”,判断句,“是”,这;“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第二句中,“衣”,名词做动词,穿;“黎民”,百姓;“然而”,这样却;“王”,名词做动词,称王,为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

“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

“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迁移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

“夫鲁,坟寡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

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

“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

其城薄以卑②,其池狭以浅,其君恶而不仁,大臣伤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

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

”田常忿然作色曰:

“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

而以教常,何也?

”子贡曰:

“臣阅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今君忧在内。

吾闻君三封面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

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

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③焉,则交日疏于主。

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巨,求以成大事,难矣。

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隙,下与大巨交争也。

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

故曰不如伐吴。

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故,下无民人之过,弧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

“善。

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子贡曰:

“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钟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

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②卑:

矮小。

③不与:

不在其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B.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C.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D.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

“门弟子”指孔子门下的学生。

B.“二三子”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位”“你们”。

文中是孔子对自己门徒的称呼。

C.“甲兵”本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