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科技潜力比较分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755877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俄科技潜力比较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俄科技潜力比较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俄科技潜力比较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俄科技潜力比较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俄科技潜力比较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俄科技潜力比较分析.docx

《中俄科技潜力比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俄科技潜力比较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俄科技潜力比较分析.docx

中俄科技潜力比较分析

中俄科技潜力比较分析

吕文栋

2012-9-316:

56:

53  来源:

《科学学研究》(京)2005年02期

  科技潜力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且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的《科学技术活动统计手册》在导言中谈到“国家科学技术潜力(STP)调查”时说:

“科技潜力调查为科技政策决策提供有事实依据的数据库,它包括对有关一个国家用于科技活动的全部资源的综合数据进行定期收集、更新和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国对科技潜力关注的加强,科技潜力概念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科技潜力不仅包括科技资源及其配置,同时也包括了科技领域内就业人员的劳动效果以及更能反映“潜力”的教育基础和后备人才的培养。

如,王海燕在《科技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一文认为:

科技实力实质上是可能提供科学创新和技术发明的基础力量[1]。

从此概念可以看出科技实力主要是指现存的科技力量,在评价科技实力时比较注重静态指标。

而科技潜力是一个动态指标,它与科技实力的区别就在于它强调潜在性以及对未来科技实力的影响性。

  通过对科技潜力内涵的分析,我们认为对科技潜力可作如下定义:

一国的科技潜力是该国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潜在推动能力,是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与协调能力。

  1问题的提出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已成为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有权威性的机构[2]。

美国、俄罗斯和荷兰也分别在用科技指标的国际化比较指导科技策略的制定、研究国家科学和创新潜力的状况以及有关科学技术指标的综合与使用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在国内,科技竞争力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课题组在过去几年中,就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科技潜力的研究却未形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1世纪发展主题研究》中《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发展研究》部分提出了指标体系的建立[3]。

艾国强和崔红曼对科技竞争力的内涵和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孙学范和冯煜则建立了科技实力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也包括部分科技潜力指标[4]。

  虽然各国都作了对科技潜力评价的尝试,但是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科技潜力评价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研究活动,科技潜力的评价体系尚处于不断完善中;

(2)IMD的科技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未包括全部产出指标以及反映科技与经济、社会内在联系的影响指标[5],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在统计口径、数据来源上也存在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4)对科技潜力未作过详细具体的研究评价。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根据科学性、可比性、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等原则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中俄科技潜力各指标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并针对中俄科技合作策略的制定提出建议。

  2科技潜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建立

  2.1模型的建立

  在《美国:

科学与教育》一书中,作者提出了如下的科技潜力指标:

科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将其应用的准备程度(主要指标);用于研究与研制的拨款数额;从事科技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数目及其业务水平和培训规模;全部或部分进行研究和研制的科技机构和实验中心网;科技的物质技术基地;人力和物力科学资源按科技和经济部门的分配;全国以及个别科技机构范围的科技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水平,其中包括制定和实施国家的科技政策以及对研究和研制工作的刺激方法;科技信息基地的状况;国家科学联系的发展程度,国际科学全球的规模和形式;在科技领域内就业人员的劳动效果。

  通过对以上论述的进一步分析,依据科技潜力的涵义可将上述指标归纳为三个一级指标:

科技投入水平、科技产出水平和科技意识(科技潜力的指标体系见表1)。

科技投入是积累科技潜力的必备条件,科技产出是转化为未来科技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科技意识则是一国竞争力能否上升的反映。

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意识代表了积聚科技潜力所需要的不同方面,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评价可以合理反映科技潜力的实际水平。

  表1科技潜力的指标体系

            科技人员总数A111

            研发S.E人数A112

            每万人中研发人员数A113

   科  科技人力  每万名社会劳动者中S.E人数A114

   技  资源A11  科技人员年平均增长率A115

   投        研发S.E年平均增长率A116

   入        企业研发人数A117

   A1        企业研发S.E占全部研发S.E总数比例A118

      科技经费  研发经费总支出A121

      A12    研发经费占GDP比例A122

            人均研发支出额A123

            研发经费增长比率A124

            企业研发支出额A125

            人均企业研发支出额A126

科     科技机构

技     A13

潜     科技仪器

力     设备A14

      科技论文  国际科技论文篇数A211

      A21    从事R&D的S.E每千人发表的国际科

   科        技论文A212

   技        发明专利本国人授权量A221

      科技专利  从事R&D的S.E每千人发明专利授权

   产  A22    量A222

   出  获诺贝尔

   A2  奖人类

      A23    

   科  后备人才  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A311

   技  培养A31  每万人中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A312

   意  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总额A321

   识  A32    教育经费占GDP百分数A322

   A3  信息技术  上网计算机A331

      基础设施

      A33    上网用户总数A332

  注:

S.E表示科学家、工程师。

  

(1)科技投入水平

  科技投入水平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经费、科技机构和科技仪器设备四个二级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和代表者,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开展科学技术进步活动和积累科技潜力的核心力量。

科技人员数量和质量是衡量科技潜力的重要基础指标,科技人员总数、每万人口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和其年平均增长率均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科学家、工程师担负着科学发现、知识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任,是科技潜力形成的主要人力因素,其人数的总量和相对量及增长速度是表征科技人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科技经费是积累科技潜力的基础,科技潜力要获得积累,经费投入是重要的支撑条件,科技经费的总量和相对量是表征科技潜力的重要指标。

研究与开发(R&D)经费是指投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科技活动的经费,R&D经费直接反映科技活动的能力和状况,并对今后科技潜力存在巨大的影响。

故R&D经费总量和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是衡量投入规模和科技潜力的重要指标。

  科技机构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主体,是进行科技攻关的基层单位、科技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而一国企业界在该国研发活动中所起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真实的反映了该国研发活动的发展水平,并影响一国的科技潜力。

因此,科技机构数量和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科研机构数量成为反映科技潜力的重要指标。

科技仪器设备的情况也应考虑进来。

  

(2)科技产出水平

  科技产出反映科技创新能力,决定未来科技发展的进程,科技产出水平反映科技潜力的大小。

本文选取了科技论文与专著、科技专利和诺贝尔获奖人数三项二级指标。

  科技论文是最初的科学研究成果。

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科技产出(尤其是科技潜力)度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专利数是获得专利权的创造发明的数量,它反映未来技术水平可能的发展程度。

诺贝尔获奖人数也将对科技潜力产生重要影响。

  (3)科技意识

  任何一个经济大国、科技潜力强大的国家无不是教育强盛的国家,综合分析和评价一国的科技潜力,不仅应看到科技投入和已存在的科技成果,还应注意更具潜力的后备人才培养,因而在校大学生数、平均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也是衡量科技潜力的指标。

教育经费总额和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则是衡量教育经费水平的必要指标。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先进与否将对科技潜力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上网计算机台数和上网用户总数正是反映它的合适指标。

  2.2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科技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适合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综合权重体系。

  通过建立层次模型,引用1—9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并用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C的最大特征根及其特征向量,对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分别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篇幅有限,具体的计算过程在此略去。

经计算确定的各指标权重见表2)。

  表2科技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权重1   权重2

             科技人力资源A11   0.4061  0.0445

               科技经费A12   0.4061  0.0445

     投入水平A1     科技机构A13   0.0939  0.0103

科            科技仪器设备A14   0.0939  0.0103

技           科技论文与专著A21   0.3108  0.1807

潜    产出水平A2     科技专利A22   0.4934  0.2869

力           获诺贝尔奖人数A23   0.1958  0.1139

             后备人才培养A31   0.5396  0.1667

     科技意识A3     教育经费A32   0.2970  0.0918

             科技基础设施A33   0.1634  0.0505

  注:

权重1指一级指标内部各子指标权重;权重2指二级指标量最终权重。

  3中俄科技潜力的比较

  3.1科技投入水平综合比较

  科技人力资源指标以每万人中科技人员的平均数计算,科技经费指标以R&D经费占GDP比例平均数计算,科技机构和科技仪器指标因数据不全无法计算。

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

  表3科技投入水平综合比较

 科技人力                        研发投入

      科技经费   科技机构   科技仪器

 资源                          综合评价

俄40.6   40.6     9.4      9.4       100      中21.3   38.2      -       -        -    

  3.2科技产出水平综合比较

  科技论文指标以从事R&D的S.E每千人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平均值计算,科技专利指标以从事R&D的S.E每千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平均值计算,获诺贝尔奖人数指标中国因无一人获奖为0。

具体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科技产出水平综合比较

              获诺贝尔   研发产出

   科技论文  科技专利 奖人数    综合评价

俄  31.1     49.3   19.6     100

中  2.27     2.8    0      5.07

  3.3科技意识综合比较

  后备人才培养指标以每万人中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平均值计算,教育经费以教育经费占GDP百分数平均值计算,科技基础设施因缺少数据无法计算。

计算具体结果见表5。

  表5 科技意识综合比较

  后备人才        科技基础      科技意识

       教育经费   

   培养          设施       综合评价

俄  54.0   29.7    16.3        100

中  9.5   26.7     -         -   

  4中俄科技未来合作方向的确定

  4.1基础科学研究领域

  中俄科技合作在基础研究领域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即以两国科技部颁布的基础研究重点领域中的相同学科为切入点并作为合作重点。

中俄双方共同的基础研究优先方向应包括数理科学、技术科学、化学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

  4.2应用技术研究领域

  过去,我们在同俄进行科技合作中,对应用技术的合作重视不够。

针对俄罗斯在航空、制导、激光、无线电、新材料、大型发电设备制造、冶金等应用技术水平较高的情况,我们应同其进行上述方面的联合研究,共同开发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使双方共同受益,共同繁荣和发展。

  4.3高新技术研究领域

  俄罗斯科学家队伍庞大,约占全球的1/4,而且创造性较强,掌握着一些国际领先的高技术成果。

俄罗斯在信息经济、生物工程和其他高科技领域拥有自己的专家、研究所和生产潜力。

中国在一些高科技领域也已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

随着世界经济向高科技领域拓展,中俄双方应该关注高科技项目的合作。

1996年7月俄政府制定了新的科技优先发展,包括:

信息技术与电子学、生产技术、新材料与化工产品、生物系统技术,运输、燃料与能源,生态学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另外激光、超导、纳米等高新技术领域以及军转民的重要领域也应加强合作。

  4.4大中型国企技术改造

  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技术改造已进入攻坚阶段,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加快技术改造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工程面临的普遍问题。

用高新技术改造大中型国企,是实现大中型国企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价格相对较低,技术壁垒相对较少的俄罗斯则是我国大中型国企技术改造的较为切实可行的技术源。

对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的技术改造而言,完全可利用它们与俄罗斯技术的渊源关系和相关性进行技术改造,可收到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效果。

  4.5军事技术领域

  从整体上看,我国航天、核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从各项技术看,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相差约20年左右;常规武器装备相差15—20年左右;重大武器装备平台(如飞机、坦克、舰船)的动力技术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而电子装备又是薄弱环节;武器导弹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我国目前导弹制导技术的差距还较大。

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关于中俄战略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1992—1995年中俄武器贸易额超过25亿美元。

利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巩固的有利条件,引进俄罗斯先进武器和技术,是缩小我国军事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有效途径。

  5对中俄科技合作的建议

  5.1客观认识和了解俄罗斯科技水平

  俄罗斯的科技水平尽管在总体上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但在许多方面仍然十分具有实力,仍然是当今世界科技、军事强国之一。

在重点科技领域中有40%的项目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特别是在核技术、航空、舰船、电子通信、特种化工领域更是走在世界前列,俄罗斯科技人才济济,共有科研所4000余个,工程学院院士、通讯院士1000余人,科学院院士和通讯院士近400名。

从俄罗斯和欧美国家透露的情况看,俄罗斯基础科学的许多领域,比如,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核物理、数学物理、新材料等许多领域的研究居于世界先进水平[6];一些技术研究成果,比如,空间站技术、激光制导技术、等离子体武器技术等,超过美、欧及日本等西方国家;定位、导航和定时技术、火箭运载技术、能源系统技术、战略导弹技术等方面与美旗鼓相当;在信息技术、生产制造技术等方面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与西方国家相比,俄罗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到的创新内容。

  同俄罗斯进行科技合作有许多有利的条件。

一方面我国同俄罗斯的政治关系处于良性的发展之中,便于双方科技合作。

另一方面,在高新技术转让方面,相对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政策还是比较宽松的,并且转让费也相对较低,同时他们对我国的轻纺、电子、建材、食品加工等技术也有很大需求,双方容易形成互补。

  5.2充分发挥中俄科技合作机构的作用

  要加强对俄罗斯科技合作的统一管理和指导。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俄贸易新高潮到来之际,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各部门各自为政,力量分散,这种无序状态是我们对俄的出口丧失了一次难得机遇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样,对俄科技合作不仅涉及我国的科学技术领域,而且还涉及经济中的各个产业部门;不仅包括对双方技术的评估、筛选和引进,还包括技术的中介、中试和产业化。

科技合作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对俄科技合作领导机制的跨部门性和协调性。

为此,建议在中俄总理会晤机制框架内,建立专业委员会,如设立科技合作委员会、军技合作委员会等。

  5.3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对俄科技合作形式

  在合作主体上,要形成“政府引导型”、“民间先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三种有效的合作方式相结合的格局。

加强引进俄罗斯的优秀科技人才。

俄罗斯的科学家队伍庞大,创造性享誉世界。

同时,他们对工资水平和待遇要求也较低。

而我国现有的科研基础条件较好、又有较好的市场机制,可以利用我国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已经具备的资金优势和投资环境,吸引俄罗斯的高科技人才。

  5.4制定相应“双赢”的合作政策

  中俄科技合作不仅是扩大双边经贸合作的“催化剂”,更是两国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

要使两国科技合作稳定、全面的开展,必须与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要在两国总理会晤机制的框架内,实行机制和项目的对接。

在对俄科技合作中,要确立优势互补,共生双赢的原则。

要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平等互利、成果共享、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尊重国际惯例”的合作方针指引下开展合作。

  5.5建立中俄科技合作的信息网络系统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中俄科技信息网络系统,为科技合作需提供快捷有交往的交流和沟通。

目前,在对俄科技合作中,互联网这种媒介手段尚未得到普及应用。

为了加快中俄科技合作的步伐,提高合作的效率,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络系统。

  5.6加紧培养适应中俄科技合作的复合型人才

  在同俄科技合作中,普遍缺少既懂俄文,又有专业技能的复合人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人们都热衷于学习英语,俄语人才严重缺乏,目前许多高校的俄语专业生源严重不足,懂高级科技俄语专业人才更是寥寥无几,这些都将影响我国同俄罗斯的科技合作的发展。

因此,从长远考虑,培养俄语专业的科技人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科技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J].中国科技论坛,2002,(5):

71—74.

  [2]WEF.The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R].Geneva.Switzerland,1995—1998.

  [3]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R].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6—104.

  [4]孙学范,冯煜.科技实力分析刍议[J].生产力研究,1996,(5):

23—26.

  [5]IMD.TheWorldCompetitivenessYearbook[R].Lausanne.Switzerland,2001—2002.

  [6]GlennESchweitzer.Canresearchanddevelopmentrecoverinrussia?

[J].TechnologyInSociety,1995,17:

121—1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