谫议谢字的音形义.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2802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9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谫议谢字的音形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谫议谢字的音形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谫议谢字的音形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谫议谢字的音形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谫议谢字的音形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谫议谢字的音形义.docx

《谫议谢字的音形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谫议谢字的音形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谫议谢字的音形义.docx

谫议谢字的音形义

谫议“谢”字的音形义

谢五八

“谢”字是一个很神奇、很奇特、很值得敬畏的字。

说她神奇,是说她既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象形字,又是一个具有科技含量、记载着原始人类向现代人类发展的一个关键字、一个史前铁证;说她奇特,是说她既在音形义方面演绎无穷,又在人类活动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字(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上都是如此);说她值得敬畏,是因为她既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人际交流与礼仪做出了重大贡献,又繁衍了一支庞大而聪慧的谢氏族人,她们为中华民族的形成、统一与强大立下了不杇的功绩。

下面笔者不揣冒昧对“谢”字的音、形、义三方面进行浅析,敬请方家斧正。

1、关于“谢”字的读音

谢,作为一个汉字,可以分为普通话(官话)读音,方言读音,次方言读音,小方言读音,姓氏专用读音,少数民族语种读音,外语读音。

也可分为古代音与现代音。

等等。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与剖析。

(一)汉语读音

在目前的中国,“谢”字汉语读音分为两大类:

一是通用的普通话,即官话,读“xiè”,音“械”。

二是各个地方对姓氏的专有读音,而且随着各地的方言不同而有所不同。

尽管当代字典中没有标明谢字是一个多音字,但实际上是多音的。

中国的汉字有一种现象:

用在一般行文中是这种读音,用在姓氏上时又是另外一种读音。

例如“解”字,一般读jiě(音姐)与jiè(音介)。

但当作姓氏用时,要读xiè(音泄),其音调与感谢的“谢”一样。

我们谢姓,在许多地方叫姓名时也是如此,与说“谢谢”时的音调不一样。

人们创造“

”(射)、“

”(谢)之字,当时是读何音的?

读何调?

因古人已逝,那时又无录音机之类的设备,所以我们无法得知那时怎么读。

上古几千年不说,就是到了汉代,许慎为我们编了中国历史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时,也没有完全解决谢字的读音问题。

他说:

“谢,辞去也。

从言,射声。

”既然是读“射”声,而那时的“射”又读何声?

他又说:

“䠶(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

从矢,从身。

”又说:

“射,篆文䠶。

从寸。

寸,法度也,亦手也。

”并没有讲该读何音,所以还是令人云里雾里。

而据《广韵》等古韵书记载,“射”至少有四种读音:

1、神夜切,音she社。

2、食亦切。

3、羊谢切,音ye夜。

如古官名仆射。

4、羊意切,音yi意。

如《诗经·周颂·清庙》:

“无射于人斯。

”陆德明释文:

“射,音亦,厌也。

”看来在此之前谢字的读音并未统一,是多音的。

直到一千七百多年后的清代,在大学问家段玉裁为《说文解字》作注时,才为“谢”字标上了“辞夜切”,为“射”标上了“食夜切”的读音。

而同时代的《康熙字典》也没有给“谢”字注音,只引用了《唐韵》、《集韵》、《韵会》等韵书的注音为“辞夜切”或“词夜切”,拼出来的音与今天的音差不多(xiè音泄)。

【注:

这里的“切”指反切,是古人的一种拼音方法。

古人没有拼音字母,只有用字来注音,分为直音和反切两种。

直音就是用一个与该字之音相同的字注其音,用“读若某”表示。

反切始于汉代,就是用两个字急读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如:

辞──夜=谢。

其方法有如今日之拼音。

】《唐韵》成书于唐代,《广韵》、《集韵》、《韵会》、《平水韵》成书于宋代,由此可以看到,至少在唐代“谢”字的读音已与今天差不多了。

再从元代的《中原音韵》、明代的《洪武正韵》、清代的《佩文韵府》、《词林正韵》,到今天的《现代汉语字典》等来看,从唐代到现在,一千六百多年来“谢”字的读音(官话)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那么,在唐代以前“谢”字是读何音?

在“谢”字刚产生时又读何音?

我们暂时无法考证。

但在湖南中部对谢姓的特别读音也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

在湖南省的中部(简称’湘中”)的新化县、安化县、冷水江市、涟源市、邵东县、隆回县等县市,对“谢”字有二种读法。

当读“谢谢”、“感谢”、“辞谢”等时读xiè(泄),与普通话相同;当作为姓氏使用时读zīa。

其中的声母z,音“禅”,属于唐末和尚守温所创《三十六字母》之中的声母字,属正齿音,可读为“禅呀”切(有点读若xīa虾,但又不完全是,是“夏”的阴平声)。

“谢”字的一字二音读法,在中国北方尚不多见。

作为姓氏的专用读音,多见于南方。

那么,以湘中地区为代表的南方读音,是不是谢字的古音呢?

现代汉语划分为七大方言区,除北方方言外,其余六大方主要在南方(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

而南方方言属于古百越族语系。

现在的苏南、上海、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越南、泰国等地区都曾经是古代百越族居住的地区,有自己独成体系的语言。

现代的百越地区语言是历史上北方居民数度南迁与南方民族的语言相互影响而逐渐形的,因此既不同于北方方言,又不同于原来的百越族本族语言,而是一种变体的混合方言。

湖南在历史上属于南蛮之地,其中多山多沟壑阻隔的湖南中部,属于南蛮之一的“梅山蛮”的势力范围,自古由梅山蛮盘踞。

上古时与炎帝部落、黄帝部落逐鹿中原的九黎族,是属于百越族之一种。

九黎族首领蚩尤的故乡就在湖南省中部的新化县境内。

这里古称“梅山”,几千年来都不服王法,是一个独立王国,这里无官府、无监狱、无赋税。

史书上说它“旧不与中国通”(这里的“中国”指纳入朝庭版图的地区)。

因此这个“世外桃源”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此避难。

梅山地区直到宋朝熙宁五年(1072年)才纳入宋朝版图,在此设立郡县进行管辖。

因为古梅山地区封闭了几千年,因而保留了许多古老而原始的信息,语言就是其中之一。

《新化方言研究》中就收录了四千多个古音字。

“谢”姓读zīa(读“夏”的第一声),是不是它的原始读音呢?

我看可能性很大。

这值得我们今后去注意与研究。

另外,北宋“开梅山”以后,“梅山蛮”融入了大社会,其习俗与语言亦向“王化区”扩散、影响。

这种地域辐射,使梅山周边地区对谢姓的读音大同小异,周边省区亦近音,只语调有些差别而已。

此外,在粤语中:

谢姓读“ze6”,在客家语中:

谢姓读“qia”。

都不读“xiè”。

这些都是百越语系的变种方言音。

百越语系还有许多变种方言音,随着次方言、小方言的不同而不同,在此不一一例举了。

(二)谢字的外语读音和小数民族读音

外语中一般无“谢”字的单字,只有“谢谢”之类的单词。

如果翻译中国人的姓氏,则是音译,只是没有声调而已,大体与汉音差不多。

至于小数民族语言文字,中国有55个小数民族,但只有满、蒙、回、藏等几个小数民族有文字。

其他的小数民族要么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要么连语言都没有,都使用汉语汉文。

而原来有文字的,有的现在已经不使用了。

如满文,在清代是“国语”,现在除研究的专家外,已无人认得满文了,满文已经变成了“死”文字。

又如纳西文,现在也只有个别经师认得这种象形文字了。

而从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如果翻译人名,其原则都是音译。

对于“谢”字,如果翻译成“感谢”之类的话,则是另一种意思,对于姓氏用法就毫无疑义了。

下面选择英语、韩语、日语、法语和藏语在不同语境中对“谢”字的不同读音,供欣赏与参考。

英语:

作姓氏时:

Xie;作感谢之意时:

thank;作凋谢时:

wither;作谢绝时:

decline;作辞谢时:

away。

韩语(朝鲜语):

作姓氏时:

sa,音“撒”;或ca,音“擦”。

作凋谢时:

시들다.떨어지다;作谢罪时:

감사하다。

日语:

作姓氏时:

Xie;作感谢时:

感謝する;作辞谢时:

辞退する;作凋谢时:

散る。

法语:

作感谢时:

remercier;作凋谢时:

seflétrir;作谢绝时:

refuser;作凋谢时:

seflétrir。

藏语读:

woyajin,音“我丫酒”。

三个音节。

二、关于“谢”字的形态

谢,左右结构,由言、身、寸三部分组成。

有一个谜语叫“讨一身放中央”,猜一个姓氏,即“谢”氏也。

“谢”字源于“射”字,产生于原始智人时期,是谢氏先人的智力成果。

“射”与“谢”字自诞生以来又演化出多种形态,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深华。

(一)“谢”字的产生过程

猿猴进化成原始人类之后,为交流的需要便产生了语言,又为更进一步进行信息交流和记录语言的需要,便产生了文字。

所以《易经·系辞传》上说: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结绳”是最早的文字萌芽。

后来看见自然景物产生灵感,依样画胡芦产生了图画字。

东汉大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

“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黄帝使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当然,造字是一项漫长而系统的工程,那么多字不可能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所创造的,也不是几年或几十年完成的,而是数千年来众多先贤共同创造的结果,仓颉只不过是代表人物而已,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与集大成者。

在原始部落中,有一支部落的人很聪明,首先发明了弓和箭,用来捕射野兽。

当时发明弓箭不亚于今天发明原子弹,是一项很了不起的科学成果,使得猎狩的野兽成倍增加。

恩格斯曾评价说:

“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因而也要同时熟悉其他许多发明。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因此,发明弓箭的部落感到十分荣耀,便把弓箭作为本部落的标志和族徽,即后来我们所说的图腾(崇拜的偶像)。

其他部落就叫使用弓箭的部落为“射(谢)人”。

谢人部落首先在自己的领地和祭祀场所挂上弓箭,以示崇敬和炫耀。

后来画上弓箭的符号代替实物作为部落标志,这样就产生了最早的射字“

”、“

”。

该字由弓弦“

”、箭“

”和手“

”三部分组成,是一个人的手拿着弓箭准备发射的形态。

这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就是通常说的“甲骨文”(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字)。

字的本义就是弓箭手在射箭。

因为箭是要射出去的,所以又赋予了“去”的含义。

后来又引申为“辞去”、“辞谢”、“谢绝”等等。

因为辞去、辞谢等行为是要说话的,所以后来又在“射”旁加了一个“言”字,表示用语言去辞谢。

这个“言”字在语言学上叫“意符”。

这样,象形字加意符,就变成了一个“形声”字了(汉代人所说的“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指古人的六种造字方法,“形声”是六书之一)。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谢”字。

在中国古代,“谢”“射”是相通的,而且读音也相同。

到了周代的金文中,“射”字的图画成分没有了,变成了“

”,这就是通常说的“钟鼎文”(商周铸或刻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铭文)。

在汉代的《说文解字》中,“射”变成了“

”和“

”。

“谢”变成了“

”。

在清代的《康熙字典》中,“谢”字变成了“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篆书”(小篆)。

(二)“谢”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诞生以后,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又经过了甲骨、金、篆、隶、真(楷)、行、草诸体的演变,谢字也自然在演变之列。

1、先介绍一下汉字形态演变的相关知识

甲骨文是殷商之前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而得名。

它是殷墟龟甲兽骨之中的卜辞,主要出土于周朝晚期都城河南安阳,已出土十万多片,有五千多单字。

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因商周铸或刻在钟鼎等青铜器之上的文字而得名。

商代金文与甲骨文相近,西周金文字体齐整,战国末年字体逐渐与小篆接近。

大篆又叫籀文,因是周宣王时太史籀著《史籀篇》时的字体而得名。

是春秋战国时的秦国文字,即先秦文字,字体多重迭。

小篆是秦朝通行文字,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作《博学篇》,对大篆加以改省而成为标准小篆。

篆,“雕刻为文”之意,即相对于当时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隶书字体来说,篆文是可铭刻金石的,因而得名。

隶书也叫佐书、史书,是由篆书简化而来的一种字体,始于战国晚期,普遍使用于汉魏。

秦代在低级的官狱文书中使用,“施之于徒隶”,因而得名。

秦隶又叫古隶,汉隶又叫八分、分书、分隶。

楷书又叫真书、楷体、正书,因字体“可做楷模”之意而得名。

始于汉未,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钟繇。

草书始于汉初,即草率的隶书,因该体粗糙、简便和潦草而得名。

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所使用该字体而名章草,汉末张芝创今草,唐代张旭、怀素创狂草。

行书又叫狎书、押书、行狎书,是介于今草与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相对于难以辨认的草书来说,是有实用价值、可通行的字体而得名。

始于汉末,相传为东汉刘德升所创,分行草与行楷两种。

2、谢字在演变过程中的形态示例

⑴.殷墟甲骨上的“射”字:

 

⑵.各种文物上的“射”字:

⑶.“谢”的甲骨文:

⑷.“谢”的金文:

⑸.“谢”的篆文:

⑹.“谢”的录书:

⑺.“谢”的楷体:

 

⑻.“谢”的魏碑体:

⑼.“谢”的行书:

⑽.“谢”的草书:

⑾.“谢”的篆刻:

谢谢

⑿.“谢”的常用印刷体:

谢谢谢谢谢

⒀.“谢”的历代名家体:

从甲骨文的“射”与“谢”的字形结构我们可知:

“射”就是“弓”与“箭”的组合,而“谢”则是“弓箭”与“言辞”(文辞)的组合。

说明谢人自古就能武(射箭)能文(能说会写)。

左边““言”字代表文化,右边“射”字代表武功。

因为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是有文化、有文采的象征与标志;骑射是武力的象征与标志。

可以说:

“谢”字与“斌”字是异曲同工,含义一致,同指文武双全。

弓箭

 

三、关于“谢”字的语义

谢,是一个多义字。

其基本含义“去”、“致”,是由“射”字转义而来,源于箭头射击出去之意,其箭由这里去(致)那里。

其他义项都是由“去”之义所派生。

《说文解字注》:

“谢,辞去也。

辞,不受也。

《曲礼》: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

’此谢之本义也。

引伸为凡去之偁。

又为衰退之偁。

俗谓拜赐曰谢。

1、作为动词,谢字最常用的义项就是做敬词用,由“致”的含义转化。

如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用:

谢谢、谢仪、谢忱、谢恩、谢意、道谢、酬谢、面谢、致谢、感谢等词。

这些词汇都是礼貌用语与交际必用语言,所以“谢”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词汇。

2、表示推辞,辞去,婉拒。

如:

辞谢、谢绝、闭门谢客,敬谢不敏,谢医(谢绝医疗、谢金(谢绝礼金)。

《说文解字》:

“辞去也。

从言,䠶(射)声。

辞夜切。

”《南齐书·王僧虔传》:

“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无复游宦之兴矣。

”《史记·汲黯列传》:

“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命。

3、表示认错,道歉:

谢过、谢罪、谢咎(引咎自退;悔过;谢罪)、谢错(认错赔不是)、谢室(待罪之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至蔺相如门谢罪。

4.表示凋落,衰退,逝去。

如:

谢顶、谢世(去世)、凋谢、新陈代谢。

宋·叶适《宿觉庵》:

“宿觉名未谢,残山今尚存。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花之既谢。

”《魏书·彭城王勰传》:

“诏曰:

弟勰所生母潘早龄谢世,显号未加。

5.表示告诉,询问:

如《汉书·周勃传》:

“使人称谢:

‘皇帝敬劳将军。

’”颜师古注:

“谢,告也。

”王维《西施咏》: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否?

”颜师古注:

“谢,以辞相问也。

6.表示逊让,不如:

如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

“锦江何谢曲江池?

”《宋书·王宏传》:

“既鲸鲵折首,西夏底定,便宜诉其本怀,避贤谢拙。

7、表示惭愧。

如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

“徒愧微冥,终谢智效。

”又如武元衡《酬严维秋夜见寄》诗:

“神仙惭李郭,词赋谢曹刘。

8、指占卜的结果不灵验。

《尔雅·释鱼》:

“龟,俯者灵,仰者谢。

”古人用龟甲占卜时,将龟甲于掷地,认为龟甲背面向上的,表示灵验;龟甲腹面向上的,表示不灵验。

这有如今天打竹卦看卦象一样,以两块竹卦的俯仰不同来判断凶吉。

以圣卦、阳卦、阴卦代表不同的含义:

两块卦背面(弧形面,又叫阳面)向上为阴卦,表示领受、认可;两块卦腹面(平坦面,又叫阴面)向上为阳卦,表示自己作主、拒绝参与;一块背面向上,一块腹面向上为圣卦,表示给予、保护。

所以,今天所见的掷竹卦(或黄杨木卦)占卜,是由古代的掷龟甲卦占卜发展演化而来。

有些古代与当代的学者认为,《尔雅·释鱼》中的“俯者灵,仰者谢”,其“灵”与“谢”指的是两种不同的龟,这是错误的。

《古代汉语词典·谢》:

“谢,⑨指占卜的结果不灵验。

《尔雅·释鱼》:

‘龟,俯者灵,仰者谢。

’”这种解释是正确的,符合语境与事理。

9、古通“榭”。

榭,指建在台上的房屋。

原本是指古代谢氏子弟练习射箭的地方,后来由射箭而演变为古代的讲武堂,今天多指游观憩息之所。

因为是谢氏子弟习武射箭的地方,所以古时“谢”、“榭”相通。

如《荀子·王霸》:

“台谢甚高。

”《公羊传·宣公十六年》:

“成周宣谢灾。

10、古国名。

谢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是黄帝少子禹阳所建之国。

这是谢姓可考的最早源头。

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著《国语·晋语四》载:

“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共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嬛、依是也。

”东汉的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进一步考证: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

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嬛、依氏也。

王季之妃大任,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

”《新唐书·宰相世系》云:

“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因以为姓。

”宋代邓名世、邓椿父子在《古今姓氏辨证》中论证说:

“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

”这个禹阳是因被封在任国而得姓的,而谢国又是任国之中的十个诸侯国之一,所以“谢”既是族名,又是国名。

11、古邑名。

谢邑,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苑城区与唐河县一带,是谢人的集中居住地,后来周宣王封他的元舅申伯于此。

《诗经·大雅·崧高》:

“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指的就是这里。

12、水名。

谢水,又称

水,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之西、宜阳县之东的黑羊山与惠水之间。

是因谢人最早居住在该水流域而得名。

13、姓。

谢姓,源于原始智人中发明弓箭的部落。

该部落发明弓箭后,捕猎食物猛增,人口快速发展,后来在部落的联盟重组中,分别融入炎帝、黄帝与蚩尤部落的联盟,分别建立了谢国、巫谢国、谢邑与少数民族部落(如三谢苗等部落)。

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原来分别融入各部落联盟中的谢人又九九归原再次融合在一起,今天已难分彼此了。

谢氏在历史上是名门望族,今天亦是皇皇大族。

现今谢氏人口在大陆有1010万,加上海外约1300万。

在大陆5825个活着的姓氏中,谢氏的人口数量排在全国第23位。

14、《康熙字典》上对“谢”字的诠释。

《康熙字典》上收集了历代辞书中对“谢”字的注音与注释,可谓是集大成者。

今录于此,以见其豹。

谢,《唐韵》辞夜切。

《集韵》、《韵会》、《正韵》词夜切,音榭。

《说文》辞去也。

《广雅》去也。

《楚辞·九章》愿岁幷谢与长友兮。

《注》谢,去也。

又《正韵》绝也。

《史记·儒林传》谢绝賔客。

又《增韵》退也,衰也,雕落也。

《南史·范缜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减。

《淮南子·兵略训》若春秋有代谢。

又《类篇》告也。

《前汉·馀传》厮养卒谢其舍。

《晋灼注》以辞相告曰谢。

又《韵会》拜赐曰谢。

《前汉·张安世传》安世尝有引荐,其人来谢。

安世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

又《正字通》自以为过曰谢。

《礼·檀弓》从而谢焉。

《史记·项羽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又《韵会》听也。

《正韵》致仕曰谢。

《礼·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必赐之几杖。

《注》谢,犹听也。

皓曰:

君不许其致事也。

如辞谢、代谢,皆却而退去之义。

又鸟名。

《张华·禽经》子规啼苦,则倒悬於树,自呼曰谢豹。

 又菜名。

《本草纲目》水苦蕒,一名谢婆菜。

 又岛名。

《唐书·地理志》登州东北海有大谢岛。

 又蛮名。

《旧唐书·南蛮传》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

又国名。

《诗·大雅》于邑于谢。

《毛传》谢,周之南国也。

《朱传》在今邓州南阳县。

又县名。

《前汉·地理志》谢沐县,属苍梧郡。

又姓。

《广韵》出留、会稽二望。

周宣王之舅姜申伯封于谢,以邑为氏。

《左传·昭七年》谢息,为孟孙守。

又复姓。

《风俗通》周宣王支子食采谢丘,因以为氏。

《前汉·古今人表》谢丘章,鲁人。

 又通作榭。

《左传·襄三十一年》宫室庳,无观台榭。

《注》本亦作谢。

《荀子·王霸篇》台榭甚高。

《注》与谢同。

又或作绎。

亦作射。

《尔雅·释鱼》龟仰者谢。

《疏》谓行时头仰。

《周礼》地龟曰绎属是也。

《周礼·春官·龟人郑注》仰者绎。

《礼·玉藻·郑注》灵射之属。

《释文》射音亦。

《周礼》作绎。

《尔雅》作谢。

又叶祥豫切,徐去声。

《左思·魏都赋》有靦瞢容,神惢形茹。

弛气离坐,?

墨而谢。

又叶徂贺切,音坐。

《韩愈·送穷文》头丧气,上手称谢。

烧车与船,延之上坐。

《说文》本作。

*考证:

〔《礼·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谢,必赐之几杖。

《疏》谢,犹听也。

〕谨照原文致仕改致事。

疏改注。

从以上对谢字音形义的分析研究,我们因而可知:

“射”是一个象形字,“谢”是一个形声字,它们结构独特,形态多样;谢字读音多调,南方音多变,“xiè”不是原音,原音保存在封闭的南蛮之地梅山地区;谢是由射演化而来,彼此古义相通,谢字语义内涵丰富,外延广博。

谢,既是一个古文字,又是一个今古使用频率都极高的常用字,在生活中几乎不能缺少她。

谢,她既代表着一个古老的姓氏和一个庞大家族,又记载和保留了原始谢人的智慧与勤劳的诸多信息,以及谢人的发展繁衍脉络,为我们今天寻根溯源提供了依据与线索。

因此,我们要为自己姓谢而感到无限荣光和骄傲!

我们有幸出生在谢氏大家族,成为千万之众中的一员,这是祖宗的恩赐,亦是自己的造化。

基此,有感而成拙文。

2014.8.2于守愚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