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教育中加强校企合作的思考.docx
《关于高职教育中加强校企合作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职教育中加强校企合作的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高职教育中加强校企合作的思考
关于高职教育中加强校企合作的思考
摘要:
高职教育要为21世纪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腾飞培养出所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就应探索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地方高校的办学探索,着重阐述了在开展校企合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并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1高职教育应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转轨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新一轮的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中,不仅需要擅长理论研究、方案设计的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也迫切需要善于实践应用的技术型人才。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而理工科院校则是为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服务的,造成在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与技艺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工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应市场需求而设立的一种专门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形式。
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过程应更加贴近企业生产的实际,必须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学校教师与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紧密结合,才能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所以,高职教育应按社会、行业及其职业岗位群的需求设置专业并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与科技经济发展保持同步或有所超前,才能适应技术含量和智能成分迅速增长的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此外,高职教育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把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生产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现场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企业的生产规律、工艺、设备和技术等,毕业后立即就能参加生产实践,赢得社会及企业的欢迎。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职教育办学的显着特征之一。
人类社会现已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高技术经济时代。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
学校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而企业则是将新知识、新技术转换成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的重要基地。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是现代化教育与生产的需求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处于经济建设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其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优化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并在实践场地、先进设备、建设资金和实训师资等方面获得支持:
而企业则可依靠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资源等优势为其培养或培训人才,并为其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科学管理等提供咨询和服务。
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高职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2校企合作举办高职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如何加强产学联盟,依托行业或企业优势,改善高职教育的办学条件并提高教学质量,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当前深化高教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院对以下几种“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建立由学校及企业有关领导、专家和教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内容和学时的安排等。
以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机制和形式开展高职教育,与企业联合办学,或为企业定向和委托培养、培训,并到本企业对口实习、顶岗实践。
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把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工艺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
在学院相关院系与有关企业原已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协作关系,实行资源共享。
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积极建立新的、独特的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聘请有专长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高级技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在生产实践中教会学生。
充分利用企业、社会的职业技术鉴定资格权限,为高职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资格及岗位等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
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等途径,为毕业实习或毕业调研提供实践场地,让高职学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课题,真刀真枪地进行顶岗技术培训,并通过专业(职业)技术考核。
3多机制、多模式开展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
我校在实施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努力实践适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依托企业办学,使高职教育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面向社会与市场多渠道办学或培训的新路子,与企业进一步协作,合办和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构建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
校企联合、产学协作等多元化的办学体制,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建立适合高职特点和富有创新特色的管理体制——合作体制,是校企联合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也可达到校企双方的双赢。
新体制确立后,学院与企业订立合同,以明确责任为基础,校企共同承担风险,保证了合作的顺利进行。
机械工程学院与行业专家紧密结合,成立“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专业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突出高职特点,更能适应行业的实际需要。
实践环节占教学总学时的近50%。
多家企业的支持,为高职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模拟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机械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了可靠保证。
机械工程学院在加强高职师资培养的同时,还聘请行业中具备“双师”素质的专家来学院任教、辅导或作学术报告,将行业技术发展前沿的动态和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为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积极创造条件,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
如在师资培养上,我院专门派出年轻教师到中航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带薪实习,通过在企业的实习,让年轻教师了解企业对就业者的期望,使他们更快地适应高职的教学,同时他们也可配合做好实习生的管理。
创建产学协作的建设模式
校企一体化、产学研三结合等建设模式,为建立高职实践教学基地及其开展实训与培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产学合建校外实习基地。
我院机械工程学院坚持走“产教结合,工学一体”的道路,通过多种渠道,面向社会办学,依靠企业建立、巩固和发展校外实习基地,为高职学生提供必需的实习场地和毕业环节课题等,让学生接触企业的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并掌握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缩短“过渡期”,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顶岗。
如:
机械工程学院先后建立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北方重工集团、神龙汽车公司武汉工厂、襄樊工厂、襄樊航正科技有限公司等20余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与江钻集团的关联企业昊江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由学院负责理论教学环节,由工厂负责实践环节,在该厂设立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数控机床等先进的生产工艺与设备,以满足实践训练的特殊需要。
株洲新通公司等也为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高职学生优先提供实习场地与设施,确保了实践教学质量。
(2)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产学协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模拟训练环境,是深化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新举措。
机械工程学院实训中心(简称实训中心),采用新的建设理念,积极探索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学院是荆门市城区唯一一所高校的优势争取社会支持。
在建设过程中,实训中心得到了多家公司、厂家给予的技术和其他的支持,以及选派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专业公司职员参加实训指导等各种形式的支持,使实训中心的建设规模、技术档次和服务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如:
与北航CAXA软件合作,在校内建立CAXA制造工程师的培训中心,经过严格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参训学员可获得由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既满足了校内学生学习和取得职业资格证的需要,同时还能面向社会进行相关培训,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
实训中心还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人才集中的优势,积极走出去,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由产业部门或科研单位提供技术和仪器设备等,由实训中心提供场地和后勤保障等,由双方人员共同管理和参加实训指导,并把实训教学的内容与生产实践或科技开发中的实例联系起来,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提高实践训练的技术档次并拓宽其领域。
此外,还可为企业及其用户培训等提供方便。
产学协作共建这一新模式可使高职实践教学基地的技术与装备达到同行业国内领先水平,并具有同步更新的机制。
4在校企合作中的获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隐忧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我院开展的校企合作中,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如襄樊航正科技有限公司为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多个实习岗位,连续几年都录用了实习中表现较好的学生;神龙汽车公司武汉工厂在2006年经过顶岗实习录用了我院15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后,2007年六月襄樊工厂更是从顶岗实习的45名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中录用了36名成为企业的员工,有的学生经过三个多月的实习后,在考核中表现突出,由操作岗转为技术岗,为学院增色;株洲新通车辆有限公司为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高职学生优先提供实习场地与设施,从参加实习的12名学生中择优录用了9名学生作为员工。
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学生的良好表现,良好的校企关系,为校企下一步的合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正面宣传了学院,为学院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校企合作也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
一个企业要取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就要依靠人才来实现。
在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中,企业可提前锁定人才,解决用人的后顾之忧。
企业对我院学生的录用就是有力的证明。
虽然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隐忧:
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学校追求的是办学任务和效益的最优化,学生追求的是成才和就业的便捷化。
校企合作的推进,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体现“多赢”,这是校企合作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但这些关系并不好处理,要排除这些障碍,必须处理好三大关系:
明确校企双方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为:
企业是生产教学实习基地,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实施者之一和对校企合作教育成果进行考核的评价者之一,企业可以提前锁定人才,也是最终合作的受益者之一。
学校是对学生实施专门教育的场所,通过传授职业基础知识,为在企业开展生产实习教学奠定理论基础,完成人才的培养过程。
高职院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让教师全员参与,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加强素质教育,加强职业和就业指导,明确“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的统一。
学生作为校企合作的最大受益者,在实践培训中,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真刀实枪”地训练、掌握和巩固提高职业技能与技巧以及职业素养。
就综合素质而言,高职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意识;就职业能力而言,高职学生应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沟通能力。
他们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
这两种身份都离不开“学”字,只是“学”的内容有所侧重,“学”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
要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成为有一技之长受企业欢迎的人,就必须明确自己“学”的身份,摆正自己“学”的位置,虚心地学、勤奋地学。
必须准确定位自己,不能挑三拣四,不能一去就比报酬。
我们要将素质教育贯穿在企业实习过程,借鉴实践性教学中体现的企业文化、企业的规矩、秩序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学会做事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人。
要抓好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的教学,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上,主动与企业合作,逐步加大企业的能工巧匠、专业人才担任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任务的比重,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通过订单培养,毕业学生全部实现对口就业,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
这个愿望不错,但在实施中很难,订单给企业方面造成很大的压力。
一方面,现在学校扩招,学生多,企业岗位少;另一方面,签协议的学生不一定愿意留下,同时企业也不一定都能选得中。
作为企业而言,它花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了学生,肯定希望优秀学生留下来为企业所用,但同时有些企业限于自身纳新的能力又不愿意大量的接受同一所学校毕业的学生。
此外,内地企业经济待遇偏低,造成了内地人才的大量外流。
如内地企业给技术工人的待遇普遍不高,每月工资八九百元左右,而在长三角、珠三角一带,模具钳工、数控机床操作、焊工等技术工种每个月的工资都在2000元左右。
因此,适当提高待遇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上种种因素造成企业和学生的利益无法两全。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制订相关鼓励政策,提高学校和企业互动的积极性。
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最终实现毕业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参考 文献
夏建国.产学研合作机制初探[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吴启迪.本科院校如何办好高等技术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1,.
王明伦.产学研结合:
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理想选择[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