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九年级诗词鉴赏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68303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3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九年级诗词鉴赏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届九年级诗词鉴赏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届九年级诗词鉴赏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届九年级诗词鉴赏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届九年级诗词鉴赏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九年级诗词鉴赏复习资料.docx

《届九年级诗词鉴赏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九年级诗词鉴赏复习资料.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九年级诗词鉴赏复习资料.docx

届九年级诗词鉴赏复习资料

 

2019年中考复习资料

古代诗词鉴赏

 

连云港市赣榆金桥双语学校

二零一八年八月

 

七年级上册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看这茫茫宇宙,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古人”指谁?

“来者”指谁?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露出对古代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和自己生不逢时、怀抱利器却无从施展的哀怨感伤。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怆然,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这两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感、压抑感和孤独感。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

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地白(白)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凄清(清冷、寂静、凄凉)的特点。

  2.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诗歌前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3.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

  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4.作者非常注意语言的锤炼,用词精确而又形象,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请任选一词进行赏析。

  举例:

“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蕴藉深沉。

  5.结尾两句在抒发情感上别具一格,请谈谈诗人在抒情方面的特色。

  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种委婉疑问的语气,“秋思落谁家”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6.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7.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写了地、树、鸦、露、桂花、月等事物,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将离别思聚,希望与家人团聚、对月怀人的情怀表现得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诗虽可见作者复杂的感情,但其格调还是积极乐观的,请结合词的下阕分析一下。

  作者员怅恨久别,埋怨月亮,但还是很快领悟到“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理,进而用“但愿人长久”来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词作积极乐观的格调也体现出来了。

  2.这首词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什么?

说说你对其蕴涵哲理的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此,说明万物不能十全十美的哲理。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古传诵的佳句,你能说说此句表达了苏轼的什么感情吗?

  表现了诗人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从中看出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4.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理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

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十五从军征(乐府民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这两个数字,有何作用?

尖锐地揭露了一个怎样触目惊心的事实?

十五、八十。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尖锐地揭露了一个事实:

一个足足服了六十五年兵役的老兵,最后才得拖着垂死的身躯,穷老归乡。

可以想见,这六十五年,他必然经历了千辛万苦。

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2.“十五”“八十”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夸张。

暴露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3.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怎样?

此处环境描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环境描写,由遥看到近见,写出一派凄凉破败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

4.“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有何作用?

进一步突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

5.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6.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

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遇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本诗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友人降职远调的关切与同情。

  2.“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选取了“杨花”和“子规”两种意象,有什么深刻意蕴?

诗人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融情入景,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啼声如“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渲染了诗人悲苦哀愁的心情。

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3.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你解读出诗人哪些情感?

  运用拟人,想象奇特,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被貶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和深切的思念。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观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间,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潮水上涨,江面几乎与两岸齐平,江面显得无比宽阔。

诗人乘着小船顺风前进,白帆高高悬挂。

这幅画面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章,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两句写出了长江下游水面的开阔,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精彩画面的?

取小最与大景相互映村,画面非常精彩,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以“扬帆的小船”映衬“宽阔的江面”,画面精彩,意境开阔。

  3.本诗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这首诗颈联既是景语又蕴含着理趣,说说你的理解。

  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暗含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5.“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东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与“入”用了极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③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6.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颈联:

喜悦、高兴(或积板、乐观、向上);尾联:

淡淡的乡思愁绪。

7.体会诗人王湾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动触景生情,由长江的风景引起路途的乡愁,融情于景,抒发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之情(思乡情怀)。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钢雀春深锁二乔。

1.初中三年,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

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面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这样写有何作用?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作铺垫。

3.这首诗评价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说出这场战争的名称,并分析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

  赤壁之战。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句议论,构思非常奇特,请加以赏折。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赤壁之战战胜的原国,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对于可能出现的结局、诗人又没说,而是别出心裁地以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5.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

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耐人寻味。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的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以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6.有人说,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简述理由。

  不同意,因为作者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英雄的成功都需要某种机遇,借此来表达诗人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展的感慨。

七年级下册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水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赏析颔联“曲径通曲处,神房花木深。

颔联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寓意深刻:

要想欣赏美丽的景色,先得走过曲折的道路;要想实现梦想,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3.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字指秀美的景色使鸟欢悦,“空”字指潭水清澈,使人心中杂念消尽。

把诗人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心中的种钟烦恼顿时除去的纯净感受生动地表达出来。

4.“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

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万物之音全部消失,这样以声衬静,更反衬了禅院的空寂。

5.“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

“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

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首句写了蝉的形状“垂緌”,习性“饮清露”,表现了蝉的高洁;次句写蝉声“流响”,从声音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写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力度。

2.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

请描绘出来。

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

3.“垂緌饮清露”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质上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运用比兴,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4.你觉得诗人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品性?

品性高活,不攀附权贵。

5.说说“居高声自远”中的“高”有什么含义?

“高”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高。

6.赏析“流响出疏桐”中的“出”字。

“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7.赏析一“自”一“非”的作用。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8.第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一个人品性高洁,有真才实学,即使没有外界的帮助,也可以声名远播,取得成功。

9.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托物言志,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

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

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从修辞的角度。

贯析“芙蓉向脸两边开”的妙处。

用衬托,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幅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莲叶(唐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1.本诗有哪几幅画面组成,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郑谷的《莲叶》,意境优美,句句如画,全诗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2.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莲叶之美?

这首小诗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

诗中不仅描写莲叶的色彩、香味、形象,还特别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

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阵阵吹来,摇动着一柄柄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

诗中不仅从侧面写了人们对莲叶的喜爱,还婉转表达出“浣纱人”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

首句直写莲叶色彩和形象,二句写荷叶清香,令人赏心悦目。

三句侧面写出人们对莲叶的喜爱,末句写出浣纱女向往美好生活,进一步表现莲叶的內在品质的高尚。

3.请揣摩诗人使用叠词“差差”“柄柄”的好处。

形象地写出莲叶挨挨挤挤,高低不齐的情景,增添诗歌的音韵美。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莲叶的喜爱以及闲适的情怀。

赠荷花(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蓄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1.这首诗前四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对比,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的命运,花移技金盆,备受殷勤,叶受到遗弃,化作死土。

拿荷花和其他的花对比。

拟人,三四两句写荷叶伸张卷曲,荷花开合闭放,率性而为。

2.古人常以荷花喻君子美德,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赞美其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品格,本诗描写了荷叶荷花哪些独特品质?

请简要分析。

①诗人描写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矫揉造作的美德。

②描写红花绿叶互衬互映,红衰翠减不离不弃,赞美了荣辱与共、坚贞不渝的品质。

3.《赠荷花》中吟咏了荷花、荷叶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的诗句是: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4.李商隐的《赠荷花》一诗中借荷花荣衰相依,表达自己满望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的句子是: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5.本诗的写作缘由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

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无才,而是没有知己者的力荐。

他生存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之中,没有信任,没有依托,饱受奚落和排挤。

这首诗歌颂荷花能荣辱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已、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白莲(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1.第一、二两句分别写出了莲花的什么特点。

素雅或淡雅;冰清玉洁或纯洁。

2.“托物言志”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诗人塑造了在晓月风清中即将凋谢的白莲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社会现象;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的忧郁(怀才不遇的愤懑)。

3.托物言志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白莲花的冰清玉洁及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

暗喻洁身自好的人,在黑暗的社会里总是受到冷落、被埋没。

表现了诗人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心理。

4.说说白莲的意象。

白莲是有所寄托的,那不作修饰、凌波独立的白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悄悄地开,默默地落,品格高洁,而幽恨无穷,俨然是被当做所弃的隐君子的象征。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2.“使至塞上”中的“使”的意思是奉命出使。

本诗仅仅围绕题目,依次写了三层意思:

出使路线、沿途风光、最新消息。

3.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

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什么用意?

比喻作者漂泊不定的行踪,而且以蓬、雁自比,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春雁北归常引思乡之愁。

  4.颈联“大调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的内容。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的残红。

5.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干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示例一:

“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示例二:

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示例三:

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6.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示例一:

①图画的构图美,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

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

①图画的线条美。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三:

①图画的色彩美。

②色彩艳丽、丰富:

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

①图画的意境美,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诗中的“芳草”是什么意象?

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愁思。

“芳草萋萋”,则形容愁思浓郁。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萋萋”描绘出什么景致?

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描绘出了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景致。

用他乡的美景衬托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表达的感情与此联相同,请选出一例写在下面。

“愁”。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相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如“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4.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5.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接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雅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词的上下片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又是通过那句话将上下两片衔接起来的?

上片:

描写,描绘北国雪景;下片:

议论、抒情,纵论历史人物,抒发伟大政治抱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说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上文的写景与下文的抒情之间起着怎样的作用?

这样写,词的意境大气磅礴,气象雄伟,令人心胸开阔,心气豪爽,精神奋发,为祖国山河如此壮丽而自豪,爱国热情油然而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酒滔。

”诗人说“望”,写的却远超过出视力所能达到的范围,诗人选择的观察点很高很高,存在于想象之中。

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

可以看出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

作者的感情充满喜说,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

请谈谈你的理解。

这样写有多种因素、第一,有视觉的因素。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

看到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视线跟着地势望去,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第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