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诗词中考鉴赏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4563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诗词中考鉴赏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诗词中考鉴赏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诗词中考鉴赏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诗词中考鉴赏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诗词中考鉴赏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诗词中考鉴赏题.docx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诗词中考鉴赏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诗词中考鉴赏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诗词中考鉴赏题.docx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诗词中考鉴赏题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诗词中考鉴赏题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诗中表现自己在俯仰之间悠然自得形象,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诗中被王国维誉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物我合一境界”的两句诗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诗中展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心胸的句子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本诗中以物我两忘的超然神韵而千古流传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6、“南山奶粉”的广告巧妙套用诗中佳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诗中车马喧几个字暗写官场的污浊。

8、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的心境。

9、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看”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请你说说为什么?

(或改成“望”好不好?

为什么?

“悠然”二字写出了诗人闲适、恬淡自得的心情(或心境)。

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中所“见”,把人与影融为一体,从而很好地表现处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10、“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是指作者的隐居或田园生活,“真意”是指人生的真谛或自然纯真的情趣。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B.本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又质朴的美。

C.前四句和后两句主要是说理,是寓情于理,中间四句主要是写景,是融情于景。

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

D.“飞鸟相与还”写诗人的悠然自得,诗人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连飞鸟也跟着他一起回家。

12、诗人归隐之后,在与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悠然自得(或闲适惬意)的心境。

13、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诗中蕴藏的几幅画面。

秋景晚霞图、远望南山图、徜徉篱下图、慢摘菊花图、飞鸟回巢图、晚霞掩映图、悠然自得图等

14、作者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秋季的傍晚,诗人徜徉在简陋的篱墙下,手捧摘来的盛开的菊花,无意间抬眼见到南山正掩映在夕阳之下,飞鸟结伴回巢,景象佳妙神奇,展现出一种宁静、自由、和谐的意境。

作者通过展现这样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归隐之后的那一份恬静、闲适、惬意的情怀以及对坚贞、高洁品格追求的思想情感。

15、诗中无一字写酒,无一笔画饮,为何题目为“饮酒”?

说说其原因。

①这首诗是组诗中的一首,总题为“饮酒。

”原序说这些诗都是醉后写的,所以题为“饮酒”。

②其实,作者在饮酒之后,醉眼迷离,心中多少有些快意,暂时忘却并远离自己在现实中的烦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与大自然的纯洁、闲适、恬美融合在一起,眼睛里都是美的色彩,美的景物,山、鸟、花、霞、人交互相爱,亲切自然。

也由此题为“饮酒”。

16、诗中问答妙趣盎然,形象生动,与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同样运用了设问的句子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7、身居闹市,如能不受世俗诱惑,保持高洁的情操,也能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

正如诗人在诗中所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8、结合诗人的理想,谈谈你对诗中“真意”的理解。

“真意”可以理解为诗人希望远离污浊世俗的纷扰,对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毕生追求。

(或表明作者厌恶世俗和官场的污浊风气、名利纠纷,归隐田园,希望在田园的悠然和闲适中保持高洁的品行。

19、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

此句被视为体现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

表现出物我合一、浑然一体的意境。

诗人悠闲、淡泊地在篱下采菊,眼神不经意间与青山如黛、绿水长流、鸟语花香、鹿影常现的南山美景相遇。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谈谈你的理解。

这联诗句向我们展示了诗人悠然采菊和迷醉田园风光的图景,悠闲淡泊宁静,体现了田园生活的优雅和平静。

21、让我们走近诗人,去体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与和谐;让我们走近李商隐,去感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与奉献;让我们走近王安石,去学习: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坚毅无畏。

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精神的寄托。

22、说说你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理解。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回巢,归隐山林。

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

23、诗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

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24、“心远地自偏”的含义是什么?

并结合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行简要赏析。

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住之处再喧闹也会显得偏僻安静。

此句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另外蕴含一定的哲理,是作者追求心灵宁静的体现。

2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指的是:

面对良辰美景,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出人们复杂的感受与人生的真谛。

26、“心远地自偏”中“心远”的对象是什么?

作者的用意指什么?

诗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心远”对象是官场的生活和世俗往来的纷扰。

作者用意指思想远离官场和世俗。

“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

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27、诗中“心远”的意思是心志高远(或心境高远),在诗中的作用是点明全诗的诗眼(或概括全诗的中心词)

28、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

有人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它不好的。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见”字用得好,好在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显示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此题如果谈“望”字用得好,可认为:

“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南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是创作原则。

29、这首诗的语言与《归园田居》一样具有平淡自然的特点。

30、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欣赏,反映出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

31、《饮酒》诗序中说:

“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然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而李白在《行路难》诗中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景。

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饮酒》是作者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

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

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

《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

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高呼“行路难”。

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故愤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感情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

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却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32、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是:

心远、悠然。

3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从中可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生哲理?

景色:

傍晚,山上的气象越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

哲理:

归还自然(或返璞归真)。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

2.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3.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

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4.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

意思是:

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或:

引用典故,表示自己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表达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

或:

表现诗人相信自己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

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那个句子最能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停、投、拔、顾等几个动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6.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诗句是: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有何作用?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7.本诗的基调是什么?

昂扬激越,乐观向上。

8.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诗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9.开头四句形象描绘了苦闷彷徨的情形:

金杯玉盘,佳肴美酒,身为酒鬼却无法下咽,坐立不安。

10.诗中的感情变化是由消沉苦闷转至满怀壮志。

11.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诗句选自李白的《行路难》,是诗人于天宝三载初离朝廷,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排挤出京的遭遇感到不平。

B、所选诗句的前两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所选诗句的三四两句,引用了两个典故,表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了信心。

D、所选诗句的最后两句中“云帆”指航行在大海里的船只,因水天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12.对《行路难》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而有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

B.这首诗巧妙运用渡黄河、登太行、济沧海和吕尚、伊尹等历史人物的典故,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感情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号称“酒仙”的诗人李白面对朋友为他摆设的豪华酒宴而“不能食”“心茫然”,可见诗人固执己见,对友人的感情毫不在意。

D.“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逼真地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13.下列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

B.诗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反映作者积极处世。

C.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作者的苦闷,反映作者消极处世。

D.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14.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1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16.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17.“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18.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举例说明。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19.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20.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

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2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意思对即可。

2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意思对即可。

23.这首诗多处运用典故,请任选一处,并作简要分析。

例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24.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或“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

2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26.选出下列对李白《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D)

A.本诗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以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悲愤、郁闷的心情。

C.“冰塞川”“雪满山”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放的气势。

D.“多歧路,今安在?

”表现诗人已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以古人的崇高志向自勉。

【解析】“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诗人用语短促,感情激越,这是说前路多艰,未来仍有机遇。

从这跌宕起伏的感情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诗人万般艰难、内心矛盾的心情。

诗人仍处在矛盾之中,前路未明。

最后两句,是说诗人终于振作起来,即使前途多艰,仍不放弃,努力进取,相信终于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27.诗人在写行路难时,用“冰塞川”、“雪满山”(各限填三个字)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2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自古为人称道,请说说此句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意近即可)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示例一:

诗句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

诗句蕴含哲理:

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希望。

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

示例二:

这句诗表现作者正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育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

请简要分析。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6.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在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7.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

为什么?

①面对困境时。

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

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9.这首诗三、四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诵,而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细细品味。

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行走于山间,只见重峦叠嶂,山环水绕,蜿蜒的山路越来越难以辨认。

诗人正迷惘而找不到路时,突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

诗人的心情顿时由疑虑到豁然开朗、欣喜不已。

(3分。

描绘意境1分,抒发心情1分,语言流畅1分)

10.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一个“游”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

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

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

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11.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12.从“丰年待客足鸡豚”能够看出村里人热情的特点,全诗表现热烈或和谐的气氛。

1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流传最广,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1)艺术:

采用对偶句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或:

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

(2)意境:

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

(3)寓意:

它写出了人们有时面对无路可走的境地,但突然事情有了转机,出现了新的希望,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中的意思是诗人经过一番寻找,终于来到了山西村,现在人们常用来理解为困境中蕴涵着希望。

15.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16.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纪游诗,围绕“游”字层层展开,记录了诗人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表现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

17.颔联两句的精彩之处表现在哪儿?

一方面它是写景的佳句,写出了山水重叠环绕,春光无限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意味,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令人回味。

18.颈联着重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通过对乡村祭祀的描写,赞美古老淳朴的风情风俗。

19.“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农民的什么品格?

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20.“柳暗花明”写出了自然美景,请问:

①为什么用“暗”来形容“柳”、用“明”来形容“花”?

②“柳暗花明”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成语,它现在意思通常指什么?

①柳色深绿,所以用"暗";花光艳丽,所以用"明"。

②比喻困境后重新出现转机,看到希望。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波涛汹涌,山岛高耸挺立。

树木苍翠茂密,各种草丰盛茂密。

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溯涌澎湃。

日月好象是在海涛中运行,光彩耀眼的星辰好象是在海涛中闪烁。

庆幸到了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白己的心愿和志向吧。

【主题思想】

通过登高揽胜所见山水的壮丽景色,热情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奋发

乐观的精神。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

“萧瑟秋风今又是。

”《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简答题】

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两句作简要赏析。

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

2.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两个“若”字表明这是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助于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更能突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3.本文的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

4.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河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从静态事物写到动态事物。

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5.曹操的诗都是以慷慨悲壮见称,那么《观沧海》是不是呢?

若不是,请用四个字表达。

《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雄奇豪迈”。

从作者写的雄伟奇丽可以看出。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