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诗词鉴赏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4670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九年级诗词鉴赏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苏教版九年级诗词鉴赏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苏教版九年级诗词鉴赏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苏教版九年级诗词鉴赏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苏教版九年级诗词鉴赏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九年级诗词鉴赏上.docx

《苏教版九年级诗词鉴赏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九年级诗词鉴赏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九年级诗词鉴赏上.docx

苏教版九年级诗词鉴赏上

九年级诗词鉴赏(上)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李白《塞下曲》“宵眠抱玉鞍”中的“抱”能否换成“枕”?

“抱”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将士们只能抱鞍打盹,一有警情,“抱鞍”者即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故“抱”更合军中习惯,较“枕”准确。

(2)请从诗中举例说明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诗句: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分析:

农历五月正是盛夏季节,但天山都是非同寻常的寒冷,这反映了气候的高下差异。

(3)尾联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将士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和无怨无悔驻守边关的赤胆忠心。

(4)请赏析颈联的妙处。

(1)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紧承前意,生动传神描写出了当时军旅生活的紧张气氛;

(2)“金鼓”声声,烘托出战争的紧张气氛和严明军纪;(3)“晓战”、“宵眠”用词精准,突出战争的紧张状态;(4)“抱”一词用得更为传神,烘托出军营枕戈待旦的高度戒备状态。

(5)对李白的《塞下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歌开头两句,抓住环境、气候的特点,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为下文作了铺垫,表现诗歌的主旨。

B、第五、六句运用对仗,选取了一天的军旅生活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战士奋勇杀敌报国的精神面貌。

C、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幽怨的笛声,惨烈的厮杀,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态度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D、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6)诗歌中“折柳”一词语意双关,请作具体分析。

将士们常年驻守在边关,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春风杨柳的景致,所以只能奏起《折杨柳》的曲子。

“折柳”既指《折杨柳》这首曲子,又指内地那杨柳依依的春天景致。

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1—2两句极富暗示性,你从中体验到什么,请分点写出。

“月黑”与以下“夜”“雪”互补,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逃;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将军一见雁飞,迅即作出“单于夜遁逃”的判断,暗示敌人被围已久,已无力夜袭;将军雪夜严密注视敌情,也暗示了将军极富作战经验。

(2)诗后两句写法独特,请作简要赏析。

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故留悬念,扣人心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这首诗写戍边士兵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写戍边士兵怀乡情。

(2)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请描绘出来。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3)“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具有怎样的双关意义?

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4)“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中“怨杨柳”一词暗含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分析。

羌笛吹的曲调恰好是哀怨的《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所以在边疆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中“上”在炼字上有和好处。

“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自下而上描绘出一幅动人壮阔的图画: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大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蕴。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这首诗所描绘的的是早春(季节)的景色,从竹外桃花三两枝之处可以看出。

(2)惠崇的这幅画中所描绘的景物有哪些?

桃花盛开、春江溶漾、竹外桃枝、鸭群戏水、蒌蒿遍地、芦芽很短。

(3)“春江水暖鸭先知”富有哲理,试分析。

春天来了,江水开始变暖,鸭子能首先感受到。

现常比喻只有深入生活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内部的发展变化,发现新生事物的萌芽

(4)这首诗的写法“妙”在何处,请分析。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春江水暖鸭先知”和“正是河豚欲上时”两句中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正是这想象和联想将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整个画面点活,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诗经•关雎》。

(1)本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可分为:

_追求、_思慕__、_迎娶__三个部分。

(2)《诗经》常用赋、比、兴手法,本诗所用起兴句是: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_。

(3)出于此诗的成语有:

_窈窕淑女、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等_等。

(4)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辗转反侧_。

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且细心呵护的词:

_采之、友之、芼之、乐之__。

(5)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

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

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诗经·蒹葭》

(1)诗中景物发生变化,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2)诗中“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那么全诗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呢?

热烈追求与失望惆怅相交织的心情。

(3)诗的句式特点:

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反复咏唱。

9.(2010四川省眉山市,11,3分)阅读下面一诗,回答其后问题。

蒹葭(节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1分)

                                                                        【答案】

(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

(2)苍、霜、方、长、央。

(1分,漏一字不得分)

19.(2012·贵州省安顺市)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2题。

(6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2分)

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分)

【答案】

10、(2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1、(2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

12、(共2分)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分)

主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 后来的鉴赏家都以为上阕中的“锁清秋”的“锁”字最是绝妙。

请简析这一“锁”字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绝妙之处

国破家亡,又在悲秋的季节,在想想以前是何等风光,现在尽然连忧愁都无处发泄。

“锁”是写实和写虚的完美结合,写实是被软禁,写虚就是惆怅无处发泄。

被“锁”者,实非“秋”,而是“人”。

(2)下阕中,作者怎样抒写“离愁”?

试简析。

 

“离愁”是抽象的感情,李煜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比喻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

表现了词人此时愁情万端,有对过去的种种回忆,有对现状的种种伤感,有对未来的种种忧虑,千千万万的感情的丝缕,缠绕着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

结尾一句写离愁的滋味,也是绝妙之笔,“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一种滋味。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最真切的感受。

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或诗人在“小园香径独徘徊”中,见到了和想到了哪些意象?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的感伤,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曹操《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选出对赏析有误的一项:

 (C)

A.这首咏志的乐府诗以昂扬慷慨为基调,抒发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

B.开头四句连用“神龟”和“腾蛇”两个比喻,表达对“人寿不长”的惋惜,但其用意是积极的。

C.五至八句是全诗的核心,是从正面设喻。

不必为寿命而担忧,也不应因年暮而消沉,即使殉国成了“烈士”,也雄心不减。

D.九至十二句,诗人用四句议论来煞尾,强调精神乐观可以延年益寿。

把说理与刻画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哲理性强。

(2)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

表现了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3)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表现了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4)如何理解“养怡之福”。

这里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永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战斗的青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

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

诗中画线句子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雪花给树木坡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2)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上一段赏析的话。

这句话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景象极为神似,颇有浪漫色彩。

(3)结尾两句较出色,说说你的看法。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两句诗寓情于景,写出行人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目送,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惜别之情跃然纸上,极为动人。

九年级诗词鉴赏(下)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

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特点。

(2)“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一句怎么理解?

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

此句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3)“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中的“悠然”“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案一:

“悠然”二字用得很妙,“悠然”是闲适的样子,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表达诗人的闲适心情(热爱自然的情感)。

答案二:

“见”字用得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

不经意间抬头见山,怡然自得,表现诗人的闲适心情(热爱自然的情感)。

(4)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菊花、南山、夕阳、飞鸟、山气;对闲适生活和自然风光的喜爱或“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为后人称道,试作简要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2)诗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引用姜太公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3)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苦闷、抑郁的心情。

(4)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

(5)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经过前面感情的反复回旋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

(6)“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

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7)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

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

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

(8)“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9)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长风”句表现了诗人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本义是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又复现,后比喻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者比喻绝路逢生的情景。

(2)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的诗句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

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4)请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你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例。

这一句说明事情到了最糟糕的时候往往出现转折。

如有一次做一道数学题,百思不得其解,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我放下心事,细心回忆老师讲题的思路,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来了灵感,迅速地解决了问题。

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诗乐府诗抒情诗

(2)第2~4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

(3)第5~6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若”字句, 是对大海的间接描写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罗万象是作者的想像之景,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4)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两句作简要赏析。

运用联想的手法夸张的修辞,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或:

出城打猎  出猎  打猎 狩猎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杀敌卫国(或:

渴望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豪情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一句有什么含义?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3)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花的弓箭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表达了作者杀敌卫国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4)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

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言下之意是什么?

不服老的心态。

言下之意:

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然能够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向朝廷请战。

元曲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都很生动形象,请你就此说说你的理解。

“聚”“怒”二字把“峰峦”“ 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

“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2)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不是,由“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

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痛恨。

(3)诗中“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 “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4)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5)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简要赏析

这首采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历代统治阶级的剥削本质表达了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