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50413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地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地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地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地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史学.docx

《地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史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史学.docx

地史学

地史学复习资料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1、地史学:

地史学又称为历史地质学,它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层,它包括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物质记录。

阐述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以及地表生物界在时间上发展变化的分析。

 

2、地史学的基本内容:

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

(1)研究地层的形成顺序、时代、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系统、进行地层的时空对比,构成了地层学。

(2)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分、沉积相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其演化,构成了沉积古地理学。

(3)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合、沉积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古气候、古地磁及其它构造标志,恢复地层形成的古构造背景、古板块分布格局及其离合史,构成了历史大地构造学.。

 

3、地史学可划分为哪几个学科?

动力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知识。

 

4、什么是现实主义原理?

利用动力地质学关于地质作用、现象和产物的知识对地层进行分析,推论当时的地质环境和地质作用,称为现实主义原则或将今论古原则。

 5、什么是地史时期和天文时期?

 

第二章 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重点看) 

一、岩层是地壳中层状岩石的泛称,其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岩床等顺层侵入的侵入岩及上述岩石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它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地层和岩层的主要区别就是地层具有时间的含义、在地层层序中有一定的位置。

岩层是非正规术语。

 

二、化石层序律:

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进化,其进化过程不可逆,所以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群,同一时代的地层含有同时代的化石或化石组合。

 三、地层层序律:

指未经扰动的层状岩体中,下面的岩层是较早时期形成的,上覆岩层是较晚时期形成的。

即“下老上新”。

 

四、地层的划分:

在理清地层纵向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按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发展阶段,根据地层的各种特征和属性,把地层剖面划分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地层单位。

地层划分的依据(地层的物质属性):

1、岩石学特征:

包括组成地层的岩石的颜色、矿物组分或结构组分、结构、组构和沉积构造等。

岩性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连续岩层可以划分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岩性不同的地层体应该划分为不同的岩石地层单位。

2、生物学特征:

主要包括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组分(类别),以及生物化石的含量、生物化石的保存状态、生物化石之间及生物化石和围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3、地层结构:

地层是由有限的岩层类型构成的,这些岩层通常以规律的组合方式组构在一起。

根据岩层的组构方式所划分地层的结构类型可作为地层划分的依据。

(1)层状地层:

A 均质型结构 (均一式 ) B 非均质型结构 (互层式、夹层式、有序多层式、无序多层式) 

(2)非层状地层:

斜列式、叠积式、嵌入式等。

4、地层的厚度和体态:

地层单位应有一定厚度,厚度过小不足于建立一个地层单位。

地层单位的厚度要求可以在地质图上以最小尺度(1mm)去表达。

地层的体态是指岩层或地层体空间形态和分布状态。

形态:

层状或楔状、透镜状、丘状等。

分布状态:

水平、近于水平或斜列。

5、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连续和小间断)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非整合也即沉积接触)6、其他标志:

利用地层中所含各种信息、特征和独立于地层本体之外的标志进行地层划分、对比。

如利用地层的磁性、电阻率和自然电位、化学性质、矿物标志、气候标志、生态标志、突发事件(如火山爆发、撞击、缺氧、海啸等)标志、海面变化标志、同位素年龄等进行地层的划分、对比。

五、多重地层划分:

岩石有多少种可以用于地层划分的特征,就有多少种地层划分,即地层划分的多重性。

划分的结果为多重地层单位。

可分为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地球物理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

 

六、地层对比:

根据不同地区或不同剖面地层的各种属性的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的地质时代或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

地层意义上的对比指地层特征和地层位置的相当。

根据所强调的现象的不同,有不同种类的对比。

地层对比的方法:

岩石学的方法、生物地层对比、构造运动面的对比、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对比、磁性地层对比。

 七、岩石地层单位(独立的地层单位系统):

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即以岩性岩相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

分级:

群、组、段、层。

群:

最高级的一级岩石地层单位。

群可由若干个岩石特征基本一致的组联合构成,但是组并非都要归并为群。

一套厚度巨大、岩类复杂、未做深入研究的、因构造变动使原始层序暂时不能恢复的岩系,常常称为一个群。

群的顶、底界面常常是沉积间断或不整合,群内可以有平行不整合。

组:

组是最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是具有相对一致的岩性和具有一定结构类型的地层体。

原则上所有的地层都要划分为组。

一个组可由一种岩石构成,也可由几种不同的岩石有规律地组合而成。

组的划分原则:

1、岩性相对一致(均一、夹层、互层或特别复杂)2、内部结构一致(内部不分段的组为一种结构类型,内部分段的组可有多种结构类型)3、顶底界线明显(不整合或明显的整合)4、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一般要求能在区域地质图(1/5-1/20万)上表达)段:

组内次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是组的再分。

分段的原则:

组内岩性的差别;组内结构的差别;地层成因的不同等。

段的顶底界线一般是标志明显的整合界线。

段必须依附于组,不能独立存在。

层:

是最小的一级岩石地层单位。

层有两种类型:

一是岩性或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岩层组合,可以用于剖面研究时的分层。

二是岩性特殊、标志明显的岩层或矿层。

层必须依附于组而不必依附于段。

 

八、岩石地层单位构成一个独立的地层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区域性地层系统。

(为什么)各级岩石地层单位都是依岩性,而不是依形成时间划分的,所以岩石地层单位有一定的岩石内容,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

因为岩性与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而环境条件在不同地区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岩石地层单位是区域性的。

 九、年代地层单位(独立的地层单位系统):

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或地质时代)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

它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某一时间片断内形成的所有岩石(或地层)。

分级:

宇、界、系、统、阶、时带。

 宇:

最大的年代地层单位,它与地质时间单位“宙”对应。

宇是根据生命物质的存在方式划分的。

整个地质历史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与之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是太古宇、元古宇和显生宇。

太古宇和元古宇统称前寒武系,显生宇是有明显古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的年代地层单位。

界:

是与地质时间单位“代”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

指在一个“代”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

界是全球性统一的地层单位。

太古宇和元古宇界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地质时间间隔和地壳演化的阶段性。

显生宇界的划分是依据生物界演化和地壳演化的重大阶段。

系:

是与地质时间单位“纪”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是界的一部分。

指在一个纪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

系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生物界演化的阶段性。

系是年代地层单位最重要的单位,具有全球可对比性,因此,系也是全球统一的。

统:

是与地质时间单位“世”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

指在一个“世”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是根据生物演化的阶段性划分的。

一般一个纪可以依据生物界面貌划分为两到三个世,通常称之为早、中、晚世,与之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则为下、中、上统。

由于世所代表的地质时间仍较长,全球生物界面貌在较长时间范围内仍能保持一致,所以统仍是全球性统一的。

阶:

是年代地层单位的基本单位,对应于地质年代单位的“期”。

 指在一个“期”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期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科、属级的生物演化特征划分的。

阶的应用范围取决于建阶所选的生物类别,以游泳型、浮游型生物建的阶一般可全球对比。

而以底栖型生物建的阶一般是区域性的,只能用于一定区域。

时带:

年代地层单位中最低的单位,与地质时间单位“时”相对应,即时带是指一个“时”内所有的地层记录。

时带是根据属、种级生物的演化划分的,因此时带一般以生物属或种来命名。

以全球性分布的游泳生物或浮游生物划分的时带是全球性的,以底栖生物划分的时带一般是区域性的。

 

十、年代地层单位中宇、界、系、统是全球性的单位。

 

十一、年代地层系统是一个独立的地层单位系统,也是一个全球性地层系统。

(为什么)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间划分的,而不是依岩性,因此不是区域性而是全球性的。

 十二、地质年代单位:

形成年代地层单位的时间间隔称为地质年代单位。

分级:

宙、代、纪、世、期、时。

 

十三、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的关系:

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严格对应。

 十四、生物地层单位(非独立地层单位系统):

生物地层单位是以含有相同的化石内容和分布为特征,并与相邻单位化石有别的三度空间地层体。

生物地层单位为生物带。

分级:

只有一个,即生物带。

常用的生物带有延限带、组合带、谱系带、顶峰带。

延限带:

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代表该类生物从“发生”到“绝灭”所占用的地层。

但在一个地层剖面上,延限带的界线仅仅是该生物类别最早出现到最后消失的界线。

因此延限带的确切界线应在所有剖面都调查清除以后才能确定。

组合带:

指含有一定特征的化石组合的一段地层。

该地层中所含的化石或其中某一类化石,从整体上说构成一个自然的组合,并且该组合与相邻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组合有明显区别。

组合带不是以某一化石类别延续的时间所占有的地层确定的,而是根据多种化石类别的共存所占有的地层确定的。

谱系带:

含有代表一个演化谱系中某一特定片断的化石标本的地层体。

顶峰带:

指某些化石属、种最繁盛时期的一段地层(并非该属种全部时间分布范围)。

地层中化石属、种的繁盛有三种方式:

一是化石在特定时期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富集,化石密度大。

二是化石在一定的地理分布范围中富集,单位面积中化石个数基本是常数,仅地理分布范围大。

三是化石仅在特定的环境中,在极窄的地理范围内富集,而在其它地区个体数却不多。

这三种繁盛期所代表的地层为顶峰带。

不同地区的繁盛期未必具有等时性。

 

十五、生物地层单位延限带、组合带、谱系带、顶峰带之间的关系:

生物地层各单位之间不存在大小级别关系并非所有地层都能用生物地层学方法进行划分对比;因而,生物地层单位本身并不构成独立的地层系统。

 

十六、生物地层单位既不是独立的地层系统也不是全球性的地层系统。

生物地层单位是根据所含化石来定义和说明的、客观存在的地层体,地层层序中未见化石的部分称为哑带,不能建立生物带。

由于存在哑带,所以生物地层单位常常不连续,不能形成独立的地层单位系统,只是为建立年代地层单位系统服务的过渡性环节。

依全球性广布的浮游生物化石划分的生物带可以是全球性的,底栖生物的分布受水深、地形等环境限制,因此底栖生物化石划分的生物带一般是区域性的。

 十七、层型(层型剖面):

指某一命名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典型剖面。

常用的层型有单位层型和界线层型。

由于地层划分依据、地层单位的种类是多重的,所以地层单位层型也是多重的。

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有不同的层型。

 

十八、单位层型:

指定义和识别一个地层单位当标准用的地层典型剖面。

 十九、界线层型:

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为识别这个界线作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

 

二十、年代地层单位适合界线层型,岩石地层单位适合单位层型。

 

二十一、标准剖面:

是层型剖面的延伸,它是根据层型在其他地区选定的、可作为某一地区地层对比标准的典型剖面。

 

二十二、穿时:

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这种现象称为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或时侵。

跨时代:

一个岩石地层单位跨越了两个年代地层单位,称为跨时代。

 二十三、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 

1、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区别 

(1)年代地层单位是按时间阶段划分的,它与地质年代严格对应,岩石地层单位无固定的时间含义,接近一致的岩石类型或岩性特征可在地层序列中反复出现(与沉积环境有关)。

 

(2)由于侧向加积作用,区域上岩石地层单位常常表现出穿时性,因此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常常不一致;年代地层单位是按着代表时间界面的生物演化阶段建立的,因此同一年代地层单位应该到处等时。

 

(3)年代地层单位无固定的岩石内容,而岩石地层单位有一定的岩石内容,如三山子组以白云岩为主,否则不能称为三山子组。

 

(4)各级岩石地层单位都分布于一定的地区,所以是地方性的,而年代地层单位通常具有全球性。

 

2、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单位的关系 

生物地层单位与岩石地层单位无一定的对应关系。

二者的界线在局部地区可以吻合,一个生物地层单位有时可跨越几个级别低的岩石地层单位,一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有时也可包括几个生物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中的化石,在某些情况下可作为特殊的岩石特征。

 岩石地层单位和生物地层单位都在一定的地质时间内形成,都可反映沉积环境,但划分依据不同。

不同时期可出现相似的沉积环境,所以相似的岩石类型及其特征可在地层序列中反复出现,几乎所有岩石地层单位界线都是斜穿等时面的。

由于沉积环境变化,化石保存和采集等因素的影响,侧向追索时多数生物地层单位的界线也不是真正的等时面,但是生物地层单位的界线比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更接近等时面。

化石特征在地层序列中不重复,所以生物地层单位可指示地质年龄。

 

3、年代地层单位和生物地层单位的关系 地层中所含化石随地质年代的不同而不同,其特征在地层序列中不重复,所以生物地层单位可指示相对地质年龄。

生物演化的阶段可以反映地质时间阶段,因此生物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常常一致。

但是由于环境的限制和生物迁移等原因,生物地层单位的界线并非到处都等时。

 

生物地层单位是物质性的,而年代地层单位是时间性的。

生物地层单位是指含有某化石的地层,而年代地层单位是指某生物生存的时间内形成的全部地层,并非仅指含有化石的地层。

生物地层单位不连续,不能独立成系统,生物地层单位是为年代地层系统服务的。

 第三章  沉积古地理 海侵(海进):

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使海岸线不断向大陆方向退却的现象。

超覆:

由于海侵使得沉积盆地范围不断扩大,后期形成的沉积层超越其下伏的较老的沉积层而盖在更老的地层之上的现象。

超出的部分即超覆区。

海进序列:

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

海退:

由于大陆上升或海平面下降,使海水从大陆撤退的现象。

退覆:

由海退造成的地层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的现象。

海退序列:

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

 

第四章 历史大地构造分析(主要是概念) 

1、沉积建造:

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背景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概念核心:

沉积时的构造条件、较长时期、一定的区域范围、综合特征(组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2、稳定型沉积建造:

大陆上构造背景主要发育在广阔的准平原、内陆盆地及近海平原,相应的沉积组合是游移盆地湖泊碎屑组合、内陆盆地河湖泥质组合及近海盆地含煤碎屑组合。

海洋的沉积组合是滨浅海碎屑岩或碳酸盐岩组合。

过渡型沉积建造:

非补偿的边缘海、活动陆棚、大陆斜坡可以代表海洋过渡型的构造背景,形成相应的过渡型沉积组合,如非补偿边缘海碳质、硅质组合,活动陆棚泥质碳酸盐沉积组合。

陆相过渡型沉积组合:

近海盆地碎屑泥质组合,海陆交互相碎屑泥质组合。

活动型沉积建造:

在大陆上活动型的构造背景主要包括强烈上升的高峻山系和巨大的陆缘火山活动,可形成沉积组合:

山麓山间粗碎屑(磨拉石)组合和大陆火山喷发—碎屑组合。

海洋中,大陆边缘的弧后海、弧间海、深海沟和远洋盆地为活动型的海洋背景,可形成沉积组合:

岛弧海岩屑杂砂岩---火山岩沉积组合、半深海至深海砂泥质复理石组合,以及包含超基性、基性岩和放射虫硅质岩的蛇绿岩组合。

 

3、补偿盆地:

沉积基盘的下降速度等于沉积物的堆积速度时,水深不变,岩相不变。

其厚度代表沉积盆地下降幅度。

非补偿盆地:

沉积基盘下降速度大,物质供应不足,水深变大,表现为海进序列。

这类盆地也称饥饿盆地。

超补偿盆地:

沉积基盘下降慢,沉积物质供应多,水体变浅,表现为海退。

 

4、板块:

被各种边界(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古缝合线等)限定的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块体。

板块边界(3种):

离散型板块边界:

洋中脊(形成新的岩石圈)。

会聚型板块边界:

海沟(岩石圈消减)。

 转换断层型板块边界:

转换断层(不形成新的岩石圈,也无岩石圈消减) 

5、地缝合线:

板块相互之间的碰撞和俯冲消减能留下其拼合碰撞的标志,称为地缝合线,地缝合线本身是巨大而复杂的超岩石圈深裂带,其两侧地块的地质发展史往往有大的差异。

寻找地缝合线的标志:

蛇绿岩、混杂堆积、双变质带。

蛇绿岩:

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放射虫硅质岩)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代表洋壳残片。

混杂堆积:

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

其中既有被一系列逆冲断裂切碎和推覆上来的洋壳或陆壳构造残片,又有因板块俯冲而刮下来的浊流、远洋沉积物以及浅水区崩塌下来的早先形成地层的外来岩块。

这种堆积物由不同成因、不同时代、不同尺度的外来岩块和深海细粒沉积的基质混杂相处,也导致同一层位中不同时代的化石混杂共生。

双变质带:

岛弧外侧因压力大温度低形成蓝闪石片岩高压低温变质带,岛弧内侧侵入岩体附近因温度高压力小形成(红柱石、矽线石、蓝晶石)高温低压变质带,这两个变质带往往沿缝合线相伴平行出现,称为双变质带。

 6、大陆边缘(2种):

(1)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无洋壳俯冲带;

(2)主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西太平洋型和安第斯型)有俯冲带。

 

7、中国板块:

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扬子板块、华夏板块、南海板块、印度板块。

 8、构造旋回:

地球岩石圈构造演化中存在的规律性旋回现象,包括造山作用、海水进退、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生物演化和发展等方面。

构造阶段:

发生构造旋回所经历的地质时间。

 

9、威尔逊旋回:

大洋盆地发展阶段:

(1)大洋胚胎期(陆内裂谷阶段)

(2)初始洋盆期(3)成熟大洋期(被动大陆边缘阶段)(4)衰退大洋期(主动大陆边缘阶段)(5)残余洋盆期(有限洋盆阶段)(6)消亡期(造山阶段)。

 

★分论:

 前寒武纪 

一、地层划分 

前寒武纪分为太古宇(2500Ma前)和元古宇(2500-540Ma)。

太古宇分为始太古界(3600Ma前)、古太古界(3600-3200Ma)、中太古界(3200-2800Ma)、新太古界(2800-2500Ma)。

元古宇分为古元古界(2500-1800Ma)、中元古界(1800-1000Ma)、新元古界(1000-540Ma)。

 二、古生物 太古宙(Ar)(原核生物的时代):

主要是化学化石(如氨基酸、脂肪酸、芳香族碳氢化合物、 环形化合物等)、细菌,此外有少量叠层石。

太古宙初期,地球上尚无生命出现。

生命元素如C,H,O,N等在强烈的宇宙射线、雷电轰击下首先形成简单有机分子,后发展为复杂有机分子,再形成准生命的凝聚体,进而由凝聚体进化成原始生命。

在距今约33亿年前,形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积岩,大气圈中已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并出现了最早的、与生物活动相关的细菌。

在2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蓝绿藻形成叠层石,这表明这一时期地球上已经出现了游离氧以及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元古宙(Pt)(菌藻类的时代):

1、藻类。

(1)微古植物:

指单细胞或多细胞藻类有机体,我国主要发育于Pt2-3。

(2)到距今13亿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绿藻出现。

(3)宏观藻类:

指根据目前研究程度尚无法归入现代藻类系统的、肉眼可见的藻类,主要Pt2-3。

(4)叠层石:

繁盛,特别是Pt3。

(5)高级藻类:

红藻、褐藻等,主要是Pt3。

2、伊迪卡拉动物群。

无壳的后生动物群出现于新元古代后期的震旦纪,典型代表是产于澳大利亚南部伊迪卡拉山庞德石英砂岩(年龄值为630Ma)中,故通称伊迪卡拉动物群。

除澳大利亚以外,西南非洲、英国、乌克兰、俄罗斯北部、瑞典、西伯利亚北部、中国鄂西、陕南淮南、辽南及黑龙江等许多地区也发现了该动物群的分子。

伊迪卡拉动物群是无壳的裸露动物群,它包含三个门:

腔肠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

代表是:

环节蠕虫、海鳃、水母。

伊迪卡拉动物群的出现标志着后生动物的真正出现,生物界完成了从植物到动物的演化过程,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飞跃。

 三、大地构造 

陆核:

在太古宙末期,有一次大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25亿年)。

它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阜平运动:

是指太古宙末期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太古宙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形成华北古陆核。

 

吕梁运动:

是指早元古代末期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分两次:

一次:

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二次:

地壳同时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太古宙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形成华北地块。

 

晋宁运动:

是指晚元古代晚期(10-8亿年间)发生于扬子地区的构造运动,该运动使得川鄂地块周围的边缘海以及下扬子的海槽全部褶皱升起,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花岗岩类的侵入以及区域变质作用,最终形成了扬子板块。

 华北板块形成: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

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

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

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

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类侵位。

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锥形——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等始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

 

(3)裂陷槽发育阶段:

 

进入中、新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北东东向展布);豫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海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沉积

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

 

(4).华北陆壳板块的形成:

 

中元古代末期的(10亿年)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

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量的,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

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

 扬子板块形成:

 

扬子板块的核心部分是四川盆地。

中、新元古代扬子板块上发育了一套似盖层沉积。

其主要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火山沉积岩,该套沉积岩系厚度巨大,大变质较浅。

此时,整个扬子地区均未达到稳定状态。

晋宁运动使板块内部再次褶皱变质,元古宙地层与上覆华南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至此扬子地区才形成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

中元古代末期,晋宁运动第I幕—四堡运动使扬子地区地层褶皱、变质。

四堡运动之后,扬子板块陆壳增大,具有岛弧带向外迁移的趋势。

新元古代后期发生晋宁运动第II幕,使湘黔地区板溪群遭受褶皱、区域变质和花岗岩侵入,不整合其上的震旦系成为稳定类型沉积。

 早古生代 

一、地层划分 

早古生界分为寒武系(540-500Ma )共40Ma、奥陶系(500-435Ma )共65Ma和志留系(435-410Ma)共25Ma。

寒武系分为下、中、上三个统。

奥陶系分为下、中、上三个统。

志留系分为下、中、上、顶四个统。

 二、古生物特征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几乎所有的海生无脊椎动物门类都在早古生代出现,因此,早古生代又被称为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

早古生代比较重要的海生无脊椎动物门类有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以及牙形石。

早古生代末,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