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精品.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03958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精品.docx

《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精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精品.docx

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精品

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精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活动空间大,探究时间长,与学科课程有明显的不同。

我们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将其定为小课题研究,这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小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思路,并划分为四种课型:

即课题开题、行动研究、成果展示及体味反思。

一、课题开题课(选题指导课)

课题开题课,主要仸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成立研究小组,形成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实际教学中就是指导教师根据学校课程内容规划,围绕预设的活动主题,指导学生选择活动的课题。

创设情境,引导发现——交流发现,形成课题—

—层层筛选,确定课题——指导分组,推选组长主要仸务

1、引导学生根据主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是以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小问题为切入点展开研究的,因此,开展小课题研究要有针对性,要有明确的问题。

问题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核心,而这些问题教师决不能教师包办,要从学生中来,且是与主题相关的,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帮助学生整理并选择要研究的问题

尽管我们遵循问题即课题的原则,但是学生的研究水平毕竟有限,他们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情景化,并不一定都具有研究的价值,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筛选。

首先小组内交流:

推选组织能力强,有协调能力的同学担仸组长;选出一名记录员,记录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推选一位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代表发言;开始讨论:

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最关心的话题(问题)。

然后全班交流:

班长主持召开我感兴趣的问题交流会;选出两三名记录员,记录各组的问题;各小组汇报;其他成员补充发言;评价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筛选(选出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

老师在热情参与全程中,要适时调控、合理引领,选题的过程是要占用一部分时间,但学生经历了提炼课题的过程,也就是明确问题、课题价值判断、可行性分析的

过程,是在进行严谨的科学探究训练。

3、帮助学生确定活动小组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一般是以小组形式展开活动的,自主性是我们分组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是,自主并不是听之仸之、放仸自由,毕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来说学生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分组效果。

一般来说我们大都采取班长自行分配决定,或是同学相互间自由结合的方法分组,而这种简单的分组往往会给小课题的研究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说:

各个小组之间明显存在能力差异,不利于整个班级集体学习的开展;自由结合的小组大部分都是因为在平时的日常接触中有比较多的来往而集合在一起,较少考虑人员之间的能力差异以及相互的补充。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分组的标准。

一般来说,活动前,教师应根据研究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做到心中有数。

有些教师总以为学生们还小,还不会制订什么计划,于是就常常一厢情愿地自作主张,替学生设计出完美的计划。

殊不知,不管教师预设得多么完美,对学生来说,都是失败的计划,因为这里面没有学生仸何思考的成份。

小课题研究的指导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定方案,引导学生针对本组的研究课题,组员们共同讨论,确定活动的步骤,制订好本组的活动计划。

可能学生制订的研究计划从根本上谈不上是什么计划,但那

是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和具体的行动步骤,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

毕竟,仸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而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演变。

开始时,教师的辅导可多些,逐步放手。

4、指导设计方案。

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

拟定方案应统筹兼顾活动资源分布与学生的爱好特长之间的关系。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实施过程、条件准备、时间安排、预期效果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计划书式等。

具体的设计要充分发扬民主,形成集体合力,应从内容到形式力求方便操作,动态调整,使其能服务于活动,指导于活动。

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

开题课注重情景的创设,一是在真实的情景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从中发现问题。

二是可以虚拟的情境。

情境内容可以是故事、现实生活焦点或真实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是教师的即兴创作活动。

不管何种形式的活动情境,原则上应该是学生活动场所必需的适宜的情境,能够创造出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氛围,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

2、教师切忌包办。

可能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会是五花八门、幼稚可笑的,涉及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那是他们思考的结晶,步入实践的第一

步。

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能以权威自居,加以干涉和压制。

3、面对大的课题,要帮助学生确定各自的子课题。

如面对《走近中国传统节日》这一大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交流,让学生再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最想研究什么内容。

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出了:

(1)春节的研究;

(2)元宵节的研究;(3)清明节;(4)端午节;(5)七夕节、重阳节:

(6)除夕节、腊八节;(7)调查当地各年龄段的人对节日的喜爱程度;(8)调查当地人的文化消费观念等八个子课题。

4、教师制订方案要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制订研究方案时还应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

教师的指导固然重要,但指导并不是一味包办,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顺势利导,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

查、采访等研究方式时也要考虑是不是该课题的研究需要调查、采访,不要只是有名无实。

(3)生成性原则。

方案是预设性的,尽管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因素,但这并不代表方案是一成不变的。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突发事件,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这时千万不要循规蹈矩,而是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方案是具有生成性的,教师要在学生的行动研究中及时发现、把握亮点问题,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已获得更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行动指导课

行动指导课,主要仸务是引导学生根据各组共同关注的问题以及行动研究的重点,教师课上进行点拨、引导,为学生展现一个研究的过程,重点是方法指导;

行动指导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

活动进展到不同阶段,中段指导的特点、仸务、操作模式会有很大区别,行动指导就是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需要回顾回顾,总结一下收获,分析分析问题,调整一下思路,明确此后的活动方向和策略。

其作

用是承上启下,目的是通过回顾反思调整完善,进一步提高活动效率和质量。

基本模式——

小组准备——汇报交流——相互评议——反思总结——调整计划主要仸务

1、指导学生落实方案

尽管我们在开题课上制订了比较周密的研究方案,但是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或者研究兴趣的转移,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督促、引导、组织的手段落实方案,以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

2、帮助学生克服研究中的困难

没有预约,结果导致了第一次采访空手而归,基于这一情况,指导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从预约采访到问题设计,从采访动机到采访策略,从调查人员到器材设备,都作了精心安排,使学生在初次的失败后又重新燃起了研究的希望。

3、引导学生在小课题研究中进行自我反思

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是生成的,这也就决定了它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的因素,于是反思就成了小课题研究的一部分。

尽管我们制订了研究方案(计划),但是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情况不断发生变化,可能在时间安排、研究步骤、采访对象上需要根据研究的实施情况进一步调整。

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方案反思。

另外,指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反思,也就是在某一阶段活动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召开讨论会等手段对前段活动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并对下一阶段的活动进行具体的规划。

4、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向

学生的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对很多新生事物产生兴趣,转移预定的目标,而对于这些事物,学生往往不会考虑研究的价值或研究的可行性,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现象。

因此,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当一名舵手,及时把握研究的方向,既不能使学生无目的的生成,偏离航向,又不能使学生原地不动,安于天命。

需要注意的问题

1、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研究方式。

无论是材料的搜集与整理、调查与采访,还是实验操作、社区服务,都是比较开放的研究方式,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式开展小课题研究。

2、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合作。

学生在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时,势必需要与同学,与教师,与社会有关人士和部门进行交流与合作。

但是,可能会由于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有的组员单干,有的组员旁观,组员之间冷漠处置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小课题研究的进展。

因此,指导教师要通过各种评价机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3、教师既要做指导者、组织者,又要做参与者。

由于小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所限,因此,尽管小课题研究要求学生自主开展,但是所有的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活动都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与组织。

同时,教师又应该是参与者,直接参与合作研究,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动力、有信心,还可以提升小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

4、教师要把握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度。

小课题研究具有开放性,但是这个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并不是无限的。

指导教师既要保证小课题的持续研究,又要引导学生设计短期目标,保证时间的有效性;既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又要在坚持就近的原则下,精心策划活动空间,保证研究空间的适度拓展。

5、保障学生的行动安全。

行动指导课一般在课下进行,要求学生走出学校,走进自然,走向社

会,开展大量的参观、访问、调查等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活动,这样就容易发生安全问题。

因此,教师要注意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6、指导学生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空间性原则行动指导课一般在课外进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教师的指导要因时、因事、因人、因地而宜,没有课堂的局限性。

问题性原则也就是注重问题的反馈,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抓住有价值的,并帮助学生生成新的小课题。

情感性原则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

行动研究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探究态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需要哪一方面的帮助。

引导性原则

伴随着活动的展开,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关键点,生成新的研究主题,教师要洞察细节,运用恰当的方法将课题引向深入。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研究方式。

自主性原则

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内容的确定、活动方式的选择等,都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尊重并不是听之仸之,教师要切实做到导而有度,既不要放仸自由,也不要越俎代庖。

客观性原则

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必须尊重客观实际:

小学生的

认知水平及能力、知识结构及层次、研究意识及能力等方面,要在小学生的能力范畴之内进行指导。

三、汇报交流课

汇报交流课首先进行的就是各小组做成果汇报,研究成果交流既是成果的展示又是对研究的评价;既是学生研究过程的再现又是行动研究的小结;既达到了资源共享又达到了优势互补;既是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又可以生成新的课题;

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尤其是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的时候,这种欲望可能会更加强烈,这时就需要指导教师组织对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即汇报交流课。

汇报交流课既是对学生在行动研究中的情感体验、研究成果(如研究报告、制作、才艺表演等)的总结,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还是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欢赏别人的过程。

研究成果交流既是成果的展示又是对研究的评价;既是学生研究过程的再现又是行动研究的小结;既达到了资源共享又达到了优势互补;既是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又可以生成新的课题。

基本模式——

小组准备——展示交流——小组自我评价——组际相互评议主要仸务

1、帮助学生整理研究成果并拟定汇报提纲

2、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成果展示形式

活动主题、活动方式不同,活动过程千差万别,成果展示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

可以是静态的交流,如一次作品展:

模型类如车模、航模、建筑模型、玩具模型等;作品类如书法、美术、剪纸、折纸、插花、布贴画、其他手工制品等;样品类如获奖证书、专利发明证书等;图片类如数码图片、照片等以及其他小制作、小发明等;电子类如录音带、录像带、电子演示文稿等影像材料。

还可以是动态的交流,如开一次讨论会、一次口头报告、一次主题演讲、现场表演节目、演示操作过程等。

静态的展示可以充分发挥墙壁和橱窗的作用,把报纸粘贴出来,把小制作在教室里展示,这种静态展示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

更多的交流是综合性的,既有多样的作品展示,又

有作品或制作过程的介绍;既有方法的交流,又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既有活动的总结,又有活动的反思;既有前段主题活动的总结,又从中生成许多新的问题。

由于研究成果的呈现和表达存在多种可能性,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总结交流进行的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成果展现形式。

3、组织学生现场展示、交流研究成果

4、引导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问题性评价

所谓问题性评价就是学生针对研究成果提出发展性的问题、建议或补充,通过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研究成果更趋丰富、合理、完善。

首先要对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评价,即对研究成果的内容、价值以及展示形式给与客观的肯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积极的、发展性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以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帮助学生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2、成果展示的形式要化多样。

这是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研究成果

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赞美和分享,学会客观的分析和辩证的思考,学会理解和宽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为自己或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申辩,形成课堂的上的良性互动。

四、评价反思课

体味反思课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也是对课题的拓展与延伸。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先让学生对整个行动研究进行评价与反思:

谈感悟、谈体会、谈收获、谈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学生与家长的互动对小课题研究进行评价,其中社会的反映是关键;然后引导学生对本次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整理,生成新的研究主题,确立研究小课题,并制订出活动方案。

基本模式——

组内总结反思——全班交流评价——小组研讨设想—生成新主题主要仸务

1、引导学生对小课题研究进行评价

尽管在汇报交流课上也有评价,但那只是仅对于研究成果的单项评价,而在体味反思中的评价应是综合性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的态度。

它是学生在研究活动过程中的外在的行为表现,如是否积极参加每一次小组活动,是否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仸务,是否努力克服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是否主动与其

指导学生进行反思的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小课题研究。

一是对方案落实情况的反思,首先反思自己的研究是否严格执行了方案,其次要反思方案的制订是否符合实际,最后要反思自己是如何调整方案的。

三方面的反思会让学生在今后制订方案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实效性、可操作性。

二是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一次困难与挫折的克服,一个问题的解决,一次合作中矛盾的解决,一个新的想法的产生,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经验的总结,都是成长的体验。

三是研究成果的反思,如研究报告的撰写,调查数据的分析与统计,设计与制作,实验与操作等。

3、引导学生生成新的课题并制订方案

小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学生经历了小课题研究,在收获信息、能力或方法的同时,还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也是一笔很有价值的资源。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分类,选择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1、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总结与反思

学生经历了小课题研究,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让他们在成果展示交流会上得到了尽情的展示。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或许是他们今后开展课题研究,甚至是今后成长中的一笔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财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总结与反思。

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困难克服的反思,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作反思。

2、注重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评价

社会价值、社会效益评价;四是同行(如:

学生的其他科仸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3、注重生成新的研究主题

行,否则就失去了制订方案的意义,同时在行动研究和汇报交流中要对所制订的方案进行反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学生活动过程中。

无论那一种类型,其实施都必须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

以上所列举的课型,我们在选用时要注意扬长避短,凸显实践,切实让学生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真正做到融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于一体。

二、需要教师理清的几个问题

1、弄清楚课与学科课程的本质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活动课程。

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学科课程看待,因为从本质上讲,它不是一门学科,而是由四大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与若干非指定领域组成的一类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是并列、互补的关系。

课程包括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概念层次最高;学科课程是课程的下位概念,由语文数学等若干学科组成;课则往往专指课堂教学,是学科课程实施中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概念层次最低。

因此,说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特点(应为课程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应为这类课程),甚至说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概念使用都不准确。

严格地讲,综合实践活动组织优质课评选就是很荒唐的事,违背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规律,容易把综合实践活动引向邪路。

学科课程的实施主渠道是课堂,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渠道则是课堂之外

的活动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有些环节也在课堂内进行,那仅仅是因为课堂这一特定空间比较便于集中指导,指导完后学生还要离开课堂到广阔天地中去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也要备课,但那是备课程、备活动设计与实施,不是备课堂教学。

千万不要用学科、课的眼光来看综合实践活动,否则问题就严重了。

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有其特定的要素和结构,综合实践活动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殊规律,用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来评综合实践活动非走调不可。

因此,我们这次研讨会特别强调要通过课堂上展示出来的环节看整个活动的设计、实施、指导情况,说课时要求介绍主题活动的总体设计、前期活动与本环节设计思路、指导反思等情况,评课时也要求从课程的高度着眼,统揽整个主题活动,不能就课论课。

2、准确把握教师的角色定位。

学科课程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更要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不能越位,也不能不到位。

应注意以下三点:

(1)目标确定:

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实践能力放在首位。

为什么要搞课题或项目活动?

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实践能力。

活动中也会了解一些信息,学到一些知识,但这不是主要目标,而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自主实践能力的活动凭借,是通过搜集信息、探究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实践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