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6175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docx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docx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与孙司封书(节选)

运使司封阁下:

窃闻侬智高未反时,已夺邕邑地而有之,为吏者不能御,因不以告。

皇祐三年,邕有白气起廷中,江水横溢,司户孔宗旦以为兵象,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拱。

拱不听,宗旦言不已。

拱怒,诋之曰:

“司户狂邪!

”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宗旦又告曰:

“事急矣,不可以不戒。

”拱又不从。

凡宗旦之于拱,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

度拱终不可得意,即载其家走桂州,曰:

“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

”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

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

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

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之祸必不发。

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

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

宗旦事祖母尽心,贫几不能自存。

好议论,喜功名。

巩尝与之接,故颇知之。

则其所立,亦非一时偶然发也。

世多非其在京东时不能自重,至为世所指目,此固一眚。

今其所立,亦可赎矣。

巩初闻其死之事,未敢决然信也。

前后得言者甚众,又得其弟自言,而闻祖袁州在广东亦为之言,然后知其事,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

况陈拱以下皆覆其家,而宗旦独先以其亲遁,则其有先知之效可知也。

以其性之喜事,则其有先言之效亦可知也。

以阁下好古力学,志乐天下之善,又方使南方,以赏罚善恶为职,故敢以告。

其亦何惜须臾之听,尺纸之议,博问而极陈之。

使其事白,固有补于天下,不独一时为宗旦发也。

伏惟少留意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拱策:

预计

B.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略:

掠去,掠夺

C.至为世所指目,此固一眚目:

用眼睛看着

D.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要:

要领,关键

解析:

选D。

要:

总,总括,概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凡宗旦之于拱,以书告者七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

臣请入,与之同命

C.则其所立,亦非一时偶然发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而宗旦独先以其亲遁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解析:

选B。

A项,介词,用/介词,因为。

B项,代词,他。

C项,代词,他/连词,表选择。

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侬智高还没有造反时,孔宗旦就已经有所察觉,并且多次向上级官吏陈述自己的主张,认为“不可以不戒”;但他的观点始终没有被接受。

B.作者曾巩与孔宗旦有交往,认为宗旦这一次立功,并不是一时的表现、偶然的行为,凭着他好管事的性格,可推知他会在事前说话。

C.作者追叙了孔宗旦生平逸事,进一步证明其“先告”“死节”的真实可信。

最后点明致书意图——白宗旦之事,补天下之失。

D.全文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纵横反复,语调哀婉,措辞恳切,言近旨远,在为孔宗旦讼冤的同时,陈说了天下治乱得失之理。

解析:

选D。

“语调哀婉”错。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解析:

根据语境和“宗旦”“智高”“曰”“邪”“乃”等关键词划分。

答案:

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之祸必不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其事白,固有补于天下,不独一时为宗旦发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废”“发”是翻译的两个关键点,“废”是“废弃”,“发”是“发生”,其次要注意被动句式的处理。

(2)“白”“补”“独”是三个关键点,“白”是辩白昭雪,“有补”就是“有益”,“独”是“仅仅”的意思。

答案:

(1)当初,假如宗旦的话不被废弃,那么邕州的战祸就一定不会发生。

(2)如果他的事情辩白昭雪了,必然对天下有益,而不仅仅是为宗旦争这一时的功劳呀。

运使司封阁下:

我私下听到,侬智高还没有造反的时候,就已经侵夺了邕州的一些地区,做地方官的不能抵御,因而也不把这一情况上报。

皇祐三年,邕州的公堂上升起一股白气,江水横流,司户孔宗旦认为这是兵燹的征兆,测算到侬智高一定会造反,就写信向州将陈拱报告。

陈拱没有听从,宗旦劝说不止。

陈拱怒斥他说:

“司户发疯了吗?

”皇祐四年,侬智高越过横山寨,掠取了寨里人,凭借寨中的仓库赈济百姓。

宗旦又告诫说:

“事情危急了,不能不防御啊!

”陈拱又不听从。

宗旦对陈拱,书面告诫共有七次,口头告诫多得数不清楚。

宗旦估计陈拱终究不会接受自己的意见,就把家人送去桂州避难,说:

“我有官职在身,不能离去,我的亲人不必要与我一起死在这里。

”他的家人走了两天后,侬智高果然造反,城中将士都响应他。

宗旦仍然奋力守住南门,并写信向邻近州县讨救兵,想抵挡侬智高。

城破,侬智高抓住了宗旦,很高兴,想任用他。

宗旦怒道:

“反贼!

你现在马上就要死了,我岂能受此污辱!

”骂不绝口。

侬智高思量终究不能降服他,就杀了他。

当初,假如宗旦的话不被废弃,那么邕州的战祸就一定不会发生,发生了战祸而我方有所防备,就一定不会有什么大事。

即使只有这一点好处,原已不可不加以表彰,何况他临死时气节如此之崇高!

然而他的事迹却未能大白于天下。

宗旦侍奉祖母能尽孝心,家中穷得几乎活不下去。

(他)爱发议论,喜求功名。

我曾经与他交往,所以比较了解他。

可见他这一次立功,也不是一时的表现、偶然的行为。

很多人责备他在京东做官时不能自重,以致被世人指责非议,这固然是他的一个过失。

但他现在立的功,也可以赎罪了。

我最初听到他死节的事,还不敢轻易相信。

前前后后听到很多人都这样说,又听到他弟弟自己也这样说,还听说祖袁州在广东也为他说话,这才知道他的事,即使有小差错,但总的说来是不假的了。

况且,跟从陈拱的将吏都全家被杀,而只有宗旦先送他的亲属逃脱了,那他有先知之名也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凭他好管事的性格,那他会在事前说话也就可以推知了。

因为您好古力学,志在以天下向善为乐事,又正好出使南方,以赏善罚恶为职责,所以敢于把此事告诉您。

您也何惜于花费一点时间听一听,写一纸尺把长的奏议,为(宗旦)广问众人而极力陈述呢?

如果他的事情辩白昭雪了,必然对天下有益,而不仅仅是为宗旦争这一时的功劳呀。

敬请稍稍留意一下这件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新雨山房记

[明]宋 濂

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

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①,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

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

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砲②樵薪之用。

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

过者伤之。

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

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

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

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

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

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

以文墨自娱,甚适。

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

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

糗粮刍茭③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

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果谁使然也?

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

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

然饫饱歌乎④,秩然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

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

仁杰其试为之。

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

仁杰尚歌以发我⑤,余当鼓缶而和焉。

【注】 ①吴张氏:

元末张士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

②楼橹:

军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台。

戈砲:

此处泛指兵器。

③糗粮刍茭:

借指军需品。

④饫饱歌乎:

饱足后歌啸。

⑤歌以发我:

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诸暨被兵特甚    被:

遭遇,遭受

B.自古极治之时治:

治理,管理

C.至今郡县屡辟之辟:

征召,征辟

D.环艺左右艺:

种植,栽种

解析:

选B。

治:

太平。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邑士方伯修为余称

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

B.仁杰尚歌以发我

作《师说》以贻之

C.仁杰其试为之

山原旷其盈视

D.未之见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解析:

选B。

A项,介词,对/介词,被。

B项,都是“来”的意思,表目的的连词。

C项,语气副词,还是/语助词。

D项,代词,指“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代词,指前半句中的“子”。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战,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经过诸暨一带的人都为之伤感。

B.张仁杰在易代之后,无意出来做官,只是写诗作文,自得其乐,作者有心与之唱和来歌颂太平之世。

C.作者认为世事可以以小喻大,一人一室的兴废盛衰,亦可见社会的治乱和百姓的劳逸,而古往今来世之大治,都得益于帝王贤臣拨乱反正之功。

D.本文寄寓了作者渴求战后朝廷清除荒秽、政治清明、生民安居自足的美好愿望,文中歌颂“成周盛时”景象,其实是对本朝的不良政治风气提出的委婉批评。

解析:

选D。

“对本朝的不良政治风气提出的委婉批评”于文无据。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

解析:

可以根据“然”“之”“虽”等关键词和“非……也”“宁……乎”等句式,做出判断。

答案:

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翻译此句要注意“恃”“乘”“虚时”等词的意思,“恃”翻译为“依仗”,“乘”翻译成“趁机”,“虚时”翻译成“停歇”。

(2)此句要注意对“及”“始”“辟址夷秽”的翻译。

“及”是“等到”,“始”是“才”,“辟址夷秽”是“开辟旧址,铲除荒草瓦砾”。

答案:

(1)张士诚依仗诸暨为屏障,趁机出兵突袭侵扰(国朝军队),两军相互杀戮没有一会停歇。

(2)等到战事平息后,才重新开辟旧址,铲除荒草瓦砾,修造房屋十多楹。

诸暨是绍兴府的属县,和婺州(今浙江义乌)接壤。

国朝刚攻下婺州时,进攻张士诚的伪吴政权,两军相持,没有决出胜负,双方的军队都驻守在诸暨界上。

张士诚依仗诸暨为屏障,趁机出兵突袭侵扰(国朝军队),两军相互杀戮没有一会停歇。

所以诸暨蒙受兵祸最为严重,高大的房屋都被烧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都被砍伐采挖了来制作攻守的工事和器具。

百姓畏惧兵祸之害,大都逃避到深山大谷中居住,抛弃了故宅而不敢居住。

经过这里的人见了无不为之伤怀。

现在国家平静稳定已经十多年,百姓都安居乐业。

我推想诸暨县中一定有修整了房舍恢复到它繁盛之时景象的,不过未能见到。

今年,诸暨县士子方伯修对我讲:

他的朋友张仁杰先生,住在诸暨城北门外,旧宅已经毁于战火了。

等到战事平息后,才重新开辟旧址,铲除荒草瓦砾,修造房屋十多楹。

旁边种植着数百竿高高的竹子,四季开放的花草,沿着宅院周围栽培。

放琴的架子、温酒的炉子、诗书画卷等器具,都陈列在室内。

张仁杰在未发生战乱时曾有不厚的俸禄,到现在,州县多次征召他,他都推辞不应承。

长年以写诗作文来自娱,十分自得。

他为自己的房舍取名为“新雨山房”,希望能够由我来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一所宅院的兴和废,是一件很小的历史事件。

但可以从中看到世道的安定和混乱、百姓的劳苦和安逸,这并非没有根据。

当战争正值惨烈的时候,人们虽然拥有儿女财物却担心不能保全,即使有供居住的房舍,难道会有时间来维护修缮,并且能体会到住在房中的安适吗?

粮草的征缴,整天呼喊着缴纳的人站满了门庭,即使有美丽的花草、可供娱乐的诗酒,谁又能感受其中的快乐呢?

现在张仁杰能够在一个房子之中活动,来观察时事事物的变化,尽情地享受安适,谁使他得到这种生活的呢?

不正是在上位的人铲除祸乱使天下重归安定太平的功劳吗?

自古以来极太平的时期,贤能之士得以在朝廷之上发挥其才干,田间的百姓能安于下位但不知这种政局从何所得来。

但他们饱足之后,歌啸吟咏,整饬有序地自然成文,成就了周朝鼎盛时期的诗章。

怎么知道现在不如古昔呢?

张仁杰先生你就尝试着去做吧。

我改天南归,驾着小车经过诸暨的北门,会寻找种有竹子的人家去拜访你呀。

张仁杰先生尚能用歌啸来引发我的兴致,我应该击缶来与你唱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仲兄①字文甫说

苏 洵

洵读《易》至《涣》之六四曰:

“涣其群,元吉②。

”曰:

“嗟夫!

群者,圣人所欲涣以混一天下者也③。

”盖余仲兄名涣,而字公群,则是以圣人之所欲解散涤荡者以自命也,而可乎?

他日以告,兄曰:

“子可无为我易之?

”洵曰:

“唯。

”既而曰:

“请以文甫易之,如何?

且兄尝见夫水与风乎?

油然而行,渊然而留,浮洄汪洋,满而上浮者,是水也,而风实起之。

蓬蓬然而发乎太空,不终日而行乎四方,荡乎其无形,飘乎其远来,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风也,而水实形之。

今夫风水之相遭乎大泽之陂也,纡馀委蛇,蜿蜒沦涟,安而相推,怒而相凌,舒而如云,蹙而如鳞,疾而如驰,徐而如徊,揖让旋辟,相顾而不前,其繁如

,其乱如雾,纷纭郁扰,百里若一。

汩乎顺流,至乎沧海之滨,滂薄汹涌,号怒相轧,交横绸缪,放乎空虚,掉乎无垠,横流逆折,溃旋倾侧,宛转胶戾,回者如轮,萦者如带,直者如燧,奔者如焰,跳者如鹭,跃者如鲤,殊状异态,而风水之极观备矣。

故曰:

“风行水上涣。

”此亦天下之至文也。

然而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

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

是其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风之文也。

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

故曰:

此天下之至文也。

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

昔者君子之处于世,不求有功,不得已而功成,则天下以为贤;不求有言,不得已而言出,则天下以为口实。

呜呼!

此不可与他人道之,唯吾兄可也。

【注】 ①仲兄:

二哥,指苏涣。

苏洵有两个哥哥,长兄名澹,仲兄名涣。

②涣:

《周易》中的卦名。

元吉:

大福,大吉利。

③群者:

指各种险害。

混一:

统一。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蹙而如鳞 蹙:

收缩,密集

B.相顾而不前顾:

看,对视

C.岂有求乎文哉文:

文章

D.则天下以为口实口实:

谈话的资料

解析:

选C。

文:

名词用作动词,此作“形成文章”讲。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圣人所欲涣以混一天下者也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B.且兄尝见夫水与风乎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C.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

激于义而死焉

D.昔者君子之处于世

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选A。

A.以:

连词,来。

B.与:

连词,表并列;介词,跟。

C.焉:

语助词;兼词,在这件事上。

D.之: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

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比喻作家创作文章的过程,这体现了作者崇尚自然、反对雕琢的文学观。

B.文章记述为仲兄改字号事,在讲述改字文甫的理由时,作者借题发挥,阐述了为文贵乎物之相使的文艺思想,即“‘风行水上涣。

’此亦天下之至文也”。

C.全文从“改字号”入手,以《易》中爻辞为纲,先写风、水的个性,再极写风水相激的“殊状异态”,然后由此生发议论,构思巧妙,结构缜密。

D.文章描绘风水相激采用了比拟铺排的手法,妙喻连篇,穷形尽相,气势充沛,用风水相激自然成文论证不能不为之文才是天下之至文的道理。

解析:

选B。

“阐述了为文贵乎物之相使的文艺思想”错。

应是“阐述了为文贵乎自然的文艺思想”。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

解析:

文言断句应在弄懂句意的基础上利用一些文言虚词、对话标志。

注意根据“夫”“矣”“而”“乎”“者”等词的用法断句。

答案:

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风也,而水实形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词或句式进行翻译,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迹之所存者,是风也”判断句;“形”,显现形貌,名词用作动词。

(2)“文出于其间”介宾短语后置句;“文”,文章;“相使”,相互作用。

答案:

(1)已经过去了却不知道它的踪迹在哪里,这就是风,实际上它是通过水来显现形貌的。

(2)这两样东西不能形成文章,可是不得不形成文章,事物之间相互作用,文章就在其中产生了。

我读《周易》看到《涣》的六四卦,卦辞说:

“能为群物消除祸害,大吉。

”我说:

“唉!

群物的各种祸害,这是圣人要消除掉来统一天下的。

”我的二哥名叫涣,表字公群,那么他就是以圣人所要解散、消除的各种祸害自许了,可以这样做吗?

有一天,我把这些告诉二哥,二哥说:

“你可不可以替我改改表字?

”我说:

“好。

”过了一会儿又说:

“用文甫来代替原来的表字,怎么样?

二哥曾见到那水跟风相互作用吗?

流起来缓缓而行,停下来就显得很深很深,风平浪静、一片汪洋,涨得满满、浮动前行的,这就是水啊,而实际上是风激起它的。

呼呼风声来自太空,不到一天就已走遍四方,摇摇荡荡没有形状,飘飘然从远方走来,已经过去了却不知道它的踪迹在哪里,这就是风,实际上它是通过水来显现形貌的。

如今风和水在一个大湖里相遇,水浪曲曲折折,波纹蜿蜒弯曲,平静时就相互推动,发怒时就相互冲撞,舒缓时就像云朵,收缩时就像鱼鳞,快速波动时就像马在奔驰,缓慢时就像在盘旋,彼此以礼相让、旋转回避,相互对视,谁也不敢前进;繁密的样子像绉纱,混乱的样子像弥漫的大雾,纷纷连连;有时停滞,有时波起,百里以内都是一样。

风急流速,顺流而下到了沧海边,波澜壮阔、澎湃汹涌、怒吼相压,水波纵横交错,相互连结,在天空里放纵恣肆,在无边无际的海上摆荡,横着流过去又倒着折回来,大水喷涌回旋,翻起倾倒,水浪宛转回环、曲曲折折,旋转的像车轮,环绕的像带子,波浪矗立的像烽烟,奔涌向前的像火苗,跳动的像白鹭,腾跃的像鲤鱼,奇形怪状、姿态万千,风和水最值得观赏的景象全都展现了!

所以卦辞说:

“风在水上吹行就是涣。

”这也是天下最好的文章啊!

然而风和水,难道有意要形成文章么?

它们无意中形成文章,事先没有约定就相遇了,文章就产生了。

这里的文章,不是水面的文章,也不是风吹的文章。

这两样东西不能形成文章,可是不得不形成文章,事物之间相互作用,文章就在其中产生了。

所以说这是天下最好的文章。

如今的玉,颜色柔和润泽,并不是不美丽,可是它不能形成文章;雕刻刺绣之类的花纹,并非不是花纹,却不能把这样的花纹和自然产生的花纹相提并论。

因此,天下没有刻意追求而产生文章的,只有水和风而已。

以前,君子生活在世上,不要求有什么功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功成名就了,天下人就认为他是个贤人;不要求有什么言论流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言论流传了,天下人就把这些(言论)作为立论的资料。

唉!

这种道理是不能对别人讲的,只有我的哥哥可以。

文言文阅读

(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五代史记一行传叙

[宋]欧阳修

呜呼!

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

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

岂果无其人哉?

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

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

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注]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

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

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

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

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

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

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注】 俛:

同“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    怪:

对……感到奇怪

B.风俗隳坏隳:

毁坏

C.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负:

辜负

D.处乎山林而群麋鹿群:

与……为伍

解析:

选C。

负:

具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泯没而无闻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吾得二人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解析:

选B。

做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A.介词,在/介词,比;B.表因果的连词;C.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句末语助词/兼词,于之。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行传》是欧阳修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

《五代史记一行传叙》是这个合传的序。

B.序文的第一段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

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

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C.从第二段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

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

D.欧阳修对于四类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

(二)人焉”却反复使用四次,以反映搜求不易。

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

解析:

选C。

C项,表述不正确,程福赟不是宁死不屈,而是忠于君主,顾及大局,以忠获罪而至死不言。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自古材贤有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