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易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5940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经易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孝经易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孝经易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孝经易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孝经易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孝经易解.docx

《孝经易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经易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孝经易解.docx

孝经易解

孝經易解

孝經易解

《孝經》是孔子與弟子曾參以問答方式闡述孝道及孝治意義的一本經書。

《孝經》共分十八章,將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士,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為五個層級,就各人的地位與職業,標示其實踐孝道的法則與途徑。

更推而廣之,闡述上位者應以孝道治理天下,方能使萬民心悅誠服。

可見,「孝」是立身行道的根本,也是治理天下的大經大法。

欲齊家、治國、平天下,須賴《孝經》明教化。

這是自古以來讀書人必讀的一本書,所以被列為十三經之一。

開宗明義章第一

【章旨】這一章是《孝經》的綱領,它表明五種孝道的義理,本歷代的孝治法則,定萬世的政教規範,故列為一經的首章。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

「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易解】有一天,孔子閒居在家,弟子曾參在孔子座席旁陪侍著,孔子對曾參說:

「從前聖德的帝王都具有忠、孝、仁、愛等至高無上的美德,以及不偏不倚的行儀來治理天下,如此一來,才能順應天下百姓的心,使百姓們能和睦相處、相親相愛,君、臣、民上下一心,不會有不滿怨恨的心。

你知道這些至德要道是什麼嗎?

」曾子聽到孔子的問話,恭敬的離開座位站起來,謙卑的回答說:

「弟子愚昧魯鈍,豈能明白先王至德要道的意義?

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復坐,吾語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大雅云: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

【易解】孔子說:

「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從孝道衍生的。

你坐下來,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們的身體是父母所賜與的,應該好好愛惜,不可以有任何損傷,這是盡孝的開始。

進而要修身養性、實踐正道,自然能名揚於後世,父母的名聲也會因子女的德望而光榮顯耀,這樣才算是孝道的完成。

所謂盡孝,是從事奉父母開始,其次是忠心的事奉君主,最後是成就本身的德業。

《詩經?

大雅?

文王篇》第六章記載著:

『時時緬懷祖先的美德,繼續遵行,才能使祖先的德澤永遠綿延不斷。

』」

天子章第二

【章旨】這一章是說明一國元首應當盡的孝道,要博愛廣敬,感化人群。

人無分種族,地無分中外,天子之孝能起感化作用,故為五孝之冠,列為第二章。

子曰: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

『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

【易解】孔子說:

「懂得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懂得尊敬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怠慢輕忽別人的父母。

天子能夠以親愛恭敬的態度全心事奉雙親,再將這種德行去教化他的百姓,自然成為全國人民效法的典範,這就是天子應盡的孝道。

《尚書?

甫刑篇》記載著:

『天子能修德行孝,則天下萬民都會仰賴效法。

』」

諸侯章第三

【章旨】這一章是說明諸侯應當盡的孝道。

諸侯是封建時代列國的國君,相當於一個地方的首長,地位次於天子,貴在人上,列為第三章。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

詩云: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易解】上位者如果能謙恭下士,無驕傲自大的習氣,其尊貴的地位,自然能長久保持,而沒有被造反的危險。

財政支出如果都能謹守法度,有所節制,即使國庫十分充裕,也不會導致奢侈浪費。

身居高位而沒有被造反的危險,因此可以常保尊貴的地位;國庫充實而不過度浪費,因此能常保財源富足。

身為諸侯,如果能長保富貴,才能確保他的社稷;保全社稷,才能使人民過安和樂利、和睦相處的生活,這就是諸侯應盡的孝道。

《詩經?

小旻篇》記載著:

「上位者治國必須戒慎恐懼,好像是走在深水潭邊,也像是踏在隨時會破裂的薄冰上,稍有疏忽就會跌落,景況十分危險,怎能不小心謹慎呢!

卿大夫章第四

【章旨】這一章是說明卿大夫應盡的孝道,就是在言語、行動、服飾上,一切都要合於禮法,示範人群,起領導作用。

卿大夫為天子或諸侯的輔佐官員,也是政策決定的成員,全國行政的樞紐,地位也是很高的,但不負守土治民之責,故次於諸侯,列為第四章。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

詩云: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

【易解】卿大夫是輔佐國家行政的官吏,承上接下,所以言行舉止都要合乎禮法。

不合乎先王依禮制所訂的服飾,絕對不敢穿戴;不合乎先王依禮制所訂的言論,絕對不敢妄言;不是先王所遵循的道德行為,絕對不敢任意妄為。

所以,不合禮法的言論不敢妄言,不合禮法的行為不敢妄為。

假如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合乎禮法的正直言論,那麼就不需要選擇該說哪些話;假如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合乎道德準則的正義行為,那麼就不需要選擇可以做哪些事。

如此一來,即使他說的話遍布天下,也不會發生說話有過失的狀況;即使他所做的事情遍及天下,也不會遭人怨恨厭惡。

以上所說的三項,假如卿大夫都能做到,才可以使國家長治久安,長守宗廟之祀,這就是卿大夫應盡的孝道。

《詩經?

大雅?

烝民篇》記載著:

「從早到晚不敢怠惰,竭誠盡忠,勤奮的事奉天子。

士章第五

【章旨】這一章是說明初級公務員應盡的孝道,第一要盡忠職守,第二要尊敬長上。

士為貴族中等級最低者,次於大夫,列為第五章。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詩云:

『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

【易解】對於士人而言,能以事奉父親的態度去事奉母親,那麼他們對母親與對父親的愛是相同的;以事奉父親的態度去事奉國君,那麼他們對國君和對父親的恭敬心也是相同的。

所以事奉母親要用「愛」,事奉國君要用「敬」,而事奉父親則必須「愛」和「敬」都兼備才可以。

因此,以事奉父親的孝心來事奉國君才能至誠效忠,以恭敬的心事奉尊長才能順從不違。

士人能以忠誠、順從的態度事奉國君和尊長,才能永保俸祿和官位,並得以守住宗廟、祭祀祖先、維持香火、綿延家族,這就是士人應盡的孝道。

《詩經?

小宛篇》記載著:

「你要早起晚睡,勤勉工作,不要因怠於職務而讓父母蒙羞。

庶人章第六

【章旨】這一章是孔子專對一般人民而說的。

人民是國家社會組織的基本,書云: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因此,列為五孝之末章。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易解】一般平民百姓,除了要懂得利用春夏秋冬四時節氣的變化,勤勞生產,並從大地中獲取維生的資源,也要謹慎修身、行善去惡,以免辱及父母。

更要節約家用,杜絕浪費,盡心竭力奉養父母,這就是平民百姓應盡的孝道。

所以,從一國之君到平民百姓,身分地位雖然不同,但是該盡的孝道是沒有差別的,都是從奉事父母到成就本身的德業。

如果有人因身分地位的差異而憂慮無法盡孝,那是不可能的。

三才章第七

【章旨】這一章是因曾子讚美孝道的廣大,所以孔子更進一步為他說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於天地,立為政教,以教化世人,故以名章,列於五孝之次。

曾子曰:

「甚哉,孝之大也!

【易解】曾子聽了恩師孔子闡述孝道之後,不禁讚歎道:

「孝道的內容真是廣大無邊啊!

子曰: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

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

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易解】孔子說:

「孝道就像日、月、星辰運行於天體之中,光耀宇宙,這是永遠不變的常道;也像春、夏、秋、冬四時交替循環於天地之間,養育萬物,這是恆久不易的常規;孝道則是百行之首,人們行事應遵循的常理。

孝道既然是天經地義、恆久不變的常道,所以人們凡事應以孝道為準則。

如此,既能效法天道的正大光明、運行不止,又能善用大地的物產資源利用厚生,更可以順應天下百姓的心。

所以,聖王的教化不必嚴峻就能獲得良好的成效,施政不必嚴厲就能得到良好的治績。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詩云: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

【易解】先王領悟了天地運行等大自然的真理,具有可以教化人民的功能,因此率先以身作則,平等汎愛所有人民,以教化百姓仁民愛物,使人民效法他的博愛精神先愛其親,所以沒有遺棄其親的人。

宣揚道德和仁義,以感化人民,人民自然會興起力行。

對人對事,先實行敬謹和謙讓,以為天下人民的表率,人民自會效法他的敬讓,不會發生爭端。

誘導人民以禮樂教化,人民自然就相親相敬,和平相處。

再曉示人民,使知為善當有慶賞,作惡當受刑罰,人民自然曉得禁令的嚴重性而不敢違犯法紀了。

《詩經?

節南山篇》中記載著:

「周朝有一位聲譽顯赫的尹太師,深受人民的崇敬瞻仰。

孝治章第八

【章旨】這一章是說天子、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國家,便能得到人民的歡心。

能得到人民的歡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惡於人,不敢慢於人的實在表現。

子曰:

「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

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

【易解】孔子說:

「古代聖賢的君王都是以孝道治理天下,推其愛敬之心以愛敬他人,即使對於遠方附庸小國派來的使臣,都能以禮相待,不會加以輕視忽略,何況對於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貴族,更不會怠慢失禮。

所以,聖明的君王能獲得眾多侯國的歡心和擁戴,他們各依職責前來協助天子祭祀歷代先王,追思先王的德政。

「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

【易解】諸侯以孝道治理國家,對於孤苦無依的鰥夫寡婦都不敢欺侮,何況是對士人與平民呢?

所以,能得百姓的歡心和景仰,人民必定也恭敬的協助諸侯祭祀先祖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

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

【易解】卿大夫以孝道治家,即使對於家中的男僕婢女也不敢失禮,何況是對和自己身分平等的妻子,一定也是非常敬重。

所以,能深得家人的歡心和敬愛,妻子與家人也一定誠心恭敬的事奉卿大夫的父母親。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詩云:

『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

【易解】若是治天下的天子、治國的諸侯,以及負責政事的卿大夫都能行孝、愛親、敬親,如此當他們的父母在世時,可以受到奉養而安樂過日子,死後也能安享他們的祭祀,所以天下得以太平,災害禍患不會發生。

這都是因為英明聖王能以孝道治理天下,而收到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的成果。

《詩經?

抑篇》記載著:

「君王如果能具備仁、孝、禮、義等崇高的德行,將可使四方各國的臣民都順從於他的教化,共同對孝道奉行不悖。

聖治章第九

【章旨】這一章是因曾子聽到孔子說明君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實現和平以後,再問聖人之德有更大於孝的嗎?

孔子因曾子問而說明聖人以德治天下,沒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

孝治主德,聖治主威,德威並重,方成聖治。

曾子曰:

「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

」子曰:

「天地之性,人為貴。

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

【易解】曾子問:

「請教聖人的德行,難道沒有比孝道更好、更偉大的嗎?

孔子回答說:

「天地間的萬物都具有它天生的本性,但其中以人的天賦本性最為尊貴。

人的一切德行中,沒有比孝敬父母更偉大的了。

人倫始於父,因此孝行之大,莫過於尊嚴其父。

而尊崇父親,沒有比使先父配享上天的福祿更重要的了。

能夠讓先父配享上天福祿的,就只有周公一個人做到了。

從前,周公制禮作樂,他為了報本追遠,創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禮,以始祖后稷配享上天的福祿。

制定宗廟大典祭禮,以其先父文王配享上帝之祀。

周公這樣追尊他的祖與父,乃是以德教倡率,而示範於四海,因此四方各邦國的諸侯都各依其職位前來參與祭祀。

由此可見,聖人的德行中,沒有比實踐孝道更偉大的了。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

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易解】聖人教人以孝,是順人性之自然,沒有絲毫勉強。

一個人的親愛之心產生,是因父母生下子女並養育長大,子女對父母便一日一日的尊敬起來,這是人的本性。

聖人就因他對父母日加尊敬的心理,就教之以敬的道理;因他對父母親愛的心理,就教之以愛的道理。

愛敬之心本來出於自然,聖人不過啟發人的良心,依人的本性教敬教愛,並非有所勉強。

所以聖人的教化,是不需使用嚴峻的刑罰,就能使天下百姓去惡向善;也不需使用嚴厲的政令,就能使天下百姓守法守紀,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不需要絲毫勉強,他所憑藉的就是人生固有的良知良能。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

父母生之,續莫大焉。

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易解】做父親的一定愛他的兒子,做兒子的一定愛他的父親,父子之愛是天生的,不待勉強的。

父如嚴君,所以父子之道裡面還蘊含著君臣之義。

父母生育子女,子女再生子傳孫,使血脈得以綿延,人倫之中沒有任何一件事比傳宗接代、延續生命更為重要的。

父親對子,既是嚴君,又是慈親,有兩重恩愛,所以恩愛之厚,莫重於此。

如果做子女的不愛自己的父母卻愛別人,就是悖離了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卻尊敬別人,就是背棄了禮義。

如果君主教化人民以孝,但自己卻背棄對父母親的孝養愛敬,那麼人民的行為就失去遵循的法則了。

「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詩云:

『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

【易解】不從愛敬父母方面實行,反而違逆天性天理行事,即使得志於人之上,有德行的君子並不覺得有何尊貴的。

有德行的君子是不會以違背道德、禮法的手段,攫取任何名利地位。

他們所說的話都會先思量是否合乎正道,所做的事都先思量是否令人歡喜,他們的品行道德受人尊敬,他們的為人處事值得效法,他們的儀容舉止莊重威嚴為人所景仰,他們的應對進退合乎規矩法度。

依據這些來治理人民、領導群眾,就會獲得人民的敬畏與愛戴,進而去效法他、學習他。

所以君子能以自身的德養化育他的子民,並推行他的德政。

《詩經?

鳲鳩篇》記載著:

「善良賢能的正人君子,他的儀容風範沒有瑕疵,是人民學習、效法的典範啊!

紀孝行章第十

【章旨】這一章所講的是孝子的行為,有五項當行的,有三項不當行的,以勉學者。

子曰:

「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易解】孔子說:

「孝順的子女,平常居家以恭敬的態度事奉雙親;奉養父母時,要使父母身心愉快安樂;父母生病時,要關心父母的病情,並且盡心盡力的照顧;父母喪亡時,要以悲痛哀戚的心料理喪事;祭祀時,則要以嚴肅恭敬的心設奠上供,以表達對父母的思念。

如果以上所說的五件事都能夠做到,才稱得上是能夠事奉雙親的孝子。

「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

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

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易解】能事奉雙親的孝子,身居上位不會自大傲慢,居下位不會違法亂紀,在群眾中更不會與人爭鬥競奪。

居上位而恣意驕縱,必定招致禍患而敗亡;居下位而違法亂紀,必定觸犯刑法而受制裁;在群眾中,如果逞強鬥狠,則不免干弋鬥毆。

如果以上所說的三項無法戒除,縱然每天用牛、羊、豬三牲等山珍海味來奉養父母,仍然是不孝的人啊!

五刑章第十一

【章旨】這一章是說明的五刑之罪,以不孝最為嚴重,因為不孝是一切禍亂的根源。

子曰:

「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易解】孔子說:

「五種重刑所屬的罪狀多達三千條,但這些罪行的罪責都沒有比因不孝所犯的罪責重。

其中以武力脅迫君王、藐視君王的人,他的心目中完全沒有君王聖上的存在;以言語非議聖賢君子的人,他的心目中根本沒有王法天理的存在;不孝順父母的人,他的心目中必定冷酷無情,沒有父母雙親的存在。

這三種人,沒有尊卑長幼之分、道德義理之念、孝親仁愛之心,可說是人世間一切禍亂的根源。

廣要道章第十二

【章旨】這一章是孔子就首章所講的要道二字,加以具體說明。

子曰:

「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禮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

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易解】孔子說:

「想要教育百姓相親相愛、和睦相處,沒有比教孝順父母更好的了;想要教育百姓恭順達禮,沒有比教友愛兄弟更好的了;想要改善民情風俗,沒有比用音樂更好的了;想要使在上位的人安心治理百姓,使百姓守法信服,沒有比教導禮節、讓人民依禮而行更好的了。

所謂禮,就是恭敬、誠敬而已。

所以,如果恭敬對待他人的父親,那麼他的子女一定感到喜悅;如果恭敬對待他人的兄長,那麼他的兄弟一定感到喜悅;如果能夠恭敬對待他人的君王,那麼他的臣民一定感到喜悅。

只對一個人恭敬,卻可以使千萬人喜悅,所恭敬的人雖然很少,卻可以使很多人喜悅,這就是所謂的至要之道。

廣至德章第十三

【章旨】這一章是把至德的意義,扼要的提出來,使執政的人,知道至德是如何去實行。

上一章是說致敬可以悅民,本章是說教民所以致敬,故列於廣要道章之後。

子曰:

「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詩云:

『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易解】孔子說:

「君子以孝道教化人民,並不需要天天親臨每戶人家去講述孝道,而是要以自己日常的修德、孝行來感化人民。

君子所以要教導人民遵行孝道,是希望他的人民也尊敬天下所有為人父者。

君子所以要教導人民遵行悌道,是希望他的人民也敬重天下所有做人兄長的。

君子所以要教導臣民遵行臣道,是希望他的臣民也尊敬天下所有的君王。

《詩經?

泂酌篇》記載著:

「溫和仁慈、平易近人的君子,愛民如子,真是人民的父母啊!

」如果沒有施行孝道的真誠及至高無上的美德,誰能夠真正獲得天下人心,使人民誠心順從呢?

廣揚名章第十四

【章旨】這一章是孔子把揚名顯親的辦法,具體的提出來。

子曰: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

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易解】孔子說:

「君子事奉父母能竭誠盡孝,則能將此竭誠之心盡忠於事奉君王;事奉兄長能恭敬尊重,則能將此恭敬之忱順從的事奉長輩;治理家務能有條不紊,為官時則能將此治事井然的能力用來處理政府的事務。

所以,君子若能確實遵行孝道,必能修身齊家,成就內在的美德,之後治國平天下的功業必能流芳於後代。

諫諍章第十五

【章旨】這一章是說明為臣子的,不可不諫諍君親。

君親有了過失,為臣子的就應當力行諫諍,以免陷君親於不義。

孔子因曾子之問,特別發揮諫諍之重要性。

曾子曰:

「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

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

「是何言與!

是何言與!

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

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易解】曾子說:

「聽聞您所闡述的慈愛、恭敬、安親、揚名等的各種孝道後,我都聽懂了。

但有一樁事不大明白,因此很冒昧的請問老師,做兒女的完全順從於父親的要求,可以算是孝順嗎?

孔子說:

「這是什麼話啊!

這是什麼話啊!

從前,天子身邊都設有七位諫官,隨時糾正他的過失,即使天子無道,一時做了不合義理的事,仍然不會陷入危險而失去他的天下。

諸侯身邊設有五位諫臣,隨時糾正他的錯誤,即使諸侯無道,偶然行為犯過,也不至於亡國。

卿大夫身邊設有三位諫臣,能隨時勸他改過向善,即使卿大夫一時無道,也不至於失去他的鄉邑或家族。

士人如果有諫諍的正直友人,隨時在旁勸諫,就不至於失去美好的聲名。

做父親的如果有敢於勸諫的兒女,則父親就不會陷於不義,做不合正道的事。

所以為人子女如果看到父親有不合義理的行為時,不可以不規勸父親。

而做臣子的如果看到君王有不合義理的行為時,也不可以不進言諫阻。

所以,當父親做不合義理的事時,為人子女一定要委婉堅定的規勸,如果一概盲從父親的要求,怎能稱為孝子呢?

感應章第十六

【章旨】這一章是說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動天地神明。

中國古代哲學,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

人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說有感即有應,以證明孝悌之道是無所不通的。

子曰:

「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易解】孔子說:

「從前聖明的君王因為事奉父親非常孝順,所以當他在祭祀天帝時,能明瞭上天光照萬物的恩澤;也因為事奉母親非常孝順,而在祭祀后土時,能明白大地孕育萬物的厚德;由於能順從於人倫間的長幼之序,所以君王與人民都能順從於上下尊卑之別,則國家大治,天下太平。

明瞭皇天后土化育萬物的恩德,則天地神明必然庇祐護持。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廟致敬,不忘親也。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宗廟致敬,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詩云:

『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

【易解】雖然貴為萬民之上的天子,他也必定有尊長,因為天子之上還有父親,所以必須尊敬父親;同時也一定有比他更先出生的人,因為天子之前有兄長,所以必須尊敬兄長。

因此,天子到宗廟祭祀祖先時,一定要誠摯的表示敬意,以示不忘列祖列宗。

平日更要時時注意修身養性,謹言慎行,惟恐有辱祖先的名聲。

當天子在宗廟祭祀祖先時,能真誠的表達敬意,則鬼神也會有所感應,必定彰顯天子的功德。

天子做到了孝悌的美德,其真誠感通神明,美德的光輝照耀四海萬邦的人民,使天子的德澤披靡於四方,萬民都能領受到他的恩德。

《詩經?

文王有聲篇》記載著:

「由西方到東方,從南方到北方,天下萬民深受天子孝德的精誠所感化,沒有人不想歸順服從。

事君章第十七

【章旨】這一章是說明孝道始於事親,中於事君,就是在於能為國家辦事,為全民服務。

子曰:

「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詩云:

『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易解】孔子說:

「君子事奉君王,上朝時,要思慮如何竭誠盡忠為君王貢獻良策;退朝後,要自我反省,如有過失應及時改正。

對於君王的良政美德,只要是有利於百姓的,就要順從的加以推行;對於君王的過失或苛政,就要盡力勸諫,加以匡正遏止。

這樣君王與臣子就能親愛精誠上下一心了。

《詩經?

小雅?

隰桑篇》中記載著:

『只要衷心敬愛君王,不管身在何處,心中永遠感懷著君王的恩德,絕不會有忘記的一天。

』」

喪親章第十八

【章旨】這一章是孔子特為世人指出慎終追遠的大道,使知有所取法。

子曰:

「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易解】孔子說:

「孝子在父母喪亡時,悲傷得痛哭流涕;在待人的禮節上,也因為哀傷悲戚而無心修飾儀容;言語也因精神渙散而直率不加修飾;如果穿著華美的衣服,內心就會不安;聽到悅耳的音樂,沒有快樂的感覺;吃到美味的食物,也不覺得可口。

這是真正悲痛哀傷情感的表露,沒有一點虛假造作。

「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

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

【易解】當父母喪亡三天後,就要恢復正常飲食,不可因哀傷過度而絕食傷身。

這是聖人教導人民不要因為父母去世而過度悲傷到失去理性,以致傷害到自己的生命。

所以父母喪亡,子女的守孝期不可超過三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