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编制考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0346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8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教师编制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最新教师编制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最新教师编制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最新教师编制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最新教师编制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教师编制考试.docx

《最新教师编制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师编制考试.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教师编制考试.docx

最新教师编制考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3)继承性;(4)长期性;(5)相对独立性;(6)生产性;(7)民族性。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媒介:

从内容上说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从形式上说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在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从不同的角度,教育功能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朱熹

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佩西•能(不是人类特有)

心理起源说:

孟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

唯物主义指导,被认为是科学的起源说。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三个特征: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具有原始性。

◎古代东西方的教育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1)我国夏代的学校设置主要有两类:

“序”和“校”;

(2)西周学校教育比较完备,有国学、乡学之分。

教育的基本学科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3)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是养士的一个缩影,是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是学术自由。

(4)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太学是当时最高教育机构。

(5)隋唐时期在选士制度上采取科举制。

六学、二馆组成中央馆学主干。

(6)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国外教育的发展

(1)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其教育的一大特征;

(2)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3)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4)中世纪的西欧,有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5)文艺复兴时期的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德国是世界上最呈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有: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

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二、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最基本的规律: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外部);

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规律(内部)。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庶富教”以及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并重、温故知新等教育观点。

(2)孟子持“性善论”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3)荀子持“性恶论”观点,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4)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

◎《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主要教学原则有:

(1)教学相长: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尊师重道: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3)藏息相辅: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4)豫时孙摩:

“豫”预防性原则;“时”及时施教原则;“孙”循序渐进原则;“摩”学习观摩原则。

(5)启发诱导: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6)长善救失:

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7)学不躐等:

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问答法又叫“产婆术”,分为三步: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3)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

(4)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①“泛智”教育。

②教育适应自然。

③班级授课制。

④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3)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其代表作是《爱弥儿》。

(4)康德的《康德论教育》,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学者之一。

(5)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6)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与“绅士教育论”的观点,其代表作是《教育漫话》。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学之父”,他被看作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形成了“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的传统教育理论。

在西方教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2)杜威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教育的无目的论;“从做中学”;五步探究教学法。

◎20世纪出现的教育学多元化发展

(1)实验教育学:

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代表人物桑代克。

(2)文化教育学:

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整人格。

代表人物有狄尔泰。

(3)实用主义教育学:

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代表人物是杜威。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凯洛夫《教育学》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5)批判教育学:

要对师生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

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1)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2)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

(3)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实践中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

(4)陈鹤琴提出“活教育”思想体系

(5)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提倡乡村教育、兴办乡村学校的先行者。

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1)布鲁纳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2)赞科夫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3)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式教学理论,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并通过范例的接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与独立工作的能力。

◎其他学者观点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2)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3)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和谐教育思想。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受教育权;

(3)决定教育目的;

(4)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5)决定着教育体制;

(6)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7)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1)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

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具体地说,表现为:

(1)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影响教育技术。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1)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2)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3)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4)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5)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杜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的科技功能主要表现为: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和整理、提升文化);

(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

(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就内容而言,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主要有: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其代表人物包括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等。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洛克、华生等。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前提)、环境(可能性、动力)、教育(主导作用)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等。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具体体现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成熟努力说。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学中所说的环境一般指社会环境。

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有: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是: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由三个层次构成,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有六条:

顺序性(循序渐进)、阶段性(学不遢等)、不平衡性(关键期)、互补性(长善救失)、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和整体性。

(1)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是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

(4)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5)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6)整体性规律强调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

为此,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学生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与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跳一跳,摘个桃”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总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

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调控、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有: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主要有:

(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有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等。

(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包括: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五育”地位存在不平衡;相对独立性;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确定于1999年。

◎素质教育的内涵: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发展个性、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是全体性。

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的重点(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

三、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

◎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可分解成四种成分:

认知、情感、价值、理想。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首先考虑)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文化传统

(6)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

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双轨学制;美国的学制属单轨学制;苏联的学制则是分支型学制也被称为中间型学制或“Y”型学制。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表现为: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标志是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

◎中国旧的学制沿革

(1)“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但并未实行。

1902年

(2)“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

1904年

(3)“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男女同校,废除读经。

蔡元培1912年

(4)“壬戌学制”是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的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1922年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从类型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职业的性质表现为: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的职业形象:

(1)道德形象:

最基本形象

(2)文化形象:

教师形象的核心

(3)人格形象:

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主要因素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1)非职业化阶段:

庠、序、校等官办的“国学”,教师都由官吏兼任。

西方社会的教师大多由僧侣兼任。

(2)职业化阶段:

独立的教师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出现。

如我国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

(3)专门化阶段:

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

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

(4)专业化阶段:

教师的培养改由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承担,这被称为“教师教育大学化”。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已”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教师作为管理者,主要存在四种管理类型:

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以及民主管理型。

◎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有:

(1)复杂性和创造性:

①复杂性:

性质、劳动对象、劳动任务、劳动手段。

②创造性:

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2)连续性和广延性:

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

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

(3)长期性和间接性:

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

间接性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4)主体性和示范性:

①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②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机智可以用四个词语概括:

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教师的职业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

①对待事业: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②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③对待集体:

团结协作

④对待自己:

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2)知识素养

①政治理论修养: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

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主要解决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怎么教”的问题

(3)能力素养

①语言表达能力

②组织管理能力

③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④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4)职业心理健康:

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及最终体现在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自我的形成

(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4)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

(5)教师专业人格

(6)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