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团体辅导中闪光佟娜.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6960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生命在团体辅导中闪光佟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让生命在团体辅导中闪光佟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让生命在团体辅导中闪光佟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让生命在团体辅导中闪光佟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让生命在团体辅导中闪光佟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生命在团体辅导中闪光佟娜.docx

《让生命在团体辅导中闪光佟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生命在团体辅导中闪光佟娜.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生命在团体辅导中闪光佟娜.docx

让生命在团体辅导中闪光佟娜

让生命在团体辅导中闪光

工厂

关注生命,关注希望生转化

——对“缺乏母爱”问题男生的个案研究

安达小学佟娜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部份后进学生的群体,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

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吵嘴打架、损坏公物、偷窃剐钱……。

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

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分析后,知道这些孩子中大多数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

看来,“缺少母爱”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问题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

教育家卢梭说:

“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为此,我通过对一名“缺乏母爱”男生的教育,特提一点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自然情况:

姓名:

张文;性别:

男;年龄:

12岁;年级:

小学四年级。

2、家庭背景:

父母双方因感情不和在该生出生不久就已离婚。

父亲没有正当的职业,整天游手好闲,因偷窃多次入监,现在劳教所服刑。

为此,该学生从小就失去了母爱,父亲也没有尽到引导和教育的义务,与爷爷相依为命。

3、具体调查报告:

(1)特征分析:

该生脸色蜡黄,身材瘦小,智力一般,言语表达含糊,说话语无伦次。

(2)教师报告:

该生自一年级就经常随意拿同学的东西,嘴很谗,二年级时曾到一户开小店的人家偷窃被发现后被爷爷痛打了一顿。

晚上很少睡觉,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很少完成作业,成绩特差,考试时常作弊。

喜欢欺负班中的女同学,爱搞恶作剧,经常把蟾蜍、蚯蚓等小动物拿到教室里吓女同学。

检讨书、保证书写过多次,经常找他谈心,讲道理,但无济于事。

(3)自己表述:

很想妈妈,如果长大后有钱就把妈妈接回来。

爷爷不太管他,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很少。

想好好读书,但没有兴趣,由于老师经常批评,更觉得读书没劲。

(4)同学反映:

“他成绩差,会偷东西,又不注意个人卫生,身上很脏,有一股说不出的异味,不喜欢跟他一起玩。

(5)爷爷自述:

“我把他养大已经不容易了,教育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我也没办法。

(6)邻居反映:

这个孩子够可怜的,从小妈妈就不要他了,老爸又不管,现在又坐牢。

身上穿得大多是别人给的。

但他不大听话,手不大干净,喜欢偷别人家里的东西,偷水果是经常的事,有时连种在地里的菜都拿,爷爷也不管。

这里的老师都拿他没办法,只有靠你们来管了。

二、跟踪调查呈现现象分析

1、好动

该生好动,课堂上不是用脚在地上划来划去,就是拿着东西不停玩弄,课间经常跑到楼下操场上玩耍,常常是上课铃响后才不急不躁回教室喊“报告”,问其原因则是“上厕所”。

体育活动课上更是肆无忌惮,不听从老师的安排是常事,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经常把他编在自己身边一组,否则很容易找不到他的踪影。

2、注意力不集中

该生存在“注意缺陷障碍”不能长久注意一件事,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或眼睛盯着一处定神,有时连老师叫他都不知道,等到全班哄堂大笑时,他才缓过神来,作业拖拉不写。

有时语数老师会同时找他补作业。

该生语文、数学均不及格。

3、行为不良

该生行为不良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经常搞恶作剧,如把胶水涂在其他同学的凳子上;朝别人身上吐口水;把纸撕碎从三楼撒下去;将毛毛虫用纸包好放在女生的铅笔盒里欺负女生;给同学起绰号;课间跑去偷偷的拔掉别人自行车上的气门芯,然后栽赃嫁祸别人;在自家门口放擦炮,故意扔到人堆里和车底下惊吓别人……

(2)言行散漫,有时说话很粗野,好管闲事,上课喜欢搭老师话,风言风语。

经常说谎,卫生习惯不良,喜欢随地吐痰,而且从三楼往下吐,吃零食的袋子随手乱丢,教室的抽屉里塞得满满的垃圾。

(3)懒惰成性,每天到学校来除了玩之外,一般不干别的事。

早操不认真做,胡乱的比画两下;作业不写,练习不做,课堂上老师讲过的练习题,他还是懒的动笔,老师实在逼急了胡乱画两笔,老师一走立刻扔到一边。

三、问题成因分析

张文的情况,是由于缺乏“母爱”,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环境,不思学习。

面对学业的持续不良,一直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

学校和家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他与同学、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造成他不健康的心理。

究竟原因:

(一)心理因素

问题一:

抑郁孤独逆反粗暴。

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特别是当父亲进入监狱后,该生的孤独感、不融洽感会进一步加剧。

在校表现为:

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

问题二:

怯懦自卑,狭隘自私。

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感到让人瞧不起。

又经常无意或有意听到他人背后甚至是当面议论他。

使他总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不公平,致使他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

问题三:

心理偏位,放任对抗。

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产生一些心理偏位。

既然父母不能给自己足够的关心,那么只能靠自己来寻求快乐了。

于是他就到家庭以外去寻求慰藉。

在校表现为:

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

比如迟到、早退、旷课、打架、搞恶作剧,不思进取,扰乱班级等等。

问题四:

情绪不稳,厌学严重。

单亲家庭孩子中的学困生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张文同学也存在着很多直观性的问题,表现为:

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恶学习等。

其外部表现为:

行为懒散、放任;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严重时会干扰课堂纪律,甚至缺课等。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培育人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

残缺不全型家庭双亲中一方死亡、离异以及再婚,对子女的心理和感情上都会形成伤害。

此种家庭的显著特点是缺父爱或缺母爱。

研究表明:

无论是单由父亲抚养的孩子,还是单由母亲抚养的孩子,都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

心理学家陈会昌等人认为:

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与同伴关系、与父母关系较差,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健全发展离不开母爱。

三周岁内如果得不到母爱就会性格孤僻;八、九岁时如果缺少母爱就会个性执拗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并且终生难以补偿。

张文的不良行为的形成正是与其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1)缺乏“母爱”的关照是他形成不良行为的罪魁祸首。

在他的日记中和与他的多次谈话中,都提到了“做梦都想到妈妈来到他身边”的感人话语。

他总说:

“等他长大后,要拼命赚钱,把妈妈接到家里来。

”张文自三岁起,由于父亲的作风问题而导致父母间感情发生了危机直至离婚,母亲抛弃了他随他人而去,到现在他再也没有见到过母亲。

由于得不到母亲呵护和关爱,使他天真幼稚的心灵逐渐变得自卑、冷淡、抑郁、不思进取、自暴自弃。

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2)父亲“游手好闲”、“偷鸡摸狗”的个性影响,是张文导致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

具邻居反映,他父亲自小就有一种不良的坏习惯:

读书逃学,偷东西,只要是坏事基本上都沾得上边。

为此,没有读几年书就辍学在家。

在家里由于不思上进、好吃懒做,又加上爷爷对其父听之任之,不加以管教,最终因偷窃曾多次入狱。

虽入狱不久又放回来,但他不以“前车之鉴”作为教训,老毛病重犯,现步入高墙,遗憾终身。

缺少父亲正面引导的张文同学,在父亲坏习惯的影响和“熏陶”下,幼小的心灵发生了“质”的变化。

不明事理的他认为什么事都可以做,久而久之养成了偷、懒、稿恶作剧等不良行为。

为了引起大家对他的“关注”,有时不声不响地竟然做出连老师都意想不到的事:

抱女生、把垃圾倒到楼梯下。

几次问他,他总是这样回答:

“好玩。

”这种变异的心理是他日积月累的结果,也是家庭特殊环境的产物。

(3)爷爷在教育上的“无可奈何”是张文不良行为形成的关键。

在父亲入狱、妈妈离家出走、奶奶不在人世的前提下,爷爷担当起抚养的重任。

但爷爷年岁已高,在教育上存在着片面的认识。

在访谈中,他的爷爷总这样认为:

教育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自己只要保证孙子不挨饿、不受冻就行了。

加上他的爷爷又是个一目不识丁的“老顽固”,老师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还说:

“我也没办法。

”在平常的教育中,当该生出现问题后,不是不理不睬,就是痛打一顿。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起不了教育的效果,反而使张文在心灵上更加显得无助、放任。

随着张文年龄的增长,所犯的错误日渐增加的时候,由于爷爷教育方式的单一化、简单化,从而使他的爷爷面对“孙子兵法”的确显得无可奈何了。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育人的场所,学校的管理、校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工作方法及态度等,对育人的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

(1)缺乏恒久的师爱。

恩格斯曾经说过:

人们从一开始,从他们存在的时候,就是彼此需要的,只是由于这一点,他们才能发展自己的需要和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张文同学不但学习差,品德也差。

基于这样的状况,不管在哪个班级,老师都直摇头,总这样认为:

只要他不要犯事就行了,对于学习,我们也不在指望了。

因此,他常常在冷漠心理气氛、保守心理气氛的锻压下生存,“母爱”、“父爱”加上“师爱”的缺乏使他处在深刻的焦虑与彷徨游离的境地,由于“爱”

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直接驱使着他与老师“对着干”。

正如张文所说:

“我是多余的,同学、老师都不喜欢我,读书没意思。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于学生来说,谁不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关注。

正由于教师对他的冷淡,使他养成了一种孤僻、傲慢的情绪,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受教育的机会。

(2)缺乏真诚的宽容。

马卡连柯说得好:

“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带来精神压力更大。

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子破摔。

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

即使父母犯罪,他们也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

自尊心是人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

心理学家认为:

“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

”故特别要尊重他们,少一点训斥,多一点鼓励。

每次与张文谈话,他总是低着头,根本不敢正眼看我一眼,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有这样一种想法:

老师都是一样的,这次又要挨骂了。

四、辅导对策

有这样一则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他撬开。

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棒奇怪地问:

“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

“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用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

唯有关怀、信任与尊重,才能把自己变成小小的钥匙,进入人的心中。

是啊,只有心灵的沟通,教育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这则故事使我深深地懂得: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学生更是一门深远又富有哲理的艺术。

要教育好一个学生(特别是品行不良学生)是多么地不容易!

在教育中不但要赋予情感,还得有一颗细腻的心。

针对张文同学我实施了以下辅导:

(1)寻求需求点。

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前提。

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他的心灵,用爱心去融化他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她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尊重和期待,从而渐渐恢复了自尊与自信,消除了自卑和抵触情绪,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

进而引导他对自我价值的分析,让他自己去尝试和感受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变消极状态为主动状态。

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多用点合理的教育方法,少讽刺、挖苦,用赤诚的爱心感化和引导他,使他增强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向教师建议说:

“除了教师和医生职业之外,未必有其他职业需要有如此多的热忱——应当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每个孩子,教师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孩子的欢乐和苦恼。

同情孩子,对孩子由衷地关怀,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

(2)抓住闪光点。

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

抓住人的优点和长处来肯定、鼓励、表扬,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有效地打消人的自卑感,唤起人的进取心。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张文也不例外,当他在学习上有创造性见解时,家长和教师则要格外夸奖和给予肯定。

张文虽然性情怪异,但也喜欢在老师面前做些好事,意在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

对于点点滴滴,我都耐心地注意收集。

在每次谈话中,我都把他所做的好事讲给他听,并从中进行引导。

使他懂得做好事与做坏事的本质区别,懂得做人的价值所在。

同时,笔者也有意识地创造在学校中闪光的机会,如:

晚自修下课后为学校关灯、帮老师倒垃圾……第二天在晨会上及时地进行表扬,让所有的老师、学生都知道他所做的一切,让所有的老师都明白他也有一颗纯洁而善良的上进心。

当老师、学生对他的看法有了改变后,成功的喜悦终于激起了他的自信心。

(3)克服挫折点。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没有挫折。

对挫折如果处理得好,就可能成为孩子进步的新起点、前进的新动力;处理得不好,则会变为思想上的下滑点、倒退点。

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挫折点很多,不仅表现在父母的离异上,在生活、交友等方面也有挫折。

为此,教师必须抓住这一思想转变的关节点,及时地进行劝慰、开导。

由于张文的特殊个性,造成了他成了一只“孤雁”,同学们对他不理不睬,尽管大家对的看法有所改变,但大多数学生和老师还存在一道心理防线,还存在着一道理解上的隔阂。

要想解除这道理解上的障碍也并非是件易事。

为此,我亲自担当起他的“大朋友”,一有空余时间就找他谈心,关心他的在校生活,以激起他对生活的信心。

(4)产生共鸣点。

所谓共鸣点是指孩子之间在思想情感、行为处境等方面的共同点。

单亲家庭孩子的处境是相同的,但思想行为却又不尽相同,这里不乏有成才成名者。

单亲家庭孩子的思想起伏较大,性格、行为异常,学习被动,习惯极差,缺乏自信等。

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除了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他们外,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因势利导,唤起他们的自信。

比如用卓别林、洗星海等有关单亲家庭子女为人类做贡献的事例,引发这类孩子的思想转化,使他们引起共振,产生共鸣,产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价值,执著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

对于张文这样的家庭,在教育上肯定是很落后的,要想改变他现在的品性,除了教师因势利导,借助一些事例之外,还得做好其爷爷的思想工作。

重在指导其爷爷以赞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少数落孩子的不足,少怨恨家庭的不幸。

对于孩子做错的事,要心平气和地对他讲道理,少打骂,也不要灌输不好的思想。

在他感受到学校、家庭温暖的同时,扬起他学做人的风帆。

(5)探求切合点。

要改变一个人的不良行为,光靠一时的冲动是起不到教育的效果的,这需要抓反复、反复抓。

在教育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随时向自己敲响警钟。

古代教育家曾子说过: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心理学家也这样告诉我们:

感觉到自身有缺点的人,总爱向任何一个愿意听讲者谈论自己的缺点,而当你谈论自己的过失时,听讲者就会形成对你的印象,以后他就会照你提供的谈话素材看待你。

在与张文后面的交谈中,笔者总不忘先让他大胆地谈谈最近所表现的不足之处,然后针对他的现状进行辅导。

经过这样的反反复复,他的不良行为果真收敛的不少。

在每次见面时,他除了主动打招呼问好外,还特意补充了一句:

现在我不偷了,偷东西是倒霉的。

五、成效与思考

(一)成效

一年来张文同学在各个方面出现明显好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绩上来了,原来三门都不及格到现在数学已能考及格,语文也有了明显地进步。

课堂上能够做到专心听课了,

2、思想好了,在学校里经常看见他主动的去擦黑板,倒垃圾桶,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捐款活动中,他通过自己捡废纸、捡塑料瓶辛苦赚来的钱主动捐了10元。

3、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了,现在他的衣着整洁了许多,不再惹是生非了,能够比较和睦的与班级同学相处,大部分男生也愿意与他在一起玩了。

4、在家听话了,他的爷爷再次与我交流时告之,现在他回家后除了能够主动完成家庭作业之外,还能够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二)思考

(1)转化离异家庭的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

转化问题学生需要一个过程,要奉献爱心,因材施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

对于像张文这样在特殊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学校中很有,他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员,对他的教育都花费了笔者很大的精力,更何况还有这么多学生呢?

俗话说:

一百个不同的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心。

因此,光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发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力量。

(2)在教育过程中,多召开家长会,创办家长学校更显得重要。

通过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对于问题学生,不但从中了解到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自身的差异性,而且,还能发挥家庭教育的功效。

(3)心理档案的建立对及时了解和掌握离异家庭子女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表现至关重要。

但很多班主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还需要引导。

转化“问题”学生要把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优化“问题”学生所处的各种环境,协同各个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完善认知结构,培养一代新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