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一中级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832206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新泰一中级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新泰一中级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新泰一中级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新泰一中级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新泰一中级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新泰一中级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

《山东省新泰一中级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新泰一中级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新泰一中级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

山东省新泰一中级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

山东省新泰一中2013级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  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收讫/迄无音信   拮据/奇货可居   堤坝/提心吊胆

B.赝品/义愤填膺   栅栏/春意阑珊   纤毫/阡陌纵横

C.箴言/缄默无语   蠕动/耳濡目染   粗犷/旷日持久

D.湍急/惴惴不安   讳言/经天纬地   勘察/堪称一绝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多少形影不离的伙伴,关系密切的朋友,如胶似膝的情侣,骨肉相连的亲人,在日常生活的种种误会的冲击下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

B.奥斯卡红毯刚结束,这次的红毯上有没有哪些造型让你记忆犹新呢?

既然是年度最火的盛会,好像没有明星愿意“出奇治胜”或者“剑走偏锋”。

C.站在广场的一隅,仿佛置身于净心的祥和安静之地:

阳光灿烂,经幡飞舞,身旁不时传来阵阵清晰而混沌的远古呼唤,令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D.当数千万未成年人纷纷涌进网络游戏玩家大军,竟然达到废寝忘食、旷费学业,导致亲情冷漠的惊人地步时,人们才意识到网瘾问题的严重性。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几颗弱小的莲子,就在这关注、期盼中慢慢长叶、开花,最后蔓延成片,被朋友喜称为“季荷”。

B.电动汽车能否真正解决汽车污染问题?

环保型汽车的发展只有电动车一条出路吗?

对于这些问题,目前仍是众说纷纭。

C.诈骗犯有一种特长,讲究“适销对路”:

你迷信鬼神,他就以鬼神为饵,你迷信权力,他就以权力相诱。

D.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合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90后的思想和理念与老一辈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敢于独树一帜,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虽然不乏批评之声,但也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B.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老人建国初随丈夫甘其昌将军回到江西老家,当时农村条件极为艰苦,她却安之若素,在乡村教师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为乡亲们办了很多好事。

C.中央“六项禁令”出台后,有人变出入高档餐饮场所为出入隐蔽的私人会所,变行贿送礼为冠冕堂皇的“试吃试用”,但这些花招不过是巧言令色,改变不了其腐败实质。

D.省人口计生委表示,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绝非信手拈来般容易,还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测算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我省省情的实施方案。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H7N9禽流感病毒并不会使鸟类出现严重的疾病,使控制H7N9病毒的难度大大增加,因为人们无法在禽身上预先找到“迹象”。

B.冬奥会张虹夺冠,实现了中国队在速滑项目上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在这夺冠背后,担负着为体育和公益事业筹集资金任务的体育彩票,也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

C.随着打车软件“嘀嘀打车”通过微信支付车费优惠额度的增加,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撒钱”大战再次升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微信支付系统暂时瘫痪。

D.刁亦男执导的《白日焰火》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而该片主演廖凡也成功摘取最佳男演员的桂冠,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柏林电影节华人“影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

《淮南子》说: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

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

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

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

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

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性,但距离周围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

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

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

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

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

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

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

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

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

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上石。

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

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

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

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

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

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

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

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

                                                    (节选自《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有删改)

6.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块字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有关,因为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

C.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D.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要求书写连贯,下笔不悔,一气呵成。

这是书法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B.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及即使是最早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C.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

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

D.干禄字楷书在明朝时被称为“台阁体”,在清朝时被称为“馆阁体”,虽端庄秀丽,但写法程式化,千字雷同,破坏了书法对“势”的追求。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是用来说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我们可以从这种方式中了解“汉字是方块字”的部分原因。

B.唐朝时选拔人才重视书法,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

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几经发展,成为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必遵的书写正体。

C.古人写字,不仅讲求通篇的气势,而且讲求每一笔的手势动作,即把字写“活”,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

D.在书写上,要达成气韵生动的功力,就必须进行日积月累的训练,使肌肉也形成记忆。

这种训练也成为一种人格训练,体现了一种认真的精神。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每题3分,共12分)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

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

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

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

“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

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

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

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

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

”不纳。

复谏曰:

“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

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

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

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

从猎渭川,献诗以讽,(帝)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

明年,封梁国公。

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

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

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

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

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

宋璟闻而叹曰:

“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

”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所荐洹水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浣、右内率骑曹参军柳泽、密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右补阙封希颜、伊阙尉陈希烈,后皆有闻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迫逼,令其转徙              卒:

通“猝”,突然

B.太府之帛为殚                    殚:

竭尽

C.帝嘉其直                        嘉:

赞赏

D.从猎渭川,献诗以讽              讽:

讽刺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为政养人之本也               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①陛下欲何方以赈之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①宋璟闻而叹曰                 ②王笑而不言

D.①后皆有闻于时                 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知古忠直进谏的一组是

①不作无益害有益                     ②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

③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           ④从猎渭川,献诗以讽

⑤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     ⑥兼之者其魏公乎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知古才能卓著,仕途顺利。

他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等官职。

曾先后以著作郎和黄门侍郎的身份编修国史。

B.魏知古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

适逢造观,劳民伤财,他为此两次进谏。

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时,献诗婉言规劝,但也称颂了皇帝的政绩。

C.魏知古曾多次受到皇帝嘉奖。

在担任侍中期间,他多次受到封地和财物的赏赐。

又因主持东都吏部选事,赐衣一套。

此后皇帝待他恩意更厚。

D.魏知古品格高尚,能推举贤能。

他之前推荐的很多官员,后来都名噪一时。

开元三年去世,宋璟听说后感叹他是正直和仁爱兼而有之的典范。

 

第Ⅱ卷(共114分)

 

四、(22分)

13.将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

(4分)

(2)弱则顺伏,强则骄逆,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4分)

(2)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

(4分)

15.名句默写(6分)

(1)《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         。

(2)《诗经•卫风•氓》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是:

       ,            。

(3)《琵琶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

16.以“我国近代考古开始较早的地区之一”为开头,把下面语段重组成一个语意连贯的长句。

不得改变原意,可增删少量词语,但句中不能使用标点符号。

(4分)  

古文化的辽西区,以西辽河和大凌河流域为主,波及到京津唐地区。

这一地区是探索燕山南北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也是我国近代考古开始较早的地区之一。

17.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

(4分)

人民网12月5日讯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美国咨询公司美世日前公布了全球211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排行榜”。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连续4年荣登榜首,中国香港、台北、上海进入前100名。

报道称,该公司每年根据政治局势、治安及自然灾害等39个项目调查各城市。

第2名为瑞士的苏黎世,新西兰的奥克兰与德国的慕尼黑分列第3、第4名。

前25名中有15个为欧洲城市。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与去年一样垫底。

进入前100名的亚洲城市有:

新加坡(25名),东京(44名),神户(48名),横滨(49名),大阪(57名),香港(70名),首尔(75名),台北(85名)及上海(95名)。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正确的顺序是(4分)

我非常喜欢大提琴这种乐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它们被遮盖着行走,它们是沉重的,又是虔诚的,它们很像人类中的一种有质量也有力度的人,像旷野间弥漫着的一首忧伤的长歌。

①大提琴的声音总是低沉而绵长

②它的每一根琴弦都不那么明亮

③可能是因为我所听到的几次大提琴演奏都是最出色的

④像幽怨而舒缓的诉说

⑤连演奏者的指尖都充满了色彩

⑥但又总是表现着悲壮和辉煌

六、现代文阅读(20分)

反笔舐犊

顾城

她在车窗上用手指画了一下,就不禁笑了,果然有层薄尘。

她一笔一笔画下去,敲着让他看。

深秋的刮风天,两道车窗都关得严严的。

“票在上衣口袋里”“吃东西”“晚上冷”“中途别下车”“常喝水”——下边写满了,就踮起脚,使劲儿地写在上边:

“第一次出门,请帮助!

”她点着字,指着他,再向坐在他两边的人做手势,表情幅度很大,无声地说着,也不管那些瞄她一眼的人古怪的神情。

终于列车即将启动,她焦急起来,在自己左胸前画方块,挤在边角写:

“地址”,他明白这是第好多次地告诉他地址在他的左上口袋里。

他点头,她还不依,要他拿出来给她看,他拿出展开,又让她清楚地看着他平整地放了回去。

火车启动了,她的手臂举得高得惊人,写“回来”,“来”的最后一笔,一下拉长了。

他看着她快步走起来,在棕色的人群里,她花白的头发微微起伏。

站台一晃就过去了,他知道她会站在尽头,任凭黄昏到来。

几道灰墙过去,依旧灿烂的阳光就洒到了大片的田野上;火车里“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陡然响起,让他冷不丁感到了一种锐利。

这是他小时候老唱的歌,因为家里的唱片老唱,妈妈也老唱。

妈妈乌黑的头发闪亮,穿白色的连衣裙,把他托起又放下,她喜欢这支歌。

后来“文革”了,不时地他还听她哼起。

他跟着妈妈过过很多种生活,火车、卡车、牛车,连手推独轮车都坐过,吱吱嘎嘎的独轮车是妈妈推的,堤坝、田埂都走过。

有妈妈在,就没有苦。

现在歌儿“解放”了,却是再没有听妈妈唱过了。

这次出行很奇怪,他订了一张票就忘了,吃饭时敲门声“咚咚”响,问票到底要还是不要,莫不是嫌贵?

一看时间,离开车也就两个小时了,赶紧放下碗,将手提箱倒空,装了衣服用具,提上就走;妈妈紧急中也抓了一大包东西,也走。

他上电车,她也上电车,他上地铁,她也上地铁,到他上火车,就不让她上了。

在地铁上有半小时的时间,她算准了一般,把他的箱子在车厢里当众打开,将自己大包中的东西一样样地往里放,同时说明着,提醒着,警告着:

这件衣服早上穿,这件晚上穿,这件睡觉穿;风大穿这件,下雨穿这件。

地址就是那时放进他的上衣口袋的,特意不和车票放一个口袋,为的是拿车票时不会被顺带出来。

她把手绢放进他衣摆口袋时,发觉这两个口袋是空的,于是就往里装常用药,装一样解释一样,板蓝根做什么什么,黄连素做什么什么,直装到他的左右两个口袋吹气一样地鼓起来,一动就晃得像个章鱼。

箱子里的药就更多了,她是情急之下把家里的一抽屉药全扣进了她的大布包的。

地铁车厢竟相当空,要是人挤人不知妈妈会怎么办。

妈妈忙着说话,为了让妈妈的声音不太大,他就蹲在妈妈旁边。

妈妈于是不时伸手理理他的头发,说头发是要梳的,就用她放在箱子内拉链里的木梳梳;洗头的时候,一定要将洗发膏冲净,洗发膏放在箱子的左下角了,和肥皂、手纸一起;肥皂不要老用,手纸家里剩的两卷全带上了,要记住及时买……走得这么急,妈妈终于埋怨起他订票也不说一声来。

他在家里是任性的,到了外边脸上就一热一热,车上的人上上下下,有的居然哈哈大笑起来,她也不怵,转头也对人家笑:

“他是这样的嘛,还没自己出过门呢!

妈妈年轻时不是这样的,因为不肯开口问路,以致错过了进入考场的时间;她后几天投考的3所大学都录取了她,那是因为她干脆前一天就找到考场,然后在边上的车站或是长椅上将那一夜硬度过去的。

大学她是拿奖学金上的,解放军解放了大学,就不承认奖学金了,要求生活困难的学生申请助学金;她开不了这个口,就干脆精神一振参军去了。

参军第一次长途行军,她将绑腿打得很紧,生怕走远路会散开。

大步行进没多久,腿就被勒得疼了,她咬着牙一步步走,也不肯开口请求掉队松一下绑腿。

后来脚也肿了,最后竟一声呻吟昏死过去。

卫生员想剪她的绑腿都下不了剪子。

后来她就得了许多病,到终于决定拿着全休假条请假时,领导不待她开口便向她报喜,说她已光荣获准参加“四清”工作队了。

到了陕西大山里她全心全力工作,却不料晕倒在井台上。

她最后一刻的坚持让她没有倒到井里,而水桶掉进去了。

不知怎么到了儿女这里,她就全换了一个人。

现在妈妈已在几百里之外了,边上都是笑过他的人,他已小心地同他们说了话,好几个人都讲起了自己的母亲。

灯光刺眼,一晃而过,又是一个不停靠的车站,一切随即又沉进黑暗中不停歇的节奏里。

风掠荒山,千里万里,枕巾上干净的气息安慰着他,那是妈妈后来又打开箱子放进去嘱咐他随时用的。

一线晨光,山在迷蒙中缓缓移动,这不是妈妈当年的山,她“四清”时去的山要往北许多……两个孩子,站在清晨沉寂的山石上。

每个清晨和黄昏,都会有这样的孩子,这样地站着,看列车迤逦而行……车一震,他略略一动,还没有准备起,一道阳光让窗子闪亮,他就呆在那里——那些字,依旧笔笔清楚,最后写着:

回来。

已是两千里风霜,他在想,它们是怎么走过来的,那么多的山,那么长的夜……湿润的山林中,字也晶亮晶亮的,伸手还不能擦掉……

又踏上站台的时候,已是另一个黄昏,他走过自己的车窗——一笔一笔,妈妈写的字,都是反向的。

                

                                                 (节选自《顾城文选•卷三•与光同往》,有改动)

19.用简明的语言分析文中“他”对“妈妈”的感情变化。

(4分)

20.文中“火车里‘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陡然响起”为什么会“让他冷不丁感到了一种锐利”?

(4分)

21.简要分析本文情节设置上有何特点及其作用。

(6分)

22.本文题目“反笔舐犊”,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感悟探究其含意。

(6分)

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巴尔蒙特说: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蔚蓝色的原野;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对面的群山。

”阳光打在脸上,温暖留在心里。

这个世界的美丽与感动就像太阳,虽然有时候会被乌云遮住,但是她存在着,永远把我们的道路照亮。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

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新泰一中2013级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B(A.qì/qìjū/jūdī/tí    B.yàn/yīnɡ  zhà/shānxiān/qiān   

C.zhēn/jiānrú/rúɡuǎnɡ/kuànɡ  D.tuān/zhuìhuì/wěi  kān/kān)

2.C(A如胶似膝  B出奇制胜  D旷废学业)

3.B(A“长叶”和“开花”之间用逗号,C“以鬼神为诱饵”后用分号,D“灌木枝等”后加破折号或逗号)

4.B(A应为标新立异;C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此处不合语境;D信手拈来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此处用错对象。

5.B(A成分残缺,少主语;C句式杂糅或成分赘余,改为“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微信支付系统暂时瘫痪”或“导致微信支付系统暂时瘫痪”;D语序不当,应改为“柏林电影节历史上第一个”。

6.D(不属于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

7.C(“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

”与原文不符。

8.B(“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不正确)

9.D讽:

规劝

10.B(A助词,的;主谓之间,不译   B连词,表目的,来  C连词,表顺承;表修饰    D介词,在;介词,表对象)

11.A

12.B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

13.

(1)希望(陛下)颁下明诏,顺从人愿,停止劳役,(犯下的过失)得到补偿,这样过失还不算太多。

(2)(突厥)弱小时就顺服,强大时就骄横不顺服,如果(他们)乘中原饥荒,窥视侵犯边塞,又凭什么来防备呢?

14、诗歌鉴赏

【1】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

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

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

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

首先找出颈联(第三联),分清虚实:

哪是实景,哪是虚景。

并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其次指出作者意图,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主旨。

读标题,“旅宿”提示读者所写的是作者住宿旅馆时的见闻感受。

抓情感,首联“无良伴”“自悄然”,显示作者独宿旅馆的孤寂;颔联“思旧事”“愁眠”,表现作者无眠的愁苦;颈联“远梦”“家书”,解释对家乡的思念是愁苦的根源。

上述三联,景物暗淡,心情愁苦,表现的是羇旅之愁,故园之思。

第四联,“好烟月”“钓鱼船”,故乡景物明朗,生活闲适自在。

表现一种愉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