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4776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0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2019.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48分)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荀子·礼制》曰: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荀子的这一观点

A.强调了礼的宗旨是满足人的欲望

B.具有强烈的法治意识

C.顺应了春秋战国变革的时代潮流

D.背离了儒家民本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荀子看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就会产生争夺和混乱。

通过制定“礼”来调节人的欲望,可以避免纷争,保持社会安定,在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观点顺应了变革的时代潮流,故C项正确。

A项中的“满足人的欲望”不正确,荀子认为应该调节人的欲望,应排除。

具有强烈的法治意识的是法家韩非子的主张,故B项错误。

荀子从人性本恶出发提出要建立礼制规范人们的行为,没有涉及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

2.商鞅认为:

“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

”显然,在商鞅看来工商业的发展

A.与农耕生产相辅相成

B.有利于国富兵强

C.妨碍耕战政策的实施

D.易助长奢靡之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皆以避农战;……而兵焉得无弱也?

”可知在商鞅看来工商业的发展会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士兵的战斗力,故C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的发展会影响农业的发展,而不是与农耕生产相辅相成,故A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国富兵强,故B项错误。

奢靡之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据载,汉高祖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汉文帝下诏嘉奖孝悌、力田、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汉武帝“令礼官劝学……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这表明汉代统治者

A.尊儒学为治国思想

B.注重教化以加强社会治理

C.举孝廉以选拔官员

D.始终奉行休养生息的国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武帝之前统治者推崇的是黄老之学,并未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故A项错误;汉高祖推举“有修行”的人为乡三老,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通过“劝学”以“举遗兴礼”,这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促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从而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实行社会教化,没有体现官员的选拔,故C项错误;汉代统治者并未始终奉行休养生息的国策,故D项错误。

4.曹魏年间,何晏、王弼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思想。

这个“无”,是阴阳、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根基;就其政治含义说,它是支配社会生活的无形权力,掌握了它就可以“成务”、“成德”、“无爵而贵”。

这一贯通天道、人事的思想

A.适应了门阀势族的政治需要

B.构建了程朱思辨哲学的理论基础

C.融合了佛道两教的宗教哲学

D.树立起了唯物主义价值观的旗帜

【答案】A

【解析】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出现危机,何晏、王弼提出的“以无为本”的思想是适应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政治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思潮,故A项正确。

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与材料中“曹魏年间”时间上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佛教,“以无为本”的思想是融合了儒道的宗教哲学,故C项错误。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思想不是唯物主义思想,故D项错误。

【点睛】王弼“以无为本”思想的基本意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宇宙观意义:

“无”是宇宙万物赖以化生和形成的根本;二是社会政治意义:

“无”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支配力量和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功业绩皆靠“无”得以完成,一切个人皆以“无”得以安身立命。

5.有学者认为,北魏衰落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使鲜卑族“消灭雄武之风”。

吕思勉则认为,“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

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争论表明

A.二者的认识悖离历史事实

B.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本质

C.历史解释具有较大随意性

D.研究历史的角度会影响历史结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吕思勉则认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由于这两种观点所占角度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由此可知研究历史的视角不同影响了研究的结论,故D项正确。

二者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A项“悖离历史事实”说法错误,排除。

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历史解释应是以客观史实为依据,论从史出,C项“较大随意性”说法错误,排除。

6.下表是唐代一些文人墓志铭内容的节选,据此能够认定这些文人都

人物

墓志内容

沈志文

“求我师于周孔,无涉异端”

王弘

“兼忘聃释,大归儒首”

房凛

“儒为德本,德实教源”

 

A.尊崇儒学

B.崇尚无为

C.力促三教合流

D.对现实政治不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求我师于周孔”“大归儒首”“儒为德本”可知这些文人都尊崇儒学,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儒佛道三教合流的问题,而且力促三教合流与材料“兼忘聃释”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只是强调这些文人都尊崇儒学,没有涉及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故D项错误。

7.下表是宋代文献中关于指南针的记载,这些史料可以用来实证

文献

记载内容

《萍州可谈》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诸蕃志》

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

《梦梁录》

风雨冥晦时,惟凭指南针而行

 

A.宋代发现了磁石指南的特性

B.宋朝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

C.宋朝指南针应用于天文观测

D.宋代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阴晦观指南针”“惟以指南针为则”“惟凭指南针而行”反映了宋朝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也就说明了宋朝时科技的应用有了新的突破,故C项错误,D项正确;发现了磁石指南的特性是在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选项B本身说法没问题,但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者的态度,故B项错误。

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结果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该事件表明康熙

A.意图引导民众学习西方

B.接受外来事物态度审慎

C.改变了闭关锁国的国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康熙帝是在经过中西方争辩、验证并得出结论之后才采用“西洋历法”,说明康熙接受外来事物态度审慎,故B项正确。

A项引导民众学习西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康熙时期闭关锁国政策未改变,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不能得出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的结论,故D项错误。

9.明代儒家学者王艮说:

“良知之体,与鸢鱼同一活泼泼地。

……自然天则,不着人力安排,”还说:

“凡涉人为,便是作伪。

”由此可见王艮

A.认可日常自然“人欲”

B.否定“阳明心学”

C.意图摒弃儒家“天理”

D.追求“天赋人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王艮认为“良知之体”就是人的天性的自然权利,不容人为干涉,要顺从人的自然本性,认可日常自然的“人欲”,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可知,王艮的思想是对“阳明心学”的继承和发展,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王艮主张顺从人欲,C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天赋人权”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

王艮没有提出“天赋人权”的主张,故D项错误。

【点睛】王艮认为良知自然现成,它不仅是一种存在,而且更是一种活动即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它有体有用,其体即性、道、中,其用是思、是觉。

良知本体在内容上是天理,在表现形式上是自然、自在,良知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百姓日用即道”思想

10.近代中国的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认为:

“盖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本者何?

纲纪、法度、人心、风俗是也。

无其本而言富强,只益侵耗而已。

”这反映出他

A.同洋务派思想如出一辙

B.突破了洋务派的思想藩篱

C.明确反对进行政治变革

D.有了明确的近代外交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盖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纲纪、法度、人心、风俗是也”可知郭嵩焘认为西方的立国之本是“各种创制”“纲纪、法度、人心、风俗”,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是末。

根据所学可知,洋务派“中体西用”认为西方的先进科技是末,中国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是本。

很明显,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藩篱,故A项错误,B项正确。

郭嵩焘主张在中国进行政治变革,故C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郭嵩焘的本末思想,没有涉及外交观念,故D项错误。

11.近代中国,“革命派与改良派同时以‘救亡图存’为自己出世后的第一声呐喊”。

但在随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中,“一方害怕革命引起列强干涉而召瓜分之祸,一方则以革命在于谋国家之独立可以避免列强干涉为辞。

”由此可见二者

A.都对帝国主义本质有清醒的认识

B.分歧主要源于阶级出身的不同

C.都体现出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分歧主要源于直面的国情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方害怕革命引起列强干涉而召瓜分之祸,一方则以革命在于谋国家之独立可以避免列强干涉为辞。

”可知革命派与改良派都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都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缺乏清醒的认识,故A项错误,C项正确。

革命派与改良派都属于资产阶级,故B项错误。

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派与改良派所直面的国情相同,故D项错误。

【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12.有学者认为:

“当面对横阻在历史前行面前的盘根错节的文化障碍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确实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形成一种巨大历史冲击力。

”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新文化运动

A.批判传统文化表现出激进主义倾向

B.致力于将儒学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C.宣传马克思主义注重结合中国国情

D.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可知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激进主义的倾向,故A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学,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相结合,没有将儒学与西方文化相结合,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故C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没有涉及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故D项错误。

13.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专门开设“革命画”(政治宣传漫画)课程,宣传革命思想。

这说明当时

A.中共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

B.革命中心任务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C.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

D.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1926年5月是北伐战争时期,“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说明当时毛泽东认识到农民群众的力量及对革命的重要性,但农民文化程度低,以漫画形式开展政治宣传容易为农民接受,故D项正确;中共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故A项错误;1926年革命中心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农民阶级的地位,故C项错误。

14.下图是中国政府颁布的某文件的内容摘录。

该文件

A.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B.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

C.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

D.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表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老三届’等往届毕业生放宽年龄限制”“不受家庭出身的限制”“按高考成绩择优录取”可知这是“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时的文件,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表现,故D项正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在1956—1966年,故A项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不能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故C项错误。

15.“这个重要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技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邓小平的“这个重要论断”是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C.“科教兴国”

D.“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可知“这个重要论断”应该是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B项正确。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主要涉及的是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与材料强调生产力的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

“科教兴国”提出于1995年,故C项错误。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出于1977年,故D项错误。

16.西方学者布里曾说:

“希腊民主城邦的宪政决定了普通公民具有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可少的……要学会如何辩论,这就要求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

”由此可见,智者学派的形成源于当时城邦

A.民主政治的发展

B.公民的竞争

C.辩论风气的盛行

D.教育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希腊民主城邦的宪政决定了……要学会如何辩论”说明民主宪政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开辩论的参政形式,而智者学派适应这一要求教授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说明智者学派的形成源于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故A项正确。

公民之间的竞争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要用辩论的方式,如果希腊不是民主政治,公民之间的竞争也不会以辩论为主,故B项错误;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通过辩论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促成了城邦辩论风气的盛行,C项不是根源,排除。

城邦教育的发展不一定要侧重于辩论,智者教授辩论技巧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故D项错误。

17.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誉为西方的孔子,他强调美德即知识,提出“认识你自己”的论断。

其意在

A.提升道德素质以维护个体的自身利益

B.弘扬传统道德以促进哲学体系的完善

C.改变人们心灵的道德缺失以拯救城邦

D.引导人们发现自我以摆脱神学的束缚

【答案】C

【解析】

【详解】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提出“认识你自己”的论断,针对的是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故C项正确。

维护个体的自身利益、促进哲学体系的完善不是苏格拉底提出主张的目的,故AB两项错误。

引导人们发现自我以摆脱神学的束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故D项错误。

18.17世纪中叶,欧洲的一些王室和贵族投资者通过提供设备和试验经费的方式支持新科学的发展,他们为天文学家建立皇家天文台,为医生设立高等院校,为化学家准备了专门的实验室。

其目的在于通过发展新科学

A.增强与罗马天主教会斗争的力量

B.揭示自然宇宙的发展规律

C.解放思想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D.笼络资产阶级以巩固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欧洲的一些王室和贵族投资者支持新科学的发展,其目的在于通过发展新科学动摇天主教神学的统治,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强与罗马天主教会斗争的力量,故A项正确。

揭示自然宇宙的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王室和贵族投资者支持新科学发展的主要目的,故BC两项错误。

王室和贵族投资者支持新科学发展的主要目的与罗马天主教会斗争,不是笼络资产阶级,故D项错误。

19.1530年,英国主教沃尔西宣布接受国王的任命,禁止教、俗人员向罗马教廷上诉,并将向罗马教廷缴纳的年贡改交英国国库。

由此可知,他

A.维护教皇权威

B.支持宗教改革

C.倡导信仰自由

D.否定基督教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接受国王的任命”“禁止教、俗人员向罗马教廷上诉”“改交英国国库”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实质上是要打破教皇对英国的控制,加强英国的王权,由此可知英国主教沃尔西支持宗教改革,故A项错误,B项正确。

信仰自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宗教改革不是否定基督教义,只是反对罗马教皇的权威,故D项错误。

20.“宇宙是一个处于绝对的时间、空间、运动之中的,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巨大、精准而又普遍一律的机器……坚信上帝‘无处不在’,并依照他所发现的运动定律来推动宇宙中的所有物体。

”材料中的宇宙观

A.符合天主教会所宣扬的神学观念

B.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C.启迪了启蒙思想家对理性的探讨

D.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时空的不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宇宙是一个处于绝对的时间、空间、运动之中的”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根据所学可知,牛顿力学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科学基础,故C项正确。

牛顿力学打击了天主教会所宣扬的神学观念,故A项错误。

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故B项错误。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时空的不足,故D项错误。

21.18世纪,在普鲁士,法学家科克采伊开始了法律和司法机构改革;在俄国,叶卡特林娜大帝试图废除刑讯逼供,并引入被告在未判罪前是无罪的原则;在奥地利,约瑟夫二世主持法律体系改革,法院被置于司法的中心地位,刑讯逼供和肉刑被废除。

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

A.民主政治的确立已成为时代潮流

B.启蒙思想在欧洲产生广泛影响

C.改革成为确立代议制的主要形式

D.罗马法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

【答案】B

【解析】

【详解】民主政治的确立成为时代潮流是在19世纪,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人权、法治理念的指引下,刑讯的残酷性受到批判,由此引起了这些欧洲国家的法律改革,故B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18世纪欧洲国家的法律改革,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材料中没有涉及罗马法,故D项错误。

22.伏尔泰认为启蒙的旗帜是“理性”,启蒙的基石是“进步”;卢梭则认为“文明是道德的沦丧,理性是感性的压抑,进步是人与自然的背离”。

卢梭的认识反映出

A.他对理性主义的否定

B.他与伏尔泰没有思想共性

C.资本主义文明的危机

D.启蒙思想内涵进一步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理性是感性的压抑”可知卢梭不仅关注理性,还关注人的情感,这表明启蒙运动的深化,故D项正确。

卢梭并没有否定理性主义,仍然崇尚理性,与伏尔泰有一定的思想共性,故AB两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卢梭的认识使启蒙思想的内涵进一步深化,C项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23.“德国史学家一致认为,对废除农奴制而言,需要来自外部的强大推力——俄国与‘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先进欧洲国家相比更加相形见绌,战败使其强国梦与其陈旧的工业设备间以及无限君主专制与占半数农奴人口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德国史学家的观点旨在强调

A.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改革的影响

B.俄国农奴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

C.西欧国家对俄国的工业发展优势

D.沙皇变革君主专制政体的改革初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需要来自外部的强大推力……战败使其强国梦与其陈旧的工业设备间以及无限君主专制与占半数农奴人口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可知德国史学家的观点旨在强调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导致了农奴制改革,故A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军事原因,没有涉及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导致了农奴制改革,C项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爱沙皇的改革初衷,故D项错误。

24.米勒(1814-1875)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有人判定其画作《晚祷》(如图)是现实主义画作。

其理由应是

A.米勒生活的时代是现实主义流行的时代

B.画面严整和谐体现追求理性的基本特征

C.画作寄寓着对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D.画作歌颂法国民众对天主教的虔诚信仰

【答案】C

【解析】

【详解】《晚祷》描绘一对农民夫妇在远处教堂钟声响起时,放下手上的工作虔诚的祈祷。

简陋的工具,破旧的衣衫,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艰苦的劳动,反映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这符合现实主义画作的基本特征,故C项正确。

判断画作的艺术流派要依据画作的内容和风格特点,而不是看画家所生活的时代,故A项错误。

画面严整和谐体现追求理性的基本特征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故B项错误。

这幅画作也反映了法国民众对天主教的虔诚信仰,但这不能说明它是现实主义画作,故D项错误。

【点睛】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本大题包含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26题25分,27题12分,28题15分,共52分。

25.社会发展观受时代的深刻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宣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希望恢复西周时期“政不在大夫”和“庶人不议”的局面。

但完全墨守周礼的成规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也得做些“损益”: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损益可知”,“何必改作”,就是孔子对待社会变革的基本态度。

不过孔子也不是无原则的,所谓“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要用“礼”做标准来调节各方面的矛盾。

他称赞舜的处理办法,是“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量度以取中,无过无不及。

——据肖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政治观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该特点产生的社会因素。

材料二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说:

“始作伪乱圣制者,自(西汉)刘歆;布行伪经,篡孔统者,成于(东汉)郑玄”;自此以后,“咸奉伪经为圣法”。

《新学伪经考》的主旨在于“破”,《孔子改制考》则在于“立”。

全书二十一考,首先论证了孔子和先秦诸子为了“争教互攻”,“无不改制”;而诸子改制又无不寄托古代而展望未来。

其次,该书借《春秋》是孔子为改制而作,实则阐发了由封建制——(据乱世)进化到君主立宪(升平世),再进化到太平世(人类大同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两书的刊布,引起学术界的巨大震动。

封建顽固派对此大肆攻击:

“新学伪经之证,其本旨只欲黜君权、伸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