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人教版二.docx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人教版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人教版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人教版二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第四课第一框题《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案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理解:
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分析:
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联系实际,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
2、能力目标
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
例如: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继承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标准】: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第二部分教学建议
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及设问把握教材内容。
例如,"传统文化的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部分,设问问我们:
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
从而引出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阅读教材,把握知识框架,理清教材编写思路。
具体思路是:
什么是传统文化-'文化具有继承性-一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一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一文化在继承中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广泛搜集相关材料,深人体验,领会所学理论。
例如,搜集口常生活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事例,深入体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课堂探究:
(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
如果知道,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2)结合自己的经验,你还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可略举一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探究提示:
(1)①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针剌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
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
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
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
②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
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
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
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2)传统文化还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地域性等特点。
例如:
我国传统文化崇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们的认知、信仰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③我国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保存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华,在维系中华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聚合力,以及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都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课堂探究:
(1)你知道上述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吗?
(2)在你看来,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提示:
(1)①一般认为元宵节以汉武帝在正月上辛祠祭拜为其开端,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慢慢形成的一种节日;元宵节在南北朝时发展成一固定的节日。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
②端午节的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
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
楚国被秦国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心情沉痛,投入汨罗江自尽。
人们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后又包粽子投入江中,防止鱼吃屈原的尸体,后来演变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
③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还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
少数民族的风俗,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查阅、收集资料来回答。
(2)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主要是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在日常生活中,传统习俗总是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传统习俗也都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筛选和弃粗存精的过程。
(2)传统建筑的继承:
①我国的建筑分为宫廷建筑、民用建筑、宗教建筑、桥梁建筑、园林建筑和城市建筑几大部分,这些建筑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都表现出自身的特色或特点,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屹立于世界之林,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例如:
北京的四合院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传统民居的主要代表类型。
四合院以南北方向为主轴线,坐北朝南的北方成为正房或者上房,在正房前面东西两侧建有东西厢房。
与正房相比,厢房的进深和高度都小,以强调正房的中心地位;坐南朝北称南房;大门一般开在院子的东南角或西南角,大门里面都建有山墙影壁,以遮挡视线。
四合院房院比例合适,室内室外活动都有足够的空间,而封闭的围墙又保障了院内的安静与生活的隐秘和安全。
正是因为这些优点,四合院成为我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满、白等许多民族所使用,遍布全国城镇乡村,又因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课堂探究:
(1)你所居住的地方有些什么样的传统民居?
你能指出这些民居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吗?
(2)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
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探究提示:
(1)同学们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回答。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3)传统文艺的继承:
①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种类繁多,作品浩如烟海,留下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名著;刚劲有力的书法,绚丽多彩的绘画,旋律优美的音乐,威武雄壮的雕塑,轻盈飘逸的舞蹈,无不给我们以美感、以力量、以心灵的震撼、以感情的升华;中国传统文艺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有自己独特的光辉,是东方文艺的代表。
◇点拨:
教材"相关链接"栏目介绍了我国传统文艺的情况,说明我国传统文艺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4)传统思想的继承
①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沦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足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核心。
◇课堂探究:
毛泽东说: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探究提示:
毛泽东重视对传统思想的继承,提倡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思想进行吸收、消化、总结,做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课堂练习:
1.下面不属于汉族传统习俗的是()
①中秋节赏月②泼水节③那达慕大会④元宵节看花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④属于汉族传统习俗,可排除;②是傣族传统习俗,③是蒙古族传统习俗。
故选C。
2.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结构体系独特②艺术造型优美③艺术装饰丰富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不难选出D。
3.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
①理论观点②学术思想③道德观念④文学艺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传统思想的含义,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4.2007年11月5日至20日,在武汉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简称八艺节)上,胡锦涛总书记2月17日视察甘肃省定西市青岚乡大坪村亲手剪的剪纸作品《回娘家》将会亮相。
对剪纸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剪纸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剪纸属于中华传统文艺③剪纸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④剪纸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⑤剪纸作品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具体内容的理解和辨别能力。
剪纸作为中华传统文艺的精华,是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①②④项分析正确;但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是传统思想,而不是传统文艺,故③项排除。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经过不同的时代仍然会保留着原有的基本特征,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会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但传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不容易改变的,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
各民族传统文化存在差别是因为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点拨:
教材"相关链接"说明台湾同胞的各种文化活动,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说明了两岸文化同根同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祖国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
◇课堂练习: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A.相对稳定性B.鲜明民族性C.较强融合性D.明显渗透性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根据教材,不难选出A。
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
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课堂练习:
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关于这种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这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②传统文化的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④这种变化对人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答案:
D
解析:
①说法错误,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④说法错误,对人的发展应起着积极作用;②③说法正确。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课堂探究:
你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
你能够用事例说明你的观点吗?
◇探究提示:
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例如,"忠"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最高原则,《左传》中的"临患不忘国,忠也",要人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维护国家利益而献身,是积极的,对现实生活来说就是财富,应该提倡;而宋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忠君思想对现实生活来说是包袱,应该抛弃。
◇课堂练习:
对于传统文化,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谁也不能不面对它的影响。
下面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有()
①民族②国家③社会④个人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影响,由教材不难选出D。
2.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呢?
正确的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屯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例如,古代广为。
流传的"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讲述了24个古人非同寻常的孝敬父母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为了孝敬父母,都做出了常人所不能为的举动。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提倡;但"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是不可取的。
因此,对待传统文化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课堂练习:
1.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
①取其精华②去其糟粕③批判继承④古为今用
A.①&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由教材不难选出D。
2.(2007年高考政治试题,广东卷)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取之不尽
注:
本题漫画根据罗琪的《取之不尽》改编。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
(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现象。
中国古典名著蕴涵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漫画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不应仅仅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获得创作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应有正确的态度。
(评分建议:
考生只要从辩证两个方面评价,均可酌情得分。
)
(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
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解析:
此题以一幅漫画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文化继承与发展创新,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文化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等能力。
本题从一幅漫画引出相关的文化生活知识,考查考生通过图表获取信息,分析现实生活的能力。
回答本题的前提是要注意正确理解漫画的寓意。
第一问要就题论题,也就是要从漫画反映的文化现象出发,从漫画中可看出中国古典名著不断被翻拍,对于这种现象,要从其积极意义意义及消极意义分析;第二问直接结合相关知识回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即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
高.考╗试]题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