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宋词风格的赏析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9949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宋词风格的赏析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宋词风格的赏析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宋词风格的赏析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宋词风格的赏析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宋词风格的赏析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宋词风格的赏析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宋词风格的赏析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宋词风格的赏析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宋词风格的赏析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风格的赏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风格的赏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

主题单元标题

玉骨西风总关情——宋词风格的赏析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在内打√表示主属学科,打+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3课时+课外3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

古今词家将其风格大致分为婉约和豪放两类。

婉约者预其词调蕴藉,豪放者预其气象恢弘。

而他们创作的根源则和他们的思想性格、人生经历密切祥光。

婉约派词人大多性格冲淡平和。

他们大多安于现状,对政治不很敏感。

这类词人往往“风云气少,儿女情多”。

豪放派词人大多是有着一种英雄情结的人。

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有着比较远大的抱负。

本单元选题源自人教版实验课本的《语文》四中的第二单元,学生自初中以来已经学习了宋代的不少词作,本单元将依托《望海潮》、《声声慢》等六首宋词的学习,进行拓展研究,引领学生赏析宋词的不同风格。

整个单元将分成三个专题进行:

专题一,诵读感受宋词。

指导学生诵读《望海潮》《赤壁怀古》《声声慢》《水龙吟》《永遇乐》《雨霖铃》等八首词,感受作者的内在情怀。

专题二,分析词中意象、手法、感情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通过意象比较词中表达情感的不同,人生经历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理想追求对词创作的影响。

专题三,走进宋词,感悟豪放词和婉约词的不同魅力。

进行班级内诗词诵读比赛,设计“我爱宋词”的文学评论写作,发在班级博客上,完成本单元学习的成果展示。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豪放词和婉约词创作的主要成就及风貌。

2.能够依据意象、情感和手法的不同分析诗词特点,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品味宋词的过程中,学会用意象、手法、情感等方法分析诗词风格。

2.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经典诵读,激发自己对古典文化的深沉的热爱之情。

2.感悟宋词风格的同时,培养感悟美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人格品质。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

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4.《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

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5.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感受宋词可以为读者带来怎样的思想体验?

2.分析意象、手法、感情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对词作中提风格的影响。

3.品悟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特点有何不同?

专题划分

专题1:

诵读感受宋词。

专题2:

分析词中意象、手法、感情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专题3:

走进宋词,感悟豪放词和婉约词的不同魅力。

专题一

诵读感受宋词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一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其流派大致可以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排。

婉约派词风温婉缠绵,旖旎动人,情感曲折。

豪放派词风粗犷而有英雄气概,意气风发,大气磅礴。

不论豪放婉约,只是一种词风,写的好,都能打动人,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次专题活动围绕《望海潮》《赤壁怀古》《声声慢》《水龙吟》《永遇乐》《雨霖铃》等八首词展开,抓住其中的重点意象,比较词中表达情感的不同。

结合自己诵读诗词的感受,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词进行鉴赏,说明喜欢的原因,体会其中的情感。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诵读八首宋词,能够用语言比较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诵读感受。

2.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用书面文字鉴赏一首词,通过实物投影交流文字稿。

4.感悟作者的情怀。

5.了解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生平简历和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能够尝试将自己初读每首词的感受描绘出来吗?

2.这八首词中出现了的意象有何不同?

3.词中的情感是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来的?

4.你能够用语言比较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诵读感受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

《宋词三百首》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他

关于宋词概述的相关文章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

指导学生诵读《望海潮》《赤壁怀古》《声声慢》《水龙吟》《永遇乐》《雨霖铃》等八首词,感受作者的内在情怀。

扫清其中的字词障碍,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活动二:

1.熟读课文《赤壁怀古》,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苏东坡的情感变化?

这些情感是通过什么抒发的?

活动三:

小组探究:

这八首词中出现了哪些典型意象?

引导学生将重点意象圈画出来,品味意象,要求抓住意象沉淀的文化意义。

小组内交流,班内交流,教师引导。

活动四:

抓住词中意象,用书面文字赏析其中一首词,重在品味每首词中意象的具体内涵。

通过实物投影交流文字稿。

活动五:

朗读比赛:

小组推举代表进行朗读比赛,深入体会苏东坡的复杂情感。

活动六:

背诵比赛:

采取计时赛、小组接龙赛、随机抽取比赛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背诵的热情,把古诗文的教学落到实处。

布置作业:

1.背诵八首词。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能准确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小组合作积极主动,组员参与度高,讨论热烈,分析深刻。

3.赏析意象时要学会想象和联想,注意“以诗解诗”,联系自己以前接触的诗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能引发听者共鸣。

5.能准确无误地背诵文章,重点字词掌握牢固。

专题二

分析词中意象、手法、感情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二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在学习教材提供的苏轼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式学习,重点放在诗词意象对作者心路历程的投射上,以及对作者精神境界的体会上。

作者所选取的意象,折射出作者一生的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承载着词人家国兴亡的悲哀历史,充分展示了他们或喜或泣、或狂或悲的旷代才情。

从以上几首词中,探讨作者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知人论世,感受他们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追求。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设计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意象——情感”、“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2.能够依据其人生经历,综合分析其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运用自主评点的方法来品评文章,来深度解读文章。

3.能够辩证地认识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理想追求,探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能将这八首词分成两类吗?

你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

2.每首词的意象是什么,你能概括出他们的特点吗?

3.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对他或她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不同风格的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验和人生追求?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

《宋词三百首》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他

中学诗词鉴赏方法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

检查八首宋词的背诵情况。

活动二:

1.探究思考,你能将这八首词分成两类吗?

你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

2.小组交流评点成果,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重点体会所选意象与作者感情的关系。

引导学生将词中的思想感情、人生追求进行归纳:

第一类:

表达词人的无限壮志报国,人生豪迈、无所畏惧之情。

第二类:

表现词人的闺怨离愁、惜花伤感、深重的国破、家亡、人亡之愁。

活动三:

1.学生个人上网搜集关于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资料,形成对作者的比较客观的、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2.集中讨论:

作者的人生经历对作者诗词创作的影响。

活动四:

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人生阶段,诗词都秉承了一种对美的追寻,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或激昂彭越,或低回柔婉。

那么作者风格的形成究竟是受那些因素制约的呢?

引领学生总结概括意象、手法、情感、人生经历的那个对词作面貌的影响。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背诵八首的宋词;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3.能够利用诗词鉴赏手法对诗词进行基本分析。

4.撰写文学评论,能够抒发自己对人物的独到认识;能够在博客圈内对同学博文给予认真、合理的点评。

专题三

走进宋词,感悟豪放词和婉约词的不同魅力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三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检测学生对宋词风格流派的掌握情况,举行诗歌配乐朗诵比赛,进行成果展示活动。

学生自由写作:

我心目中的宋词。

在前两个专题的基础上,自己提炼升华,写出自己对宋词的理解感悟,形成个人专题研究成果。

同时学习词人的豁达乐观、悲天悯人的人生态度,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本次活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班内展示评比的方式。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推选朗诵代表,全班同学进行投票,选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

把个人的成果放在班级交流平台进行展示,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评点,推选出佳作,进行宣传吧张贴展示,做好示范引领,把专题阅读的学习落到实处,让传统文化奇葩——宋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诗歌配乐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宋词的热爱。

2.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3.透过分析诗人对不同形式的美的追寻,引发学生思考和塑造自己的美丽人生。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喜欢哪类风格的宋词,最喜欢宋代的哪一首词?

2.宋词为什么会穿越千古时空,它有何种魅力?

3.从诗人对不同形式的美的追寻中,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各种“经历”?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班级博客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他

相关的图书资料及学术报刊杂志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

课前布置诗歌朗诵的任务。

小组讨论所选诗词和推荐人选,每组不少于2人。

(1)诵读内容:

宋代词作。

(2)诵读形式:

脱稿,配乐,追求进入诗歌意境,恰当抒发诗歌情感。

(注意个人身份转变)

活动二:

1.学生自由写作:

我心目中的宋词。

着重谈及诗人的人生态度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把作品上传至班级交流平台,互相点评,学习借鉴。

每篇文章至少谈出一条优点和缺点,这样有利于自己学习提高。

3.全班分四个组课下交流博文,每组推选两篇优秀博文,参加全班评选。

全班展示交流。

根据评价量表评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

活动三:

宋词为什么会穿越千古时空,它有何种魅力?

从诗人对不同形式的美的追寻中,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各种“经历”?

1、假设面对同样的人生境遇,我们自己和作者的人生选择会有什么不同。

2、小组讨论交流,班内交流,教师引导。

活动四:

教师作单元学习总结。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

但无论哪派,没有高下之分,只有词风之别。

他们都展示了词人一生对美的追求,对国是民生的关怀。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课前准备充分,能够脱稿诵读诗词,朗诵声情并茂。

2.展开班内互评,写作能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到合情合理。

3.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增强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4.灵活使用班级交流平台进行学习,加大学习容量。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国语》的相关知识。

2、读准“瞽、瞍、矇、耆、隰”等偏僻字的读音。

3、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召公谏辞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听取批评的情操。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及省略句式。

教学难点

感受召公谏辞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

体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二、结合注解,了解《国语》的相关知识。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

司马迁说: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从此一般都认为《国语》乃左丘明所作。

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三、教师范读。

四、学生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召公(shào)弭谤(mǐ)

瞽献曲(gǔ)瞍赋(sǒu)

矇诵(méng)耆(qí)

隰(xí)阜(fù)

五、学生结合注释再读课文、理解掌握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

1、召公谏厉王弭谤

谏:

动词,劝说,劝告。

(邹忌讽齐王纳谏,)

弭:

消除,阻止

谤:

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译文:

2、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目:

用眼睛看看,名词用作动词。

表示敢怒不敢言。

译文:

3、是障之也

障:

防水堤坝,名词用作动词,堵住、阻隔。

4、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亲戚:

古今异义。

古:

族内外的亲属;今: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译文:

5、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为:

译文:

(省略句,例子如下

召公告曰:

“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医,使监谤者。

王喜,告召公曰:

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六、结合讲解和译文,学生三读课文,分析内容。

(一)解析第一段内容

1、请找出能体现厉王性格特征的词语,说说厉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

2、正由于厉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样?

(从文中找出原句)

谤王——道路以目

3、“国人莫敢言”,是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

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

(二)浏览第二段

本段主要是召公的谏辞。

1、召公对厉王弭谤的方法有何批评?

(原文)

明确:

是障之也。

(随后用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来说明堵塞言论的危害性。

并指出“为水”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导”,“为民”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宣”。

2、古代天子听政如何广开言路?

明确:

直接的:

①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②瞽献曲,③史献书,④师箴,⑤瞍赋,⑥曚诵,⑦百工谏。

间接的:

①庶人传语,②近臣尽规,③亲戚补察,④瞽、史教诲,⑤耆、艾修之

3、结合本段,说说天子听政为什么要广开言路?

明确: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即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

(三)浏览第三段

召公如此精辟的论断,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吗?

明确: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十、讨论题。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课文对你的启示。

(假如你是一个领导者,面对群众的意见你该怎么做?

我们每一个面对别人对你的批评和意见,该怎么做?

十一、小结全文。

《召公谏厉王诽谤》是先秦散文中的现实主义名篇。

文章描写了周厉王得知人民不满后,不仅不加悔改,而且变本加厉地对人民进行镇压,致使人民敢怒不敢言,终于“流王于彘”,也从侧面反映出人民力量的伟大,从而揭示出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历史规律。

更向领导者提出一个真理理:

要广开言路,多听群众的意见,听不同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我们学习、工作、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十二、作业布置

下课后,请同学给我们提提意见,听听他们对我们都有什么样的意见;回家后,请爸爸妈妈给我们提提意见,听听他们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意见。

附板书设计:

国语》是先秦史籍,相传它的作者和《左传》的作者是同一个人(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由于两书内容比较接近,故《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有人甚至认为《左传》和《国语》本是同一部书,原与《春秋》并存,互不相干,后人为了要把它同《春秋》拉上关系,便把其中与《春秋》有关的史实抽出来,分别附在《春秋》的各条之下,称之为《左传》;而容纳不进去的剩余部分,便是现存的《国语》(参看近人钱玄同《〈新学伪经考〉序言》。

这个说法我以为不可信。

第一,从内容看,今本的《左传》和《国语》有不少重复的地方,个别叙述还有出入,不可能出于同一个作者之手;而《国语》更不是被编写《左传》的人挑选之后的剩余部分。

第二,从文笔看,《左传》的作者显得才华洋溢,文思畅达,因此在叙述史实时文学味道很浓,有不少夸张虚构的描写,韩愈在《进学解》中称为“左氏浮夸”,是有道理的。

而《国语》的文章朴实无华,谨严拘束,没有《左传》那样锋芒外露,才气纵横。

从文章风格来看,《左传》往往出奇制胜,而《国语》则多以平正见功夫,显然不是一个作者写的,更不是一部书的两个部分。

这篇《召公谏弭谤》系从《国语》选出,足以说明其文章平正朴实的特点,以见出它与《左传》异趣之处。

这篇文章的确写得简洁朴实。

召公进谏的一段话恳切扼要,并不像《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或《战国策》中的游说之词那样变化驰骋,纵横捭阖。

他只是要把阐述的意见老老实实、有条有理地讲了出来,这同样也起到应有的感人作用。

周厉王暴虐无道,没有接受召公的劝谏,所以遭到可耻的下场;但作者记载这段历史,却是为了警告后来的统治阶级(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应该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点,多听听底层社会的意见,天下才能长治久安。

这就是文章真正的命意所在。

第一段写弭谤的由来。

厉王所以要“弭”谤,是由于“国人谤王”;而“谤”的由来则缘于“厉王虐”,可见乱由上作,社会真正动乱的原因仍出于高高在上的专制君主。

这一段写厉王共四层,只用了四个字,暴君的面目就勾画得一清二楚了。

一是“虐”,二是“怒”,三是“杀”,四是“喜”。

作为矛盾对立面的“国人”,作者着墨更少。

开始是“谤”,不过是口头上的不满而已;而在厉王的淫威之下,人们最后只能用“道路以目”来表达内心的愤怒和悲怨。

至于这些被迫害者身受的痛苦,作者却借召公的口说出“民不堪命”来点明,笔墨经济而有力。

由于厉王用杀头的办法堵住了“国人”的口,从而感到高兴,正写出昏暴的统治者因取得暂时的成功而心满意足的浅见陋识。

厉王得意忘形地说的那句“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的狂妄之言,正与上文的“道路以目”相呼应。

把一场严峻的社会矛盾只用这短短几句话交代得如此周详而深刻,不能不说作者的文字素养是相当卓越的。

第二段的一、三两节先后用了两个比喻,这是借助于形象思维加强说服力。

金圣叹在他选批的《才子古文》中说:

“前说民谤不可防,则比之以川;后说民谤必宜敬听,则比之以山川原隰。

”前一层以“川”喻“民之口”,是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以“土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

看似两喻并列,实则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即不仅不应消极被动地“防”,而且应该积极主动地“宣”。

前一喻以“防川”与“防民之口”对举;后一喻则把土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分作两层说,以与“宣言”对举,文势亦见出畸侧之姿态。

从修辞用字看,“防”有双关义,挡水称“防”(由名词堤防转为动词),堵嘴也称“防”(用其引申义);召公说“防”,以与厉王所说的“弭”相对照,其所以用“防”而不用“弭”,正是借“防”字的双关义为喻以阐述防民之口的危害性。

然后更用“壅”“溃”和“决”“导”为喻:

“壅”和“溃”与“宣言”的性质是对立的,是从反面对照着说;而“决”和“导”与“宣言”的道理是相通的,是从正面对照着说。

最后一节是结论,总承以上三节全部的内容,说明民之“言”只能“宣”而不能“壅”,在上文“弭”“障”“防”“壅”这几个词义近似的字里独选出“壅”字来用,其目的在于暗中点醒厉王,“壅”的结果乃是“溃”,一溃则不可收拾,王朝的政权也就不存在了。

这正是作者用字遣词大费斟酌、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第二节是正面陈述,用以结上一喻,启下一喻,最见出说理文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特点。

“故天子听政”句以“故”领起,是承上启下;接着用了个“使”字,然后罗列若干结构相同的并列句,至“耆艾修之”,用一“之”字截住。

再用“而后”“是以”两个转折连词把道理讲完,显得很周密完整。

这里面又分几个小层次。

“献诗”“献曲”“献书”,这是使王览读的;“箴”“赋”“诵”“谏”,这是使王聆听的。

这些见和闻的内容,都是在正常情况下提供的一般性意见,是从正面指出一个做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